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圖鑑
我認為大英帝國衰弱的轉折點是布爾戰爭。這場戰爭大英帝國確實獲得了勝利,但使其付出的代價是英國所不能承受的。也正是因為布爾戰爭所引發的一系列事件,直接導致了英國由盛轉衰。雖然布爾戰爭不是直接原因,但是由此而興起的波瀾,英國心力交瘁。
英國的霸權史
英國作為一個殖民帝國的歷史長達350年左右,而且英國整個強盛的時期也與大英帝國殖民聯繫在一起,19世紀是英國發展的高峰,在當時英國有近2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3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和全球面積的四分之一,然而其本土卻只有24萬平方公里。但是作為一個帝國,英國確實可以稱得上是登峰造極的日不落帝國,為了建立這一帝國,英國從最初到帝國建立結束這400年的時間裡共發動了230多場戰爭,這些戰爭就是奠定大英帝國成為實際超級強國的絕對保證。
在當時德國的威廉二世執政,奉行世界政策,企圖稱霸世界,與英國爭雄。
當時整個南非因為這裡的礦石和黃金對英國極具誘惑力,而德國也早已看上這一地區,並對此地進行商品傾銷,企圖掌握主動權,並且支持當地的布爾人對抗英國。英國毫不示弱,在經濟控制層面追不上德國的時候,開始圖謀發動戰爭已掌握布爾人所控制的南非。
這場戰爭是為了英國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和勢力範圍而開始的,但同時這場戰爭也終止了大英帝國的擴張,布爾戰爭實際上是史稱第二次布爾戰爭,因為在第一次雙方的損失和意義都不大。但是第二次布爾戰爭而終止了大英帝國海外殖民擴張的步伐,最終導致了英國的霸業受到動搖。
布爾人的由來
布爾是荷蘭語,農民,因為布爾人也是非洲的殖民者,他們是當年海上馬車伕荷蘭人的後裔。布爾人曾在此地建立了兩個共和國,並發現了鑽石和金礦。這一下改變了南部非洲的經濟史,也使得非洲南部成為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爭搶和垂涎的對象。由於大規模的礦藏被發現,英國人想要率先佔領這一地區,切斷布爾人的入海通道以後,雙方的緊張局勢加劇。再加上德國人對布爾人的支持,英國最終選擇發動這一場戰爭。
英國先動的手
首先就是策劃城內的英國僑民暴動作為內應,一舉擊破布爾人所設立的防線。但是德國政府提前得到消息,隨即轉告布爾人提前做好準備,戰爭由此開始。對於英國人而言,布爾人的義勇軍就像一群烏合之眾,他們十分瞧不起這些作戰的農夫。但是這些人又有德國的支持,裝備的現代步槍,他們的戰鬥力並不弱。並且成功伏擊了2000多名英軍打死100多人繳獲了大批軍鞋物資。
英國人認為這是恥辱,於是便調集本土,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共計45萬的軍隊。當然,這些軍隊大部分都不是英國人,而是殖民地的勞動力。但是45萬的軍隊規模也確實超過了當地布爾人的全部人口總數。這場戰爭沒有疑問是英國獲得了勝利,但是英國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布爾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與這個強大的帝國對抗的兩年半,青壯年的勞動力損失70%。這種戰爭意味著布爾人徹底喪失了反抗能力,但是他們卻拒絕接受英國的統治,依然進行著頑強的游擊戰,英國人疲於應付。
列強圍剿,英國疲於奔命
英國也第一次嚐到了殖民擴張的苦果,但是既然這場戰爭已經開始英國就不會退縮,否則其帶來的很多負面效應是英國無法承受的,所以英國轉而攻擊布爾游擊隊支持者當地平民。出現了很多屠殺平民的醜聞。這也使得英國失去了國際社會的道義支持,而且也暴露了英國長久以來不曾發生變化的戰術戰法。德國的威廉二世為了給英國潑髒水,將英國黃金和布爾人聯繫到了一起,並廣為傳播,同時在實際戰略上謀求與法國俄國聯合共同對抗英國。
當時的法國和俄國稱英國陷入布爾戰爭,無暇顧及的關鍵時刻,瓜分了土耳其的勢力範圍。這場戰爭不僅僅是英國發動殖民戰爭以來動員兵力最耗費財力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場戰役。使得大英帝國面臨的國際局勢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巨大的花費和代價大英帝國主張的自由貿易,發生了改變,開始動用保護主義的方式,維護大英帝國的正常運轉。
共同反對英國的同盟開始形成,英國不得不以割肉的方式討好潛在同盟者,將太平洋上的薩摩亞群島讓給德國,與美國簽訂合約,允許美國在中美洲開鑿運河,與日本簽訂了英日同盟。大英帝國在世界的整個佈局出現了諸多裂痕,帝國也由此開始走向衰落。英國也在此時將自己的注意力由擴大帝國版圖到鞏固帝國上來,而各殖民地的政府也與英國政府處於一個微妙的地位變化期,這給殖民地政府的離心力提供了很大動力。
