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三院:恐慌、焦慮?這樣打贏心理戰“疫”

面對當前疫情,一線醫護人員、病患及家屬身心均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普通民眾也身處恐慌焦慮的情緒當中,為減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市立三院組建了疫情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對目標人群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工作。

近期,受疫情影響,市民的心理主要會出現以下兩種表現:

一是恐慌焦慮。如感到心神不安、坐臥不寧,有失控感,擔心病毒會降臨自己、家人身上,以至於出現出汗、心跳增快、口乾等神經功能紊亂情況。

二是疑病心理。出現低熱狀態,擔心去醫院看病會被留下隔離而不敢去醫院,甚至懷疑自己時刻被病毒包圍,觸摸任何物品都心驚肉跳,坐立不安。

針對以上情況,市立三院建議:

一、正確認識,從容應對。首先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應對謠言和不明確信息、負面信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和焦慮情緒。作為普通老百姓,只關注權威科學信息,來源不明或未被核實的信息不閱讀、不相信、不傳播,是從容應對恐慌和焦慮最有效的措施。

二、承認變化,接納變化。我們在疫情中發生的這些改變,能幫助我們動員全身的能量,以一個更好的姿態來面對和處理疫情帶來的問題和挑戰。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改變,我們才能更嚴肅地看待疫情的現狀,更積極地做好各種防護措施,比平時更加註重自己和周圍人的衛生情況,為疫情的防治做更多更有效的準備。

三、與情緒和平共處,試著合理地宣洩情緒。如做一些室內運動、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煩惱和焦慮,然後把這張紙撕掉。尋找親朋好友的支持,我們要儘量避免只會一味嘲笑自己、否認自己的擔心和焦慮、批評自己的人。累了的時候先照顧好自己,這個時候,我們要先緩解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恢復、更好地幫助其他人。

四、理性客觀看待事物。我們可能會因為疫情帶來的壓力和情緒陷入思維的怪圈,比如對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單一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往往是壞的。我們還可能無限地誇大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夠做的和改變的。例如:我嗓子緊緊的,一直在咳嗽,我要不要去醫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問問自己:還能想到其他結果嗎?如果是另一種沒那麼更糟的或比較好的結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壞的結果不是100%,那麼能夠反駁這個結果的證據有哪些?對於那些更好的結果,能夠支持的證據又有哪些?如果是某某某,ta會這麼想嗎?例如:我是不是最近穿少感冒了?冬季是感冒高發期,去醫院會造成交叉感染,不一定就是肺炎。我平時感冒好像也不會立刻去醫院,等等。通過這些自問自答的方式,能夠讓我們的想法更靈活、更實際緩解我們的情緒,更好地應對壓力。畢竟,我們誰也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我們的觀點和想象,與現實如何,往往是兩回事。

五、找回掌控感。行動上,我們可以嘗試在目前的混亂中,找回原來的生活節奏,制定像原先生活節奏的計劃,並去執行它們,以獲得穩定感和掌控感。此外,我們還可以嘗試進行身體勞動和其他具體工作,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如室內運動、做家務等。我們可以嘗試回到自己以前熟悉的作息中(無論你的生活規律如何,但前提是規律),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如果你感到壓力和情緒使自己難以將注意力放在生活節奏上,也可以嘗試用紙筆或手機的方式記錄下某個時間段的作息安排,或制定相關的計劃。這些計劃可以是你平時會做的,能讓你感到愉悅的事,比如做室內運動、看書、看電影、玩遊戲等。記住不要把計劃做得太滿,以免因計劃無法完成而產生新的自責。每天給自己規劃2-3件容易完成的事即可。如果你無法完美地執行自己所有的計劃,也沒關係。因為我們的目的是保持穩定性,找回掌控感,而不是在現在的境況裡把每件事都做到盡善盡美。

六、做深呼吸緩解焦慮。大家期可能都處於疲憊不堪、情緒激越,皮層的控制功能、認知功能都較平時減弱,所以少講大道理(講了也聽不進去);如果一定要講認知層面的話,請簡潔簡短。最好做深呼吸緩解焦慮,因為深呼吸它會直接作用腦幹,讓你的心跳血壓都緩下來降下來。人在應激的時候身體也是緊張緊繃的,這個時候干預應該多在軀體和行為層面進行,活動一下肩頸和腰背,讓身體重新恢復能量,呈現一種靈活的狀態。

七、如果上述建議還是無法解決您的焦慮恐懼感,建議到正規醫院找心理醫生做相關的心理檢查,做出準確的判斷,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市立三院開通了24小時心理諮詢熱線5960166,面向廣大市民,免費提供與本次疫情相關的心理援助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