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蒙古的问题上,如何看待″明修长城清修庙"?

临猗果农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知道,大明帝国是建立在蒙元统治下的国土上的,由于当时的蒙古政权,对中原等地区的人种实行三六九等的分类,尤其是南人身份最为低下,在元朝统治的97年当中,中原及南人打心底,对这种民族民族意识形态极为的反感,在这种环境下,直到代表汉人的皇帝朱元璋从起兵的那一天起,和一众手下,打心底自然人为,汉人并非那么软弱,甚至比他们一等蒙人都强,或许在这一种信念的支撑下,积蓄百年的汉人战斗力爆棚,将蒙元朝廷赶到了大漠深处吃土。

然而随着国土的增多,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其它的民族,南方、西藏方向,新疆方向的少数民族,在当时的明军,甚至高层看来,这些必定是异族,除了强力打压之外,重在防御,所以明朝修长城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有南宋时期的前车之鉴嘛,好在不同的是,北方的一些重镇是在明帝国手中的。明帝国可以说是汉族占很大比例的国家,对一些暴躁的少数民族可以以武力压制。

但是满清不同,当时满清时期,版图最大的当属康乾时期,尤其是乾隆的一句打油诗,“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可以证明当时清廷的心态。

当时的清廷是以绝对少数的满人,占领的绝对多数汉人的天下,在这里就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清廷却做得比明朝好的太多,毕竟嘛,形势所逼,当时的满清对汉人的洗脑做的很好,我们可以从清末的八国联军入北京,帝都民众的行为能够看出来。到了民国时期,被剪掉辫子竟然不敢出门。

清朝人修庙,则是为了维护边疆地区诸如藏人,蒙古人和少数新疆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大移民之外,就是修藏传佛教的庙宇,甚至皇家带头,信奉藏传佛教,想想看,与这些少数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太容易沟通,何来的矛盾?如果当初明朝与金人建立同样的关系,在万历时期不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来,没准明朝也不会那么早覆灭的,希望采纳。


北派说书人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时常受到游牧文明的冲击,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时蒙恬北击匈奴、汉朝十位公主与匈奴和亲、“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等等。可见,不同的朝代,对于不同的蒙古形势,不同的统治者施行的政策非刚即柔。明清时期亦是如此。

在问答题主“在对蒙古的问题上,如何看待‘明修长城清修庙’?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明清两朝对于蒙古问题的政策与背景。

一、明朝:御蒙古于长城外

从明洪武五年至万历二十六年,明朝统治者对于长城的修缮从未停止过。其主要采取分片、分区、分段的修筑方式。与此同时,为了有效的防务,明朝将长城全线分为九个边镇进行管辖。据相关学者推算,在明朝每修1公里长城就要至少耗费白银7700两,明朝共计修建长城约6300多里,所以至少耗费了4850多万两白银。


虽然明朝统治者耗费巨资修长城,但是明逐蒙古于大漠而立,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主要旗号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试想,如果明朝不以血肉之躯继续抵御蒙古,而去和蒙古和亲妥协岂不打了朱元璋的脸?

二、清朝:三道“隐蔽长城”

乾隆皇帝曾说:“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在满清入关前就早已控制了蒙古各部,所以清朝其实实行的是满蒙联合统治。虽然清朝没有继续修筑实体长城,但实际上它一直在修筑三道“隐蔽长城”。


第一道是血缘长城,有清一朝满蒙贵族之间的通婚达500余次。第二道是隔离长城,在蒙汉边界划出上千里无人区,并实行蒙汉分治。第三道是思想长城,清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他们在蒙区大力推行喇嘛教,企图用思想的教化把凶悍的铁骑变成温顺的喇嘛。

三、明清对比:刚与柔的优劣

修长城的刚与修寺庙的柔,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方法,至于孰优孰劣我们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具体分析。


有人认为明朝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修筑长城,但还是无法抵御满洲铁骑的入关,真是吃力不讨好。而清朝则巧妙的利用“隐蔽的长城”笼络住蒙古人。虽然单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清朝的政策确实更加有效。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明修长城带给大明的近三百年的稳定,所谓“不和亲,不割地”,汉人的民族气节更是留给我们现代人的宝贵遗产。


予知君


人们常说“明修长城清修庙”,意思是:明代花了很多的资源去修建长城,但没能挡住清的入关。而清代没有修建长城,而是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庙,通过与游牧民族的安抚和结盟的政策,顺利地控制了草原地区。

那么清代是如何能通过控制草原,而不是通过修建长城的方式来消除草原部落对农耕区的威胁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清是从北方进入中原,其在入主中原之前就控制了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因此对草原部落的弱点看得很清楚。例如,为了限制其灵活性,清代限定了蒙古各部的活动范围。为了防止各部落的联合,形成对农耕区的威胁,其对蒙古各部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方法,采用结盟的方法打击叛乱分子,同时很小心的不让某一个首领总揽大权;

2、满洲人和蒙古人的关系是介于臣属和盟友之间,满清对中原的统治其实是满蒙联合统治;

3、清代时火炮等热武器慢慢开始使用,而这使得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

4、康熙在对长城问题上的回答,是这样说的:最坚固的长城存在于民心之中。

这里不得不佩服满清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他们用制度(庙)比较成功的解决了草原问题。

历史上不乏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或和占领农耕区北部的例子,但这些政权,除了元外,无一不在得到农耕区后,失去了对草原的控制,绝大部分被后起的草原部落所灭。如辽被曾经是其属国的金所灭,金则被兴起于草原的蒙古所灭。而在“五胡乱华”时期,统一华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同样通过修建长城的方式来对抗来自草原的柔然的入侵。