所以布爾戰爭是英國殖民體系瓦解的關鍵轉折點,而一戰則是大英帝國全面瓦解的開始。
大秦廷尉府右丞
大英帝國衰落的轉折點是布爾戰爭,特別是第二次布爾戰爭,更是讓大英帝國灰頭土臉。
布爾戰爭時期,大英帝國達到頂峰,其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號稱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在布爾戰爭中花費了2.5億英鎊,當時其年生產總值大約是10億英鎊,傷亡約4萬人。而布爾人只有20多萬人,卻能重創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並且將大英帝國帶入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值得細品。
布爾戰爭發生在當今的南非。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而早在西班牙之前就已經開拓新大陸的葡萄牙,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意難平的葡萄牙抓緊開發南向航路,在此不久後,葡萄牙人迪亞士和達伽馬陸續接力,來到了南非好望角,並繞過好望角,駛入印度洋,開啟歐洲殖民者的新商路。
剛開始好望角地區的經濟價值並沒有顯現,只是作為中途的歇腳點,並未進行深度開發。直到1652年,當時蘇伊士運河還為開發,崛起的荷蘭人為了它的亞洲商路能夠順暢,荷蘭人開始對南非的殖民,並對其移民輸入,佔據好望角的重要戰略位置,布爾人就是移民南非的荷蘭人後裔。
1795年,英國在北美除了加拿大之外,其殖民地的經營隨著美國的獨立而宣告失敗。英國在西半球殖民地受挫後,轉向東半球。此時的荷蘭已經衰敗,英國的艦隊強行登陸好望角,生搶荷蘭的南非殖民地。而嚴謹的英國人在得手後,並沒有冒進,強行驅逐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布爾人,而是隻佔據最重要的靠近海洋的好望角地區,廣大的南非內陸腹地,還是布爾人的。
1867年,布爾人控制的奧蘭治的河谷裡發現一顆700多克拉的鑽石,此後不斷又在該地區發現鑽石。這無疑是天上掉餡餅,讓英國人眼饞。英國曾先後失去了當時最高年產300噸黃金的加州,以及墨爾本一帶的新金山地區,新金山還沒來得及英國將其國有化,就被私人礦場挖光了。
(奧蘭治鑽石)
英國眼看這次再不立刻採取措施,機會會再次流失。於是英國出兵南非腹地,在德瓦士蘭正準備擴大戰果時,公然硬搶的行徑使得當地布爾人奮起反抗。1877年到1881年2月,布爾人在德瓦士蘭馬祖巴山打敗英軍,擊斃擊傷英軍1千多人。英國只能與布爾人簽訂協議,承認德瓦士蘭獨立,其實這只是英國人的緩兵之計,準備再捲土重來,這就是第一次布爾戰爭。
在此之後,德瓦士蘭又發現了沙金,也就是蘭德金礦,當時的種種跡象表明,其產量非常可觀,有,事後證明這個判斷是正確的,蘭德金礦的最高年產量最高時曾達到600噸。布爾人帶上其殖民或者僱傭的黑人,撐死就30萬人,這點體量遲早守不住這塊地。英國當時的心態是,與其便宜了其他歐洲殖民者,還不如自己近水樓臺先得月。
(蘭德金礦場)
這更加刺激了英國再次發起戰爭的慾望。當時布爾人政權為了防止在當地經商的英國人後裔有通牒的可能,對其實施了不平等的對待,比如剝奪英國後裔的選舉權,其子女不能上高校,並且對其經商採取了高門檻的限制。這正好讓英國人找到了再次出兵的藉口。
英國曾想使些手段,或取金礦的經營權。1884年發現蘭德金礦後,英國任命了礦業巨頭羅德斯當南非總督,他的底下有個名叫詹森的副手曾組織500多武裝人員,奪取蘭德金礦,事情敗露後,被布爾人圍剿,最後只剩100多人活著出來。在此事件之後,雙方的關係驟然緊張,英國也意識到布爾人相當好戰,不敢再輕舉妄動,於是開始厲兵秣馬,加大兵力的投入。
此時消息靈通的布爾人,獲取英國正在籌集物資和集合兵力往南非方向運輸的信息。而由於航程太長,英國主力部隊最快20天才能抵達,布爾人先下手為強,在英軍主力未趕到之前,率先對英國宣戰,主動攻擊兵力較少的英軍駐地。
布爾人兵分兩路,一路向東進攻納塔爾,切割幷包圍英軍萊迪史密斯和鄧迪兩個重要的英軍駐點,並佔領出海口德班港。另一路向西南,佔領西開普勒鐵路獻上英軍駐紮的梅富根和金泊利的據點。同時,在開普勒英軍殖民地號召布爾人起義反抗英國統治,以牽制英軍,並且破壞鐵路運輸,阻止物資和兵力的增援向北前進。布爾人在此次突襲中,在一週內擊斃英軍2千多人,是當時英軍成立以來,短時期內損失最多的一次。布爾人的軍隊只是英軍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但是布爾人利用炮兵陣地,使自己只損失幾十人的情況下,重創英軍。
英軍隨後將其陸軍的70%投入戰場,前後總計有40萬人次來到南非參戰。其中英軍有一半是其英國本土的部隊,另外的則是來自英國殖民地,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的僱傭軍。布爾人善用游擊戰,而且其士兵乘坐的小矮馬耐力極強,機動力極強,打完就走。新上任的英軍統帥羅布茨勳爵,見勢改變戰法,不再長驅直入,而是採取步步為營,層層圍剿的戰術。
