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慎审古今


提问者“慎审古今”第一看到,打开他的头条,有很多看法还是不错的。他提出的“只知平仄,不懂诗意”在头条诗坛中是存在的。下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1)诗言志,诗歌是古代人在劳动、丰收、求爱中逐渐 发展形成的。首先表达的是感情,也就诗意。所以说诗意是主体。为了能让诗歌更能吸引人,诗歌就逐渐增加了平仄韵律。

诗意和平仄韵律的统一构成了完美的一首诗,不能分割也并不矛盾。诗意是一个人,平仄韵律应该是他的服飾。一个人破衣烂袜没人喜欢,好衣服穿在胶木模特上只是摆设,没有灵魂。

(2)诗是先有诗意才有诗歌。不是先精通平仄韵律再去写诗。现在的古诗的平仄韵律是后人通过分析大量古典诗歌总结出来的,对写古诗有用。但是评论一首诗的好坏看的是诗意,不能因为有的地方不合平仄韵律就说不是诗。加以嘲讽就更不对了。

(3)头条上有人“好为人师”,经常批评他人的诗平仄韵律不对,实际上他也没有写出什么令人佩服的好诗,反而让人讨厌。本人认为,头条大家是来娱乐的,没有谁想在头条上成为诗人。没有人请教你,以少说为妙。


李冠朝


平仄是弹琴的乐章,有了她的旋律在诗词曲赋对联中才把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用抑扬顿挫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听者,看者的想法情感跟随着平仄的乐章起伏,感染和接受。没有她也好像百话文中没有感叹词,通篇文章就读出来枯燥无味。 平仄对贴对仗换䪨格式是一座房子的骨架。而平仄在里面就好像连接各墙之间的穿梁。有了她才能把各间房子有效的连接起来。有了平仄对贴对仗换韵格式我们就知道我们建筑出了一座什么样的房子。五绝和七绝我们知道她是一座小楼房一样通常表达一件事情。用柏梁格和換韵的长诗我们就发现她的场面大得多。所以平仄在写诗中是一种很适用的工具。 有的人不甘平仄朿缚,讨厌平仄这是不对的。现代诗不用平仄,说现代诗不用也能表达文章的诗章。其实不是这样的。现代诗人藏克家就说过:"新诗是需要严密的结构,严谨的形式,严格的格律的"。马亚可夫斯基说"没有韵脚,诗就会分散。"。 中国诗注重平仄对贴韵脚(押韵)。现代西方诗也注重韵脚押韵。我们为了把诗写得更好,更能表现我们写作时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让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观众更加喜爱。我们为什么要丢掉平仄这种写诗的好工具呢?。 以上就是我对平仄和诗意有机联系的一点看法。


巴山188506476


问题: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前言

这种提问的方式并不太恰当,题主把和诗意完全对立起来,让读者去选择,这是一个引导性的设问。

一、平仄(格律)

题主的平仄,其实就是指旧体诗的格律,学习旧体诗最好学习一下格律知识,否则就像歌手不认识曲谱一样,当然不妨碍你唱歌,但是想要唱好歌或者自己创作歌曲就一定要有基础的乐理知识。

旧体诗也是如此,可能有人说我只写不需要遵守格律的古体诗、不写格律诗难道不行吗?当然可以,但是...

其实很多不懂格律的人,他连古体诗也写不对,虽然古体诗没有近体诗那么严格的格律要求,但也有一定之规。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几乎也写不出符合旧体诗基本规则的古体诗。

例如下面这首“诗”,肯定不是近体诗,那么是不是古体诗呢?

饮茗钟声远,闲坐风帘响。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如果连这首诗都搞不懂的话,就不要受“只知平仄,不懂诗意”的蛊惑。

一定要学一点基本的格律知识,浪费那么多时间还是门外汉就太可惜了。诗词大会上大家都见过类似的笑话。只有学问是做不了诗的。

二、诗意

题主的“诗意”,可以理解为诗歌的质量。诗歌的质量与格律不是对立关系。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诗人,同时写古体诗和近体诗。

从来没有谁敢说,写近体诗的诗歌质量就一定比古体诗的质量好,反之亦然。当然也不会有人说,这些诗人“只知平仄,不懂诗意”。

老街在自己文章的评论中,常看到有人拿李白说事,说李白就不写格律诗不一样有千古绝唱吗?这种论调实在过于无知。

李白的七律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十首(完全标准的七律有两首),但是他的五律可有100多首,他的近体绝句也有百首,千万不要说李白不写格律诗。

