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三院:恐慌、焦虑?这样打赢心理战“疫”

面对当前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病患及家属身心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普通民众也身处恐慌焦虑的情绪当中,为减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市立三院组建了疫情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对目标人群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工作。

近期,受疫情影响,市民的心理主要会出现以下两种表现:

一是恐慌焦虑。如感到心神不安、坐卧不宁,有失控感,担心病毒会降临自己、家人身上,以至于出现出汗、心跳增快、口干等神经功能紊乱情况。

二是疑病心理。出现低热状态,担心去医院看病会被留下隔离而不敢去医院,甚至怀疑自己时刻被病毒包围,触摸任何物品都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针对以上情况,市立三院建议:

一、正确认识,从容应对。首先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应对谣言和不明确信息、负面信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情绪。作为普通老百姓,只关注权威科学信息,来源不明或未被核实的信息不阅读、不相信、不传播,是从容应对恐慌和焦虑最有效的措施。

二、承认变化,接纳变化。我们在疫情中发生的这些改变,能帮助我们动员全身的能量,以一个更好的姿态来面对和处理疫情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改变,我们才能更严肃地看待疫情的现状,更积极地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比平时更加注重自己和周围人的卫生情况,为疫情的防治做更多更有效的准备。

三、与情绪和平共处,试着合理地宣泄情绪。如做一些室内运动、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和焦虑,然后把这张纸撕掉。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我们要尽量避免只会一味嘲笑自己、否认自己的担心和焦虑、批评自己的人。累了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这个时候,我们要先缓解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恢复、更好地帮助其他人。

四、理性客观看待事物。我们可能会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情绪陷入思维的怪圈,比如对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单一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是坏的。我们还可能无限地夸大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够做的和改变的。例如:我嗓子紧紧的,一直在咳嗽,我要不要去医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还能想到其他结果吗?如果是另一种没那么更糟的或比较好的结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坏的结果不是100%,那么能够反驳这个结果的证据有哪些?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又有哪些?如果是某某某,ta会这么想吗?例如:我是不是最近穿少感冒了?冬季是感冒高发期,去医院会造成交叉感染,不一定就是肺炎。我平时感冒好像也不会立刻去医院,等等。通过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能够让我们的想法更灵活、更实际缓解我们的情绪,更好地应对压力。毕竟,我们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的观点和想象,与现实如何,往往是两回事。

五、找回掌控感。行动上,我们可以尝试在目前的混乱中,找回原来的生活节奏,制定像原先生活节奏的计划,并去执行它们,以获得稳定感和掌控感。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进行身体劳动和其他具体工作,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室内运动、做家务等。我们可以尝试回到自己以前熟悉的作息中(无论你的生活规律如何,但前提是规律),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你感到压力和情绪使自己难以将注意力放在生活节奏上,也可以尝试用纸笔或手机的方式记录下某个时间段的作息安排,或制定相关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是你平时会做的,能让你感到愉悦的事,比如做室内运动、看书、看电影、玩游戏等。记住不要把计划做得太满,以免因计划无法完成而产生新的自责。每天给自己规划2-3件容易完成的事即可。如果你无法完美地执行自己所有的计划,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保持稳定性,找回掌控感,而不是在现在的境况里把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

六、做深呼吸缓解焦虑。大家期可能都处于疲惫不堪、情绪激越,皮层的控制功能、认知功能都较平时减弱,所以少讲大道理(讲了也听不进去);如果一定要讲认知层面的话,请简洁简短。最好做深呼吸缓解焦虑,因为深呼吸它会直接作用脑干,让你的心跳血压都缓下来降下来。人在应激的时候身体也是紧张紧绷的,这个时候干预应该多在躯体和行为层面进行,活动一下肩颈和腰背,让身体重新恢复能量,呈现一种灵活的状态。

七、如果上述建议还是无法解决您的焦虑恐惧感,建议到正规医院找心理医生做相关的心理检查,做出准确的判断,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市立三院开通了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5960166,面向广大市民,免费提供与本次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