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人受益匪浅的名著?

像林书豪一样去战斗


《沉思录》

2019年5.10-6.20日,历经40天的长时间阅读+沉思终于把这本书读完,里面有好几个点儿让我的认知有了更深更通透的理解。作者马可生于公元121-180年,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被称为“帝王哲学家”。不禁惊叹在公元一百年间,社会还特别封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比现在智能社会可谓相差甚远,马可居然能在当时的生活里趋向灵魂,交谈灵魂,沉思灵魂,把真正的灵魂之光挖掘出来,实属了得。

有一句话叫做“万般皆苦,唯有自渡”。读的越多越发觉得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就像一根燃烧的火把扔进了我们深似井的内心,接近哲学的过程就如火把跌落井内的过程,它由上到下由浅及深地照亮井内的每一个阶段,直至落入井底把内心的这片黑暗彻底照的一片光亮,让你拨开阴霾看到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一谈生死。余华在《活着》里也讲过生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不得不来,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是不得不走。死亡这两个字总是让人感到恐惧、慌张、无所是从,可它真有那么吓人吗?其实也不然,来了这一趟人世间,不管活五十岁还是九十岁时间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生命最长者和濒临死亡者失去的是同样的东西,即他现在所过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感觉失去的东西很多,其实我们失去的只有一样,那便是现在。生命的保障在于:彻底地考察一切事物;它本身是什么,它的质料是什么,它的形式是什么;以我们的全部灵魂去行正义,诵真理。在给所有人提供生命的机会一样,我们想要的就去付诸努力,令人不欢喜的去摆脱,该感受过的感受过了,死亡又不在你意志力的范围之内,你无法支配他的来与去,为什么还要执著于一种较长的尘世间的逗留呢?世界万物都在经历着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又属于这结构里的一小部分,死亡也是属于符合宇宙本性和规则的自然现象,所以,死亡不是损失,而是情理之中的变化而已,就让它平静地幸福地运行。

二谈意见。我们拥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灵魂,却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还要重要,这该多可笑。这还不止,我们不但受别人意见而烦忧,我们还受自己对别人的意见而烦忧。当我们感到愤怒和烦恼的时候,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对每个人每件事其部分或全部对它做出的判断。判断它们的是什么呢?是支配的能力。打扰我们的不是人们的行为,打扰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意见。我们应该驱除这些意见,坚决地放弃你对一个行为的判断,这样愤怒和烦恼就会消失。所以一个人必须学习许多东西,以便我们能够对另一个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其实,考虑由这种行为引起的愤怒和烦恼带给我们的痛苦,要比这种行为本身带给我们的痛苦多得多。痛苦的感觉是软弱的一个特征,而愤怒也是软弱的一个特征。受制于激情和不满的发怒者不拥有力量、精力和勇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在什么程度上接受于摆脱激情,它也就同样的程度上更接近力量。

三谈思维方式。人总是喜欢拿别人犯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让自我活在自己无休止的抱怨中。不要抱怨,而是以你天生是被创造出来忍受它的态度来忍受它,通过思考这样做或者是你的利益,或者是你的义务。当什么人的无耻行为触犯你时,直接问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无耻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吗?这不可能的。那么,别要求不可能的事吧。如果没有受教育的人做出一个无教养的人的行为,那么产生了什么伤害呢?又值得奇怪吗?还不如谴责自己,因为你没有提前预料到这种人会以这种方式犯错误。(所以我们所有事物都要有哲学,因为哲学派别的一个主要原则:不同一个无知的人或不谙自然的人做无谓的交谈,而是仅仅注意你现在正做的事情和所用的手段。这样会免受很多烦忧)我们要习惯性地这样思考:我如何才能使自己不抱这种欲望呢?我怎样才能没有这种欲望呢?我怎样才能做到不害怕失去他呢?让我们在来自外部原因的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吧,让你在根据内在原因所做的事情中保持正义吧。从那些烦忧我们的事物中把许多无用的东西从这条路上清除出去,因为它们完全在于自己的意见。我们要去做自己能力可以支配的范围内的事,除此之外,不要让其他什么事干扰到你。

四谈幸福。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想象一下所有悲叹或不满于一切事物的人,他们就像是一只做牺牲的猪那样挣扎和叫喊。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这一点。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不同事物使不同的人欢乐,我的欢乐则是使支配能力健全同时又不脱离任何人或对人们发生的任何事情,而只是以欢迎的眼光看待和接受一切,根据其价值运用每一事物。一个不断做对其他公民有利的事情的人,满足国家指派给他的一切的人,他的生活是幸福的。

五谈理性。理性对立的是感性,那就让我们先从最贴近生活中的爱情的某一因素来说明感性——暧昧。其实,所有的暧昧都是感性惹的祸,因为模糊,因为看不清,因为不够理性,所以才会让感情泛滥成灾一发不可收拾。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而理性灵魂的性质是:它观察自身,分析自身,把自身塑造成它所选择的模样,它自己享受自己的果实——而植物的果实和动物中相应于果实的东西是由别人享受的——它达到它自己的目的而不管生命的界限终于何处。理性的灵魂知道我拥有属于我所有的。还有一性质:热爱邻人,热爱真理和谦虚,除了重视那也是法之性质的理性自身,再不重视任何别的东西。


高密菜刀博物馆


我个人喜欢的著作,在自己心里算是名著,分享给大家!