布爾人沒有正規軍,都是民兵組成的武裝力量。儘管布爾人非常驍勇,但是在人數佔優勢的英國正規軍面前還是被打散了,只能各自組織游擊戰抵抗。英軍在發現布爾人實行的是軍民一體的游擊戰後,對其實施了集中營政策,共建立了8000多個集中營。每佔領一個地方,就把布爾人及其僱傭的黑人軟禁起來,集中管理,而且只要發現是布爾人的軍人家屬,不管老幼婦孺一律收監或斬殺。集中營的條件極差,朝不保夕,瘟疫橫行,使得2萬多人死於集中營。英國通過集中營政策,切斷了布爾人游擊隊和全體布爾人的聯繫,因此支撐戰爭的物資和兵員也就被掐斷了。在游擊戰僵持了1年後,布爾人的主力部隊慢慢消耗殆盡。
(英國建立的布爾人集中營)
1900年,布爾人政權首都淪陷後,英國宣佈戰爭勝利。布爾人部隊不斷北撤,但仍堅持游擊戰。布爾人即使被打得再慘,也絕不投降。英國陷入游擊戰的漩渦後,英國士兵的死亡率達到了40%,只能和布爾人談判。期間雙方也是邊打邊談,在和談協議中,英國堅持布爾人必須服從英國王室的統治,布爾人經過討價還價,在爭取到對布爾共和國的黑人擁有統治權等最大自治權後,決定妥協,臣服於英國王室。
但是英國在布爾戰爭中採取慘無人道的集中營政策,致使名聲大幅受損,並且激發了其他殖民地的民族獨立意識。英國勞師動眾,不遠萬里輸送兵力還是無法結束戰爭。在布爾戰爭後,形成了對殖民地民眾反抗的心理陰影,直到馬島戰爭勝利後才解除。因此此後英國一旦遇到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在衡量統治成本後,都是採取妥協的基調,通過鬆綁英殖民地的立法權,自治權以形成殖民地表面上的統治,儘可能延長其在殖民地的利益。
這也就形成了日拱一卒的局面,最終造成了印度聖雄甘地的不合作,非暴力的獨立抗爭運動。英國其他殖民地隨後也模仿印度獨立成功的經驗,英國各殖民地就是吃準了英國不敢魚死網破的心態,紛紛獨立成功,而這一切都是從布爾戰爭這塊多米諾骨牌倒下開始。
第二次布爾戰爭打了三年後,英國獲得了當時最大的鑽石和黃金的產地。英國也因此一躍成為當時最富的國家,而且英國依靠這筆財富,撐過了一戰和二戰財政困難時期。可以說英國儘管得到了財富,也帶上了枷鎖。英國唯一在布爾戰爭獲利的則是減緩了英帝國的衰落速度,從硬著陸變成不失體面的軟著陸,而由於英帝國的殖民地原罪,必定造成其衰落,而且這是不可逆的。
梓蕤
大英帝國也擺脫不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大英帝國也是從興盛走向了衰落。在新航路開闢和殖民擴張的過程中,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大英帝國逐漸走上了興盛,在全球都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那麼是哪一場戰爭讓大英帝國走向了衰落呢?讓大英帝國衰落的轉折點不是一場戰爭而是兩場戰爭——那就是一戰和二戰。其具體過程是這樣的:一戰是削弱了大英帝國對世界的掌控能力,二戰是使大英帝國失去了對世界的掌控能力。此後,大英帝國不復存在,曾經日不落的英國從一流強國變成了二流國家;曾經的世界秩序的掌控者變成了世界規則的遵循者。大英帝國沒能擺脫盛極而衰的循環律。
為什麼說一戰和二戰使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在新航路開闢和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英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憑藉掠奪來的資金原料和廣大的市場,英國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個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從此,以英國為中心形成了新的國際格局,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在某一個時期內,大英帝國的意志就是世界的意志,大英帝國的發展方向就是世界的前進方向。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槍打出頭鳥。英國獲得了最多的利潤,這就引起了其他資本主義列強的強烈不滿,尤其是引起了新興工業國德國的不滿。德國為了獲得被大英帝國所佔據的廣闊市場和原料,發動了針對英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雖然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但不可否認的是英國的力量被削弱了。一戰後的英國雖然仍然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掌控者,但英國控制的國聯對世界事物是無能為力的。