  •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唐·李白)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 (唐·李白)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 横江词六首 其二(唐·李白)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唐·李白) 五言绝句 押支韵
同州隔秋浦,闻吟猛虎词。晨朝来借问,知是谢杨儿。

三、只知平仄,不懂诗意

题主说的这种现象,其实也存在,会有刚刚学了一些格律知识,但是水平还有待提高的一些诗歌爱好者。偶尔会指出一些人有出律的现象。

这种初学的人有两种表现。

1、一种是格律公式的套用

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非常容易辨别,但是难一点的变格(三仄尾、鲤鱼翻波)就有疑惑了,关于一种拗体就更难已辨别。

例如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这首五律,连用拗体、变格:高阁客竟去、肠断未忍扫、芳心向春尽。对于初学者来说,辨别就比较难,

但是,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如果把自己的诗标为近体诗,基本100%是错误的。老街没有见过一个人完全不懂格律还能作一首五律,事实上,连四句的近体绝句也不能做对。

这种情况被人指出应该是好事情,有利于自己的的学习。

2、对仗的误解

很多初学者只知道工对,不理解宽对,喜欢指出别人对仗的问题。其实对仗要从工对学起,然后熟练应用的是宽对。仔细看一下古诗的佳作,格律诗中间二联往往是宽对。例如七律的天皇巨星杜甫同志的对仗: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新主、昔时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瑶池、紫气;王母、函关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携、在;满、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七十;行、古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好、多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否、传

结束语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真正喜欢诗词的人,必然会学习格律知识,至于诗歌的质量,就需要进一步的磨练了。仅仅知道格律的基本知识,诗词的质量不高,这不是诗坛怪相,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毕竟,诗词的创作不会换饭吃,大多数人仅仅作为业余的爱好,偶尔写两首抒发一下情感或者解解闷,无论好不好都不是什么羞耻之事。

读者们也不要把李白杜甫作为今天诗词爱好者的参考,可以交流切磋,但是也可多一点宽容。这样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土壤很重要,有野草也有香草。

@老街味道


附,为什么这首诗不是旧体诗:

饮茗钟声远,闲坐风帘响。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旧体诗中的绝句最基本要求,第2句和第4句要押韵,而且必须平仄相同,响、床,平仄不同,这就是外行人的作品。如果第2、3句韵脚颠倒以下,就算是一首古体绝句了:

饮茗钟声远, 窗边桃李香。闲坐春风里(响撞韵,换掉),明月照我床。

改为近体绝句,茗,古韵是仄声:

饮茗钟声远, 凭栏桃李香。春风卷帘入 ,明月照胡床。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只有小学毕业混了个初中的名因为初一都没念完这样的文化水平,可是我爱写东西爱好诗文小说什么的,刚刚看了大家在头条因为懂不懂平仄的事激烈的辩论,让我很惶恐,因为我不懂的平仄是什么,刚刚去百度查下,好像说三四声音调的就是平仄,可我还不怎么理解更不懂怎么运用,我一直凭爱好参与这对对联和写诗,本来还很高兴的,可是今天给我的感觉让我才知道我原来一直在以小丑身份自居着,不知道是你们文化高还是太认真了,再或者就是我们这样的本不该参与进来,很感谢头条这个对对联的平台带给我的快乐,我想我应该自动退出了吧,不然按这么发展也一定淘汰掉的,虽然大家并没有针对我,我却有种被狠狠的暴露在外的感觉,大家就当我是滥竽充数了吧,多我一个没益处,少我一个也没啥伤害,在这里向专业的高文化的老师们道歉了,但愿我一时的任性参与没搅扰了诗界的圣洁,我爱中华文化所以真爱文化的圣洁,我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欣悦4402


既然这个问题带有严重的主观臆想成分,也就不要怪我回答问题不客气了。

一、这个问题把平仄和诗意对立起来,是想进一步挑起“格律派”和“意境派”的对立情绪

其实,本来没有什么“格律派”和“意境派”,只是有些反对或否定平仄的人总说意境为上,人为划分两派,才纷争不休。

在这儿,我想反问题主几个问题:

1.能懂平仄的人不懂诗意,难道不懂平仄的人才懂诗意?

2.你是从哪里看到了这种诗坛怪象?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品是什么?请说一说这种怪象何时开始的?如果说不出何时起,谈什么何时止?

