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或者明朝其他皇帝陵墓,《永乐大典》全集会有可能面世吗?

知行合一2020


书籍不同于金银玉器,尤其是《永乐大典》这么一部规模浩大的书籍,流入民间私藏起来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毁于战火或火灾;二是陪葬进明朝某位皇帝的地宫。

要想知道这部书的下落,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这部书的来历和规模。

《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类书就是将原来各种图书典籍里的内容打散,按照不同内容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等重新排列起来,便于检索查阅。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向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修书敕令: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事,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明太宗实录》

解缙起初没有理解透彻朱棣的想法,他匆忙组织了一百多人只用一年多时间,就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朱棣交了差。

朱棣看后很是不高兴,认为该书不够完备,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随之任命姚广孝为总负责,让礼部在全国搜罗纂修和缮写人员,在南京文渊阁重新开馆编书。

姚广孝是朱棣的心腹,他很明白朱棣的心思,于是很快从全国各地召集组织了2169人的编修队伍和3000余人的后勤保障队伍。

在几千人的不懈努力下,到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 这部一字一字人工抄写,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095册、3. 7亿多字的大典终于编撰完成。朱棣龙颜大悦,亲自为这部新书赐名为《永乐大典》,并作序说:

“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明太宗实录》

这部《永乐大典》 继承了历代的传统,总汇了历代所有的著作,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据有关学者考证,该书有正副两套,修成后起初放在南京文渊阁珍藏,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后,全部搬运进紫禁城。

那么《永乐大典》现在还有可能面世吗?这个不好说,至少在清朝康熙时,翰林们已经对原书正本所在,“竟无人知,是可怪也”!

至于正本的下落,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李自成仓惶撤离北京时一把火烧光了,这个说法只是后人推测,但无任何证据;另一说是由于嘉靖皇帝太喜爱这部书,所以死后随葬到明十三陵中的永陵地宫里!这个说法是否可信,只有打开嘉靖的地宫才知道。

而副本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残缺不全。后来,经过咸丰朝时英法联军和光绪朝时八国联军两次侵入北京,副本两遭劫难,绝大部分毁于浩劫!

今天所存残卷,已是凤毛麟角。1960年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所得,影印出版730卷。1986年再次影印,增加到797卷,但也仅是原书的3%。

综上所述,《永乐大典》是否存世,我们目前也仅能寄希望于正本被存放在了永乐或嘉靖,乃至其它皇帝的陵墓地宫里,当然这需要将来考古研究去发现。做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们更希望天佑中华,默默祈祷这部中华文化瑰宝能幸存于世。


独钓秦时月


长陵不可能有《永乐大典》

吐槽机以为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你最可能找到的绝不是《永乐大典》,而是一堆殉葬妃子的遗骨。虽然朱棣组织修撰了《永乐大典》,但是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那玩意儿其实是手抄的,当时只有一部孤本。

你要知道在明朝给一部3.7亿字的巨著做雕版是多坑爹的工作,也得明白其实胶泥活字印刷也没那么先进,所以《永乐大典》注定是不能量产的,如果朱棣把它带进了棺材肯定出现两个后果。

第一是往后的历史必须全都改写,现存所有的《永乐大典》全是伪书,600年来的后人全被骗了;第二是朱棣这哥们必须睡在一个小型图书馆里,作为一个热爱战争的帝王,这绝对是个悲剧......所以题主的问题和吐槽机的段子一样扯淡......

两个版本的《永乐大典》

按史料记载《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内,后来成祖迁都北京,带着其中一部分去了新都,收藏在文楼之中。后来历代皇帝时都有人请求誊抄该书,但是因为皇帝都是穷逼或者文盲而没有实现。

到了嘉靖年间,这个爱好修道的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常随身携带着当枕边书看,大抵出恭时候也会看两段。于是这个历史评价偏低的哥们在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誊抄,隆庆初期这项工作才算完成。

从此《永乐大典》就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归还到了南京文渊阁,“嘉靖抄本”留在北京皇史宬(就是皇家图书馆),我们现在流传的《永乐大典》其实都是嘉靖抄本。

命运多舛的嘉靖副本

起码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在万历年间嘉靖副本还是完整存在的,因为有人上书万历想再抄一份,然而又懒又爱钱如命的万历则表示,滚!马不停蹄的滚!有多远滚多远!想动我的小钱钱就是生死大仇!