當1929年的經濟危機襲來的時候,大英帝國除了執行綏靖政策,毫無其他辦法。此時的大英帝國只是看上去龐大而已,其肌肉已經不再有力,其行動已經變得遲緩,其意志已經變得孱弱無比。此時,各方面能力已經退化的大英帝國,只是名義上的世界秩序的掌控者而已。
在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壓力下,被法西斯勢力控制的德國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作戰目標仍然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大英帝國。為什麼呢?因為大英帝國仍然是名義上的世界第一強國,納粹德國只要打敗了大英帝國就意味著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稱霸世界的目的。
在二戰的過程中,大英帝國的本土被德國的轟炸機炸成了一片廢墟,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被日本和意大利所攻佔。在內外交困的國際和國內情況的影響下,大英帝國在實際上已經滅亡。從大英帝國的名存實亡到實際滅亡的過程,實際上是英國的力量不斷的被戰爭削弱的過程。大英帝國積攢了幾百年的財富,被一戰和二戰消耗殆盡。僅在二戰的過程中,大英帝國就消耗了250億英鎊的費用。
所以說,一戰使大英帝國名存實亡,二戰使大英帝國實際滅亡。一戰和二戰才是大英帝國衰落的轉折點。
在一戰和二戰中,大英帝國是如何失去其對世界的掌控權的?其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大英帝國到底是怎麼衰落的呢?
首先,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大英帝國的軍事力量急劇衰弱,失去了對世界的軍事威懾和軍事優勢。在崇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西方列強的眼中,軍事的強大才是最根本的本錢。無論是大英帝國殖民印度,還是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無論是特權的獲得還是利潤的獲取,依靠的都是其強大的武力。如果失去了強大的武力,大英帝國也就不再是大英帝國。在二戰中,德國把英國炸成了廢墟,就已經表明了大英帝國在軍事上的衰落。尤其是在二戰以後,英國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更意味著英國失去了軍事獨立權。
其次,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大英帝國失去了對世界秩序的掌控權和領導權。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英國逐漸確立了對世界的掌控秩序,在一戰結束以後,大英帝國建立了凡爾賽體系來繼續控制世界秩序。如果沒有德國發動二戰,大英帝國的世界領導者的地位不會受到挑戰。然而,納粹德國的侵略戰爭使大英帝國的虛弱被暴露。受到大英帝國綏靖政策損害的世界各國逐漸脫離了英國的掌控,轉而投向了德國。二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最終瓦解了英國的政治領導權。然而,二戰的最終受益者不是德國而是美國,美國在二戰後成為了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掌控者。一戰後,美國提議建立國聯,國聯被英國控制;二戰後,美國想要建立聯合國,聯合國被美國控制。
最後,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大英帝國逐漸失去了對世界經濟的領導權。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實際上控制著全世界的貿易。在二戰之前,世界各國所推行的貿易政策仍然是英國的自由主義。在二戰結束之前,英國的倫敦是世界金融的中心,英鎊是世界性的貨幣。也就是說,二戰前的大英帝國掌握著世界的經濟領導權。這種情況改變於二戰結束以後,美國憑藉戰後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變成了美國華盛頓,使世界性貨幣變成了美元。也就是說,美國在實際上控制了世界的金融和貿易。到現在為止,美國仍然是世界的金融和貿易中心。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大英帝國逐漸的失去了對世界的軍事領導權,逐漸失去了對世界的政治領導權,並最終失掉了對世界的經濟領導權。大英帝國對世界領導權的失去,實際上表明瞭兩次世界大戰是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二戰後的英國會不會重新成為大英帝國?能不能再次成為世界秩序的掌控者?
