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那么大方将大宁赏给了蒙古人,是为了断绝宁王朱权的念想吗?对此你怎么看?

劳伦斯602


关于大宁的问题,确实是在朱棣手里就已送出去了,当初只是权宜之计,没想到最后却贻害子孙。但是出于什么目的,或者是以何种方式完全失去的大宁,咱们来分析一下。

一论大宁卫的重要性

洪武年间,明军北伐拿下北平后,元廷北遁。在多次打击残元势力未果后,朱元璋放弃了通过积极征伐继承元廷北方全境的设想,改为近边防御,伺机寻歼北元主力的军事策略。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廷设置大宁都司,第二年改名为北平行都司,除本部五卫外,下辖十个卫所。大宁都司治所在大宁城,以全宁卫前凸首当蒙古南下要冲,位置相当重要,它东接辽东都司、西连北平都司宣府镇,左右互为策应。

老朱为了全力经略辽东,以孤立和制约位于西蒙古的残元小朝廷,特意分封六个手握兵权的皇子出镇东北。燕王朱棣驻北平,谷王朱橞驻宣府,辽王朱植驻广宁,韩王朱松驻开原,沈王朱模驻沈阳,而宁王朱权与他的八万雄兵就驻扎在大宁。

老朱的策略,就是要通过从东往西,沿漠北以南至长城以北的北境沿线,设置大同、宣府、开平、东胜、全宁等漠南诸卫,将它们建设成防御体系。牢牢的控制住这一战略防线,不但能防御蒙古南下,还能主动向北出击,足够的军事缓冲区域可以确保大明北方的长治久安。

二论失去大宁卫的内因

洪武后期,特别是纳哈出归顺后,明廷对漠北的战略重点逐渐集中到打击北元汗廷上来,认为辽阳和东北地区蒙古余部已构不成威胁。于是对大宁卫的重视程度开始下降。

1399年建文元年,当燕王朱棣决定“奉天靖难”的那一刻,深感自身兵力不足。所以通过劫持的方式,迫使宁王朱权率部与自己联合起兵。朱棣为了诱使大宁卫下属的兀良哈三卫蒙古铁骑帮助自己突袭南京,终于抛出了大馅饼:事成之后以大宁作为他们游牧驻防之地,并任用兀良哈人来管理。

原本明廷直管的卫所要地,变为了雇佣兵领地的羁縻机构。

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其余藩王再效法自己,朱棣迫不及待将原本镇守北境沿线的几个重要的藩王全部收缴兵权,然后移藩内地,免除后患。这其中也包括了宁王朱权。

如此一来,洪武时代构筑的北境防线被自我瓦解。朱棣迁都北京后,发动了多次北征,希望通过天子专守国门的策略来平衡,却使得防线一再内缩。

三论失去大宁卫的外因

早在永乐改元后,大事已成的朱棣并没有立刻完全兑现当初对兀良哈三卫的承诺。

虽然名义上把大宁封给了兀良哈三卫,但是明廷却不允许他们放牧互市。于是心有不甘的兀良哈三卫勾结鞑靼部阿鲁台不断骚扰明朝,为此朱棣多次征讨。打打停停,明朝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而兀良哈三卫却初步蚕食了大宁周边地区,并多次进入大宁城。

不断南下的兀良哈三卫在宣德年间曾与明宣宗发生激战。虽然被击退,但此后数十年间多次逼近长城。加之仁宣时期,明朝进一步战略收缩,事实上大宁已尽归兀良哈所有。

由于大宁卫的丢失,导致开平,兴合等卫所陷入孤悬状态,久而久之无法驻守只能放弃。虽然后来明廷在保定重设了大宁卫,原本朱元璋时代精心构筑的北境防线到了宣宗末年已经形同虚设了。而导致防线倒塌的第一张骨牌就是大宁卫的失去。

