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比肩杨振宁,爱国不输钱学森,本应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

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誉为是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思想活跃,百年争鸣的时代,其中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甚至“成功”避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向被认为薄弱的“赛先生”(SCIENCE,科学)方面也出现了一批为世界瞩目的英才:比如被美国富兰克林学会誉为比肩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也是当世健在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当然还有李政道);比如受教于居里夫人,被誉为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力竞争者的钱三强;比如被美军将领认为“一个人顶五个师”,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比如参与了美国曼哈顿工程,被誉为“原子弹之母”的吴健雄(原子弹之父就是鼎鼎大名的奥本海默)……在这些光芒四射的大师当中,有一位与叶企孙、吴有训等齐名的科学巨匠光芒万丈,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我也是在整理科技人物史时才偶尔从故纸堆发现了这位大师中的大师。

他的传奇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正电子、反物质的物理学家,他的研究成果为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奠定理论基础,他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启蒙者和奠基人,是中国最早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第二,伟大的爱国者。在这方面他与钱学森的经历很像,甚至更加传奇。第三,中国物理学伟大的教育家和承上启下者。杨振宁、李政道、钱伟长以及“两弹一星”元勋中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

谨以此文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成就比肩杨振宁,爱国不输钱学森,本应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

一个“叫花子”捧着当时全世界最神秘的元素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组建临时大学。

这年10月初,清华的梅贻琦校长将一位客人送出校门,正待往回走,却因门卫处的争吵声停住了脚步,他稍稍走近才发现是门卫正在阻拦一个衣衫褴褛,紧紧抱着一个咸菜坛子的叫花子进入校门。彼时战火纷飞,流民四起,梅校长虽心生怜悯却也知清华如今正是风雨飘摇,已经无暇顾及其余,他不由得叹了口气,转身准备离开。正在此时,突然听到那名乞丐大声喊着梅校长并挣脱了门卫扑了过来,紧紧的拽住了梅贻琦的手臂放声大哭,梅贻琦仔细辨认这才看出,这名乞丐竟然是清华物理系创建者也是第一位主任叶企孙的学生和助教,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赵忠尧。

梅校长赶紧拉着赵忠尧走向校长办公室,这一路上梅贻琦发现赵忠尧始终紧紧的抱着那个油腻的咸菜坛子,心中不由黯然神伤,认为这个年轻人从北京一路南下肯定受了很多苦,挨了很多饿,以至于都不舍得放下吃饭的物件,也难为他了。

看破不说破,梅校长不想让赵忠尧尴尬,只是嘘寒问暖。直到进了校长办公室,梅贻琦注意到赵忠尧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将那个咸菜坛子像宝贝一样轻轻的放到办公桌上,他实在忍不住了,不由得打趣道:“忠尧,这坛子里莫非藏着什么宝贝?”

成就比肩杨振宁,爱国不输钱学森,本应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

赵忠尧对着梅校长如释重负的笑了笑说道,“还真是个宝贝”,原来,这咸菜坛子里藏着一个铅筒,铅筒里有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

这50毫克镭,是赵忠尧第一次出国期间,他的导师著名的卢瑟福博士赠予的,在全世界禁运,但赵忠尧还是想方设法带了回来,也是当时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全部家底。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理工科出身的梅贻琦当然知道居里夫人因此而获得第二个诺贝尔奖的稀有元素的重要性,当时如果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得知赵忠尧是拽着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潜回故校的实验室将镭元素取出,之后又扮成乞丐混进难民的走了一个多月才赶到长沙之后,梅校长不由得老泪纵横。

这一年,赵忠尧35岁。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发现正电子、反物质的科学家

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提出了元理论、做出元发现或者提出了元问题,从而开启了物理学新的领域和时代,近现代闭关锁国,科技落后的中国恰恰缺少这样的大师,而赵忠尧恰恰是其中的一员(与杨振宁的伟大有异曲同工之处)。

1927年夏天,有感于祖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赵忠尧等不及公费名额,借钱自费远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1923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密立根教授。一开始,密立根觉得这个小伙子从科技欠发达的旧中国来到美国不容易,不想难为他,只要求他按规定做一个光学实验,两年内得出结果,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没想到的是,这个新来的中国学生辜负了他的好心,竟然觉得这个方向太简单,要求换一个,这在“导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的加州理工可谓惊世骇俗。

鼻子都快气歪了的密立根心想这个人实在不知道天高地厚,就重新换了一个高难度的题目:测量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当时,无论是密立根,还是赵忠尧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小插曲将整个人类带到了原子能应用的大门口。

