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會在歷史上有過哪些貢獻?

象牙山霸道總裁


01

紅十字會的起源

紅十字會是一個國際慈善組織,起源於公元1792年法國兵士創建的戰地醫院,以救護戰地傷兵、掩埋屍體為主要任務,其後逐漸發展進而進行各種救助事業,如自然災害救濟、社會救濟等,其經費全由募捐而得。公元1864年8月,由瑞士發起在日內瓦召開國際會議,公認以瑞士紅底白十字國旗改換顏色為白底紅十字為會旗,故名紅十字會。會議簽訂了《日內瓦國際紅十字會公約》,規定了有關改善戰地傷病者境遇的國際通則,同時規定各國的傷兵救護組織有受保護和使用紅十字標誌的特權。

我國的紅十字會組織是1904年正式成立的,由當時的上海茶商沈敦和聯合一群中國商界政界精英及居住在中國的外國友人創建了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

02

中國紅十字會的發展貢獻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伊始,正值日俄戰爭期間,中國紅十字即成立救援隊伍進入東北戰區(紅十字標誌代表中立立場),救助被困在日俄戰爭中的中國難民。日俄戰爭結束後,20世紀上半葉,洪水、瘟疫、饑荒、火災還有數不清的內戰在中華大地上肆虐,中國紅十字會在上海和其他許多城市開辦了紅十字會醫院,地方紅十字支會迅速發展,很快就建立了一個近乎覆蓋全國的救援系統,中國紅十字會全力賑濟各種災荒,組織救護醫療隊出發戰地,設臨時醫院救護病傷兵民,同時募集捐款,進行了大量的人道援助工作。

1912年,中國紅十字會得到了日內瓦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的正式認可。1906年,洛杉磯地震和由此引發的火災幾乎摧毀了整座城市,中國紅十字會向洛杉磯紅十字會捐贈了兩萬兩白銀。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中國紅十字會派出了一支救援隊伍,給日本送去了大量藥品和近兩萬美元的捐款(按1923年的匯率計算)。

抗戰時期,中國紅十字會成立醫療隊,組織骨幹醫護人員配以戰地實用的醫療器械和藥材,奔赴各個戰區進行醫療救護工作。除了正面戰場外,還派出醫療隊到延安和江西協助八路軍和新四軍,為敵後戰場的將士提供醫療服務。除了為軍中將士提供救助,各醫療隊也在駐地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並開展傳染病預防,難民救護等工作。在長期抗戰中, 分佈於各戰區的紅十字會醫療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劉文廣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我從來沒有查過關於紅十字會的資料,但最近幾年紅十字會的名聲特別差,不過不管怎麼樣紅十字會還是幫助過很多人的。零幾年的時候在廣東,我一個女朋友跟她男朋友分手後她割脈自殺,一刀狠割下去手筋都斷了,正好紅十字會車經過,把她搶救過來的,再經過專家會診給她手做了手術,手術非常成功,也沒變成殘廢人,她告訴我只花了80幾塊錢,她特別感謝紅十字會,如果沒有遇到紅十字會,她的命肯定沒了,也就從那天開始我才知道紅十字會,也對紅十字會有了敬意。我女朋友還告訴我,其實割脈不是像電視拍的那樣手慢慢的往後仰一下,而是一刀下去,手立馬仰下去了,手就起不來了,想想太可怕了。生命只有一次,請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最後我想對紅十字會說一下,也許你們有的東西做得的卻不到位,但亡羊補牢不算晚。請多為苦難的人民想想……



體驗世間


紅十字會就是在做出巨大貢獻,對人類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情況下誕生和發展壯大的。

何況中國紅十字會章程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敬愛的周總理主持修訂的。

要說紅十字會的貢獻,那就太多啦。

中國人民都熟知的白求恩大夫,便是紅十字會成員,而且他是於1938年通過紅十字運動通道,來到中國的。

毛主席的《紀念白求恩》文章,可是當年必備的課文,背不過不能回家吃飯。

來到延安後,白求恩得知金茂嶽大夫是中國紅十字會會員、齊魯大學博士,笑著和他說:“我們都在從事紅十字人道主義事業。”