结论

坐稳了天下的朱棣,不情愿的送掉了大宁要地,不曾想却遗祸三代。而移居江西南昌的宁王朱权,只能寄情山水,求仙问道,再也没有了带甲十万,雄镇漠北的志向。

人在危急时刻往往会拉低承受的极限,但是一旦转危为安后,往往会不认账。但错已铸成,认不认账都一样,只能由整个大明朝来买单了。


南北镇抚司答卷,欢迎围观。


南北镇抚司


这里说的“蒙古人”应该是朵颜三卫。

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回事。明成祖确实放弃了大宁,但这是由于形势所迫的调整,并非主动赐予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或者说是兀良哈三卫,这是明朝官方对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的统称。

三卫的前身都是元代的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台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

元朝灭亡后,这些部族均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归顺明朝,并分别受封指挥、指挥同知等职位。当然,由于北元还存在,所以朵颜三卫降而复叛。

直到永乐年间,才与明朝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至于后来其在土木之变中的行动,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关于明成祖割让大宁给朵颜三卫,以犒劳其在靖难之役中的变现这个说法,其实源自明朝中期。例如,曾担任兵部尚书马文升的《抚安东夷记》就是持这样的观点。

不过,这种说法没有事实依据。

明成祖放弃大宁的真实原因是:

大宁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孤悬于外,很难和辽东、开平等地的防线构成一体,所以明成祖收缩防线,最终选择放弃大宁。

最后,朵颜三卫的南下并不是在永乐时期,这点需要明确。


HuiNanHistory


大宁都司机构设置


洪武十九年(1386),明元双方开展金山之战。北元方面,纳哈出率领数十万部众占据金山,东北北部地区悉数失控。明朝政府暗中筹划多年,最终决定发兵出击,意欲解决边境危机。同年八月,朱元璋下达命令,由冯胜率军进驻大宁地区,采取“分兵置卫”的方略,同时下令户部调拨专项费用,拨发到北平、山东、河南及附近州县地区,招募民夫充作劳力,支付民夫相应酬劳,专职输送边卫粮草,满足松亭关、大宁、会州、富峪四处所需军饷。

洪武二十年(1387) ,纳哈出率部投降,明政府又在北部边疆地区掀起新一轮设置卫所的高潮。明政府在朝鲜半岛设铁岭卫,在松花江流域设三万卫,在辽西设广宁三卫和诸屯卫,同年九月设置大宁都指挥使司及所属诸卫,任命周兴、吴汛为都指挥使,抽调各地士卒两万余人屯兵驻守。同年七月改大宁都司为北平行都司,并在大宁、会州、富峪、宽河等处修筑城池、营建仓廒、营房,以便更好地开展生产活动,履行戍边职责。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下令藩王就藩,宁王朱权前到大宁,自此大宁成为明朝北部边疆的一大军事重镇。

“酬劳三卫”支持言论

建文皇帝在位初期,朱棣袭取并将大宁都司(北平行都司)全部内迁,明朝中期以来,长城以外的数百里地域成为草原部落的跑马场,大明帝国的化外之地。对于朱棣内迁放弃大宁都司的行为,后世多支持“酬劳三卫”的观点,当然其中不乏反对言论。支持“酬劳三卫”观点的一派当以明朝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典型代表。

弘治十二年(1499)十一月,马文升上疏皇帝,即《为经略近京边以豫防虏患事疏》,在他看来,彼时朱棣内迁大宁都司、所属诸卫、宁王藩地等一系列举措,都是用来酬谢兀良哈三卫参与协助、竭力拥戴的功劳,但是一旦放弃大宁地区,边境安全自然受到严重威胁。鉴于此种情形,才将大宁地区分给朵颜三卫用作居住之地,授予官职,赐予敕印,世代守卫大明帝国东北边境。

