請用一種文化特色,來說出美麗的家鄉,可以嗎?

龍城之影


甘肅省白銀市的地域文化有哪些呢?

白銀境內有伏羲、女媧的傳說,有大禹治水的遺蹟,有原始文明的彩陶和石器,有見證各民族紛爭和交融的長城,有絲綢之路的渡口,有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聖地,有震驚世界的露天礦大爆破,有傳統工業發展的輝煌,有恢復建市後新一輪發展的轉折和崛起,這一切共同構成了一道道絢麗風景,形成了白銀豐富的文化內涵。民族融合是白銀文化之源。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有色金屬的大規模開發,"一五"時期,全國各地大批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奔赴白銀,全國精英匯聚白銀也為白銀提供了高素質的人口,外省人口占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使白銀成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匯聚了全國所有的省的移民。現在,這裡生活著23個民族,少數民族回族最多,其次為滿、東鄉、蒙古、藏、土等族。長期的民族大融合,使這一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習慣具備各民族兼容幷包的鮮明特徵。農業和牧業可以在一個家庭同時出現;繼承和發展蒙古族、回族飲食習慣形成了餐飲名牌靖遠羊羔肉;居室既有按中原習慣建造的瓦房,也有按陝北模式構築的窯洞,還有遊牧民族帳篷的痕跡。在人的性格上也同時具備善良厚道、吃苦耐勞、剽悍勇猛、友善謙讓等多民族散雜居地區的特點。這種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徵在全國是比較少見的,孕育出了艱苦奮鬥的白銀精神,形成了白銀文化永不衰竭的源泉。








赤子之心的旅程


家鄉,永遠停留在那個最美好的童年時期。

因為自送上了初中,就一直在外讀書,每週回家的時間也就那麼多,後來上了高中,一個月才回家一次,僅有的暑假,還要提前開學,暑假補習。上了大學,雖然一放假就回家,但是還是回去的少。這幾年離家更遠了,回去的次數也屈指可數。

懷念那時的青山綠水,懷念那時簡單而又傻傻的自己。

我的家鄉在魯西南的一個小村莊,雖然在外面,一直自稱是泰安,也以泰山出名而稱,但是對於泰山的感覺總比不上家後面的那座山的感情深,作為一個泰安人,連泰山都沒爬過,似乎說出去很丟人(有機會一定去爬一次)。但是每次回家,依然會到後面的山上去轉轉,還是那麼親切。

小時候家裡孩子多,父母也沒時間管我們,哥哥姐姐也提前輟學,外出打工。唯獨只有我讀到了現在,上了研究生,算是給父母爭了口氣吧(有點誇張,勿噴)。小時候沒有什麼可以玩的地方,對於我來說,最好的去處莫過於家後面的那座山了。

那時候家裡還有羊,所以我的一個事情就是去山上放羊,美其名曰放羊,其實是為了找理由可以出去玩,到了山上,只要羊不吃莊稼,一個下午都不用管,遇上好時候,可以在山上搞點野桃吃,秋天還可以到樹上摘柿子。亦或者有一些水坑,在裡面游泳(泡著玩)。

後來知道了蠍子可以賣錢,就又開始約著小夥伴一起到山上逮蠍子,逮回來放到一個瓶子裡,等著別人來收哦,當時價格應該是100元一斤,雖然逮不了多少,但是樂趣還是無窮。再後來聽說又買一種手電筒的,晚上照到蠍子身上,可以發白,這樣逮起來就容易多了,而且可以弄很多。在之後白天去的人就幾乎沒有了,而我們隨著上學,也沒時間去了。現在基本沒人逮了,因為都被別人逮得差不多了,挺可惜的。

還有就是夏天會到小河裡去抓螃蟹和泥鰍,雖然不會吃,拿回家養起來,過不了幾天就都死掉了。哎,殘害生命啊

這些有趣的事情一直埋在心間,十多年過去了,感覺後山也荒了一些,原來用來爬山的小路都被雜草蓋住了,看來很久沒有人來過了。國慶回家,一定再去轉轉。

如果用文化形容家鄉,目前沒有想到好的說法,暫且寫這麼多吧。


小熊的麗麗


家鄉座標廣西玉林,地處廣西東南,與廣東交界。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多雨,氣溫高,農作物生長快,物產豐富!

記得小時候在家鄉過年,過年必須吃鵝,有無鵝不年的說法!鵝在當時主要是家養的,吃五穀雜梁,長得慢,肉質好,味道鮮美!