白求恩不僅是共產黨員,也是紅十字會的戰士。他做的貢獻,也能代表紅十字會的貢獻。

白求恩的貢獻主要有:

1、為適應八路軍山地游擊戰的特點,白求恩醫療隊成功發明了一種“藥駝子”,可以用牲畜進行揹負行軍,能夠在戰地醫院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藥及配置500個處方所用的全部藥品和醫療器械,為前線生還率達到75%(白求恩和毛主席會談時自己說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在西班牙內戰時,發明的輸血法,同時又在來到延安後運用到八路軍傷員的戰地救護上。他還有個外號,叫“群眾血庫”。

3、來到延安後,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線進行戰地救治,4個月裡,行程750千米,做手術300餘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大批傷員。

4、還為前線救護編寫教材,培養醫護人員。

5、來華之前,曾改進手術器械,並開放專利,這些器材命名為“白求恩手術器材”

還有很多。

要說紅十字的歷史貢獻,那真的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在此寫出我心中的偉大英雄,藉以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走在影子上


要說紅十字的歷史貢獻,那真的多了去了,對比現在的郭美美事件和武漢紅十字會信任危機也不得不感嘆人心堪比病毒!

所幸,我們的大多數老百姓和一線醫護人員以及有良知的名人都在出錢出力很快會度過難關!就拿一些連年遭災的農民來說也會你幾十他幾百地捐錢捐物!

歷史上的日俄在我們東北土地上打仗時,為了救助無辜東北同胞們1904年3月3日,上海英租界六馬路仁濟堂,沈敦和、直隸候補道施則敬等20餘人發起成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3月10日又成立了“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而這一切的自掏腰包、華董、清廷、社會募捐湊的錢在一年多里,131177名難民在萬國紅十字會的幫助下逃離虎口,日俄戰爭結束共有46.7萬人得到救助。設在牛莊 (今營口)的戰地醫院,救治傷員2.6萬人,2萬人在醫院資助下返鄉。這一切的付出,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紅十字會員們,全部是義務勞動,沒有一毛錢的報酬。

到了1910年上海發生鼠疫,又成立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晝夜不停,2400戶華人,10天檢驗完畢。

到了辛亥革命時,武漢三鎮戰區3434人在他們手中治癒,南京戰區500餘傷兵得到救治。隨著戰事向北延展,紅十字會跟進設立了許多臨時醫院,前後救護萬餘兵民。

此後,1917年波及十幾個省的洪水災害;1918年廣東潮州等地發生的地震災害,中國紅十字會都在第一時間募集捐款,對災區進行及時的救援。不僅國內,中國紅十字會也將善心播撒在全世界。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紅十字會捐助白銀2萬兩;1919年後,俄國出現大量難民,中國紅十字會捐助舊軍衣1500套和白銀7700兩。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國紅十字會派出了救護隊趕赴災區。災後,日本政府派遣外交使團專程來華答謝。

1937 年8 月13 日,日寇全面進攻上海,上海守軍奮起抗戰。杜月笙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的名義,聯合各團體組織上海市救護委員會,並同時成立救護隊10 隊、急救隊13 隊、臨時救護醫院24 所,徵集救護汽車98 輛,並特約公、私醫院16 所收容受傷軍民。設置醫療隊37 隊,後因需要逐漸增加至178 隊,共有工作人員近3000 人。據統計,至抗戰結束,紅十字會救護的軍民總數已達260 萬人。據統計,杜月笙領導的救護輸送醫療工作,共救護了抗日受傷軍民44398 人。

建國初期,中國紅十字會在協助政府履行《日內瓦公約》、處理戰爭遺留問題、開展民間外交、宣傳衛生防病知識、保護人民生命與健康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絕世上神


1.賑濟救護,備災救災(國內各種自然災害的募捐、救援工作)

