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種植中什麼原因引起土壤鹽漬化?該如何預防?

鄉下二妹子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鹽漬化怎麼產生的,其實就是化肥用多了,改變的方法個人建議用農家肥少用化肥,合理使用化肥可以減輕鹽漬化的產生


莫江柏


在多年種植蔬菜作物的棚室,特別是多年種植同一種蔬菜的棚室中,土壤中鹽類的含量會不斷積累,鹽類積累到一定的數值後就會對蔬菜生長髮育造成障礙。

【我是鄂硒農技】下面我們來找一下引起土壤鹽漬化的主要原因及應對方法。

一、引起鹽類積累的原因

1、化肥施用量過大,在保護地內化肥的使用量往往比露地多,而蔬菜作物只能吸收其中的一少部分,大部分則會留在土壤中,導致鹽類含量越來越多。

2、偏施不易被土壤吸附的化肥,硝酸銨、硝酸鉀等化肥,易溶於水,而不易被土壤吸附,偏施此類化肥可造成鹽類的積累。

3、在保護地內,不能用雨水澆灌,土壤中的肥料不會隨雨水流失,在土壤表層越積越多。另外,在保護地內,為防溼度增加和地溫的下降,多采用小水灌溉,這樣,每次的澆水不能把多餘的鹽分帶到土壤深層,使鹽類在土壤的表層積累。

4、

保護地內溫度較高,土壤表層水分不斷蒸發,使土壤深層水分沿毛細管上升,把土壤深層中的鹽分也帶到表層積累。

5、另外還有一些別的原因,如保護地內為沙質土壤,種植不耐鹽的蔬菜,不施用有機肥,都可加重土壤鹽害的發生。

二、土壤鹽害產生的症狀:

受害植株一般表現為生長矮小,葉色呈深綠色,有閃光感,嚴重時葉色變褐,或葉片邊緣有波浪狀的枯黃色斑痕,下部葉反捲或下垂,根毛變成褐色或腐爛,輕者生長髮育遲緩,重者植株中午調萎,早晚可恢復,直至枯死。還可造成植株吸水受阻和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如鈣)。

三、引起土壤鹽漬化的預防措施

1、增施有機肥,在保護地內,不可偏施化肥,應適當增施腐熟的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輕鹽害。

2、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及種植蔬菜類型,確定施肥量及施肥方式。避免多年施用同一種化肥,可選用尿素、磷酸氫、複合肥等。化肥應溝施或穴施,深度在12~15釐米以下。

3、在夏季可拆除保護地的覆蓋物,任雨水淋洗土壤中的鹽分,也可採用大水漫灌法,並在保護地附近挖排水溝,使土壤的鹽分隨水排走。另外在此季節,利用保護地休閒期間種茬玉米,吸收土壤中多餘的肥料,降低土壤中鹽分的含量。

4、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或在地表覆蓋稻草、麥桔等物,可改變土壤水分運動方向,加強中耕鬆土,可切斷土壤毛細管,在高溫季節控制施肥量,均可防止土壤表層鹽分積累。

5、土壤表層含鹽量太高,其他方法效果不理想時,可採用表層換土或深耕土壤使底層泥土轉換為表層土壤再增施有機肥的改良方法避開鹽害。

【我是鄂硒農技,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加關注,可進入我的主頁免費學習更多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你們的點贊,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鄂硒農技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農巴士”,多年專注於作物栽培和植保技術研究!


蔬菜種植中,土壤鹽漬化嚴重的情況,很多老農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也經常困擾他們。那麼我將從原因和預防技術兩個方面進行作答。

引起土壤鹽漬化嚴重的原因

1、由於連年大量的使用無機化肥,土壤中的有機質被消耗殆盡,造就了氮磷鉀等元素的營養過剩。大量的礦物質元素被積累下來,土壤的鹽度變得非常大。也就是所謂的鹽漬化。


2、有機質的缺失,導致土壤顆粒料間隙縮小,由於土粒之間粘性的增加,最小粒單位的土壤被緊緊粘附在一起,表現出來我們常見的板結症狀。

土壤鹽漬化的危害

蔬菜移栽後,需要經歷10—15天緩苗期,這段時間主要是促進根系的發育,毛細根和新根的數量都會增加,生長方向會縱向、深處發育。


如果土壤鹽漬化,根系則無法正常發育,新根的生長和增加非常緩慢,不能汲取和輸送有效的營養物質至地上部位,表現出來的症狀是:發育不良、葉片發黃,很少有新葉、嫩葉長出。如果沒有一定經驗的話,則會把這種情況診斷為缺素。