“迨我太宗文皇帝,肃清内难,嗣登宝位之初,迁都北平,亲率六师,将勇兵强,武备极盛,所以虏遁漠北,不敢南牧,遂将大宁都司撤于直隶保定府,所属营州等十数卫,俱撤于畿内,宁王亦迁于江西布政司,此以酬三卫夷人翊戴之功,故分地与之,然中国之险亦失矣。却将其地分与今朵颜等三卫达子居住,除官降印,为我藩篱,神谋睿算,固有在矣。”

“酬劳三卫”反对言论

《明实录》《明会典》《明史》中都没有“酬劳三卫”的相关记载,反对“酬劳三卫”言论的多见诸于后人所著的私修国史,明人郭造卿所著《卢龙塞略》便有相关记载。

时人大都认为大宁地区是明成祖给予兀良哈的酬劳之地,多是未经考据的凭空臆测。当时朱棣袭取大宁,周边卫所仍有宁王的部旧,朱棣借助这些力量作为先头部队,待到兀良哈三卫归顺之时,正是合乎戍边将士归顺之心,不曾驱使兀良哈三卫夺取天下。朱棣即位之初,仍是一如既往设置边卫,命令兀良哈三卫世代居住故土,驻守东北边境,何尝以大宁都司作为赠礼给予兀良哈三卫?永乐、宣德时期的多次出师征讨,兀良哈三卫的世居之地都不是大明的固有领地。

“今言大宁者,率谓我成祖以畀兀良哈,盖未之考耳。当宁藩既袭,环卫有其故种,藉为先驱,及顺,戍卒归情耳,未尝尽驱三卫以行也。难靖来朝,仍设卫如故,诏其镇守边境,世居本土,曷尝以大宁畀乎?无论永乐壬寅师,即宣德之东狩,其巢穴非我故藩,可考焉。”

我的看法

大明永乐时期放弃大宁地区,机构人员悉数内迁,并非出于酬劳三卫的自愿行为,而是结合现实情况做出的无奈之举,所谓的现实就是:明政府设置的大宁等都司卫所虽有屯垦移民等各项实边措施,但绝大程度上依赖关内地区的粮草、器械、食盐等基本生活物资、重要战略物资在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不能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巨额财政支出负担成为明帝国调整战略政策、全面收缩防线的主要因素。

历代政府对于实际控制边疆地区多采用移民实边、屯兵驻守的策略,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大宁都司,诸如此类,莫不如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明成祖决定放弃大宁,全面收缩防线的数十年后,兀良哈三卫才得以进入大宁附近地区,自此明朝东北边境局势日益严峻。


纵观百年沧桑


明成祖放弃大宁,与当时永乐时期的国防战略有很大的关系,这与宁王没有任何关系,此时的宁王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在江西南昌当个闲散王爷,问道修仙。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把几个很有能力的儿子分封到了边境,戍边守土,其中最为重要的地方就是北平的燕王朱棣和大宁的宁王朱权。

朱棣的北平连接镇守山西和蒙古,位置及其重要,他的军事压力非常的大,主要是防御的地方太广,战线很长,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军事训练场”,朱棣在北平一站二十多年,练就了他非凡的军事和管理才能。

朱棣的北平还不是最恶劣的,燕王的军队也不是最强悍的,最为强悍的藩王府兵是宁王朱权。他所在的大宁府地理位置,军事危险系数比北平还高,形象的说,北平在抵御蒙古方面,大宁是顶在最前面的。

朱权是个文武全才,实话实说,他甚至比朱棣更有能力做皇帝,只是他不但是庶出,而且年纪太小,是朱元璋的十七子,当皇帝,怎么排都到不了他头上。朱权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打起仗来,不输于朱棣,他就藩大宁后,对蒙古各个部落是又打又哄,不但把蒙古人收拾得服服帖帖,还雇佣蒙古人给他打工。