在之后的记录就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徐乾学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找到了副本,但发现有缺失。雍正年间为了保护这个巨著,将其运到了翰林院保存,这下就彻底坑了,一群文贼下手超方便的,乾隆修《四库全书》派人去找时发现丢了1000多册,只剩下8000多册了。

然后又一票文贼趁着修《四库全书》上下其手,把乾隆大哥气得又开始写诗,“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然而事实证明乾隆的诗写早了。

清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翰林院被洗劫,大量典籍本焚毁和丢失。光绪元年时大典已不足4000册,丢了一大半。之后清朝对文献管理力度急剧下降,光绪二十年再查就只剩800多册。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翰林院被一把火烧了,这回清点《永乐大典》只剩下64册,还被一个哥们带回了自己家保存。至此整个嘉靖副本彻底全部散佚,没人知道究竟毁了多少,留存多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归还、民间发现等方式收拢,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着161册,还有散藏于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私收藏机构的257册,全世界只能找到418册,不及全书的5%,惜哉!

成为悬案的永乐正本

《永乐大典》最神秘的就是正本的下落,基本上从嘉靖抄书之后就没啥记载,有明确线索显示找不到了还是在乾隆年间。当时发现副本散佚较多时乾隆曾经下旨全国,希望能够补全,终无所得。

目前对于正本下落有这么四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每个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每个说法也有很大的硬伤:

  1. 毁于明末说:这个说法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原文为“明祚既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并毁”。但是大哥们,你们编书的时候就拿着副本借鉴来着啊?这么睁眼说瞎话不好吧?于是他们又想了一种方式,说嘉靖其实录了两个副本,一个录全了,在明末被毁,另一个只录了8000多册,在我们手里。总之我们是没有窃书的!

  2. 毁于万历大火说:这个说法出自明末学者谈迁和顾炎武,在万历年间南京文渊阁曾经有着过一次大火,所以他们认为这书已经烧掉了。可是天启年间的南京礼部尚书李维桢却在自己书里批评过大典太冗繁,显然是曾经看过,这个说法也被推翻了。

  3. 毁于李自成离京纵火说:这说法一般在民间流行,其实压根没啥根据,而且正本当时也并不在北京。

  4. 毁于清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说:这个说法的出处是清末学者缪荃孙,他翻阅典籍发现雍正其实副本运到翰林院时全祖望希望用乾清宫里的正本不全副本。于是推测当时正本在乾清宫,又联想到嘉庆年间乾清宫的大火,于是提出这个推测。然而我们知道其实也不靠谱,中间还夹一个乾隆呢,他可是写诗求补全的,如果在乾清宫他就不用写诗了。

  5. 陪葬嘉靖说:这个说法的理由挺好玩儿的,嘉靖皇帝下葬晚了3个月,考虑录副本进度,应该是在等正本用完拿来陪葬。他本人非常喜欢大典,用来陪葬的可能性很高。有道理,但是没证据,目前来说这可能是最说的通的下落。


总结起来吧,挖开朱棣的长陵绝不可能找到全本《永乐大典》的,而且吐槽机还得遗憾的告诉大家,挖开嘉靖的永陵也大概率无法得到全本《永乐大典》,因为永陵地宫进过水,即使在里面也泡坏了。《永乐大典》大抵只能成为永久的遗憾了,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在嘉靖地宫的可能性比较大。朱棣编纂《永乐大典》是给后世的,以彰显自己的功德。他不可能带到地宫里去。然后历经几代,到朱厚熜时期,已经有副本了(就是让人重新抄写一次),然而从嘉靖以后原本就没有出现在史书中,出现的仅仅是副本。而到了万历时期,副本已经残缺不全,要知道永乐大典全靠手写,有很多本,要用很大地方来保存。保存不当又因为失火再烧掉一些。

明末,大多数流传到民间,乾隆当时也找到很多遗失的部分。

清末八国联军侵华,又被烧,遗失很多。

抗战时期,有的被外国收藏家买走,就在国内的副本已经是寥寥数页,要知道《永乐大典》可是很多的。真是让人叹息。

建国后,一些考古专家向国家申请来用仪器探索嘉靖地宫,看看《永乐大典》是不是在里边,要知道永乐大典很多,体积很大,用仪器能探测到。可是国家自主动发掘了两个墓以后,意识到没有能力保存里边的文物,因此没有批准。考古专家就此作罢。

