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後的大叔大媽們,您對兒時春節的回憶都有哪些難忘的故事?

大旗28


大家好,快要過年了。那時候生活挺苦的,過年、過節、才有好的吃,才有新衣服穿。現在不同了生活好了,三天不到要開葷,現在過年很冷淡的。


在人間要過好日子


在鼠年春節來臨之際很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也是六零後。

就從七十年代過年時我們難忘故事說起吧,那時候我們十歲左右都懂事,記事了,那時還是大集體,是人民公社(現在的鄉鎮)是大隊(現在的村委會)是小隊(現在的地方)那時候,各個方面都比較落後,生活也不沒有現在這樣富裕,

雖然各個方面遠遠不到現在,簡直不能比,但是過大年的喜慶氣氛不雅於現在,那時候娃娃們盼著要過大年,急著要過大年,想著天天過年該多好啊。因為過年要穿新衣裳裡,那時過年的衣裳都要媽媽縫,或者請地方上的裁縫用縫紉機踏(縫紉機縫衣裳叫作踏衣裳)最好的面料有藍條絨,黑條絨,花條絨,在就是化達呢(每尺三四毛錢),花漂布(每尺1毛9分錢),作襯衣的白扣布,作褲子的黑斜布,都是幾毛錢,不過還要布票裡(布票是國家按照人發放的),新衣裳只是外面的,裡面還是舊綿祆,平時穿的舊衣裳都有補丁裡,所以盼著過年穿個新衣裳裡。

那時候娃娃們盼著要過年,是生產隊里宰羊繪人們分肉裡,那時候平日裡很少吃肉,偶爾吃個雞蛋麵片子,雞蛋是每家都養幾隻雞產的(雞蛋一個價值5分),羊是生產隊集體養的,有些地方(隊)也養六七百隻羊,分得的肉也不過每人幾斤,數量不多,但除夕的臊子面,大年初一的餃子確實香。

那時候娃娃們盼著過年,是要大人們領上(攜帶)走親防友的浪尗裡,平日裡很少外出,大人們都在生產隊裡幹活(上班)掙工分,每天8一10分工。走親訪友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牌子有飛鴿,永久,紅旗,但很少,基本靠步行或毛驢車,走的路是山路,小路,步行每小時十里左右。

過大年走親戚是一種傳統,南來北往的,東出西進的,騎自行車的最威風,騎毛驢的還湊合,兩條腿的最可憐,農村人拿的禮物大多數都是土特產"燒鍋子,花饃饃,油果子",城裡人(七,八十年代叫居民)拿禮物是糕點,餅乾,行進在鄉村崎曲的小道上特別,特別高興呀,這些年味都難忘。

要說那時候過春節最難忘的故事,我覺得有四件比較難忘,一,村上的公幹屬(男的是公務員拿公資的)經濟富裕過大年放鞭炮多點,我們去搶沒有炸響的玩,我搶了一串揣到口袋裡,險些釀成大禍,鞭炮在口袋裡繼續燃炸,新衣裳也燒炸壞了,還捱了媽媽的打。

二,是十冬臘月,快過年的時侯,廣播架到我們地方了(是山區)那時候架廣播很簡單,一根木杆上架著一根鐵絲線通到每家每戶,自家埋一根地線廣播就響了,春節就聽到廣播了,愛聽,好聽,記憶在心。

三,那時候多的住房是土木結構建的,窗子是木頭做的,過大年也換新"衣裳"用白紙糊窗子,上面帖上各樣手I剪的窗花,樣子有獅娃子,老虎,貓,雞,狗,鼠十二生肖,花,蝶,等五彩繽紛,増添了格外的喜慶,祥和氣氛。實在難忘。

四,很特殊,很難忘,最有意義,最難忘的春節,那年我十三四歲,大年初一我替媽媽去上班,積農家肥,過了一個革命化春節。

總之六,七十年代過春節,回憶起來難忘的故事多的很,能寫一本書,可我能力有限,真是無耐,只能寫到這兒。


厚德載福11


六零後的大叔大媽們,您對兒時春節的回憶都有哪些難忘的故事?我的回答是:

六零後兒時最突出的特點是“家窮”,我是山區農村孩子,家裡就更窮了。一年難穿一件新衣服,難吃一頓好飯菜。

我們那時兄弟姐妹們多,平時吃飯都是主糧搭配著蘿蔔、洋芋、紅薯等雜糧吃,主糧主要是玉米磨成的細小顆粒,大顆粒熬的粥叫米湯,小顆粒熬的粥叫糊湯。不管糊湯米湯裡面都是要摻雜的,摻豆類薯類除外,有時還摻野菜,而且相當的“湯”,湯裡能照見自己的模樣。

穿衣服也是“窮酸”,一年冬夏兩套衣服,大孩子穿破舊了改小給小孩子穿。洗衣服了,夏天光屁股等洗過的衣服晾乾了再穿;冬天基本上洗不了衣服,直穿得小襖襖胸前髒黑髮亮……。

所以,我們那時都盼望著過春節。春節能吃上好飯菜,還能穿上新衣服。每到臘月學校放假之後,我們兄弟姐妹們回到家裡,便幫大人忙起了“過年”,男孩子上山砍柴,女孩子幫母親餵豬、養雞、磨小麥等。

當然,男孩女孩分工並非十分明確,有時,男孩也要扶在石磨的吊杆上推磨磨糧的。

除了磨小麥,還會磨蕎麥、燕麥等。

然而最神奇的是磨豆腐,將浸泡脹透了的大豆一勺勺灌進磨眼裡,轉動石磨,圓圓的石磨周邊就會流出豆沫漿汁來,再把這些漿沫從石磨下的大木盆裡舀出來,然後倒進灶臺大鍋上面吊著白紗布包裡過濾,濾汁流進大鐵鍋,灶臺燒柴火給大鐵鍋加溫,很快就發現鍋裡的豆漿由純白變成奶黃了,上面漸漸浮出一層皮,撈起這層皮晾乾就是豆油皮。

此時,給鍋裡的豆漿添加石膏粉或酸菜水,豆漿就變成了豆腐腦(結成了小豆塊),再將豆腐腦用白紗布包裹起來擠壓,就做成豆腐了。這樣加工大豆(我們也稱之為黃豆)能得到許多種菜餚:豆腐、豆皮、豆腐腦,豆腐還能繼續做成豆腐乾、豆腐乳等。

另外,為了過春節(也叫過年),家裡還會製作包穀糖、甘蔗酒等。一般臘月二十四日開始打掃衛生,稱作“打揚塵”,每間屋子全打掃,有的全年都沒有去過旮旯地方也要打掃。

從此更加忙碌,殺豬、宰雞、炸玉米花、做紅薯粉等,大人常常起五更、睡半夜,母親還得給每個孩子縫製新衣服。小孩子們雖然沒有父母那麼辛苦,但也是不能睡懶覺的。

邊幹活邊等待“年”的到來,那種滋味現在的孩子們是絕對體會不出來的。

到了臘月三十日,就開始掛燈籠、貼春聯了。那時沒有電燈,自制的木棍燈籠、竹條燈籠、鐵絲燈籠等,裡面都放著蠟燭。做燈籠很麻煩,我外公是能手。

他主要做木竹燈籠,不僅要給門兩邊做大燈籠,還給我們小孩每人做一個小燈籠,用竹條做架子,糊上皮紙成為馬、羊、雞、鴨、兔、龜、魚等形狀,安裝上木製的圓輪子,可以用繩子牽拉著到處跑。

到了夜晚,一家人圍在一張八仙桌上吃年夜飯。這便是過春節的高潮了,屋裡屋外燈籠全亮了,春聯春花把農家院子裝扮得年味十足,放過鞭炮,祭過祖先,我們就開始團年了。

飯是香噴噴的米飯,菜是肉、豆腐、雞蛋、各種各樣農家菜,還有甘蔗酒。小孩子搶吃一陣子便要去院子拉燈籠放鞭炮追逐嬉戲,大人們吃著菜,喝著酒,還要高喊“魁五手啊,六六順”這樣的猜拳酒令助興。

除夕夜之後的第二天早晨便是真正的春節日了,新的一年正式來到。正月初一,我們起得特別早,兄弟姐妹們都穿上了新衣服,從頭新到腳。

新鞋是母親舊年裡一年的勞作:抽出每天的空閒時間,尋找破布頭,疊加起來做成布鞋底,然後一針針、一線線的納,從春納到夏,從夏納到秋,又從秋納到冬,終於給每一個孩子都做了一雙新布鞋。

正月初一,孩子們穿著全新的新春衣服,先在自己家裡跑出跑進,在自己家的院內院外奔走,玩著打紙板、踢沙包等老土兒童遊戲,最根本最得意貫穿始終的還是相互欣賞新春衣裳。

孩子們也知道,過了正月初一,大家都要穿著新衣服外出親戚家拜年了,那時候,新衣服就會走出家門成為更大的自豪和驕傲了!