2.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建設

3.無償獻血的推廣宣傳

4.國際人道法的傳播

5.國際及港澳臺工作

隨便舉些例子:

2016年南方多個省份遭受暴雨襲擊,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針對重慶、湖南兩省的風雹、洪澇災情,5月6日、7日中國紅十字總會分別啟動四級響應預案,緊急向重慶災區調撥棉被2000床,棉衣2000件(總價值19.97萬元);向湖南災區調撥棉被2500床,環境消毒劑500箱,飲水消毒劑500箱(總價值33.65萬元),用於當地的救災工作。

2.從民政部獲悉,截至1日16時,全國共接收青海玉樹地震救災捐贈款物41.99億元,包括捐款35.18億元,物資折款6.81億元。其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接收8.68億元;中華慈善總會接收6.21億元;已向災區撥付6.04億元,包括捐款0.56億元,物資折款5.48億元。

3.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開幕,各地紅十字會精心組織各類志願服務活動,積極營造人人參與世博、人人奉獻世博的良好氛圍。有世博任務的城市紅十字會,圍繞實現平安世博的目標,積極組建各類志願服務隊,廣泛開展紅十字急救培訓,重點做好上海世博園區內和城市志願服務站內志願者的急救培訓,認真完成城市志願服務站內各類急救用品和設施的配備任務,為世博盛會的召開做好準備。


馮愷章


既然問歷史,那就回顧下:

1904年,清光緒30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

日薄西山的晚清政府無力阻止列強在自己國土上開戰,只好尷尬地宣佈“局外中立”,任由列強在東三省踐踏蹂躪。

日俄交戰雙方傷兵都有各自紅十字會救護,唯有被拋棄的中國百姓在槍林彈雨中流離失所,淪為難民。

這時候,一支來自上海的隊伍出現在東北戰區,他們揮舞著一面人們從未見過的旗幟,冒著戰火救死扶傷,接應一批又一批的難民脫離戰場。

隊伍的領頭者,是一個叫沈敦和的人。

沈敦和,1866年出生於浙江寧波的一個茶商世家,早年曾留學劍橋大學,專攻政法,是那個時代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中西兼備的他被稱為“洋務奇才”,曾在江南水師學堂、全國路礦局等任職,之後又進入商界,任滬寧鐵路總辦、中國通商銀行總董等職務,無論政商兩界都頗具聲望。

早年的沈敦和便熱心慈善公益事業,在清末諸次賑災中均慷慨捐贈。日俄戰爭爆發後,他聽聞東北難民慘況後心急如焚,與上海士紳商議發起"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積極救援戰區民眾。

但瞭解國際紅十字會的沈敦和,深感傳統善會的管理制度,無法與國際接軌,也無法得到交戰雙方承認進入戰區。

當時的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聽說過“紅十字會”這幾個字。瑞士人亨利·杜南於1863年創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時,中國還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沈敦和對他的朋友們說:“紅十字會之設始於瑞士,遍於環球。獨吾國向不入會。以不入會之國而欲設紅十字會,外人必不承認。不承認,則不允入戰地以救民。”

《申報》曾刊登評論認為,紅十字會是國家文明的標誌,今天的世界各國,“除野蠻外,凡有教化之邦,無不踵興斯會,所未興者惟我中國及朝鮮耳”。

見多識廣的沈敦和深知這一點,他設法聯繫到英美德法等國駐滬領事,幾番協商之後,於3月18日在上海租界工部局宣告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沈敦和被推舉為中方辦事總董。

這是中國第一家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紅十字會,一個與中國傳統“善會”完全不同的組織。

它的權力機構是董事會,由45名董事組成,10名華董之中包括沈敦和。而清政府,這時因“局外中立”並不出面。

成立之後,沈敦和立刻開展募款工作,前後籌集數十萬兩白銀,進入日俄戰區接救難民。

沈敦和東北救濟難民油畫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萬國紅十字會幫助13萬多名難民脫離險境。戰事結束後,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仍繼續賑濟戰區難民,前後救助人數達到46萬多人。

