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口算題還在掰著手指,數學會學不好嗎?

遊書斌


群主好,我是歐林,很高興為你解答。

話說我解答過幾個相似問題,但是像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讓我非常的欣慰。大家不是在一味地排斥數手指頭,不是一味的去給出什麼拆十法湊十法,而是給予理解鼓勵或肯定,非常好!!!!

我的觀點也是一樣,不要刻意地去糾正孩子做口算題數手指頭,特別是幼小銜接之前的階段。

對於20以內的加減法,多讓孩子去做題,多多熟悉10以內的加減,讓他了解到底什麼是十進制。

10以內的加減法,沒有任何的技巧就是多做題,最後達到脫口而出的水平。

20以內的加減法,在熟悉10以內的加減法基礎上多做題,孩子自然就會了解湊十法,拆十法。

不要著急,多多鼓勵,我們那個年代學習數學是沒有什麼湊十法,拆十法。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的去考察孩子的數學,比如買東西碰到20以內的加減,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歐林


大家好,我是小學班主任張老師。

從教二十幾年,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小學生一二年級掰手指頭符合年齡特點和思維規律。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思維形式以直觀形象為主。幼兒開始認識事物時都是以直觀形象為主,比如認識“蘋果”,我們都是拿實物🍎讓孩子認識的,不可能讓孩子認識漢字“蘋果”,然後通過實物🍎認識漢字“蘋果”。小學生一年級開始學數字“123456789”,也是通過實物來認識的。學習“10以內加減法”,首先是通過實物加減,然後用掰手指的方法計算。

其實,用掰手指方法計算也是一個進步。

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慢慢的來。

小學生思維以形象直觀為主,中學生思維以抽象邏輯為主。由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這是一個慢慢的漸變的過程,必須加強思維訓練。一年級數學思維訓練首先是學會“湊十法”和“破十法”,學會了這些方法,孩子再算簡單的數基本上不用掰手指了。

由直觀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是一個漸變過程,要加強訓練,要注意方法,不能操之過急。


小學班主任張老師


孩子做口算題還在數手指,數學會學不好嗎?我認為未必,要看在哪個階段。如果在上幼兒園,數手指口算,並不會對以後學數學有多大影響,因為孩子學習數學,接觸數學都是從數手指,或者其他具體的實物,圖片來讓孩子理解。所以數手指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是不主張長期數手指,還是需要過渡到抽象,這樣才能鍛鍊他的計算速度,才能更好的口算。

如果到了一二年級,孩子還需要數手指,對計算非常不利,影響整體口算速度,你數手指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可能已經算了好多題了,到了50以內,100以內數手指不可能完成了,除非學過珠心算,要不然不夠數。對今後學習數學有很大影響,所以建議父母多帶孩子練習練習10以內的分與合,我在以前的回答中,也多次提到過,關注我可以看看我以前的回答,很詳細,也很實用!這裡我就不詳細解答了!

最後,你家孩子口算能力不是太好,對於學數學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是可以逆轉的,從現在開始,背加減法口訣也好,背數字的分與合也可以,只有多做多練,口算能力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陪讀媽媽談教育


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如果是小孩子,口算掰手指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這是他的思維發展過程,現在掰手指說明他還脫離不開實物去思考,通過一定量的訓練,會逐漸好轉,最後不用手指就能計算。

掰手指不用特別的擔心,但如果孩子已經訓練了很久,仍舊在掰手指,可以試試讓孩子把手背在後面去掰手指,試著讓他不去看。

再說說對數學學習的影響。計算能力只是數學學習的基本能力之一,對計算的不擅長並不能說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會不理想,但從長遠的看,計算是數學的基本技能,會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性的使用,所以是需要孩子較好的掌握的。說白了就是計算不好不等於數學不好,但計算掌握的好,對數學學習有促進作用。


數學李老師


這得分多大的孩子了。我來具體分析一下。

6歲之前:上一年級之前,好多孩子數學和計數都是靠手指,這沒什麼不好的,這是孩子將抽象的數字具體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要去糾正,可以慢慢去引導,比如,可以引導孩子用筆在紙上寫、畫。

6歲之後:上一年級以後,孩子開始接觸20以內甚至100以內的口算,如果這時還在用數手指的方法,對他的計算速度和準確率都沒有好處,其實一年級開始就會學習一些計算方法,比如“湊十法”、“破十法”,讓孩子掌握好這些方法,逐漸拜託用手指數數。