3.总得举例说明哪些人“只知平仄,不懂诗意”,哪些人连平仄都不懂却很懂诗意吧?没有实例就是胡编乱猜,胡说八道!

二、其实,平仄和诗意根本就不矛盾,也不对立,是好事者在无端妄议,人为把二者对立起来

1.说懂平仄的人不知道意境重要,不懂平仄的人才知道意境重要,这是自欺欺人,是某些不学无术的人给自己找的遮羞布。

2.平仄只是创作格律诗词和对联需要遵守的一种规则,不写格律诗词和对联就不用遵守平仄规则。好多人因为不懂,认为任何诗都需要讲平仄,把格律诗和非格律诗混为一谈,搬出意境为上的幌子,和别人争论不休。不创作格律诗词和对联的人,平仄从来没有约束过你,你和平仄较个什么劲?

3.如果说因为懂平仄就不懂诗意,那么连平仄都不懂的人怎么能懂得诗意,天底下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道理。

三、再说几句题外话

1.要创作格律诗、词、对联,就老老实实按平仄规则办,你说平仄不重要没有用,离开了平仄规则作支撑,你的作品已经不是格律诗、词、对联了,再和别人争论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2.有人说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平仄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所以不用管平仄了。这不是理由,用平水韵还是新韵你可以自选,但不讲平仄是说不通的。

3.还有人说,都新时代了,还讲那么多规矩干什么?我告诉他,我们现在正是生活在事事都讲规矩的社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否则一切秩序就乱了套。比如:你的孙子天天喊你爷爷,有一天你说不用讲规矩了,你喊你孙子爷爷试试!

4.这世界上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改革创新突破砸烂丢弃的,有些东西需要学习和继承,仅凭一知半解就大放厥词的人,实在不知道你哪来的勇气!


5真自在


何时能止?

呵呵,止不了!

知平仄懂韵律的都自诩为大师,套个项链到处批评攻击到处显摆,从没自问过,那项链,倒底是金的还是铁的!

在下不才,写个两篇讽刺意味极浓的诗,巜讽砖家》和《薅羊毛》,可惜全因未知原因在发出来不久后被封禁。里面有些许“大家”拿着平仄韵律说事,却是无一人看出隐晦的反讽来,我也只能呵呵了!

并不是说会平仄韵律不好,但,平仄韵律远不是诗的全部!一首寓意高深的诗,早脱出了平仄韵律的拘束!

某位先生怼之曰:尔之诗平仄韵律不通!吾回之:李白也有不合韵之诗,何不去怼他?先生对曰:哈哈,笑话,李白会有不押韵之诗?然吾找出李白不押韵的诗后,先生哑然不语,已失踪矣!

此事绝不虚构,诸位可翻评论自知真假!

然后我只呵呵,别认为多懂点东西写诗作词就一定比别人好,就算好,露出高高在上的说教嘴脸,不觉好笑?



歪诗邪对劣酒廉烟


我个人认为,大家在诗词的海洋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要争论水平高低,这本来就是一个大众参与的平台,又不是考状元,重在参与,大家开心就好!?


nana162657821


刚刚写的不知道是不是诗

《上海的梧桐树落叶了🍁之三》

凝固了时间

封存了记忆

梧桐树落叶了

知了去了

夏夜的火热

融进

晚秋的斑驳

我来了,上海

外滩,我走过

从这条街

到另一条街

这就是

申城夕阳一抹

这就是

浦江两岸的颜色

……

………2019-11-4夜





榆树钱11


本人觉得为喜爱诗词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水平有高低之分,绝大多数人文化层次沒那么高。有几多能到诗仙级别?

爱好是个人选择的,也莫要过多的

品头论足。是那位要上头条的长者说丶不管自己水平怎样,能上头是荣幸。不管别人爱看不看!互联网为众多的人搭桥。

上了年纪的人就图一个乐!

更何况还互相交流学习,

仅代表自身观点。


罗幼朝


以前毛主席说过:“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现在范围更广,为大众服务,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是不好,但随着社会发展,就要看是否多数人喜爱和接纳,如果多数人喜爱,肯定会越耒越发扬光大,反之,只有少数人接受,就失去发展基础和必要性,也就是不接地气,也就没有强调的必要,当然,有喜爱的,也无可非议。对于诗意和平仄的关糸,两样结合算完美,但诗意更重要,诗意美好,平仄欠缺,影响不很大,平仄合律,毫无诗意,就失去了一首诗的真正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