1.《平凡的世界》

几乎适合所有类型的人,一方面反应社会现实,一方面又能给人精神上的收获!

2.《百年孤独》

俗语说好处不胜寒,描述了加勒比海岸一个小镇的百年兴衰,作品融入了神话,典故等,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作品。

3.《活着》

我们生活在人间,怎么活最重要。不能空有皮囊,活着是最大的幸运,是最大的勇气。

4.《三体》

强烈推荐,世界级科幻巨作,凭借这个作品让中国在科幻界有一席之地!






文化知生


名著有很多,看你注重和接受那方面的文化底蕴,比如风水名著有如下:

一、中国风水第一书——《宅经》

《宅经》亦称《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讲述了人与住宅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宇宙的和谐。该书认为宅是阴阳之枢纽,首次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二、中国风水文化之宗——《葬经》

《葬经》亦称《葬书》,西晋郭璞著。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葬书》奠定了中国风水-葬乘生气的理论基础,受后世代风水界的推崇,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三、形势派风水权威圣典——《撼龙经》

《撼龙经》为唐代杨筠松所著。杨筱松是风水形法派的鼻祖,被历代形法派风水学家尊为宗师。《撼龙经》具体分析寻龙捉脉之法,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也是历代研究风水学者必读之书。

四、理气派风水创世代表——《催官篇》

《催官篇》为宋代赖布衣撰。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催官篇》继承总结了古代地理风水学术概论,研发和补遗前人之不足,独创编写了龙的规律,详细的描述龙的作用和缺点,龙的祸福相关论说,把龙穴、砂、水、局表露无遗。是地理阴阳学术的一部风水经典。

五、唐代形法派风水代表作——《雪心赋》

《雪心赋》系唐朝卜应天所著。卜氏字则巍。《雪心赋》详论五行生克、吉凶互易,词理明快,便后学之观览,引人渐入佳境。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是形势法(峦头法)风水的经典作品。

六、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博山篇》

《博山篇》是唐末五代风水大师黄妙应集毕生之所学所著的风水宝典。该书是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风水勘舆书籍中很具权威性的名著。

七、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葬经翼》

《葬经翼》是明代由缪希雍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

八、明代专论水法的代表作——《水龙经》

《水龙经》为明末清初蒋大鸿所著。古人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看一个地方的风水好不好,"水"的优劣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水龙经》专论水龙各种形态以及吉凶取舍,详细论述了阴阳二宅认水立局的各种方法,在诸多风水著作中,堪称一绝,是研究水龙风水的必读之本。

九、阳宅风水八宅派代表作——《八宅明镜》

《八宅明镜》是由杨筠松撰顾吾序箬冠道人编著,八宅明镜就是"八宅法",它把人与宅分成八类,再归纳为东西两大类,东四命适合住东四宅,西四命适合住西四宅。是流传最久、影响最广、阅读人数最多的一本阳宅风水书籍。在中国古代堪舆领域中独占鳌头,久盛不衰。

十、明代阳宅理论集大成的代表作——《阳宅十书》

《阳宅十书》是明代王君荣编著。该书精选当时最盛行的堪舆著述,将其汇总而成,是明代一部专论阳宅内形和宅外形各种吉凶情况的典范之作。

这十部风水经典为代表的风水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集大成实用化表现,细心研读就可以基本把握中国风水的精髓义理,掌握中国风水的流脉真传。

希望能帮到你!











髙春超


世界名著《简 . 爱》《飘》《巴黎圣母院》,还有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近期热播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都是让人看后受益匪浅的优秀作品!简 . 爱,斯佳丽,拉爱斯梅拉达,林黛玉,孙悟空,关羽,卢俊义,孙少平,他们都带给我们是满满的正能量!


蚩尤的能量


强烈推荐《论语》,儒家是主张入世的,整部论语,好像除了爱情,其他都有涉及。熟读《论语》,对你处理事情的方方面面都会有帮助。

学习方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

友情方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父母方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处事方面,“言必信,行必果”

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事,过不去的坎时,记得静下心来去读读论语,一定会重新站起来的。




忘忧草书屋


平凡的世界,

不读一生一幸福!