這些,就是我們六零後兒時春節的故事。它讓我想到了現在的脫貧攻堅工作,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讓貧困戶都脫貧。脫貧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讓貧困戶達到“兩不愁三保障”。

這個“兩不愁”就是“吃不愁、穿不愁”啊!我們六零後兒時過春節的故事不就是圍繞這“兩不愁”展開的嗎?年夜飯實現了吃不愁,新春衣服實現了穿不愁!

所以,作為六零後,我們今天正擔負著脫貧攻堅的重任,我們一定要讓貧困戶實現脫貧目標,把“小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的願望變為現實。


華軍abc


一晃而過,本六了。想想小時候過年的一些情景,也真是今日過年找不到的那種天真無邪的樂趣了——

爺爺給我做玻璃罐頭燈籠。小時候看見來家裡串門送的玻璃罐頭,是那種圓圓的矮矮的玻璃瓶子,蓋兒不像今天那種螺紋口的,是近似今天玻璃啤酒瓶蓋那種壓制上的,只是比啤酒瓶蓋大好幾倍的那種薄薄的鐵皮做的。就是這種玻璃瓶子都是比較稀少的。爺爺把親戚送給他的罐頭起開,把裡邊的東西倒出來。然後,用線繩把玻璃瓶底部纏一圈,再然後,粘上些汽油、高度白酒之類浸溼線繩,點燃,燃燒一小會兒,突然放進準備好的一盆涼水裡蘸一下,就聽輕微的嘭一聲響,拿出來一看,玻璃瓶底整個掉下來了。然後,爺爺又用木板做一個瓶底兒,中間釘一個鐵釘子坐蠟燭用,再用鐵絲對稱地做提手,穿過玻璃瓶子,再拴在一節細木棍兒上挑著,一個乖巧明亮的燈籠就做成了。年三十晚上,十幾個本家的兄弟們,自成一串燈籠隊伍在村道上耍著。鼻涕啦瞎滴……

做成這樣一個玻璃瓶子燈籠,最大一次成本是,爺爺連續起開了三瓶罐頭,爺爺嘖嘖地嘮叨,為了我大孫子,爺爺就不攢著這幾瓶罐頭了!現在想想,都感覺到無比溫暖和幸福!!



水中浮萍圖文集


回答60後的老人對兒時過春節的故事,這難免勾起花甲之年的我淡淡的回憶……快到年底了,我和同村子的夥伴們,穿著破爛的棉衣棉褲,頭戴有兩個小扇子的棉帽子,提著裝青油的油罐罐,早早來到生產隊庫房前面爭先恐後的排隊,眼瞅著生產隊幹部給社員分油。都是提前計算好的,每一個人一年可以分到1斤9兩油。儘管很少,大家還是蠻高興的。生產隊也會按照每個工日2毛錢分給社員們一年的辛苦錢。父母親會拿著錢去趕集,買上5毛錢的豆腐,5毛錢的蘿蔔、5毛錢的白菜等調料,再割上二斤肉,打幾斤散酒,這算是備辦年貨。講究是能窮一年不窮一天。他們再苦也得省點錢給孩子們買點炮竹水果糖等,我們會高興的拿上錢去集上買幾串1毛3分錢一串的一百響鞭炮,再買一些大點的炮竹把它拆開一個一個地放……除夕晚上,母親會在煤油燈下給我兄妹幾個穿上新做的衣服,有些是拆了大人舊衣服改做的,雖然舊點但沒有補釘……我們穿上新衣服會去跑到鄰居家串門顯擺,高興的在村子裡到處亂跑,時不時的從口袋摸出一個炮仗點燃,大家哈哈哈哈開心一笑……初一早上孩子們都會起來的很早,幾番串門喜鬧之後母親會喊著吃餃子,講究是誰家年飯吃的越早越好,我們會端著只有很少肉星星的餃子飽餐一頓……初二開始走親戚,我們會揹著布包包裝上點心、掛麵等副食品步行去給外婆家拜年……童年過春節的故事很多很多,間述一段煩勞一觀。