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紅十字會員們,此次行動全部是志願行動,不支薪水。

草創之後,沈敦和又先後在大清和民國紅十字會任副會長,主持紅十字會實際工作達16年之久,被公認為是中國紅十字會的締造者。

他先後牽頭創辦多家醫院,大力培養醫護人才,參與疫病救治,為當時上海乃至全國疫情與疾病的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上海,沈敦和曾花費巨資白銀50多萬兩,購置土地,興建醫院,歷時三年施工落成。這家上海第一座由中國人建成開辦的醫院,便是今天的上海華山醫院。

整整一個世紀後,它仍是黃浦江畔最著名的醫院之一。

清末民初的中國多災多難,洪水、饑荒、瘟疫輪番肆虐,紅十字會救助了大量水深火熱中的貧苦民眾。

1910年,宣統二年,上海公共租界發生鼠疫,英租界工部局派醫生逐戶強行檢查,再加上疫情流言四起,引起租界居民強烈抗議,釀成“檢疫風潮”。

沈敦和再次出馬,親自去疫地調查,籌款撫卹,聯合各行各業人士與工部局交涉修改檢疫章程,並牽頭在閘北創辦中國公立醫院,全力收治染疫病人,10天內檢驗完1200戶華人。

1919年,沈敦和離職,他對自己手創的紅十字會有過這樣一段追述:

“二十世紀以來, 世界多故, 水旱疫癘, 兵禍顛連……本會應時勢之需要,盡匹夫之責任, 赤手空拳成此基礎,國內國外天災人禍,無役不從。”

在多災多難的清末民初史上,沈敦和與他創立的紅十字會,是黑暗中難得的光亮。

1920年7月5日,沈敦和因病在上海去世,年64歲,同事在追悼會上稱讚他“論開創則百世不祧之祖, 論慈善則萬家生佛之宗”。

斯人雖逝,精神長存,在風雨如晦的20世紀上半葉,由他開創的中國紅十字會薪火相傳,將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1941年抗日戰爭期間,第三次長沙會戰後,美國《時代週刊》有一篇文章盛讚遠在中國的兩位醫生:

“在東方古老的中國對抗日本帝國的血腥戰爭中,有許多的醫生和護士走向戰場,在戰壕裡為受傷官兵裹傷。請先記住兩個偉大的名字,中國的林可勝先生和加拿大人諾爾曼·白求恩先生。”

白求恩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而林可勝,這又是一個曾經閃耀那個時代如今卻已被人們遺忘的名字。

林可勝祖籍福建廈門,父親是前廈門大學校長、教育家林文慶先生,母親黃端瓊是著名同盟會員黃乃裳之女,姨夫伍連德,是清末撲滅東北鼠疫的傑出醫學家。

出身書香世家的的林可勝,曾遠赴英國留學,24歲便獲得愛丁堡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中國現代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林可勝在北平協和醫院任生理系主任,事業順利,家庭美滿。盧溝橋的炮聲響後,他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離開協和,投身抗戰。

不顧院方挽留和妻子的反對,林可勝隻身前往前線。1938年初,撤到武漢的中國紅十字會成立臨時救護會,林可勝出任總幹事兼救護總隊長。

他為救護總隊確定了“救死扶傷、博愛恤兵”的宗旨,並訂立8條救護信條:“具豐富情感,抱犧牲志願,本博愛襟懷,獻科學身手,作精密準備,求迅速效率,保傷兵安全,增人類幸福。”

成立伊始,林可勝立即組織下屬分隊奔赴各個戰區,他自己親自帶隊,組織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戰役救護工作。

1939年長沙會戰,紅十字會派救護總隊趕赴前線,誓言:中國軍隊能到的地方,我們救護人員也應該能到。

戰事緊張,大批傷員湧向後方,由於衛生條件太差,導致疫病流行,病員比傷員還多。林可勝因地制宜,將汽油桶改裝成簡易滅蝨站,廣泛推動滅蝨清潔工作,成功降低了天花等流行病發病率。