一杯仙


一本好书总是能带给我们价值,让我们成长。大学期间挺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读上几百本书,毕业后为了弥补大学期间的遗憾,倒是读了不少值得一看的书,推荐这5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给你。

三体

《三体》是引领我打开科幻世界的一部书。但不论是不是科幻迷,你都应该吧《三体》列为你的必读书单之一。《三体》分为三部《三体1·地球往事》《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讲述的是历经无数次重生与毁灭的三体文明在发现地球的存在后,被地球的美好所吸引,意图占领地球。地球上的人类在得知远高于人类科技水平三体舰队在四百年后就将到达地球后,先是惶恐,后又寻找各种应对计划,如体现人类智慧的就是“面壁计划”和“阶梯计划”。但当人类的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才发现原来宇宙的真相就是一片“黑暗森林”。《三体》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不仅有科幻小说超凡绝伦的想象力,向读者展示了庞大的宇宙图景,更具有极高的文学可读性,情节跌宕起伏,人性的黑与白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现了人类在面临地球末日、生存希望,以及在不同时期对救世主的感激与指责,发人深思。跟着《三体》领略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感受宏大的宇宙吧!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可以改变人对苦难的看法的书。初读《平凡的世界》是在高三年级,大学之后又反复读过两遍,每次都被深深感染。书中的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面对苦难的精神强烈地吸引着我,感受着他们面对生活的艰辛,从来没有低头,依然不屑地劳动,依然热爱生活,心中总是大受触动。孙少安作为家里的老大,跟润叶青梅竹马,但却没有和润叶一样的家庭,十三岁的他就要帮父亲肩负起生活的重担。那是一段几乎每次都能看哭的话:他对父亲说:“爸爸,我回来劳动呀。我已经上到了高小,这也不容易了,多少算有了点文化。就是以后在村里 劳动,也不睁眼瞎受罪了。我回来,咱们两个人劳动,一定要把少平和兰香的书供成。只要他两个有本事,能考到哪里,咱们就把他们供到哪里。哪怕他们出国留 洋,咱们也挣命供他们吧!他们念成了,和我念成一样。不过,爸爸,我只是想进一回初中的考场;我要给村里村外的人证明,我不上中学,不是因为我考不上!”孙少平作为弟弟,虽然最终没能考上大学,但面对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他毅然选择出外闯荡。即使在黄原揽工,被石块压得遍体鳞伤,即使在大牙湾黑暗危险的矿井下,依然笑对苦难,勇敢的面对生活,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处在生活的底层,看透了生活的苦难却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的男人,这大概就是“不要见怪,不要见外”的田晓霞爱上他的原因吧。即使生活在苦难中,即使面对种种打击和不易,依然执着的热爱生活,这就是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的魅力吧!

《白鹿原》讲述的是白鹿原上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三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通过白鹿原发生的大事小事映射了当时发生的各种事件,展现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的历史长卷。《白鹿原》中充满着神秘感,就如一开始白嘉轩六娶六丧,到白嘉轩发现“白鹿”,再到田小娥之死引起的诅咒和瘟疫,说不清道不明,又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白鹿原》中也充满着人生大戏,一个个人物轮番上场,上演悲欢离合、爱恨生死,浪子回头的精彩剧情。有一向知书达理的白孝文禁不住田小娥的勾引,坠落到底,却又在活的不如狗的时刻迎来人生的转折;也有不知是冲破礼教束缚还是自甘放荡的田小娥,最后死在鹿三手下;更有心中坚守原则,持身中正的白嘉轩,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始终坚守心中的道义,以自己的行为为村民树立楷模,就像书中的评价一般“这个人的腰杆太直了”。读《白鹿原》,去认识那个时代的那些或好或坏的人。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历史类书籍,看似学术,但只有学术的严谨,没有学术的无趣,更像是一部趣味十足的历史随笔。《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是一位对明史是颇有研究的人,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书中他用轻松平淡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王朝的困境和衰败,用看似平淡的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发生的,那些不被史学家在意的一件件小事,阐述论证明朝的困境以及他如何走向衰败。他从海瑞谈到明朝财政,从李贽引到中国思想,以小见大,从一件件小事折射他的大历史观。但历史的规律性,就像他在书的的最后谈到的:“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你对读书有疑惑,不知道如何读书?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那么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吧。记得初看《越读者》时,它的作者郝明义提到:自己何其不幸,从事图书编辑数十年才遇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一本书;自己又何其幸运,在对读书仍有迷茫的现在,能遇见这本书。所有在读书中有疑惑的人,所有不知道如何读书的人都该好好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关于阅读目的,关于阅读速度,关于阅读层次等等,书中都一一作出了解答。比如阅读层次,作者将读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阅读;第二层次:检视阅读;第三层次:分析阅读;第四层次:主题阅读,层次高的阅读包含了较低层次阅读的特性,也就是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再比如阅读的目的,书中将阅读分为三个目的:为获得资讯、为娱乐消遣、为增进理解。增进理解的阅读的两种情形:一是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即书的作者对书的理解程度要高于作者的理解程度;二是阅读的人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即理解力相差太多,则无法读懂书,无法实现与作者的沟通。不是自视自己很懂阅读艺术的人,认真读读这本书吧,它将终结你混乱的阅读思维,为你打开真正阅读的大门。