荊塬布衣


春節在那些年是東西少,買啥都要票,沒票也買不到,過年了,給自己買塊布做衣服。買絲襪都排隊搶,我媽去排隊,讓一個女的給看弟弟,結果襪子沒買到 弟弟差點沒丟了 我媽媽找了半天,才找到 ,過年有時只吃一頓餃子,就算過完了,生活很苦,哪象現在有吃有喝的。每家都不像現在,想想,現在多幸福。


金秀雲


小的時候,臘月二十左右就去生產隊分肉,一般是一個人三至五斤,鯉魚也能分到七八斤,有的時候還能分到牛肉,牛肉不是年年有,糖塊,紅糖,白糖,白麵,大米,粘米,對聯鞭炮,基本上過年的東西都齊了,人口多的戶自己再買點貼補一下,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鞭炮聲就不間斷了,小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就等著三十晚上長輩發壓歲錢了


劉岐正


最難忘的年味

童年美好的回憶大多與過年有關,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過年意味著穿一件新衣,吃一頓垂涎已久的美味。

那年春節,我有七八歲,跟著父親到村東小樹林裡挖薺菜,但因天太旱,還沒開春,薺菜沒有長出來。轉了一大圈,也沒有找到幾個,父親倒是挖了一大把了。父親說,在朝陽背風處,樹葉子下面比較潮溼保暖,有利於薺菜生長。按照父親的指點,果然發現了薺菜。

畢竟是人小玩心太大,不多大會,就玩起來了,父親也不在意,他認真地挖著。父親從舊社會過來了的,經歷過吃糠野菜的苦日子,儘管生活不易,但他很知足。前些時候,我和孩子憶苦思甜,說平時以地瓜為主食,還要吃地瓜葉等野菜。沒想到孩子卻說現在農家樂裡都是這些,既環保,又好吃,還不便宜。

娘把挖好的薺菜洗淨,去除雜草,剩下的基本上是根了,我問:娘,光根了,能吃嗎?娘說,根的才有味道哩。那時,難得吃上肉,娘用的是豬肥膘肉,事先要在鍋裡煉一下,煉出油炒菜,煉油後的渣子包水餃。娘和姐姐們負責包水餃,我負責燒鍋。也許太心急,放的柴火太多了,水開了好幾回,水餃還沒包完。

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一起,有說有笑,娘又說起那句老話:沒病沒災就是好年!那天的薺菜水餃實在太好吃了,我以為是天下最好吃的。由於吃的太多了,又太鹹,想喝水,卻肚裡沒有了空。娘說窮人吃頓餃子,還要擔著水挑子。

現在,幸福感卻因滿足感的容易獲得而降低,而感嘆年味變淡了。年來年往,物似人非,最難忘的還是那頓好吃的薺菜水餃,唯有愛,才是最難忘的年味。



蜀黍有故事


春節將近,看到這一個問題還真是冷不丁把我這記憶的閘門給打開了,冒著出賣年齡的風險忍不住回味回味我們小時候過年時的那些經年往事,遙遠溫暖又漸漸清晰。

那個年代貨品是憑票供應的,老早排隊購買年貨的時候,就感覺年味漸濃了。

要過年了!發動全家進行灑掃是必須的,根據自家條件或者把牆面糊上報紙,也可能再吊一個紙質的棚面,就比較體面了,最後張貼年畫,什麼年年有餘啊,慶豐收啊,記得後期家裡牆上是劉曉慶和陳沖合照,就悄然多了一絲現代氣息。接下來是少不了的是找先生或者自己書寫製作春聯掛籤,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帶著孩子熱熱鬧鬧大張旗鼓的張貼起來。記憶中常常寫的是春節歡樂啊抬頭見喜啊出入平安啊五穀豐登啊,還有井泉有水啊金雞滿架啊,可是有意思呢!讀過書有些學問的家長還不免逍遙地吟誦兩句唐詩宋詞,極盡所能渲染佳節氣氛。也許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再往後就是蒸饅頭豆包啊,一定是滿屋子的熱氣騰騰和歡聲笑語。