1941年日軍在常德發動細菌戰,造成嚴重鼠疫,林可勝不顧同事勸阻,冒著生命危險帶隊前往,研究防治工作,對常德市民全部實行免費門診,有效控制了疫病擴散。

戰場之外,很多逃離戰火的難民拖家帶口,缺衣少食,因凍餓疾病倒在路旁,慘不忍睹。林可勝見狀,組織在湘黔公路上每隔50公里設立一個救護站,插上紅十字會會旗,為路過難民治病,並分發藥品食物。

中國要持久抗戰,療傷之外,更需造血,培養可持續的後備力量。

由於林可勝的個人魅力和聲望,一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聚集在他周圍,許多海外捐贈也都指定給他領導的救護總隊。

在貴陽圖雲關,他率人建起可容納2000人的戰時醫護人員訓練基地,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醫學中心,為中國軍隊培養了一萬五千多名基層醫療骨幹。

貴陽圖雲關 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紀念雕塑

林可勝是一名真正的人道主義者,他秉承國際紅十字會“博愛”的原則,對國共抗日軍民一視同仁,不因政治派別不同而區分對待。

周恩來請求紅十字會協助八路軍開展醫療救護工作,林可勝先後派出二十餘支醫療隊奔赴西北,其中包括大量外籍專家,在延安和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醫療救援工作。

緬甸地處熱帶,氣候特殊,以致各種疾病流行,“得瘧疾者超過百分之五十”,救護隊在運輸不便缺醫少藥的艱苦環境下勤奮工作,為傷員實施手術一千多次。

隨遠征軍入緬的林可勝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醫療隊不得不跟隨敗軍進入野人山,一路護送400多名傷病員,冒著槍林彈雨,歷經萬苦千辛才轉移至印度。

由於其傑出貢獻,林可勝多次獲得政府嘉獎,並獲得羅斯福總統頒發的榮譽勳章。

八年抗戰,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竭盡所能,在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下完成外科手術11萬多次,敷傷900萬人次,醫治軍民數百萬人。

那是中國紅十字會歷史上最艱苦卓絕的時刻,更是最閃耀人心的高光時刻。

04

1859年6月的一天,瑞士人亨利·杜南途徑一個叫索爾費裡諾的小鎮,正好遇上法國、薩丁尼亞聯軍與奧地利作戰。

那場戰鬥中,多達三萬八千人死傷,戰場上傷員滿地卻幾乎無人救護。

深感震驚的杜南提議成立一箇中立組織,照顧救護戰場傷兵。1863年2月,他與另外四人組織成立“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後來改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沿用至今。

時至今日,紅十字會已是國際社會最大也最為人尊敬的人道組織之一,而受其啟發、誕生於戰火中的中國紅十字會,也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從沈敦和的萬國紅十字會,到林可勝的抗日救護總隊,再到今日承平日久卻譭譽參半的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運動幾經浮沉。

1914年,《中國紅十字會》雜誌曾刊載沈敦和的一篇文章,紀念中國紅十字會十週年,裡面有一句話:“不敢有負我四萬萬同胞付託之重也。”

而今回頭望去,穿越百年曆史,這句話仍應當被銘記,那些為之奮鬥的人,那些曾經的熱血與榮光,更不應被湮沒在歷史深處。

參考文獻

[1] 《沈敦和與中國紅十字會》,周秋光,曾桂林

[2] 《中國紅十字運動第一人沈敦和述評》, 夏現偉,孫善根

[3] 《試析抗戰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的救護活動》, 李微

[4] 《抗戰時期林可勝對中國紅十字會的貢獻》, 郭清

[5] 《幾被遺忘的中國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生命科學之父: 林可勝》, 饒毅


佛系運營


最近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武漢紅十字會爭議不斷。歷史上紅十字會還是做了很多貢獻的。