归来依旧少年123


王阳明大传,实践哲学入门

1,创立心学

王阳明的本名叫王守仁,1472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府的余姚县,也就是现在的宁波市余姚县。他出生时正是明朝的成化年间,他去世那年是1529年,是明朝的嘉靖年间,也就是说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皇帝,总共活了57岁。

在这57年的岁月里,他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创立了影响至今的心学智慧。以至于被后世的很多伟大人物都视为圭臬,据说蒋介石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后,称赞此书乃真正的流传百世之书,并一直存放于自己的案头。

2,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王阳明18岁以前,属于他的立志期。从出生到18岁,王阳明的兴趣超级广泛,直到18岁时受高人点拨,才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说起来王阳明算是一个高干子弟,父亲中过状元,18岁时王阳明受到儒学大家娄谅的启发,立志成为孔子一样的圣人。

第二个阶段,是王阳明18岁到37岁间的经历,属于求索期。这个阶段,王阳明在儒家、道家、佛学、文章、兵法之间摇摆不定,直到他被发配云南偏远地区,才在困苦磨难中终于悟出“心即理”这个道理,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他37岁到50岁之间的经历,是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期。这中间,他平定了“宁王之乱”,可以说拯救了整个明朝,却不想反而遭遇小人陷害和官场危机。也正是这段充满磨难的时间里,王阳明通过不断的内心拷问和现实考验,逐步得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方法论和“致良知”这一心学终极价值观。这标志着心学体系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第四个阶段,是王阳明从50岁到57岁去世为止,这属于他晚年了。王阳明一方面致力于传播心学,一方面致力于帮助国家平定叛乱。在军务繁忙中,他肺病的老毛病又犯了,最终在回老家的路上去世。

3,王阳明大事记

王阳明的一生波澜壮阔,在他专心致志于倡导儒学之前,走了不少的弯路。通过以下他一生的大事记就能大概看出:

1)新婚之日离家出走

公元1489年,十八岁的王阳明与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成婚。新婚之夜,他遇到一位道士,就跟着他走了,直到晚上也没回来。按现在的话讲,他不仅是个叛逆青年,还是个带有着佛系特征的斜杠青年。

2)“格竹”七天七夜,最终失败

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王阳明看到朱熹的著作中有“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一句,便和钱氏一起按照朱熹的“格物”说,来格竹子了。格了七天七夜后,终以失败而结束。

3)状元公之子名落孙山

公元1493年,二十二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状元公的儿子,已经在京城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竟然中了下第。


每日功课


逆境中成长励志的文学作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的自传体,在她19个月大时因猩红热变成了聋盲人。在安妮·莎立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知识接触世界,在黑暗中开出光明的花朵,一个幽闭在盲聋世界的人,却给了人类无尽的光明。

《我的左脚》爱尔兰天才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体小说。天生大脑麻痹身体残疾,只有左脚灵活如常,他用仅有的左脚与命运抗衡,用后天的勤劳和不懈的努力收获成功与爱情。也有电影版,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受益匪浅。

《我的简史》“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用简明的、风趣的、坦诚的言语告诉你他的成长岁月,即使身体被禁锢得寸步难行,但他的思想却可以遨游宇宙,只有死亡才能阻止。

当然中国的也有,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现代诗人余秀华的诗。

高山仰止,献上我等凡人的膝盖


中国各类文化交流


《三海经》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世说新语》

《史记》 《资治通鉴》 《淮南子》 《封神演义》《儒林外史》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长生殿》 《聊斋志异》 《浮生六记》 《论语》

《大学》 《中庸》 《墨子》 《孙子》 《劝学》 《天论》 《九歌》 《九章》 《天问》 《离骚》 《国风》 《战国策》 《楚辞》 《诗经》 《书经》

《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易经》 《春秋》 《大学》 《中庸》

《孟子》 《左传》 《国语》 《吕氏春秋》 《山海经》 《战国策》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认真读每一部都使人受益匪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