鵝的吃法主要是水煮,因為鵝在過年時主要是用來拜神和祖先的!也就是祀社中不可少的祀品!

鵝在祀拜後吃用方法,主要是白切鵝,還有就是炒鵝,可以加入各種食材,那味道現在也忙不了!當然現在什麼時候都能吃到鵝肉,在當時只是過年才有的味道!

現在人生活好了,物產豐富,雖風俗習慣仍在,味道不同了!


虹餘哥



我的家鄉在甘肅黃土高坡的一個小農村。黃土牆,青磚瓦就是地標象徵。

小時候家鄉在我的記憶裡,家鄉就是媽媽手裡端的一碗黃登登的小土豆;是爸爸手裡那根趕牛的長長皮鞭;是那條通往學校和家泥濘的小路。

長大了,家鄉在我的記憶中漸漸地更清晰了。長年在外的我更想念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家鄉是每次回家遠遠的聽見爸爸的摩的聲;家鄉是無論白天還是深夜媽媽準備的那碗漿水面;家鄉是無論風雨依然會有個人將你送到車站看你漸漸地消失在雨中。

無論身處在那個角落,心中總有放不下的牽掛。生活如何艱難想想那雙充滿期待的眼神,還有離別時那雙皺皺巴巴卻將你緊緊握在手心的手時,你有何理由不去努力,不去讓他們放心呢?

月是故鄉明,情是故鄉濃,愛只有故鄉有!


悠雪59



俞遠通


我的家鄉汝州市溫泉鎮徐橋村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鄉村,村後一里地是聞名遐邇的崆峒山,黃帝問道廣成子之所。村前一里地乃是史上有名的廣成澤,漢家狩獵之苑。鎮政府所在地溫泉鎮也是有名的旅遊聖地。

我家鄉一代的文化氣息非常濃厚。溫泉古鎮東瀕汝水,西掖廣成,南瞻伏牛,北望嵩嶽,山川秀美,風景如畫,曾使歷代帝王后妃文人雅士紛至沓來,醉心山水,流連忘返。溫泉鎮域內的娘娘山,鑾駕山,官莊,武后池,漢帝祠,湯王祠等名勝古蹟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溫泉地熱資源得天獨厚。溫泉水溫在57°c一75°c之間,水中含有五十多種化學原素和七種化學成份,素有"溫湯神泉"之稱。

溫泉境內有九龍山,鑾駕山,牛澗河,廣成湖等名山名水。九龍山上滿山松柏鬱鬱蔥蔥,風景迷人。廣成湖水面開闊,清水如鏡,中間有兩個半島,形成天然的旅遊開發資源。牛澗河全長39公里,是溫泉八大景之一"黃牛澗"所在地。溫泉鎮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溫泉自然溢出及軒轅黃帝沐浴的記載。此後歷史上先後有十個黃帝,三名后妃前來溫泉沐浴觀光,史稱"十帝三妃浴溫泉"。據«莊子»記載軒轅黃帝沐浴溫泉住過的小山就是現在的鑾駕山,鎮北有黃帝為廣成子奏«鈞天»之樂的鈞田村。漢代在今廣成湖一帶建有廣成苑,為漢帝校獵樂園,遊覽勝地。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漢靈帝都曾多次校獵廣成苑,在溫泉沐浴,飽享神水之樂。在當時,廣成澤(現已建成廣成湖)是一個"週迴百里,水草叢生"的好地方。唐太宗曾四次臨幸溫泉,唐高宗李治曾五次到溫泉沐浴視察,女皇武則天曾三次臨幸溫泉,唐玄宗李隆基也來溫泉沐浴。古湯神泉引得歷代名人雅士紛至沓來,吟詩作賦。東漢大儒馬融曾多次來到廣成澤周邊詳查民情。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暢遊溫泉之後,為«汝州溫湯流杯亭付宴詩»作跋。曾任汝州團練副使的蘇軾和其弟蘇轍多次到溫泉遊歷,蘇軾在他的«湯泉七記»中寫道:溫泉七其一,蓋此地也,且沐浴可療瘡疾。前人引水行數步為浴池,珉甃甚潔,規模頗宏......想必他對溫泉一代的風物非常熟悉。

崆峒山在我家鄉徐橋村北一里地。遠望猶如孤島。傳說上古時期的廣成子在此山上修道,軒轅黃帝曾駕臨崆峒山向其問道。山上現有廣成廟,廣成殿遺存。唐代汝州剌史盧貞作«廣成宮記»對此事進行過考證。廣成子修道汝州崆峒山之說代代相傳,有跡可尋。崆峒山四季如春,景色獨秀,"崆峒煙雨"被稱為汝州八景之一,在秋天多雨季節,附近的村民站在村頭眺望崆峒山,就可以看到這種奇景的出現。


