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还要杀魏延?

那蛋黄的幽旋律


不要被电视剧骗了。

魏延在三国末期官拜征西大将军,蜀军中无人能及,而姜维虽文武双全但因资历太浅,文臣武将意见不统一,那时的蜀国基本是一盘散沙。



三演中说诸葛亮生前就预料魏延脑后有反骨,将来必反,而刘备讲魏延不可重用,这话都有水份,镇守汉中还不是重用吗?重用了关羽守荆州结果怎么样大家谁都清楚。

史记上并非诸葛亮安排马岱杀魏延,从表面是诸葛神机妙算,事实上是给诸葛脸上抹了黑,本来蜀中已很少战将,再杀大将,那诸葛亮就成了历史罪人,魏延之死与诸葛无关,由于诸葛与魏延在战略上常有不同意见,关系不好这是事实,诸葛背黑锅实在是冤枉。

蜀国后期,五虎将老矣,蜀国没有后继之人。诸葛亮南征孟获,北伐中原要靠的武将还是魏延,而魏延性格刚愎自用,瞧不起别人,一旦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再无人可制约住他。那他可能就会冒险征讨中原,对于他提出的大胆的计划『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认为冒的风险太大了,会给蜀国带来灭顶之灾,这样的隐患不能留着。直到诸葛亮临终前,才下手杀了魏延。



刘备“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都有谁“惊”了呢?这里面有张飞等元老派,有益州本土派,但更多地恐怕是荆襄派,因为这里面有隐秘的一层,那就是刘备在试图用荆襄派来制衡荆襄派。

诸葛亮北伐后,亲自移驻汉中,接管了汉中的防务,与魏延打交道开始多起来。 在此过程中,魏延与杨仪发生了很严重的矛盾,杨仪是诸葛亮的铁杆支持者,他与魏延发生矛盾,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费祎还想方设法予以调停,这些事诸葛亮知道吗?



诸葛亮这时已不太喜欢魏延了,不仅因为之前的历史渊源,而且因为魏延在军事指挥上也与诸葛亮唱反调,魏延可能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一名职业军人,说话也只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但却挑战了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的权威。

所以,确切的说诸葛亮杀魏延,天生反骨只是个借口。


老猫不吃肉


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他是被马岱而杀,诸葛亮在北伐时病重,他决定退兵时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从命就随他去吧,诸葛亮并没说要杀他。他的死是他偏执骄傲,不合群造成的,在当时好多大将都不能和他共事,但孔明还是很喜欢他的,毕竟他战功卓著,没下令杀他。他的死归根结底还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不听杨仪的话,用现代话说,他违背上级命令,没有服从上级指挥。











雷厉风行天下先


其实并不是诸葛亮要杀魏延。

《三国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但未采纳。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关于搞笑我想说


因为魏延要反


兰哥啦啦


魏延刚开始在长沙归顺刘备时 诸葛亮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料到此人日后必然造反 欲除之而后快 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果然造反 以为诸葛亮逝世 无人能够奈其如何 典型的“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幸好诸葛亮事先授予马岱计策 才杀了魏延。五丈原诸葛禳星时也是魏延不小心把灯熄灭了的 不过这是小说和电视剧上出现的 正史貌似没有魏延造反这一说


华美家居139


诸葛亮为什么死后要杀魏延

三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最爱谈的话题之一。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阅读者、研究者众多。当然,三国演义由于更通俗、更有故事性获得了更多人的喜欢。



关于魏延之死,有些人感觉可惜,有些人感觉可恨,还有人有所质疑。质疑什么?质疑魏延被诸葛亮死后杀掉的合理性。

那么“诸葛亮死前安排,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魏延?是如何杀的?

接下来,我和大家详细谈谈。

诸葛亮死后杀魏延,这事是真的吗?

不能说绝对是真的,但八九不离十,这事像诸葛亮的风格。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相关描述。演义中为了增强故事性,说魏延大喊“谁敢杀我?”,结果被马岱手起刀落,这个说法充满了浓浓的戏剧性。



我们不说演义,我们只谈史实。目前通过各种文献来看,《三国志》的说法比较贴近史实,那我们后面主要以《三国志》为基础来谈这事。

诸葛亮死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开了个会,诸葛亮说了些话,什么话呢?《三国志》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我死之后,你们就撤退,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你们撤退,他想干嘛,由他去吧!



这段话,很有意思,为什么开会不叫魏延?说明诸葛对魏延有意见;为什么不听命令,就由他去?诸葛难道不知道魏延对国家和社稷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真相只有一个,综合分析,诸葛亮应该有杀魏延的举动和安排,否则,开会时把魏延招来下命令就可以,总比让魏延自己离开蜀汉要好很多,万一降曹了呢?那危害就大了去了。

估计,罗贯中也是做了详尽的推断,才写出戏剧性的魏延之死。

那为什么要杀魏延?不杀不行吗?

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会发生变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众,而为人又比较高傲。曾经,蜀汉朝廷里人才济济,五虎将一个个勇猛无比,诸葛亮谋略突出,刘备雄才大略、治国有方。

可是,如今,只剩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是权倾蜀汉,成为刘禅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可刘禅那么软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说不好,又出现一个曹操式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种现象绝对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刘禅虽软弱,但他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如同自己子女。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现这种情况?