土壤鹽漬化預防辦法

針對性地進行土壤改良,我建議你可以先對土壤進行PH值測定,量化鹽漬化程度,這種情況下土壤都是偏酸性的,通過測量各自明確酸化程度。


其次,如果酸度過大,施入碳酸鈣等鹼性材料進行中和。

最後,多施入有機肥進行土壤改良,可以採用商用有機肥,多為80—100斤/畝,也可使用農家肥。按照廠家推薦量即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農巴士


土壤鹽漬化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鹼化。鹽漬化會使蔬菜作物根部吸水困難,給生長髮育造成障礙。

下面【小濃人】針對蔬菜種植中發生土壤鹽漬化的問題為大家分享防治措施:

蔬菜種植中如何出現土壤鹽漬化該如何識別?

△主要症狀表現為:

①種子播種後出苗緩慢,出苗率低,或出苗後逐漸死亡。

②植株生長矮小,生長停滯,根系生長受抑制,根尖及新根呈褐色,嚴重時整個根系發黑腐爛,失去活力。

③葉色呈深綠色,有閃光感,嚴重時葉色變褐,或葉緣有波浪狀枯黃色瘢痕,下位葉片反捲或下垂,或葉片捲曲缺綠,葉尖枯黃卷曲。

④重者植株中午凋萎,早晚可恢復,受害嚴重時莖葉枯死。

⑤在突出地表的土塊表面還會出現一層白色物質。當土壤全鹽含量小於0.1%時,對作物生長影響較小;當土壤全鹽含量在0.1%~0.3%時,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生長受阻,且產品商品性差;當土壤全鹽含量大於0.3%時,絕大多數蔬菜不能正常生長。

△出現土壤鹽漬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施入的化學肥料量較多 :特別是保護地蔬菜施入的化學肥料較多(特別是偏施硝酸銨等),施用量大大超過吸收量,有些不能利用的成分殘留並積累於土壤中。

2.缺乏淋失作用 :保護地內不受降雨影響,而且多用小水澆灌,使土壤中的肥料成分不能被淋失而逐漸積累在耕層土中。

3.土壤毛細管作用: 保護地內溫度高,土壤水分蒸發量大,致使土壤深層的鹽分借毛細管作用上升到表土積聚。

4.土壤或澆水中含鹽量較高:在含鹽量較高的土地上修建保護地,或用含鹽量較高的水澆地,使耕層土中含鹽量積累。種植蔬菜年限越久,危害越重。

5.根系發育不好: 蔬菜根系分佈淺,易受鹽害。

6.管理粗放: 保護地內為沙質土壤,不施用有機肥,種植不耐鹽的蔬菜等。

該如何防治呢?

1.合理選用肥料:堅持施用優質腐熟有機肥,不偏施化肥。在初發生鹽害的保護地內,可施用半腐熟的秸稈類有機肥。

2.科學施肥: 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及所種蔬菜的需肥特性,確定施肥量、施肥方式、肥料種類;避免多年施用同一種化肥,可選用尿素、磷酸二銨、複合肥等;化肥應溝施或穴施,覆土後澆水。在高溫季節,適當控制追肥量。發生鹽害地,不宜使用氯化銨、硝酸鈉等肥料。

3.揭膜或澆水淋鹽: 在當地降雨量較多的季節,揭去保護地上的棚膜,任雨水淋洗土壤中的鹽分;或在保護地外挖深1米以上的排水溝,在保護地內起田埂,每667米2澆水130米3,使土壤中的鹽分隨水排走。降雨和澆水可配合進行。

4.種玉米: 在保護地休閒期,種一茬不施肥的玉米。

5.深翻土地: 每年可深翻土地2次以上,深度為20~30釐米。

6.採取客土措施: 當土壤中鹽分含量較高時,可在土壤乾旱時,把5釐米左右深的表土層(該層積累的鹽分較多)剷除,運到保護地外,同時用肥沃低鹽的客土(棚外的優質壤土或沙壤土)補充。

7.選種耐鹽蔬菜: 可種植耐鹽性較強的番茄、茄子、芹菜、萵苣、甘藍、菠菜等蔬菜,適當增加澆水次水。

8.減少水分蒸發: 地面可覆蓋地膜、稻草、麥秸等物,或加強中耕鬆土,切斷土壤毛細管作用,以減少水分蒸發。

【總結】:

土壤鹽漬化一般在保護地蔬菜種植中常出現,屬於蔬菜異常生長的原因之一,一定要重視,以免造成經濟損失,得不償失。


鄂西小濃人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使蔬菜能夠實現高產、高效的目標,菜農不斷提高土地複種指數, 增施肥料和澆灌次數的頻繁,使土壤得不到應有的養護,土壤中的含鹽量大大增加,造成菜園出現鹽漬化問題且有日趨嚴重之勢,那麼該如何進行預防呢,下面香香就來解答下這個問題,以供參考。