崆峒龍泉君


一句話: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旗草原上的明珠,濃縮了內蒙草原所有美景。

內蒙人除了偏河套平原的以外,我想幾乎無人不知道吧。外地人旅遊內蒙的首選地。

廣告:CTCC花了將近一個小時用來播放克什克騰旗的紀律片,真不是鬧著玩的。舌尖上的中國,也詳細的描述了那裡的美食。

厲害在哪:內蒙古高原的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和科爾沁沙地交匯處的東端,有一個叫做克什克騰旗的地方,這裡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自古以來就有“塞上金三角”的美譽。

1.阿斯哈圖地貌,不懂自行百度,全世界都稀奇。

2.中國超5A景區,內蒙三大草原貢格爾草原就在這裡。

3.世界珍惜野生鳥類保護區,每年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特別多。

4.瓦氏雅羅魚,不懂自行百度,好吃!

5.蒙古黃金家族時期,最牛逼的馬,現在機會絕跡的蒙古鐵蹄馬只有在克什克騰旗還有200多隻。

6.5000年曆史,夏、商、金、遼、蒙、清,都有歷史可尋,就連中國第一隻龍,也是在這裡發現的。

7.東西太多了克什克騰旗可不光是景色美、美食誘人,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老紳野語


河南臨潁老家的喝湯文化


臨潁人日頭西(傍晚)以後見面打招呼,如果是飯點前一般都問喝湯了沒?如果是過了晚飯飯點了就問喝了湯了吧!問啥見面要問是否喝湯呢?河南人晚上問喝湯,其實就是問吃飯了沒有,之所以問吃飯了沒有,主要是以前太窮了,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能吃飽飯就是一種幸事,是農民的一種幸福,比問你好不好更接地氣更實在。




臨潁人早上中午叫吃飯,晚上叫喝湯,早飯和晚飯一樣是饃和稀飯炒菜,菜多以素菜為主,甚至是菜乾,蔬菜成熟的季節會把菜摘了曬乾儲存,到了冬天或者荒年可以拿出來吃,例如芝麻葉、紅薯葉、蘿蔔乾等。肉類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民也就逢年過節才會吃點。富裕的地主以及達官貴人平時可能有機會吃肉,比較人家有錢,農民是比不了的,農民只要沒有斷糧就說明年景是好的,但是從歷史來看,咱們這個地方容易鬧天災,旱災、水災、蝗災經常出現,農民隨即便會流離失所,為了生存逃荒要飯賣兒賣女都是有的,如果你看過1942這個電影,上面說的好不誇張。

臨潁人說湯是指早晚的稀飯,跟眾所周知的排骨湯、雞湯是不一樣的,土話叫糊塗,最簡單的稀飯就是水燒開然後加入麵糊,和麵糊是個技術活,很多人剛開始學燒稀飯麵糊和不好會有疙瘩,喝稀飯時候喝到麵疙瘩說明是新手燒的,稀飯以土鍋臺大黑鐵鍋燒出來的最好喝,什麼都不用放,只放麵糊熬至發黃,香味撲鼻,這是很多中原人記憶中媽媽的味道。之所以要喝這種食材最簡單的湯,還是跟咱們這裡的貧窮有關,例如到了災年,剩下一把面的話,做成饃不夠一個人吃,但是和成麵糊燒稀飯,多添幾碗水,夠一家人喝了,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法考慮營養的問題,能吃飽就行,久而久之哪怕物質不匱乏了,也養成了喝湯的習慣了。


河南臨潁老家見面為啥說:喝湯了沒有?吃了沒有?




燒湯時候也可以放別的食材,例如放紅薯就叫紅薯稀飯,能不能叫做湯,咱們有自己的標準,就是有沒有和麵糊,有面糊了才能叫稀飯,是湯,沒有面糊只能叫茶,例如放的紅薯在水裡煮,沒有和麵糊,就只能叫紅薯茶,放綠豆的就叫綠豆茶,放大米就是米茶,反之放了麵糊了,就可以叫紅薯稀飯、米湯。這裡也說明咱們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對好面(和麵糊用的小麥白麵)的重視,說好面是湯的靈魂也不為過。

咱們中原地區的知名作家李佩甫(許昌人)小說羊的門(據說是以臨潁南街村為原型的小說)中曾說,咱們這地方屬於綿陽地,幾千年來每次有戰火都要席捲這個地方,被戰火禍害無數次,人換了一代又一代,這種地域的人有一種特殊的性格,你說是圓滑也好,說裝傻也好,說大智若愚也好,總之為了活下去。


河南臨潁老家見面為啥說:喝湯了沒有?吃了沒有?