二戰後的英國雖然被嚴重削弱,但英國仍然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之一,仍然是世界五大國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講,英國仍然能夠掌控一部分的世界秩序的制定權。這難道不是表明英國仍然是大英帝國嗎?不是!這難道不能證明英國是世界秩序的掌控者嗎?不能!無論是大英帝國還是世界秩序的制定,其存在和行政的基礎是強大的綜合國力。被兩次世界大戰削弱的英國已經不再具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其國力與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相比相距甚遠。
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因為在二戰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因為美國和蘇聯要平衡世界力量。在聯合國建立之初,雖然名義上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但實際上能夠決定國際事務的只是美國和蘇聯。二戰後的英國只是在美國和蘇聯之間掙扎求生而已。一個沒有解決被控制問題的國家能夠被稱為大英帝國嗎?一個沒有解決安全問題的國家能夠成為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掌控者嗎?!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格局中,最強有力者才是最終的勝利者,而勝利者才有決定權。大英帝國雖然以獅子為象徵,但其已經失去了爪牙的鋒利。沒有鋒利的爪牙就是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的國家只能通過空想重新成為世界秩序的掌控者。重要的是:美國會允許英國的重新崛起嗎?!
不是戰後的英國能不能成為世界秩序的掌控者,而是戰後的英國已經失去了成為世界秩序的掌控者的能力。
大英帝國的衰落說明了什麼問題?對我們現在的發展有什麼啟示?
大英帝國的衰落再一次說明了經濟才是一切的基礎這個基本道理。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才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如果經濟沒有發展好,那就只能走向衰落。因此,我們在腦海中要刻錄一句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要相適應,發展才是硬道理,要繼續改革開放。
歷史緯度
大英帝國衰落的轉折點是哪場戰爭?
這個問題很有趣,津城沐雨來回答。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讓大英帝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那麼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大英帝國的沒落。
如果說哪場戰爭是大英帝國衰落的轉折點,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是大英帝國失去了獨霸天下的權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讓大英帝國淪落為二流國家。
其一,大英帝國的崛起: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自從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時期,就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資產階級革命更好的促進了英國的發展。
而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展開,蒸汽機時代的到來,讓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正是工業革命才使大英帝國真正的坐穩日不落帝國的地位。
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大英帝國四處擴張,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地,向全球各地輸出工業產品,掠奪工業原料,為大英帝國賺取豐厚利益。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最為輝煌的時候。
其二,霸主地位的喪失: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顯現出來,歐洲列國在此前後先後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大陸和美國同樣具備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沃土。
於是,19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不再是英國領先開始,而是展現出遍地開花的現象,尤其是後起的美國和德國,更是飛速趕超,在實際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兩國已經完成在經濟上對英國的趕超,英國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正是對英國霸主地位的挑戰。雖然一戰最後英國獲勝,但是英國卻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得不償失,英國霸主地位名存實亡,世界由“一超多強”成為多極世界。
