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羅奇:沒有強勁的國際貿易,全球經濟如同裸奔

編譯 聶琳

貿易繁榮不僅直接帶動全球經濟增長,還可以幫助對沖外部衝擊。現於哈佛大學任教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日前撰文稱,1999-2008年,全球貿易年增速高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速82%,而金融危機後的2010-2019年間,這一數字降至僅有13%。

羅奇指出,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瀕臨失速邊緣、外部衝擊頻發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急劇減少使得全球經濟缺乏必要緩衝,從而令其更易受外部衝擊而陷入衰退。

以下為羅奇1月27日在Project Syndicate發表的題為《沒有緩衝的全球經濟》(A Global Economy Without a Cushion)一文,經界面新聞編譯整理。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最新數據,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僅有2.9%,遠低於2010-2018年全球經濟復甦期間3.8%的增速,為2009年金融危機以後最差表現。

儘管2.9%的增速表面看來不算太差,但若將時間拉長至過去40年,情況就不同了。1980年以來,全球GDP潛在增速平均達到3.5%。對於任何經濟體,包括全球經濟整體來說,產出缺口(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之差)對於評價經濟增長都至關重要。2019年,全球產出缺口達0.6個百分點,從而使全球經濟增速逼近2.5%的衰退門檻。

全球經濟週期的研究者將2.5-3.5%的經濟增速視為危險區間。當全球產出增速下滑至這一區間的下半段時(2019年即是如此),就真的需要警惕全球衰退了。儘管IMF預測全球經濟增速在2020年和2021年將分別溫和提速至3.3%和3.4%,但正如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所說,“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尤其當它涉及未來時。”沒有人能夠保證IMF最新的樂觀預測會實現。

【注:尼爾斯·玻爾,丹麥物理學家,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

目前的下行風險尤為讓人擔憂,因為2.9%的增速表明全球經濟在面臨衝擊時將缺少必要緩衝。外部衝擊的出現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加頻繁。此前,中美貿易摩擦焦灼不下,幾周前,美國與伊朗又一度劍拔弩張,轉眼之間,中國又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外部衝擊面前,全球經濟增長低於潛在增速(尤其是運行到2.5-3.5%下半段)意味著全球經濟接近失速邊緣,這使得我們比在全球經濟增速高於潛在增速的情況下更易受衰退的影響。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貿易透露出的信號同樣不樂觀。根據IMF最新數據,2019年,全球貿易增速僅有1%,遠低於2010-2018年間5%的平均增速,也是上次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實際上,1%的增速是1980年以來第四差表現,而伴隨著前三次(1982年、2001年、2009年)最差表現的均是全球經濟衰退。

2009年以來,全球貿易始終沒有恢復到危機前水平。這起初被認為由商業支出疲軟引發,但現在看來,保護主義的影響也不能被忽視。

全球貿易疲軟對全球經濟週期的影響不可小覷。歷史上看,跨境貿易的迅速擴張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緩衝的重要一部分,它可以對沖外部衝擊。1990-2008年,全球貿易年增長比GDP年增長快82%,而2010-2019年間,這一數字大幅降至13%。在目前全球經濟瀕臨失速的危險境況下,無處不在的衝擊疊加急劇減少的貿易緩衝,使得人們嚴重質疑金融市場對全球經濟前景日益樂觀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