正式過年的時候,首先不少的人家都要鄭重擺供祖譜,祭祖拜先人,然後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紅包不一定有,但是中規中矩磕頭拜年是一定有的。再有就是除夕過後,走親串門互相拜年也是必不可少,實實在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記憶猶新啊。

那年代的日子大多過的很清苦,孩子們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機會穿上媽媽一針一線縫製的新衣,換上媽媽親手納的千層底新鞋子,雖然簡樸但是那可是濃濃的家的感覺愛的味道;女孩子的話,媽媽就會給扯上幾尺彩色頭繩,花花綠綠也是有的。穿戴整齊,煥然一新,兜兜裡放上大白兔奶糖就更是很奢侈了,喚上三五小夥伴美美的這家那家串門,美滋滋地拉拉扯扯著彼此的新衣服。那種感覺好幸福啊!男孩子呢是一定要有鞭炮的,而且條件有限,不足夠多的鞭炮得拆開一個兩個的小心燃放,生怕一下子都放沒了就沒有玩的了。大家還有個攀比的心,更是捂著兜兜無比珍惜的把玩著,那情形現在想想都還有些小激動呢!歲月流逝,回憶起來依稀如昨,想起來讓人會心一笑,好親切溫暖的感覺在內心蕩漾開來。

年夜開始到正月十五前後,孩子們最愛的是手裡拎個小燈籠,有的燈籠簡單得只是一個玻璃罐頭瓶子安放一個小蠟燭,用個細繩子吊起來齊活;再好一點的是家長給札的彩紙燈籠,裝飾一番就有種朦朧的美感;更高級的就是家裡有木匠親戚的給做的木骨架的類似宮燈的樣子,那就是最牛最得意的了!大家在村子中間大道上穿梭著遊玩,那時候村裡半大孩子也多,一群群的男孩女孩呼朋喚友大聚會,前呼後擁,夜夜樂此不疲,不喚不歸呀!

過年有好吃的更是孩子們的念想,雖然只能是年夜才能吃到凍秋子梨,還有幾個凍柿子,甜美的滋味也是很幸福的記憶了,那個高興勁啊就別提了!差不多隻有年夜才能吃到肉餡的餃子,白麵的饅頭,或者白白的米飯,香噴噴的有滋有味啊!簡直可以用無比幸福甜蜜來形容。

……

年深月久了,現在回想兒時過年趣事,依然暗暗歡欣喜不自禁。然而我們想想今天物質生活富足了,日常生活條件都比那時候過年不知好上多少倍,雖然年夜飯場面更加隆重,看春晚生活也更加多彩豐富,咂咂嘴怎麼有種感覺年味變淡了呢?也許是時代變遷,那種曾經的過年的儀式感慢慢隨著時間流逝了,想想還真是有種莫名的失落和遺憾呢!你是不是也感覺很懷念那時候的年味?!

想到這裡,開始反思,是不是應該有意識的尋找回過年的儀式感呢!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的遺落呢!過年的儀式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傳承併發揚才是啊!你說呢?讓我們一起努力,重新找回流逝的年味!讓過年更加美好溫暖有盼頭!!!










愛生活的華姐


作為六零後的我,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我曾問媽媽,過年怎麼才三天呀,過一個月的年才好啊。媽媽苦笑了一下,摸著我的頭說,傻孩子,那不把家裡吃窮嘛。

那時候,經濟落後,家中拮据,平時飯食就土豆漿水菜,連點清油都沒有,那白水煮麵條確實沒味道。所以,我就天天數著指頭算,盼望著年快點到來,那時便可以殺年豬吃肉、放鞭炮,這是一年中最高興的時候。

有一年,大舅來拜年,趁他和母親在裡屋拉家常時候,我從外面玩耍完回來,看見大舅的包放在立櫃上,便躡手躡腳走過去,輕輕把包打開。啊,裡面是一條餅乾,我拿起一塊丟進嘴裡,越嚼越香,很快就把幾塊餅乾全吃了。媽媽知道了,肯定用柳條抽我的,我嚇得到草跺裡藏了起來。

夜慕降臨了,四周一片漆裡,天降溫颳起了大風。不遠外,傳來了媽媽喚我的聲音,還有街坊鄰居,大家都在四處找我。終於,我被發現了,媽媽一見就摟著我大哭了。

唉,兒時的年既是苦澀的,又是快樂的,當時的情景至今難於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