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天子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时期开始崛起,占有江汉附近大片土地。楚国在军事实力逐渐完备之后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参制分封,命楚国镇守中南。

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自封为楚武王。楚庄王时期,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经过几次激烈的战争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五霸之中楚国剑指首席的时代。进入战国之后,楚悼王任用吴起积极进行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东至沿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春秋战国在学界被称为非同一王朝时代中“思想最叛逆、文化最鼎盛、官制最松散”的三最时代,楚国作为混乱王朝雄霸天下的七柱之一,再有史料记载的时间里并未出现暴政、严税或是内政混乱的问题,那么秦是怎样一步步将楚国纳为己有的呢?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产生又有怎样的现实背景呢?

下文我们就针对上述的两个问题,从秦国与秦朝的制度入手,分析两国之间汹涌的暗潮。

一、秦晋之好与秦楚之好

1.秦国和晋国的貌合神离

秦晋之好,意思是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也泛指两家联姻。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

“秦晋之好”的开端。(类似的庶母嫁继子之类事情在春秋战国或是游牧民族统治地区并不鲜见,以此为据并唐代宗室也有“胡人”血统,故而武则天、杨玉环重回后宫等事只需稍作掩饰便可,朝臣虽有反对,但大体便是如同小孩子过家家般罢了。)

此后联姻关系一直持续到穆公年间公子重耳执掌晋国,公子重耳与前代、前前代都不同,并不会对“岳丈大人”言听计从,秦晋之好出现缝隙,而后逐渐停止联姻关系。秦晋之好的实际存续时间,大约为三十年。

“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2.秦国与楚国的相得益彰

秦楚之间的联姻关系相较起来就显得更加深厚,春秋之间的四次联姻不仅从战略上达到了牵制晋国,秦楚共强的目的,从战术上也做到了互利共赢双边发展。战国初年,晋国内政紊乱,三家分晋魏国独强,秦与魏之间也爆发了围绕河西的战争。楚国对秦国的求助有求必应大力支援,不仅击退了魏国,还帮秦国拿下了一处军事重地——函谷关。

函谷关有多重要呢?首先拿到函谷关这个时间,就是把秦国的积攒由量变直接催化到质变的加速剂;其次帮秦国耗死了数位国君,包括推行“胡服骑射”却悲惨饿死宫中的赵武灵王;最后一道天险生生扼住了六国联军,秦国至此彻底坐大。毫不夸张的说,与晋国的不温不火貌合神离相比,楚国才是真正的一心一意为了“岳丈大人”。

那么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有些匪夷所思了——秦灭六国之战,灭燕赵为趁虚而入,灭齐魏是鲸吞蚕食,韩国自知力不能敌顺势投降,五国的百姓都没有受到多大伤害。只有楚国,先是囚禁国君后又放水淹城,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首屈一指。

那么秦国被楚国所不齿,就理所应当了。多么显而易见啊,秦国虽然富有四海,也拥有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但是对楚国三家旧部百姓黎民来讲,说破大天也不过是个卑鄙小人。杀神降世的白起尚且不敢与楚军正面交锋,只敢迂回深入后方,用洪水来对付一城的老弱妇孺疲敝守军;天生谋士的李斯也不敢光明正大以谋制胜,反倒囚禁一国国君,重刑逼迫也求不来一道割地求和的诏书,这样的败北叫人如何肯服气呢?

李斯在前白起在后,两人所用的与以往常规战争背道而行的策略,在楚国人眼中留下了诡辩致胜、卑鄙小人的印象,此后楚国人从升斗小民到公子大夫,皆以秦为耻,起兵造反也是用的旧时旗帜,可见楚民的依存之心自始至终都没有生过。

“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二、楚地旧制与秦朝新政

楚辞汉赋诗三百、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历朝历代数得上名头的文学艺术形式都在这里,打头的就是楚辞。不过我们今天谈论的既不是文学典籍也不是名士风流,而是要用那个年代楚国“极端发达”的文学来侧面论证秦的制度为何无法控制住楚国的旧民。

1.楚地旧制

楚国是完全的分封制国家,目前出土的陵墓中经考证是楚国封君的为数很多,由已发现的资料反推楚国政治情况可以发现,楚国是一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民众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国家。

“我本楚狂人,凤歌戏孔丘”,千古风流的诗仙李太白也对楚国的文化高度赞赏。我们今天的史料与唐朝能得到的记载相比必定是多了许多缺漏的,各朝各代关于楚国的记录才是重新构架楚国百姓生活现状的“第一手要素”

“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2.秦朝新政

关于秦朝记载颇多,堪称浩如烟海。从君主集权到“耕牛不得宰杀”,各种制度的记录代替了民间风俗充盈着秦朝的方方面面。

思想上,丞相李斯力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六国文生方士坑杀活埋者数以万计。

“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经济上,苛政重税,与民生息的说法在秦朝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政治上,秦国自上而下都充满了对战败国民众的歧视与防备——秦始皇先是迁六国旧贵族入咸阳等地,加强管制。还向西南等地迁去民众,死于路上者不知凡几。收百越之战明面上是极大的胜利,实际上当时秦国的核心守备力量“老秦人”并未同去,死伤的大部分是后来并入的六国百姓。楚国旧贵族作为“潜在高危叛逆人群”在秦的看守下受辱之事时有发生,阶级颜面荡然无存。而百姓先是国破,后又家亡,仅剩的几个乡亲熟人还要被充作征夫不知那次征调就要天人两隔。在这里做出这样的对比重点并不是要说明两种制度谁好谁坏,也不是要对暴秦口伐笔诛,而是通过比较来说明,秦朝的新政是不可能让楚国人屈服的。

