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孩子,更有生命力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家庭教育課》《情緒課》在頭條專欄熱銷中

叛逆的孩子,更有生命力
<section>

幾乎每位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的孩子一直以來都很聽話、很依賴自己的,但是不知道從哪一天起,他好像忽然就變了,開始學會跟爸媽對著幹。你會發現,你叫他往東,他偏往西,就像阿凡提的小毛驢,然後你叫他刷牙,他偏不刷,你讓他先做作業再玩,他偏要先玩再做作業。

那麼在這個時候,很多爸媽就會感覺特別崩潰,你說要揍他吧?又不行,因為怕下重手了對孩子心理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加上好像很多心理學家都說應該要溫柔對待孩子,那怎麼辦呢?

其實,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孩子叛逆的背後到底在發生些什麼,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那麼一般來說,孩子有兩個時期是可能會跟父母對著幹的:

  • 一個是四五歲的時候,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 一個是青春期,典型的反叛時期。

如果一個四五歲的小孩跟你對著幹,那麼他更多的是為了證明自己,他想跟你說:我長大了,我懂得什麼是羞恥了,我現在需要一種自尊的感覺;或者我有一些難過,因為我無法解決一些問題。

那麼當一個青少年跟你反叛的時候,他主要就是在爭奪一種自主的權力,或者想獲得別人的關注。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比較好地度過第一個反叛期的話,他的青春期一般不會太叛逆。相反的,如果說他從小就是非常壓抑,特別乖巧聽話,那麼等他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他就很容易會爆發。要是他自己有一些好朋友的話還好,因為他能夠在社會關係裡釋放一部分的情緒;但如果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那麼好,或者比較挫敗,那麼他在家裡就會變成一個火藥桶,對誰都不理不睬,或者處於完全對抗的狀態,這就是爭奪自主的權力和獲得關注的表現。

他跟你對著幹,其實是要你看到,我不是一個應聲蟲,也不是一個軟綿綿可以隨便被你把控的人,我有我自己的感受和自尊,我也有自己的意願和想法。

因此如果父母一直沒有看到孩子真實的模樣,而是希望孩子成為他們期望的樣子的話,孩子一定會去挑起一個戰爭,就是看看到底誰能夠把控誰,誰可以左右誰。

有時候我們說,一個從小一直被別人恥笑的,或者欺負得很壓抑的孩子,長大後千萬不能擁有權力,因為一旦擁有的話,他會把這個權力運用得無所其極。就有點像小時候一直窮怕了的孩子,一旦有了錢,他消費起來是很瘋狂的。

叛逆的孩子,更有生命力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那麼在孩子叛逆的過程中間,如果始終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同,或者父母對他不理不睬的話,他就會開始故意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比如即使他是愛父母的,他也會極力否認,或者他明知道這件事情按照父母說的去做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他就偏不做。

在這種故意破壞的狀態下面,孩子為反對而反對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依然不肯定孩子,還是想去掌控他或者塑造他,那麼孩子就會開始自我放逐。比如直接拒絕溝通,拒絕表達自己,拒絕所有的成長;在行為上面,他會拒絕父母要求他做的所有事情。如果你期望我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那我就去成為相反的那個人。

你會發現有些父母本身是一個非常自律、對自己非常嚴格的人,但是他的孩子卻特別的任性放縱,這就是典型的自我放逐的表現。因此總的來說,

孩子反叛本來是他成長路上認識自我的一個必經過程,但如果在這中間,父母不願意看到孩子真實的模樣,而是按照自己的期望要求孩子的話,這種反叛就會成為一個問題,甚至成為阻礙孩子成長的一個創傷。

叛逆的孩子,更有生命力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那麼如果孩子出現一些叛逆的表現或者行為,作為爸媽我們可以怎麼應對呢?

首先,其實孩子叛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們要允許孩子有表達自己的權利。

有些爸媽看到孩子開始叛逆,覺得:“天吶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其實不是,這是正常的,或者說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這說明孩子正在學會獨立,懂得維護自己的邊界,和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是否可以允許他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呢?可能孩子有天會向你提出質疑,說我憑什麼要每天刷牙,我能不能不刷?那麼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可能就直接告訴他說,你必須刷牙,因為刷牙有哪些好處,然後刷牙是一個衛生的習慣,如果你不刷就會很髒。

但其實,我們可以讓孩子去試一試,刷了牙和不刷牙的感覺,或者問一下他,你今天不想刷牙,是不是有什麼事情?你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一說。當我們能夠給予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的時候,他就不需要用反叛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用一種誇張的方式來獲得表達的機會了。

第二方面,當孩子跟我們對著幹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一個檢驗現實的機會。

有些孩子可能會跟你爭論說,我偏不聽你的,你要我做完作業才能玩,我能不能玩了以後再做作業?在這個拉鋸的過程中,其實我們可以給他一個檢驗的機會,我們可以告訴他:“如果你想玩了以後再做作業也行,你看看這跟做完作業再玩有什麼區別?”,我們讓他檢驗一下。有些孩子可能玩了很長時間,結果到了做作業的時候他發現來不及了,就會特別焦慮,這個時候我們跟他說,如果你做完作業以後再玩,也許就不會那麼著急了。

我們之所以給他一個檢驗的機會,不是為了說服自己他是錯的我們是對的,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會,什麼樣的做法更適合自己,這會比我們跟他說一千遍更有用。

第三方面,當孩子出現反叛行為的時候,我們做他的支持者,而不是評判者。

作為爸媽,你選擇做孩子的支持者還是評判者,決定了你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合作的,還是對立的。當孩子叛逆的時候,有一些父母的反應是,你這樣跟我對著幹我很受傷,我含辛茹苦的怎麼養了你這樣一個孩子。這是父母在批判孩子,同時也在向孩子傳遞焦慮感,讓他聽話。

實際上,往往當我們去評判孩子的時候,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對立了,叛逆就會發生,而且會更多地發生。而當你選擇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時候,叛逆和對著幹的情形就會慢慢減少,因為孩子獲得了尊重,他才能夠跟你合作。

第四方面,孩子叛逆,是他希望瞭解自己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可以幫助他一起去更好地認識自己。

你可以問問自己的孩子說,有時候爸爸媽媽講的東西可能你不同意,那麼你的想法是怎麼樣的呢?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時在這個過程裡邊,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把一些感受具像化,讓孩子能夠更具像地描述,比如他可能會跟你說,在我玩玩具的時候,我希望你不要催我,我能夠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

我一直說,不叛逆的孩子沒有未來。

因為其實當孩子跟你對著幹的時候,他是為了保護自己,同時在表達自己,這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表現。

你會發現,很多在學校裡邊特別頑皮的孩子,他們長大卻獲得了非一般的成就,就是這個原因。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初中都沒什麼跟你頂過嘴,作為父母那個時候不應該是得意,而是有一些擔心,孩子怎麼了?一個總是一聲不吭、聽話懂事的孩子,反而才是父母更需要去擔心的。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課》在喜馬拉雅熱銷中。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