现存不到800卷,影印件。个人认为很可能在嘉靖地宫里,因为他很喜欢《永乐大典》还让人抄写副本,从嘉靖以后就没有了记载。很大可能在他地宫里。


宣武军节度使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时代所编撰的一部巨作,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价值。可是由于历史还有战争方面的原因,现在世界上能够找到的永乐大典的书只有几百册,和原来的完整的永乐大典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永乐大典虽然是在明成朱棣的永乐年间编撰的,但是时这本巨作有3亿多字,上万册书,事实上很难一下子陪葬在永乐皇帝的陵墓中。毕竟当时这本书编撰不久,还来不及抄,而永乐皇帝并不是多么喜爱文学的皇帝,他只是为了彰显他的功绩而已,所以永乐皇帝陵墓中有永乐大典陪葬的可能性不大。

据说最有可能藏有永乐大典的陵墓,应该是嘉靖皇帝,因为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比较喜爱长期不间断地看这本书,并且也是在嘉靖皇帝时代令人抄了这本书的副本。如果明朝哪位皇帝的陵墓中有永乐大典的手抄本或原本的话,非嘉靖皇帝莫属。

而到了清朝年间永乐大典当时被搬到清朝的翰林院保存起来,但是在乾隆时代修四库全书,将当时中国的很多书籍都销毁了,永乐大典也很难幸免。后来在满清末年衰落的时候,由于英法联军再加上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导致永乐大典现存的很多书籍都被毁灭,最终能找到的不过仅仅几百本而已。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想要发现《永乐大典》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在明朝其他皇帝的陵墓里面寻找《永乐大典》,找来找去,在嘉靖的陵墓里或许能够找到。

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永乐大典》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大典》听名字就能够知道这是在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书。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就想要编一部大典,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朱元璋没有实现的事情,他的儿子朱棣替他实现了。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开始了修书计划。他的目标是编一部巨著,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在彰显国威的同时也造福天下人民。

说《永乐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一点也不夸张,从数量上看,《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有11095册,字数大约有3.7亿个字;从内容上看,《永乐大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医学的内容,有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有工艺农艺的知识......包含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朱棣一开始是让解缙来负责编撰的,解缙负责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给朱棣过目后朱棣对此不太满意,就派出了黑衣宰相姚广孝,让姚广孝来负责。

编这样一部巨著容易吗?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方方面面的知识,数亿个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永乐大典》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太多太杂,编撰队伍的人数不断扩大,最终扩大到3000多人。

并且,那个时候没有打印机,内容是要用手写的,手写的话那就需要时间。《永乐大典》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定稿,但抄写完成的时间是在永乐六年,也就是说抄写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巨著的内容有多少,可想而知。


正因为《永乐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它被称之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会在哪?

《永乐大典》有正副两本,原先只有一本正本,但因为正本有一次差点被大火给烧掉,嘉靖帝就决定让人抄一遍,这也是副本诞生的原因。

可惜的是,这部巨著的正本不知道何处去,副本惨遭浩劫,现在流传下来的永乐大典全部是副本部分,并且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800多卷。22877卷变成了800多卷,可以说大部分都遗失掉了。

永乐大典的正本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呢?有可能在朱棣的陵墓里面吗?

这个猜测其实是不太可能的,虽然说朱棣下令编撰《永乐大典》这样一部剧作,但我们知道朱棣他喜欢的是打仗,喜欢的是驰骋疆场,对文学的兴趣不大,让他看这样的剧作,他是不感兴趣的。再者,《永乐大典》编完后朱棣也没有让人去誊抄,他何必费了大力气去编一部巨著然后又把它带进陵墓呢?说不过去。

有没有可能在嘉靖帝的陵墓里面?这个猜测是有可能的,因为嘉靖帝挺喜欢看这部巨著的,并且也是她让人誊抄了《永乐大典》。因此,如果挖开明朝皇帝的陵墓,寻找《永乐大典》的踪迹的话,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嘉靖帝的陵墓里发现《永乐大典》。


简单平凡123123


挖明永乐大帝等皇陵要慎重,一些文物一见光就毁了,禁不起。再有皇陵龙脉所在,有镇江山之说,不可轻动。


用户8563907151856


不可能在朱棣墓中,因为朱棣命人编撰《永乐大典》就编了1部。到了嘉靖皇帝时,嘉靖皇帝命人又重抄了1部。《永乐大典》一共就只有2部。

有可能《永乐大典》有1部在嘉靖皇帝墓中。


跪射俑


应该是有的,永乐大典是朱棣的文成武功中的文,按照古时候的思想。朱棣篡位夺权,肯定想死后用自己的文成武功告诉朱元璋,自己的皇帝当的可以,所以大概率是会带进陵墓的。


常江不是江


一定在嘉靖墓里


奋奋19


理论上说应该在朱棣的墓中有,因为那是他的喜好,更是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