因为这样的制度不光是激起了士大夫阶级的不满情绪,考虑到楚国固有的高度发达的民间文化和开放的思想方式(诸如《越人歌》,就是楚辞渊源之一;士大夫屈原也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如果平稳过渡尚能好些,这样的强硬手段不可能让百姓屈服。

三、暴秦的吏治问题

终于我们讲到了封建中国最为人诟病的方面——人治。

这里首先要声明一点,我们不能只看重一个赵高,认为是他毁坏了秦的统治。一个国家的败亡必定是其管理阶层上下协作的结果,不会因为某个突出环节就一溃千里。我们看唐代武则天在男权社会安安稳稳做女皇帝,几番血雨腥风之后还是能寿终正寝保得一族出将入相无甚损害,而史书上却对其大加批评。可见江湖庙堂利益牵扯甚广,史家或是不说或是不敢说都不必计较,今人自行分析取证便是了。

1.监察机制

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纷乱,每日除了部署军情就是视察军队,监察机制存续与否都不再重要,因为其监察职能只是名存实亡,并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但是到了统一王朝时期,监察机制职能的发挥甚至能左右一国的走向。

比如秦朝,后期宦官当权。那么宦官为何能够独大呢?因为君权走向了一个失去控制的方向。众所周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秦朝是一个不可攀登的顶峰,始皇帝时期由于各地纷乱时有发生,各项制度基本都是为了控制事态,大规模的几次征调也基本都是为了巩固军事或是防备造反,所以君权虽然一家独大但是好在受现实条件限制并未失控。而二世时期就不同了,始皇帝打下的江山并未完全收入一个“少年人”眼中,在二世看来天下的意义不是边关铁甲霜寒,也不是黎民艰苦求生,“天下”可能仅仅限于宫人讲述的故事、封地谄媚的臣子或是父皇华美奢靡的宫殿。

设想一下此时有人有意引导二世作乐,一个手握生杀大权又不谙世事的皇帝会做什么呢?

所以说以赵高为首的宦官集团并不重要,秦朝人治崩溃最核心的原因是君臣权力双双得不到控制。言官自始至终的形象都是“直谏、死谏”

,秦朝时期鲜有关于言官的记载,可见其检查体制的缺失。可见朝野上下会借此生出何种乱象。

“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2.官员俸禄

俸禄是古代官员养家糊口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一些与经济水平相比“俸禄低微”的朝代便会生出许多贪官污吏。

秦万朝时期官员收入高的有位比三公者,俸禄四千两百斛(年约);低的有佐史,仅九十六斛(年合约3.8万);其下还有乡长、亭长,俸禄更是低微。

当时科举未开,寒门不可出仕,当朝为官者不论大小都有一家仆从要养。积攒厚的可以依靠家产或行商过活,薄一些的便只好趁手中掌权搜刮一些。百姓生活之苦可见一斑。

自此可以将秦吏不能服楚国众的原因总结起来看了,一是权力失控导致的皇帝耳聋目盲,我们可以尝试思考,秦二世真的知道自己的命令是有谁执行的吗?执行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呢?理智告诉我二世其实并不知道。第二条是官吏贪腐,所谓“二尺红绡强买而去”的事情可能在秦朝相当常见,并且还要时常忧心地方官吏欲加之罪。

“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结尾:

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是民心所向;制度之所以是制度,是民众遵从;官员之所以是官员,是治下有人在。我们谈论为何楚国能反秦,为何秦人无力自保,究其本因都在百姓。

总结性的对比一下秦楚的不同,首先发展方向来讲楚国从周的基础上继承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制度、文化、科技等等,本身也被尊为“正统”,士大夫视气节重于一切,民众也以正统为傲,上下同心皆是为了楚国;而秦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虎狼”、背叛者的形象,几轮暴政之后“老秦人”也纷纷离心。其次从政治性质来看,楚国遵从的是平民政治,所以才能发展出数量庞大的民歌;而秦国推行的是强硬的军国主义,我们不说关中旧部,只讲楚国新民,这样的制度又如何能够服众呢。

“亡秦必楚”:从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为何不屈服秦人的统治

再旧事重提一下秦灭楚国的非正义性质——两国本是姻亲,甚至可考的始皇帝后宫中,他本人的“皇后”可能也是原本楚国芈姓贵女。后世只说秦晋之好却闭口不提秦楚姻缘,一边怕坏了祖龙名声,另一边也是对秦国这种赤裸裸的背叛行径的些许不齿,故而有意无意避重就轻,直说晋国才是罪魁祸首。

其次战争与谋略上,李斯这个人本身就疑点重重,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身推行的却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各种政策。白起在战场之上威名赫赫,楚军摆阵于鄢城赴战,这人却“不尊道义”千里偷袭。秦国在道义之上从未正名。

中华,自古以来都尊崇出师有名,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秦国如此作为,叫楚国如何能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