其三,大英帝國的沒落: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完全喪失世界領導地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勢力重新大洗牌。
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幾年的戰爭消耗,二戰後的英國元氣大傷,隨著英國實力大大削弱,英國的殖民地也在二戰前後先後獨立,英國除了少數海島外,基本上退回本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滿目蒼痍、百廢待興。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成為如今美國的小弟,沒有了往日的輝煌,只有倫敦街頭的大本鐘,彷彿還在提醒著世人,大英帝國也有過曾經的繁榮。
結語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大英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讓英國衰落。
所謂“得於斯,亡於斯”,大英帝國因工業革命而坐實,也因工業革命而坐空。
由此可見,永遠不要坐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裹足不前,否則,當你清醒之時,已經無可挽回。要時時保持努力和進步,方能日新月異,攀登新高峰。
知歷史,明興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歡迎大家隨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布爾戰爭。
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來到南非。他們和葡萄牙、法國殖民者的後裔被稱為布爾人。
共有兩次布爾戰爭,第一次布爾戰爭發生在1880年至1881年,第二次布爾戰爭發生在1899年至1902年。
布爾人是殖民者的後裔,為了金礦和鑽石礦等資源不被奪取,他們襲擊英國人用來運送士兵和補給品的道路。1899年12月10日至15日的黑色星期內,他們三度重挫英軍。
1902年,布爾人被迫投降,兩個布爾國成為英帝國的一部分。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雖然斯穆茨等領袖和英國人合作,但許多布爾人(現在稱為南非白人)對英國人仍抱敵對態度。
布爾戰爭事件:
1899年 布爾人圍攻邊境城市金伯利、萊迪史密斯、馬弗京。黑色星期。
1900—1902年 英軍解救金伯利、萊迪史密斯和馬弗京,入侵兩個布爾共和國,佔領比勒陀利亞。
1902年 簽訂弗里尼欣條約,戰爭結束。
戰爭死亡人數:
約有7000名布爾士兵陣亡;在集中營因環境衛生惡劣生病死亡的人多達28,000人。20,000名英國人死亡。至於被殺的非洲黑人雖然很多,卻沒有死亡記錄。
張鐵軍158
蠅蟈的衰落從二戰開始,以後被它的大蛆兒,黴蟈,排擠,打壓,制裁等一切不孝手段就把它這個蛆母給幹成了沒落的日已落了
天佑大漢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大英帝國的經濟力量開始衰退,總體實力已經讓位於美國。二戰後,英國已淪為二流國家,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戰爭讓英國從頂峰跌落下來。其實不是這樣,英帝國其實在它最強盛時期已經隱含著嚴重的問題。左經濟發展上已出現疲態。對於英國來說,如果不能保持領先的速度,絕對的落後和衰退是遲早的事。
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雖然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但農業依然是英國最大的行業。手工業也依然是佔有很大的份額,所以英帝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被稱為古典的工業革命。
西方學者認為英帝國雖快速地工業化,其經濟依然是農業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深度和廣廣摸遠不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因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已不是你單單一個英國,同時先進和後起的德國和美國已迎頭趕上。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制度的創新機制。
美國和德國的發展也於國家對教育和科技的重視緊密相連,優為重要。
英帝國二戰後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很多產業設備陳舊落後,沒有及時的更新換代。新興產業落後於德國和美國。
英國的經濟對外依賴高,在國內的投資只佔百分之三十,其它百分文七十在國外。一戰前,英國對全世界的投資額佔了一半,,造成英國對外經濟的依附性。依賴性的經濟是十份脆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是英國的戰略弱點。
教育落後,給英國的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同時期的德國遠遠走在了英國的前面。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家精神喪失了。因為英國貴族生活方式根深蒂固。第一代企業家往往把他們的子女培養成貴族,成為富二代。經過幾代人後,產生惰性,不思進取。