(圖片截自李佩甫老師的小說羊的門)

見面問一句吃了沒或者喝了湯了沒?生人熟人都會這麼問?你看不出是真誠還是客套,然而除了問好之外再說一句“上屋吧”,那多半是真誠的,咱們平原上的人沒有山可以依靠,對屋的安全感很有依賴,所以房屋的牆叫屋山,房頂叫山脊。


河南臨潁老家見面為啥說:喝湯了沒有?吃了沒有?





臨潁人對別人說上屋吧,就是邀請別人進家做客的意思,通常會說上屋來喝茶吧、上屋來烤火吧,咱們中原地區說喝茶其實就是喝白開水,燒開過的水叫茶,沒少的叫涼水,可能也是因為吃飯都吃不飽,哪有茶葉,但是畢竟是禮儀之邦,以開水代茶,如果顯得更重視客人會放點白沙糖叫沙糖茶,生活條件好的時候也會買茶葉,放茶葉了就叫茶葉茶。上屋喝茶容易理解,那上屋為啥要烤火,中原地區冬天還是很冷的,以前除了糧食匱乏,燒火的柴禾也匱乏,更別提煤炭了,咱們經常看電視啥的見別的地方冬天有炕啥的,為啥咱們這平原這塊沒有,不是因為不冷,而是因為沒有燒烤的物資,平原地區人口稠密,柴禾都是不夠的,不像山區,地廣人稀,雖然糧食也不多,但是在山上拾柴禾總是可以的,所以除了做飯燒柴,烤火取暖燒柴得省著點,大冷天客人來了,在屋裡燒柴烤火,也是對客人的重視。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以前的生活習慣也慢慢的改變了,但是對故鄉的感情永遠不會改變,以上是我一個臨潁農村80後的人對家鄉一些習慣的認知,不一定對,但是這代表了我家鄉的理解和熱愛,祝願我們的家鄉越來越好。


小城臨潁


東莞麻涌粵劇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久經百年積澱,是全國有名的“粵劇曲藝之鄉”。除了長者喜愛以外還至力於文化的傳承,在小學階段就挑選有興趣有潛質的小朋友,從小培養對粵曲的理解和舞臺上的應用,保留傳統的同時與現代的主題結合,創作出很多優秀的舞臺作品,在全國也獲得獎項。除了節假日有文娛社組織表演外,平時也有不少鄉民喜歡三五成群聚於樹陰、祠堂,談天說地、彈唱粵曲。鎮政府還設有處粵曲舞臺,其中最出名的是在舊址還原的“蘭陵古戲臺”,位於麻涌鎮麻四文化廣場,即便是在大白天,當地的老人們也都會湊在一起,通過播放機聽曲。


鏡頭下的小美


井蓋之鄉~知道是哪麼🌚

地域黑使我們省在中國具有超高的知名度

哈哈說正題,我,來自淳樸的河南農村。

我們河南農村淳樸、悠閒的生活氣息與文化,我用一首詩來解釋。

老樹寒鴉沐夕陽,炊炊嫋菸酒飄香。

秋天一天的豐收勞作結束了,夕陽西下,烏鴉在粗壯而已經掉落葉子的老樹枯枝上享受每日最後的溫暖,奶奶做飯的時候,貼心為爺爺溫了些散裝黃酒,院外飄著炊煙,院內散著酒香。

頑童院內嬉皮鬧,翁老門邊笑語揚。

幾個小孩子圍著書在玩捉迷藏,幾個老翁在門口下棋,因為觀棋人各式各樣的調侃,引得大家歡聲大笑。

客至農家聞犬吠,賓來仙境賞芬芳。

鄰村的親戚在農忙時來到農家幫忙卻引得自家犬看護自家財產狂吠嚇唬外來者,貴賓專門從外地趕來看農家盛開的菊花。

天成美景人間現,純樸民風萬古長。

話說只羨鴛鴦不羨仙,農村勞作后豐富的生活、歡樂的笑聲、美麗的夕陽組合起來堪比天上美景,淳樸的農村生活一定萬古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