蔬菜種植中引起土壤鹽漬化的原因

  1. 菜園內的土壤較少受到降雨的影響,土壤中的鹽分不能隨雨水流失或向下溶化到土壤深層中去,而是殘留在土壤耕作層。

  2. 菜園中的土壤板結嚴重,菜園灌水次數頻繁使土壤的團力結構遭到破壞,形成板結層,土壤通透性變差,鹽分不能滲透到土壤深層,水分蒸發後鹽分積累下來。

  3. 菜園複種指數高很可能會造成長期超量施用化肥,我們給作物施用的所有肥料當中,除尿素以外,幾乎都要轉化為鹽類才能為作物吸收利用,而超過作物需要量施入的肥料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進入地下水或分解進入空氣,而大部分則以鹽的形式存留在土壤中,所以施肥量越大,土壤鹽漬化越快。

  4. 菜園內溫度高、水分蒸發量大,鹽分隨水從土壤的毛細管上升,水分蒸發後鹽被留在土壤耕作層中,結果使土壤長期處在了積鹽狀態。

輕度鹽鹼地PH值在7.1-8.5之間,中度鹽鹼地在8.5-9.5之間,重度鹽鹼地PH值在9.5以上,而大多數蔬菜適宜在PH值6-7.5的土壤中生長,因此隨著土壤鹽漬化加重,菜園裡蔬菜出現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

避免蔬菜種植土壤鹽漬化的預防措施

1、科學施用化肥

避免土壤鹽漬化的最好辦法就是按需施肥,儘量不使土壤中堆積過量的鹽分,有條件的農戶可以根據測土結果制定施肥配方,這樣可以做到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使土壤中所需的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得到很好的補充。

2、減少土壤板結

  • 增施有機肥:利用蔬菜種植的茬口增施有機肥,因為這樣可以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蓄熱能力,使土壤疏鬆肥沃,緩解板結的出現。
  • 鋪設地膜:使用地膜覆蓋也是減少土壤板結的一個有效措施,因為覆蓋地膜後減少了水分的蒸發,從而減少了澆水次數,會使土壤板結情況大大減輕。
  • 根外追肥:植物主要依靠根部吸收養分,但葉片和嫩莖也能從直接噴灑在表面的溶液中吸收養分,所以可以通過根外追肥的方法為蔬菜補肥。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土壤施肥的數量,減輕土壤板結。

蔬菜種植地已經鹽漬化的補救措施

對出現鹽漬化的土壤可以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排出田間的積鹽。方法是在蔬菜收穫後,在菜地中放滿淡水,形成4到6釐米深的積水,這樣土壤中的鹽分就會被充分溶解到水中,浸泡六到七天後再將水排出。

以上相關闡述,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幫助。同時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我是“大妹子香香”,感謝您的閱讀!


大妹子香香


設施蔬菜栽培已成為我國蔬菜生產重要的生產方式, 它具有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 有效地分配氣候資源的優勢, 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人民菜籃子,提高了農民的收人。但是隨著近幾年設施蔬菜栽培的迅猛發展, 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的落後以及農民過分追求近期經濟效益, 造成了土壤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其中土壤鹽漬化是主要的問題之一。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包括:

一是過量施用化肥,施用化肥能確保蔬菜產量和品質, 但是過量地施用化肥是引起設施栽培土壤鹽漬化的主要原因。首先, 鹽基離子進人土壤, 除部分被作物吸收外, 很大一部分鹽基離子殘留在土壤中, 增加了土壤中的離子濃度, 導致土壤電導率降低。其次, 施用生理酸性肥料、酸性肥料和過量的氮肥, 引起土壤州值降低, 加速土壤中鹽基離子如錳、鐵、鋁等的溶出,提高了溶液鹽分濃度, 加劇土壤鹽漬化。此外施用副成分含量高的肥料還會加重土壤鹽漬化程度。

二是人為切斷了設施土壤的垂直淋洗。土壤水分的蒸發, 通過土壤的毛細管, 將深層土壤中的鹽分帶到土壤表層。在露天栽培情況下, 自然降雨垂直衝刷淋洗作用能夠將大部分鹽分淋洗到深層土壤中去。蔬菜種植中,尤其是大棚蔬菜,由於人為切斷了外界自然降雨對土壤的淋洗過程, 導致鹽分累積在土壤表層。