英帝國富二代輕視工商業,追求寧靜,安逸,貪圖享受,反對變革的貴族文化傳統。以貴族形象來塑造自己。
德國人是這樣說的,假餘再有100年的和平,我們將拿置英國於死地。
一戰和二戰,是英國打贏丁兩埸戰爭,但卻失去了一個帝國。在短短的二十年裡,擁有50多個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只剩下幾個屈指可數的島嶼和殖民地了。
民族獨立的運動發展之快倫敦的戰略家始料不及,在20年裡,60年代中期,英屬殖民地,幾乎所有英屬非州殖民地都先後獨立。
英國一這個大英帝國衰落是必然的,英吉利海峽上幾個屈數可指的島嶼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環,但它依然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國家。
偉岸的根
大英帝國衰落的轉折點應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打擊巨大,但是擁有廣袤殖民地的大英帝國底子依然深厚,而二次大戰徹底的重創了大英帝國,它的殖民體系搖搖欲墜,最終在戰後土崩瓦解。
一、二戰讓英國損失了鉅額的財富,趁火打劫的美國受益匪淺
二戰讓英國耗去250億英鎊鉅額經費。為了支付軍火費用,英國變賣了戰前海外投資的四分之一,國債較戰前增加了兩倍,外債高達37億英鎊。
美國在二戰中趁火打劫,狠狠的坑了英國一把;美國向英國出售巨量的武器彈藥、食品藥品等物資,財政緊張的英國被迫把在美國的股票、債券以及本國的外匯儲備、黃金儲備拋售殆盡。即使這樣,英國還是欠了美國上百億美元的債務,這些債務一直還到了2006年。
美國人也索取了英國很多技術。美國趁人之危,迫使英國無償轉讓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包括雷達、航空、造船等高精尖技術。美國人還以英國本土不安全為由,把英國的合金原子彈研究搬到了美國,併入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英國將自己和加拿大的原子彈的研究成果數據全部給了美國。
再一個就是著名的基地換驅逐艦,英國向美國尋求幫助,希望美國向英國提供軍艦。美國人要求英國用島嶼來換。最終,英國用巴哈馬、牙買加、聖盧西亞、特立尼達等8個島嶼和美國換了50艘舊軍艦。這些軍艦大部分都是一戰時期的庫存貨,艦齡最短的也有18年。美國人得到這些島嶼後,很快在島上修築了17個基地,構建了所謂的西半球防線。
二、二戰後美、蘇崛起形成了新的霸權集團
二戰後期,國際上開始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極,戰後,蘇聯和美國成為世界的最高級的兩大巨頭,而英國只能依附在美國後面。
二戰中美國本土遠離戰場,大發戰爭財,戰爭中後期美國又大肆發展軍工,瘋狂暴兵,戰爭結束後有了數量龐大的軍隊和海量的武裝,已經成為西方第一軍事強國,利用經濟優勢美國又建立起佈雷頓森林體系,用美元代替了英鎊的地位,而蘇聯則控制了整個東歐,全歐洲籠罩在蘇聯威脅的鐵幕下,這個時代已經不是英國的時代了。
三、殖民地體系的崩潰讓大英帝國徹底淪落
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大英帝國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但是二戰讓英國的殖民體系搖搖欲墜,為了打贏二戰,英國人許諾讓印度、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獨立,戰後這些國家也確實紛紛獨立。二戰也促進了殖民地的民族覺醒,戰後各殖民地的獨立浪潮一波接一波,英國根本無法顧忌了,最終英國也放棄了殖民地體系。
美國經濟靠的是國內充沛的人力、資源、工業科技實力,而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依賴太高,戰後殖民地的喪失讓英國再也無法迴歸霸主之位。
所以說一場二戰徹底讓英國從超級大國的位置上跌落。
我家的貓叫皮蛋
布爾戰爭
布爾人憑藉游擊戰術使戰爭拖延了三年,並迫使英國人調動了30萬軍隊來對付60000至75000布爾人。最後,布爾人不得不簽訂了承認英國的宗主權的《弗里尼欣和約》(1902年),但作為回報,他們也得到許諾,一旦情況允許,即可成立代議制機構。起初,英國人不願讓一個最近一直在為完全獨立而鬥爭的民族實行全商責任政府制,但1905年執政的自由黨新政府決定採取安撫與平等的政策。因此,1907年,德蘭士瓦和奧蘭治河殖民地都獲准實行全面責任政府制。次年,這兩個殖民地同開普殖民地和納塔爾一起為成立聯邦開始談判。一個憲法草案得到一致同意,英國議會將其編入1909年的《南非法案》。第二年,《法案》開始生效,南非聯邦成為英國自治社區的成員。
顫動的丹田
要問歷史上哪個國家的領土最大,有好多人可能回答說是元朝帝國。但這是錯誤的,大英帝國在頂峰時,其殖民地遍佈五大洲,大英帝國的艦隊控制著四大洋,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但其後來為了壓制崛起的德意志帝國,保持自己的霸權地位,與德國領導的同盟國開戰,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一戰英國打贏了,但國力卻一落千丈,雖說霸權的地位保住了,但“世界第一”的寶座卻讓美國搶走了。他不得不接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事實。20多年後,又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次英國雖然還是勝利者,但國力已經耗盡,大英帝國土崩瓦解,世界霸主的地位讓給了美國和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