朵颜三卫不是指一支蒙古雇佣骑兵队伍,而是三支,他们分别是:福余卫,朵颜卫和泰宁卫,这三个卫所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建立起来了,是大明针对蒙古鞑靼部设置的军事卫所。朱权到了大宁后,充分的发挥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无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他大量招募蒙古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驻守在三卫,对付鞑靼的时候,就用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出去打,大家都是熟人,双方的战法都很熟,鞑靼讨不了便宜,至于朱权无非是给雇佣军的价格给高点,死了有抚恤,受伤有补助。蒙古人也愿意跟宁王朱权干,好歹是个正式编制,而且还有养老保险。

朱棣在北平造反了,他真的是被逼的,被侄子朱允炆逼得要削藩,躲都躲不过去。其实,朱允炆要削宁王的藩比削朱棣还早,只是宁王守在偏远的大宁,建文帝怎么催朱权,朱权要么不理睬,要么回复说鞑靼又打过来了,现在有点忙,忙完了再说。

朱权在看风向,看能不能躲过去,朱棣躲不过去了,朱允炆派的人都来到北平打算收缴他的印章了,不反不行了。朱棣要反,实力不行啊,就凭燕王的府兵,能有几个人马,满打满算才五万多人。

朱棣看上了宁王的兵马,八万多精兵强将,而且还有朵颜三卫雇佣骑兵,如果有宁王相助,胜算能有五成。说干就干,朱棣跑到了大宁(北平离大宁不远,今天高速路也就四、五个小时),一个人进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弟弟哭诉,并令人在大宁府忽悠了一大群宁王的士兵。没几天,宁王送朱棣出城的时候,被朱棣控制,以宁王为质,把他的军队弄到了手,并且还把朱权拉来一起造反。朱棣给朱权的好处是:将来得了江山,我们平分。

后来江山得了,朱棣没有杀朱权就算好的了,把他封为宁献王,就藩江西南昌,远离了他的根据地大宁。大宁也被撤,大宁府并入了北平都护府。

永乐时期,朱棣不知道哪根经搭错了,居然完成撤了大宁府,放弃了原来的大宁卫所,很多人认为朱棣是给当时帮忙打天下的朵颜三卫的蒙古人给予的酬劳,让那些蒙古骑兵有一块固定的地盘。

这是纯扯淡,朵颜三卫在靖难时期是死一个少一个,到了靖难后期,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数量严重不足,朱棣巴不得他们全部战死才好,怎么可能用最为重要的大宁作为蒙古人的酬劳呢。

朱棣连朱权都没给什么酬劳,更别说拿钱干活,干死拉倒的蒙古人了,大宁的地位那么重要,朱棣不可能让一只身经百战的蒙古骑兵在那里存在。

既然大宁那么重要,为什么朱棣要放弃呢,这有个重要原因,在永乐时期,朱棣自从迁都北京后,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是——打,打服打死为止。

朱棣本人就有过五次亲征,他对游牧民族各个部落收拾得非常的彻底,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一路西逃,明朝北方的广袤地区差不多打成了无人区,大宁原来重要的军事要塞作用极具下降,如果再在那里驻扎军队,实在没有必要。

大宁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必要设所置卫,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明长期的规划上,大宁处于长城以外,既然有了长城的护卫,就不需要在长城外设置卫所了。


沉墨I方之城


这个问题有其深度,但了解明、清两史的朋友都知道,朱棣继位后,对北元残部和蒙古势力是持强硬态度的,不然不会在满洲设立179个卫和20个所,更不会对蒙古部落五次亲征(朱棣于五征北元班师途中病忘)。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结合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十六任皇帝对北方游牧名族的政策来看,以攻伐为主、国弱则防御、军事主张远超睦和之计。所以仔细分析题干,偏重于前半部分,朱棣并未将大宁赏给蒙古,弃大宁和防宁王并无利害关系。敢下此结论,非吾一人,因为有历史为我作证,这也是此题深度所在,下面就由小影给出证据:

证据一、靖难之役,大宁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夺宁王府护卫军的时候,宁王朱权既没有反、也没有公开与朝廷作对,而是持观望态度,因为朝廷真要对他下手,必然要经过燕王朱棣,宁王的性格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是无法在靖难之役的历史大剧中有较多的出镜机会的,但也是宁王的怀柔,也让他在靖难之役之后,活到了最后一集,当然这是后话,后面我会为大家系统的介绍宁王是何许人也。言归正传,当时宁王的军事实力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朵颜三卫是靖难之役的重要一集,也是朱棣得以与朝廷军事抗争(注意抗争这个词)的王牌力量,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由蒙古骑兵组成,战斗力强,但对大明朝廷忠诚度不高,此时为朱棣所用,日后却是为大明边疆被外族攻破的导火索,当然,亲自点燃这颗定时炸弹引线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棣本人。

朱棣单骑闯入大宁,巧计收编宁王军权

朱棣与朝廷开战之初,虽倚仗兵种克制和机动能力等客观军事要素取得局部胜利,但朱棣以几州之兵对抗朝廷举过之兵,战事持久下去对其必然不力,所以燕王朱棣非常重视大宁的这一军事力量,他私下里对部将说:“我见识过大宁军的战斗力,如果能得到这支军队,大事可成。”建文元年九月,朱棣前往大宁,声称要向朱权求救。朱权知道这位兄长野心勃勃,满怀疑惑,请他进城,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许带兵。朱棣有胆量,单骑进城,一见到朱权,拉住他的手放声大哭,诉说自己被逼无奈方才起兵,如今陷入困境,请求朱权替他起草一份文书,向建文皇帝表达忏悔之意。朱棣的演技不错,又是独自一人,让朱权完全放松了戒备,留他在城中住了几日。

这期间,朱棣的军队一直埋伏在城外,寻找机会偷偷潜入城中,拉拢城中的兵士,暗中策反。朱棣感觉一切都准备差不多了,向弟弟告辞。心地单纯的朱权亲自到城外为这位兄长送行,没想到朱棣的兵士突然现身,朱权一下子成为哥哥手中的人质,同时城中的军士一呼而起,转向燕王朱棣,一些守将战死,朱棣轻松夺下了大宁。朱棣把宁王和他的妃子、儿子全部带到北平,对宁王郑重承诺,将来夺得皇位,二人平分天下。这种话当然不能当真,之后,朱权成了朱棣的一支御用笔杆子,经常替朱棣撰写檄文。(对宁王的介绍,就由其擅长写作开始)宁王的文字也许没有太多过人之处,但这些声讨南京政权的文字由他写出,对天下臣民有着不寻常的影响力。这件事上的成功意义重大,在朱棣与南京政权这架天平上,宁王这一枚很有分量的砝码,加到了朱棣这一边。

证据二、宁王是个怎样的人?

故事还在继续,朱棣登基之后继续干起了削藩的事,那么朱权是凭什么在自己哥哥朱棣的眼皮底下活到最后一集的呢?是的,朱棣当初单骑前往和朱权“共商大事“”的时候要给朱权一个交待。但朱棣现在成了明成祖,此时的朱权当然不敢再提什么平分天下,只想做自己的宁王。大宁肯定是回不去了,他想改封到南方,比如苏州,比如杭州。两个地方都非常富庶,是朝廷重要的税赋来源之地,当年朱元璋不肯把自己的五儿子封到杭州,朱棣当然也不肯让弟弟宁王去。反复权衡之后,永乐元年,朱棣改封朱权到南昌。以下是朱权前往南昌后的主要经历:潜学道教。在以后的几十年间,朱权的表现一直比较安份,说明他是一个明智之人。这里我们顺便了解一下宁王道教这门选学课修的怎么样?