满清的统治整体上讲是比较开明的,但对于农耕区占主体的汉族来讲,它的统治毕竟是异族统治,尤其是在满清统治的早期更是如此。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较开明、老百姓较富裕的朝代,但宋一直忧于外犯,并最终被异族所灭。

明修长城,清修庙。 从总体上看,明统治者侧重于防御,清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清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此外,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清代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云暗雪山


凌烟阁来回答。

明朝在群雄混战中取得了天下,这是朱元璋说的。在朱元璋称帝前,明军与元军几乎没有什么硬仗,硬仗都是称帝后。元顺帝被赶出大都之后,明主动出击,与北元之间又有两次大仗:一次是沐英领兵的和林之战,另一次是蓝玉领兵的捕鱼儿海之战。经过这两战之后,蒙古人被打的一蹶不振,内部就分裂了,开始他们的内部纷争。

此时,大明在北方长城之外有卫所,以防备和监视蒙古。

到了朱棣时期,因为供应粮食实在太困难,长城以外的卫所基本陆续放弃了。除了辽东、关西等地羁縻卫所还在发挥功效之外,长城以北的地方基本都放弃了。

其后明朝防备蒙古人人的做法主要就是修长城。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明朝对蒙古从主动防御(出长城进攻)变成被动防御(依靠长城)。此后直到明亡,明朝都是被动防御为主。

而清朝则与明朝不同。

在后金(清)崛起后,陆续通过战争,把漠南蒙古整合进了清。在入关后,外蒙古不愿受准噶尔汗国的统治,就主动投靠清朝,后来又陆续统一了西藏、西域(消灭准噶尔之后)。在从北到西到西南的广大疆域上,都是蒙古人。

因此,清朝考虑巩固统治的方法,就选择了藏传佛教。在蒙古人的地方要求蒙古人都得信教。

对于清朝而言,蒙古人信教大有好处:

首先,藏传佛教要求信众定期要到庙里参加活动。这就导致蒙古人不能游牧得太远,他们被庙给固定住了,至少是半固定住了。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游动,有事骑马就上,现在他们被固定了,丧失了机动性。

其次,宗教宣传人要向善从善,这从内心减少了蒙古人的杀气,降低了他们的战斗力。冷兵器时代战斗意志和士气是保障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没了杀气、没了斗志,战斗力也就大打折扣。

因此,康熙曾经得意滴说:一座庙顶十万兵。

除此之外,清朝还用通婚、特别封赏等方式笼络蒙古人,维持庞大疆域的稳固。

小结一下:清朝因为出身也有游牧成分,他们知道统治游牧地区的逻辑,因此采取了主动经营的方式,喇嘛庙成了这个经营的一个象征。

结论:

对待蒙古人,明朝从最初的主动进攻,之后变为被动防御,表现出的方式就是修长城。而清朝则深谙游牧的逻辑,用喇嘛庙这种方式,化解了蒙古人的力量。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明修长城,清修庙”,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明朝修筑长城历史最长,最为坚固。而到了清朝统治者不休长城,大量修筑庙宇,承德避暑山庄外围的12座庙最具代表性。

那么,为什么明清两朝在对蒙古问题上采取的策略有所不同呢?

在对蒙古各族问题上,清朝的统治者是聪明的。清朝修建庙宇,喇嘛庙、清真寺等等,对待各族问题上采用怀柔政策,安抚结盟。

用文化笼络蒙、藏、维族、回各族密切与各族联系,这样的政策更有利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拉进关系,和平共处。

而明朝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是打压和防御,大量修筑长城,防御入侵。可是长城最终还是没能堵住蒙古的铁骑和满洲的入关。

所以说,清朝统治者的见解想法是比较高明的,不用战争的心态去征服人心。搞好关系,你来我往,让他们不和大清作对。


山颠一壶清酒r


满清与蒙古的矛盾只多不少。不然也不会有屠准葛尔这么残忍的事情发生。而明朝则帮助蒙古建设了归化城等城市,让蒙古也享受到了城市化文明。而满清在起家时则烧城,烧庙对蒙古极尽掠夺之能事。所以真心帮助蒙古建庙建城的只有明朝。清朝只有减丁的暴行和旗化的伪善。


超哥侃古今


汉人和蒙古打了几百年,其实也不算了解,直到明朝中叶,西方断绝,北方蒙古已经连铁锅都弄不到,才开始相互开放,安稳下来

满清我虽不耻,但评价很高,是他们比之前的所有东北渔猎民族,有一种"阴"的东西,所以他们统治奴役中国人和蒙古人都很成功

利用藏传佛教是满清削弱蒙古顺水推舟之事,凡是有利他们控制蒙古的事情都乐意。

可惜天道好还,当初弱小时为了与东北蒙古争夺,采取的与蒙古部落和亲政策最后导致近亲血脉,连续几代皇帝生不出,即使没有西方冲击也该亡了,如果不是康熙和乾隆共上台120年的长寿皇帝,可能不到百年就亡了(最后50年是汉人续命)


大道至简T2


明代统治者以防为主,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少数民族,清致力于民族团结友好。

我们如果想搞好民族关系就必须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踩蚂蚁CMY


不得不承认清朝更胜一筹,现在很多人对清朝偏见太大,其实清朝对中华的贡献还是很大的,虽说末期不堪回首,但任何一个朝代末期都是不堪的,由于世界大潮流缘故导致清末更显难看,有人说清朝不知进取不知改革,但几千年的封建孔孟思想哪是轻易改变的了的,没有惊天一击哪能彻底醒悟!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要正确看待清朝,它有功也有过,不能只看一面!


人生苦旅


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清朝皇帝比老朱家强多了。诛人诛心,把思想控制了,就从根源上消灭了反叛分裂的隐患。再利用武力震慑,经济上拉拢,积极联姻巩固满蒙关系,既团结了盟友,又巩固了统一。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清朝皇帝的确是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