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及歷史沿革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基礎。一是西方紅十字的“人道”理念傳入中國後和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契合,為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提供了社會基礎;二是日俄戰爭引發的救護活動催生了中國紅十字會。

國際紅十字運動誕生後,首先於19世紀80年代傳到我國臺灣。1894年7月甲午海戰後,開始在中國大陸傳播。旅日僑胞孫實甫,由於長期在日本經商,習見日人深獲紅十字會之益,感受到紅十字會活動對中國苦難群眾的重要和必要,遂與志同道合者翻譯國外紅十字組織的章程,廣為傳播西方“人道”理念。

孫實甫被認為是“中國倡導紅十字會第一人”,西方紅十字的“人道”理念和中國博愛愛人、行善積德的傳統道德思想異曲同工,一經傳播,很快得到社會認同,使國人逐漸認識到紅十字會的重要性,為中國紅十字 會的誕生奠定了社會基礎。

1904年2月(清光緒三十年),在我國東北旅順口,日俄雙方為爭奪在中國的特權,爆發了日俄戰爭,數十萬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在旅順的外國僑民都由本國政府或紅十字會出面,接運撤離戰區。

宣佈中立的清政府也派船接運中國同胞,遭到俄國的拒絕,船隻不準入港。為救護中國難民,上海海關道沈敦和等人出於義憤,發起成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和紅十字有關聯的組織。

為得到國際上的承認,1904年3月10日,清朝商約大臣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等人在上海邀請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協商成立了“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當年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承認。

清政府得知後,立即予以承認,並撥白銀10萬兩作經費(各地紳商及衙門也勸募20萬兩白銀)。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1907年更名為大清紅十字會。早期的中國紅十字會是由中外合辦、政府撥款資助並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成立,清政府滅亡。大清紅十字會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1912年1月,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正式承認。1919年7月,加入紅十字會協會。1933年,改名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先後隸屬內政部、軍委會和行政院領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蔣夢麟帶領一部分人去了臺灣,各地組織紛紛解體。秘書長鬍蘭生等七人,於1950年組成代表團前往北京,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接管。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中央政府決定:鑑於紅十字會的特殊性質及歷史狀況,採取改組而不是接管的方式,將舊中國紅十字會改組為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搬遷北京,現有總會職工除不願赴京者外,全部留用;總會所有資財要妥善保管,不得隨意處理;將北京東城區乾麵衚衕22號房屋騰讓出來,作為總會遷京後的會址。

1950年8月2日,在北京召開中國紅十字會協商改組會議(實際為新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紅十字會改組事宜。會議明確規定,中國紅十字會為“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人民衛生救護團體”,定名為“中國紅十字會”。周恩來總理親自審閱了改組報告,並親筆修改了《中國紅十字會章程》。

回顧中國紅十字會艱難曲折的歷程,可以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即1904年誕生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45年,和1950年改組後的50餘年。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和坎坷歷史,中國紅十字會應運而生,始終根植於廣大民眾之中,並不斷髮展、壯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了“改善最易受損害群體的境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歷史悠久,功在人間”是對中國紅十字會百年曆史恰如其分的評價。




小小花vlog


紅十字運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它的誕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1922年,國際紅十字會協會理事會的第18項決議,闡明瞭紅十字青少年活動的作用和意義,建議各國根據具體情況,在中小學學生中發展青少年會員。兩年後,理事會進一步決定,組織紅十字青少年活動,以校內為主,但也可以擴展到校外。其宗旨和任務是:保護生命和健康;相互幫助,加強國際友誼;傳播紅十字的基本原則和日內瓦公約。


柴創6


中國紅十字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紅十字組織,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是國際紅十字運動的成員。中國紅十字會1904年成立。建會以後從事救助難民、救護傷兵和賑濟災民活動,為減輕遭受戰亂和自然災害侵襲的民眾的痛苦工作,並參加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活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紅十字會於1950年進行了協商改組,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並修改了《中國紅十字會章程》。



郭間維


中國紅十字會一直從事救護傷兵,救助難民,賑濟災民,人道主義援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