二是魏延和杨仪不和,如果这两人同时存在,势必会出现二虎相争,其他朝臣就会分别站队,如此下去,就会形成两大集团,内斗就会损耗蜀汉的根基,这对蜀汉的发展也是大为不利的。

从开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是倾向于杨仪的,于是放弃魏延成为了必然选择。

这样一分析,魏延不死,诸葛亮九泉之下都难以安心。

因此,诸葛亮临死之前,可能详细安排人杀魏延。可是有谁能杀得了魏延呢?

魏延是这样被人杀死的



诸葛亮身死魂灭,杨仪做好了各种准备,然后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军撤退,你来断后。”

魏延当时就火了:“丞相临终前,为什么不通知我?你是谁?我来给你断后?你够资格吗?另外,丞相离世了,我们就撤退?我难道不能带好大军?我们岂能因一人而废国家大事?我不退。”

杨仪没有理魏延,开始和姜维等带军撤退。魏延不干了,百般阻挠大军撤退。

在魏延准备以武力阻挡大军撤退时,将军王平出现了。这个王平实在不算大人物,但胜在忠诚度高,曾经也和马谡搭档过,结果马谡不听王平建议,丢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挡住魏延后,就说了一句话:“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是要干什么?”于是,魏延的军队很多人都散了。(我很怀疑这话是孔明留给王平的锦囊)看来,诸葛丞相的威力相当厉害,活着时厉害,死了也很厉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带着儿子和亲随往汉中去了。

此时的杨仪突然下令,让马岱追杀魏延(感觉这是诸葛丞相的第二个锦囊),可怜魏延,之后就死于马岱追杀。

有人说了,马岱怎么能打过魏延,怎么能杀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将。

是的,马岱打不过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儿子和十几个亲随。而马岱带着不少蜀汉精锐,人多势众。

魏延一行尽管彪悍,可是双拳难挡四手,最终被马岱所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轻风30220411


诸葛亮死后,担心魏延争权,便指派杨仪、马岱以反间计,行斩杀大计,除掉魏延,其实并不能说诸葛亮嫉贤妒能,而是诸葛亮认为,魏延贪功轻进,诸葛亮相比,诸葛亮的北伐是一种佯攻,魏延则必然是真攻。一旦让魏延上位为首政大臣,必然不顾及蜀汉那脆弱的国力而倾全国之兵入关中与曹魏决战。届时,不管如何,蜀汉必败。因此,蜀军不能进入关中,这是诸葛亮定下的既定国策。魏延不可能认真执行诸葛亮的既定国策,所以,诸葛亮下令除掉魏延。


那人那史那事


魏延太强大,不会讨好诸葛,接班人太弱,管不住魏


糊涂953418


因为诸葛亮早就看出他有造反的野心了,他活着还可以约束他,他死了没有人可以罩得住他,所以诸葛亮的遗言就是要杀了魏延!


湖北LED显示屏之家


自蜀汉股肱之臣关羽败走麦城被杀之后,先主刘备怒而兴兵为结义兄弟复仇,可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三弟张飞因长期苛待士卒被范疆张达所杀,刘备自己也在夷陵之战中被孙吴重臣陆逊火烧连营惨败而归,此后病重,于公元223年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这时候蜀国已经是人才凋零,尤其是武将可用之才屈指可数,以至于后来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况。

诸葛亮临危受命后一直致力于北伐,以图重振汉室江山。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就是五虎将中硕果仅存的赵云,还有魏武卒后裔魏延了。赵云更主要的作用其实还是稳定军心,在行军打仗上魏延是这时候蜀汉的绝对主力。也因此,尽管魏延行为乖张,颇有些桀骜不驯,但因为用得着他,诸葛亮是尽量袒护魏延的。

三国末期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还一定要杀魏延

那为什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失败后自己病重时要安排下严密的计策斩杀魏延呢?有人说是因为魏延天生反骨,而且本身就是由曹魏一方反叛而来。但我不这么看,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三国时期的人才改换门庭非常的常见,君不见锦马超几易其主最终走投无路才入了蜀汉?诸葛孔明的爱徒姜维同样也是曹魏叛将,却在后主刘禅降魏后依旧殚精竭虑策划反魏,并成功引得魏国大将钟会反水。所以,降臣的身份绝不是诸葛亮要杀魏延的主因。

要分析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一定杀魏延,就得先分析诸葛亮本人。诸葛亮是先住刘备三顾茅庐从南阳请出山的,他对刘备有着极深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明知刘备前途渺茫,一为报殊遇之恩,二为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毅然出山相助,帮刘备出谋划策。刘备兵征东吴失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托孤于孔明。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且不说刘备此话真假,孔明听后汗流遍体,手足举措,泣拜于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孔明助刘备辅刘禅,与其说是对刘家父子的忠诚,倒不如说他是兴汉安刘,治国安邦,兴复汉室的忠诚,是对自己理想抱负的忠诚。因此,诸葛亮在辅佐刘禅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毫无怨言。

然而,在诸葛亮病重之时,蜀国外有强敌,内部又矛盾重重。他不得不考虑自己死后,蜀国该如何维持稳定,这就涉及到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了,当时最符合诸葛亮心意的莫过于杨仪了,而杨仪与魏延素来积怨很深,可以说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手下这一文一武有嫌隙是他乐见其成的,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内部无人可以压制魏延,但他选定的接班人又是杨仪。这种时候,稳定压倒一切,哪怕蜀国人才凋零,也不能再容忍魏延这个不稳定因素存在,所以,这才是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魏延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