宁王朱权(1378年5月27日-1448年10月12日),字臞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自号南极遐龄老人、臞仙、大明奇士,原籍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齿序第十六子,卒谥献,又称宁献王。朱权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修养极高,被改封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托志冲举,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结交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朱权于南昌郊外构筑精庐,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朋友应该已经清楚了,宁王从1399年秋见到朱棣的那天,命运就注定与王室之争彻底无缘了,至于朱棣后来放弃朱权管辖了十年的大宁(并非赏给朵颜三卫),跟提防宁王,并无关系。

证据三、朱棣为什么让割大宁之地,选择朵颜三卫作为大明边境的屏障。

既然大宁的撤卫不是因为宁王,那真如问题所述,是犒赏朵颜三卫么?我看未必,因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大宁卫的军事价值对于明朝的北方防御体系是关键所在,明成祖能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说明其军事判断力可见一斑,明成祖不可能蠢到把这个关键位置赏给外族人统治。事实上,直到正统年间,明朝政府都不允许三卫在大宁居住。既然放弃大宁不是酬劳兀良哈三卫,那为什么迟迟不加以恢复呢?明人叶向高在《皇明四夷考》中称:大宁"内徙于文皇,非得已也。干戈初戢,障塞尚虚,爱弟之请难裁,征戍之劳在念。权宜移置,姑待后图。观其次鸣銮戍有'灭残虏、守大宁'之谕,彼何尝遽割以资夷哉?犁庭甫定,榆木变兴,雄谟莫究,遗憾可知。"叶向高认为明成祖放弃大宁只是"权宜移置,姑待后图"。由此,后代学者多从其说,断言明成祖以后还要恢复大宁。这种说法恐怕不妥。事实是,朱棣在位二十多年,大宁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恢复的机会很多,为什么迟迟不动?原因有二。

(一)首先就是粮食短缺。从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大宁卫开始,保证军食供应就成为明朝政府的沉重负担。洪武二十年三月,明朝政府曾经动员山东、北平、河南、山西四省民夫前往大宁运粮,凡参加运粮者免除夏税。同年七月,大宁储粮31万石、松亭关58万石、会州25万石,加起来就是100余万石。但只过了两年,大宁粮食就已告罄,"军储不给",结果不得不加以变通,改为商人纳粟中盐,"凡大宁输粟五斗,给淮浙盐一引。"由于政策得力,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大宁的积粟已经达到62万石。结果朱元璋命令停止向大宁输粟,令商人转粟到东胜等处。通过以上零星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大宁的粮食运输压力有多么重。为保证大宁等北方军事重镇的粮食供应,明朝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其中光辽东海运就持续了30多年。永乐初年,为恢复北方残破的经济,不得不再行海运,但时间不长就陆续停止,船只和人员转入下西洋的活动,北方军食改为以"屯田为主,中盐为辅"的解决办法。但是,大宁的情况则不同。从洪武初年,这里就没有居民,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卫后,出现恢复人口的好机会,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朝政府有向这里移民的记载。靖难之役爆发,永乐皇帝又把其人口全部南迁,这里又成了无人区。恢复大宁,保证十余万镇守军人的军食供应,谈何容易。

(二)大宁迟迟没有重建恐怕也与永乐皇帝边疆战略的失误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北部边疆的形成,是地理、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条边疆以长城为骨干,包括长城南北很宽的地带。中国北部边疆具有特殊的结构,中原王朝的边疆政策必须与这个结构相适应,才能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共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陆续设置大宁等卫,就是对这个结构和历史共识的正确理解。大宁撤守造成了现实战略与边疆结构的脱节,必然对明代边疆的稳定带来负面的影响。对于这一点,长期驻防北方,深谙北部边疆利害的朱棣何尝不知,又何尝不想补救。根据现有史料分析,在大宁撤守问题上他起码采取了两种补救办法,即怀柔和征讨。这就有了一开始所提到的朱棣即位的五次亲征和在东北广泛设置卫所的军事战略措施。

问题回答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总结了:朱棣并未将大宁赏给蒙古,弃大宁和防宁王并无利害关系。喜欢小影,点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