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上期回顧:




【本文題目】量子世界奇遇記(五):奇蹟年


如果要讓大眾去選過去一百年裡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那應該是他。

如果要讓大眾去選過去兩百年裡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那應該也是他。

如果要讓大眾去選過去三百年裡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那應該還是他。

如果要讓大眾去選過去四百年裡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那應該是牛頓和他。


* * * * * * * * * * * * * * * *


1905年,這一年世界上沒有發生什麼特別大的大事。在我國,是清光緒三十一年。這一年我國上馬了第一條自建鐵路——京張鐵路,詹天佑為總工程師。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詹天佑

但是,這貌似平淡的一年,在物理史上卻是赫赫有名的,為此它還有一個特別的稱呼,叫做“奇蹟年”。


奇蹟啥呢?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這一年,在瑞士首都伯爾尼專利局的一位三級技術員,發表了幾篇文章。當時,這位三級技術員年齡是26歲。插句題外話,技術員由高到低是一級、二級和三級,三級是最小的。他一共發表了5篇文章,分別是:


  • 《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

“A heuristic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


  • 《分子大小的新測定》

“A New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Dimensions”


  • 《關於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止液體中懸浮小粒子的運動》

“On the movement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 stationary liquid, as required by the molecular-kinetic theory of heat”


  •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


  • 《物體的慣性是否決定其內能》

“Does the inertia of a body depend on its energy content?”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光看題目可能不容易明白,如果把每篇文章的內容列出來那就清楚多了:


第一篇,光電效應

第二篇,擴散速度數學公式

第三篇,布朗運動,證明原子存在

第四篇,狹義相對論

第五篇,質能方程E=mc^2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之後,他還畢十年之功,在1916年發表了題為《廣義相對論基礎》的文章,也就是“廣義相對論”。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瑞士專利局的一位低級小職員,在一年之內在好幾個領域都獲得了開創性的成就,奇蹟嗎?我是覺得挺奇蹟的。


再後來,他還獲得了一次諾貝爾獎——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我之所以強調一次,是因為我覺得他不只可以拿一次的。各位知道他是因哪一項成就獲得了唯一的一次諾貝爾獎嗎?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是第一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他對光電效應的獨創性解釋。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

還用說他是誰嗎?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表醬紫,當時的我長這樣,帥得不要不要的

愛因斯坦是這樣解釋光電效應的:光並不是源源不絕的,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小包(packet)。每一份,叫做一個光子。愛因斯坦起初給它的名字是光量子(quanta),後來被美國化學家路易斯(Gilbert Lewis)正式命名為光子(photon)。每一個光子它攜帶的能量是hυ,其中υ是它的頻率,h是普朗克常數。請注意,這裡光子的能量只跟它的

頻率υ有關係。


當光子照射到金屬表面的時候,它的能量被金屬表面的電子所吸收,從而使得電子獲得額外的能量。但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也是隻能一份一份地吸收。如果光子的頻率較大時,它攜帶的能量hυ足夠大,這時候電子就能獲得足夠的能量,能夠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從金屬裡面逃逸出來。所以,即使光很弱,只要它的頻率足夠高,就算只是一個光子,也能把電子給打出來。


相反地,如果入射的光子的頻率比較低,它攜帶的能量hυ較少,電子每一次就只能吸收較少的能量。注意這個能量無法累積,電子一次只能吸收一個光子的能量,如果一次吸收不夠,那就是不夠,即使再多的光子過來也無補於事。


這個有點像海浪與碼頭。什麼樣的海浪能夠把水給漫過碼頭呢?如果一個大海浪拍過來,水就能漫過碼頭;如果一個小海浪過來,水就不能漫過碼頭。這個比喻的關鍵在於:無論來了多少個小海浪,水都不能漫過碼頭,無論小海浪衝擊多長時間,水也不能漫過碼頭。而大海浪,只需要一個,就能把碼頭打溼。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這就是為什麼用紫外光(υ大)照射,即便是光很微弱,它也能打出電子;而用紅光(υ小)照射,即使光很強,即使照射很久,也無法打出電子的原因。而對於光的強度,更強的光能打出更多數量的電子而已。


這個結論不但適用於光,還適用於所有電磁波,因為麥克斯韋早告訴過我們,光只是一種電磁波。電磁波既然是波,它的波速與波長和頻率的關係是這樣的: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λ是波長,υ是頻率。對於電磁波,它傳播的速度是光速C。


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作出了革命性的突破。他對於光的量子化解釋完全顛覆經典的電磁輻射理論。因解釋光電效應及其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他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 * * * * * * * * * * * * * * *


下面我們來看看光電效應的數學表達:光電效應方程。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方程


hυ是光子能量,也就是光的頻率或“顏色”。Ek是電子的最大初動能,即能跑出來的電子所能獲得的最大動能。W0是逸出功,即電子從金屬表面逸出時克服表面勢壘必須做的功。


就是說,電子被束縛在原子裡面,至少要W0這麼多能量才能把它給“解放”出來。如果光子能給hυ這麼多的能量,跟逸出功抵消了一部分以後,剩下的就全部轉化為電子的動能。如果單個光子的能量越高,金屬的逸出功越低,那打出來的電子的動能就會越大。


那問題來了。對於某一種材料,有固定的逸出功。那什麼樣的光才能打出電子來呢?是的,就是光子能量hυ,至少要大於逸出功W0。


那這個時候的剛好等於逸出功的光的頻率,就稱之為

截止頻率。只有大於截止頻率的光才能產生光電效應。


我們來看一下入射光頻率跟打出電子最大動能的關係曲線: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若Ek=0,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若υ=0,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因此,截止頻率和逸出功可以用圖像的截距表示: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 * * * * * * * * * * * * * * *


光在之前被更多認為是一種波動。從愛因斯坦這裡開始,物理界也漸漸認同了光既具有波動性,也具有粒子性的事實,從而引入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光電效應的實質是光的量子化,這與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異曲同工。兩位巨匠聯手開啟了量子力學的大門。


在門後,是更多的不可思議的東西。


以他命名的奇蹟年,以及光與電的魔法: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物理學 奇蹟年


* * * * * * * * * * * * * * * *


最後抒發一點個人感想。愛因斯坦在一年之內發表了包括狹義相對論等5篇重要論文,的確是個奇蹟,但這何嘗不是通過平時多年積累,從而在某一個成熟的時機迸發的結果。由此聯想到各位科普大家,必定都是經過多年積累以及博覽群書,憑著一股熱愛精神,才能為大眾帶來易懂有趣的科學知識,喚起大眾對科學興趣,在大眾中傳播科學精神。籍此向各路科普大神致敬。渺小的自己也糊弄幾篇文章,如果,如果也算科普的話,也算沾點邊為科普事業作出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貢獻。


順便一提,如果對天文有興趣的朋友,我推薦拙文《夜空童話》系列:


世界之大,知道得越多,越奇妙無窮。




下期預告:

量子世界奇遇記(六):神仙打架——確定與隨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