1930年9月,赵忠尧通过实验发现硬伽马射线“异常吸收”同时存在的还有“额外散辐射”,写出题为《硬Y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他的结论震惊了当时的物理界,标志着赵忠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正电子。

这一年,赵忠尧才28岁。后来的实验更让他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一发现后来加速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发进程,足以使赵忠尧获得诺贝尔奖。然而,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却颁发给了他的同学安德逊(C.D.Anderson)。

成就比肩杨振宁,爱国不输钱学森,本应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

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丑闻”之一,诺奖的评委自己都看不下去,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在半个世纪之后的著述中写道,“这是一个“没法再弥补的疏漏,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他还坦言:“世界欠中国一个诺贝尔奖。”

甚至连安德逊自己后来都承认,在加州理工时,他与赵忠尧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他的研究是受赵的启发才做的。

在中科大纪念赵忠尧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上,李政道在书面发言中说:“赵老师本来应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中国人,只是由于当时别人的错误把赵老师的光荣埋没了。”

在梳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不由得感慨,赵忠尧发现正电子时仅仅28岁,并且与反物质发现一样都是独立完成,对比他的两个学生杨振宁34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其天才过人之处实在不逞多让(当然,不能简单这样类比)。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赵忠尧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物理学研究当中,其成就很有可能石破惊天。

回国受到美国百般阻挠甚至扣押

1946年,美国在比基尼岛试爆原子弹,赵忠尧受邀观摩。爆炸成功的那一刻,他心情复杂:中国何时能够造出第一枚原子弹?

要造原子弹,必须要有加速器,但当时一台完整的加速器要40万美元以上。在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赵忠尧决定再次出国,自己购买零件组装。赵忠尧辗转于美国各大研究机构,为了弄清有关加速器制造的技术资料和零件参数,那段时间,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以上。有人笑他是“傻瓜”,研究加速器徒耗心力,但赵忠尧不为所动。

在美四年,他耗尽心力定制的加速器部件完成了,核物理实验器材也准备完毕。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赵忠尧马上着手回国。从那天到1950年初,中美之间短暂的通航时期,是带回器材唯一的窗口期。赵忠尧联系托运,加紧打包。无奈这一举动还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盯上了,他们野蛮开箱检查,四套完整的供核物理实验用的电子学线路被扣下,赵忠尧倍感痛心和悲愤。

是时,回国只有取道香港。5个月的焦急等待后,赵忠尧终于获得过境签证。

1950年8月29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即将启航,一伙美国特工登船搜查,赵忠尧最宝贵的东西——一批公开出版的物理书籍和期刊被扣留。尽管痛惜,但能脱身已是万幸。怎知9月12日,轮船经过日本横滨时,驻日美军登船将赵忠尧扣留。当时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发来急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

1950年11月28日,冲破重重阻挠的赵忠尧终于回到祖国,并带回了30箱器材。

回国之后,赵忠尧用5年时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加速器,又用了3年建了静电加速器,正是有了这台加速器,才有了后来的两弹一星。

成就比肩杨振宁,爱国不输钱学森,本应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

钱伟长曾经这样说:我的老师赵忠尧才是中国的原子能之父。

1958年,这台加速器赠送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教学实验和学生学习,现在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物馆。

承前启后,大师中的大师

赵忠尧塑像有三座,一座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座在自己的母校诸暨中学。

2002年,赵忠尧百年诞辰,诸暨中学在校史馆内辟出两间房子,作为赵忠尧纪念馆。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执弟子之礼,一个题写馆名,一个书写塑像碑文。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23位在当年研制“两弹一星”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时16位在世,7位已故)受到表彰,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这份“两弹一星”元勋名单中,有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程开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就是赵忠尧。

有人认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入水,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破土动工……有一半以上的技术力量来自赵忠尧和他的学生们。

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国之重臣,人到中年的他却成了右派,作为世界顶尖物理学家,赵忠尧有近十几年时间没有机会好好搞研究。这不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人类的损失。

成就比肩杨振宁,爱国不输钱学森,本应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

1973年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71岁的赵忠尧终于恢复工作。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提上了日程!82岁的他积极参加了实验基地的建设,带出了一批青年才俊。1989年4月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点安装就位,成功通过鉴定,87岁高龄的赵忠尧作为专家,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1998年5月28日,96岁的赵忠尧先生静悄悄的离开了人世,告别仪式异常简朴。他可以不在乎生前身后名,但是对于后人来说,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集合了钱学森、杨振宁的成就和爱国精神甚至可以称之为完人的他,其成就和事迹不应该被世人遗忘,应该被所有中国人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