三是濫用生人糞尿,人糞尿是農民傳統的肥料, 但是人糞尿尤其是未腐熟的人糞尿中含有較高的硫化物、氯化物、硝酸鹽、鈉離子等, 大量施用生人糞尿,使這些鹽分進人土壤, 易導致和加重土壤鹽漬化。

針對土壤鹽漬化發生的原因,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管理:

一是合理施肥,首先, 應增施有機肥和有機複合肥。有機肥料中含殘留在土壤中的副成分很少, 即使連續多年使用, 也不會引起次生鹽漬化。而且有機肥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電導率, 減輕鹽漬化危害。其次, 要增施磷肥和鉀肥, 做到平衡施肥。目前施用氮肥過量的情況比較嚴重, 氮肥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被硝化為硝酸鹽留在土壤中, 導致土壤酸化。減少氮肥用量, 增施鉀肥磷肥對於減緩土壤鹽潰化速度有一定的效果。再次, 應選擇一些低鹽指數的肥料, 以減少肥料在土壤中的殘留。此外增加追肥次數, 減少基肥用量, 減少土壤鹽分蒸發負擔也有一定的效果。

二是施用康地寶等土壤改良劑。每一畝地施用1.5一2kg 的康地寶土壤改良劑, 播種和定植前用水稀釋後均勻地噴在土壤表層, 灌水或用水淋洗, 對於降低土壤電導率,緩解土壤鹽漬化, 提高蔬菜產量, 改善蔬菜品質具有比較好的效果。

三是採用地膜等覆蓋物加強用地保護,土壤中水分蒸發後在封閉的地膜內產生飽和的水蒸氣氣壓, 阻止水分繼續揮發, 可以降低土壤水分蒸發量, 對於減慢鹽漬化的速度非常有效。另外, 水蒸氣在地膜上凝聚成水滴, 形成微垂直洗鹽, 可減少表層土壤鹽分。

四是採用滴灌、人工洗鹽滴灌具有類似於自然降水垂直洗鹽的作用。採用滴灌設施栽培,土壤電導率、蔬菜發病率遠遠小於漫灌設施栽培。此外, 在兩茬種植作物的間歇期,大棚內灌入大量的水, 漫過土壤, 浸泡5一l0 ( 天), 再排出, 對於洗去土壤中的鹽分尤其是硝酸鹽、氯化物效果明顯, 這種措施應用於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區, 則效果更好。

五是選擇種植耐鹽蔬菜。不同種類的蔬菜耐鹽漬化的能力差異明顯, 選擇種植耐鹽能力強的蔬菜種類, 迴避不耐鹽的蔬菜種類也是比較好的措施。一般認為蔬菜的耐鹽能力為: 莖葉菜類> 芹菜> 番茄。





雙寶有機農場


蔬菜種植中引起土壤鹽漬化叫次生鹽漬化。次生鹽漬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是指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

簡單來講是因為種植戶在農事操作過程中有不當的措施導致土壤含鹽量上升,比如地下水位變化、蒸發量、排水等原因,但最主要原因是過量的化學肥料投入。

過量的化肥施入會產生土壤板結、微生物活力下降、土壤酶活性喪失、土壤酸化、作物生長障礙、根系損傷、營養吸收障礙等系列問題。這種土壤的次生鹽漬化與常規的鹽鹼化不同,它在酸性土壤和鹼性土壤都普遍存在。

這種土壤的亞健康狀況類似於人體肥胖,因為攝入吸收了超量的油脂和鹽分,導致脂肪積累,加重身體負擔。而土壤則是超過土壤循環代謝的鹽分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造成的“土壤富貴病”。

如何預防次生鹽漬化?

化肥在土壤中造成的次生鹽漬化是一個全球問題,歐盟組織從80年代開始制定相關法律以限制土壤中過度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從1981年開始,西歐國家氮、磷、鉀使用量持續下降,但作物產量仍持續增加。

2015年我國下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文件。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意味著一方面要提高新施入肥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還要激活被土壤固化的營養元素,促進土壤內部養分循環,減少土壤次生鹽漬化,解決土壤“積食”問題,從而達到減肥增效的效果。實踐證明,改良鹽漬土是一項複雜、難度大、需時間長的工作,應視各國、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措施。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統,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臨界深度以下。

(2)建立現代化排水系統: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溝、暗管的形式進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鹽份;②垂直(豎井)排水,豎井排水價格低、不佔地、水量大、水質好、控制調節性地下水位靈活、維修工作少,同時又可以和灌溉相結合,豎直設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為最好。

(3)化學改良。在鹼土上施化學改良劑。

(4)種植水稻對鹼土的改良較有效。

(5)利用鹹水灌溉。鹹水灌溉雖然能增加土壤中鹽份,但也能增加土壤溼度,降低土壤溶液中的濃度。





職業農人


蔬菜經多年種植後,土壤表面就會出現一層紫紅色物質,在土壤乾旱時,土表面還會生成一層白色組織,這就是土壤發生鹽漬化。

鹽漬化的原因:種植戶為爭取蔬菜高產,盲目增施化肥,施用量大大超過吸收量,土壤經過多年的化肥積累,加劇了土壤的鹽漬化。

種植戶為了種植經濟效益高,可以反季節栽培,蔬菜大棚種植面積大量發展,但是,幾年過後,大棚種植會出現僵苗,死苗,葉片焦枯,落花落果,果實畸形等症狀,原因是:因為棚內溫度較高,蒸發量大,水分蒸發時又把鹽分留在了棚內土壤表面,大棚處於密閉狀態。鹽分得不到雨水的沖刷和洗淋,因而不斷殘留在土壤耕層內,造成大棚土壤鹽漬化。

預防鹽漬化的主要措施:進行糧菜輪作,天暖和時撤去大棚頂膜,讓天然雨水進行衝淋洗鹽,如果雨水少,可以選擇灌水洗鹽處理比較好,進行平衡施肥,避免過量施肥,增施有機肥,雞糞豬糞,儘量少施鹽量高的有機肥和含氯的化肥。

以上,我們瞭解了鹽漬化的治理方法。只要我們科學使用大棚,一定可以取得預期的效益。上述內容僅供參考,請在實際農業生產中,根據當地種植習慣諮詢當地植保技術部門。




農村胖媽小嬌


蔬菜種植中,土壤鹽漬化嚴重的情況,很多老農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也經常困擾他們。那麼我將從原因和預防技術兩個方面進行作答。

引起土壤鹽漬化嚴重的原因

1、由於連年大量的使用無機化肥,土壤中的有機質被消耗殆盡,造就了氮磷鉀等元素的營養過剩。大量的礦物質元素被積累下來,土壤的鹽度變得非常大。也就是所謂的鹽漬化。

2、有機質的缺失,導致土壤顆粒料間隙縮小,由於土粒之間粘性的增加,最小粒單位的土壤被緊緊粘附在一起,表現出來我們常見的板結症狀。

土壤鹽漬化的危害

蔬菜移栽後,需要經歷10—15天緩苗期,這段時間主要是促進根系的發育,毛細根和新根的數量都會增加,生長方向會縱向、深處發育。

如果土壤鹽漬化,根系則無法正常發育,新根的生長和增加非常緩慢,不能汲取和輸送有效的營養物質至地上部位,表現出來的症狀是:發育不良、葉片發黃,很少有新葉、嫩葉長出。如果沒有一定經驗的話

,則會把這種情況診斷為缺素。


農村阿杰9897


我是農學天地知識,據相關科普:土壤鹽鹼化【即土地鹽漬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形成鹽漬化的土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即鹽漬土)。

其中我國主要分佈:鹽鹼化土地主要分佈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地區及濱海地區。

至於預防土地鹽漬化,其主要措施是定期抽檢土壤定期檢查土壤中可溶性鹽的濃度。土壤含鹽量可採取稱重法或電阻值法測量。稱重法是取100g乾土加500g水,充分攪拌均勻。靜置數小時 後,把浸取液烘乾稱重,稱出含鹽量。

一般蔬菜設施內每I00g乾土中的適宜含鹽量為15 ~30mg。如果含鹽量偏高,要採取預防措施。 電阻值法是用電阻值大小來反映土壤中可溶性鹽的濃度。測量 方法是:取乾土 1份,加水(蒸餾水)5份,充分攪拌。

靜置數小時後,取浸出液,用儀器測量浸出液的電傳導度。蔬菜適宜土壤浸出液的 電阻值一般為0。 5 ~ lmn/cm。如果電阻值大於此值範圍,說明土壤中的可溶性鹽含量較高,有可能發生鹽害。

適量追肥,要根據作物的種類、生育時期、肥料的種類、施肥 時期以及土壤中的可溶性鹽含量、土壤類型等情況確定施肥量,不可 盲目加大施肥量。淹水洗鹽。土壤中的含鹽量偏高時,要利用空閒時間引水淹田,也可每種植3 ~4年夏季賦閒一次,利用降雨洗鹽。

覆蓋地膜。地膜能減少地面水分蒸發,可有效地抑制地面鹽 分積聚。 換土。如土壤中的含鹽量較高,僅靠淹水、施肥等措施難以降低時,就要及時更換耕層熟土,把肥沃的田土換入設施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