但是要提醒的是:千萬不要刻意或者強制孩子不用手指數數,要循序漸進。



Xu老師


關於這位朋友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掰手指”進行口算和“學好數學”之間應該沒有必然直接的因果關係。掰手指進行口算,表面上看這是一種不符合口算要求的學習行為,但是在沒有熟練的掌握口算方法之前,何嘗不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學會正確的口算方法,熟練的掌握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這只是學好數學知識很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因此,掰手指進行口算並不是決定能否學好數學的關鍵條件。

只能這樣說:掰手指進行口算,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口算方法、不能熟練進行直接口算的一個具體體現。所以,問題的落腳點和重心應該放在怎樣學會進行正確熟練的進行口算。

在整個小學階段,高、中、低各年級對於口算的要求各不相同。

對於低年級的口算,加減法主要是“湊十法”和“拆十法”為主,乘除法主要以熟記“九九乘法表以”為主。而中高年級的口算除了以上兩個方面以外,更要側重於簡便方法的熟練應用。其中要涉及到一些運算定律、性質等等的應用技巧。

學習好數學,是需要培養多種的能力。歡迎大家溝通交流,共同提高。謝謝!


寧靜思遠


題主家長請不要悲觀!慢就是快,快反而會慢。那些不用手指頭的學生,很可能是把X-Y=Z的計算結果給記住了。你家孩子用手指頭算,是真真正正地在計算,相信他(她)以後不用手指了以後,會算得比別人還要快。

我幫題主分析如下:

01 孩子計算用手指,是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自然現象

“數”是抽象概念,沒那麼容易懂的。懂得越慢,理解得越深刻牢固。“數”的產生與身體密切相關,古今大多數民族都是用五根手指頭來命名數字“5”的,有的民族把“二”叫做“眼睛”,比如“和眼睛一樣多的狗”這二個句子的意思是“兩隻狗”。孩子就是人類的童年啊,我們要容許孩子用手指頭,慢慢地感受、體會和理解數字。

02 動動手指,幫助孩子發展從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數學智力

數學是思維遊戲,越是高等數學、現代數學,越是以抽象思維為主,但不經過具象思維(也就是具體的、依靠形象進行的思維),成人的抽象就是無根的,不紮實的,最終會塌陷的!孩子用手指頭計算,就是在紮紮實實地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根據腦科學原理,手指刺激會轉換為額葉--枕葉--顳葉腦區的固定復覺信號,幫助快速解決問題。

03 大數學家也有動動手指頭的習慣

牛娃專列專門介紹過,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他的父親是數學家,據翁帆介紹,楊振寧有一個堅持了一輩子的工作習慣:

““他靜靜坐著或者躺著,舉一隻手,在空中比劃著。我問他:‘你在做什麼呢?’他說:‘我把正在思考的東西寫下來,這樣就不會忘了。”

楊振寧為什麼不用心算,而要用手指頭凌空比劃呢?想明白了這點,我們就大膽鼓勵小朋友用手指頭做數學題吧!

所以,勸家長放心大膽地讓孩子用手指輔助計算。手指用熟練了,可以試試在腦海中想象和模擬手指法,也就是心算。孩子用手指並非數學學不好。從數學考試角度看,這樣是比較慢,但從數學思維發展的角度看,非常正常!

----------------------------------------

朋友們多支持啊,有時間關注牛娃專列,一起加油。我會結合我的所學和經歷,努力提煉好的學習方法,支持父母和學子們更上一層樓。你的留言我都會一一回復,希望和大家多交流,謝謝大家!


牛娃經


我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



孩子掰手指算口算題,是孩子學習數學的必經階段。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這是孩子思維發展的必經階段,這和孩子的年齡大小有一定的關係,有時孩子之間相差二三個月,思維水平都是有差異的。孩子看到3+4這道題,計算是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孩子先數出3個手指,再數出4個手指,再把3手指和4手指放到一起,從1數到7,孩子知道了3+4=7,這叫點數法。第二種是孩子先數3個手指,在再在3的基礎上接著數4個,孩子就知道了3+4=7,這叫接數法。第三種是孩子一看到3+4就知道答案是7。孩子做題的三種情況就是就是孩子思維發展的三個不同的階段。有的孩子可能在第一階段停留的時間長一點,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就到了第二個階段,只是家長沒有發現而已。達到第三個階段就是家長所希望看到的階段。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剛開始10以內的加減法掰手指算題的學生比較多,20以內的加減,孩子掌握了破十法和湊十法後,掰手指算的學生就會逐漸在減少,到一年級第一學期結束時掰手指算題的學生幾乎沒有了。因此,相同年齡的孩子思維發展的速度也會不同,不能操之過急。還需楊家長耐心的等待。



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學習1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題。

其實家長可以用做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中去學習。 家長可以讓孩子拿出3個蘋果,再讓孩子拿出4個橘子,問孩子現在一用有幾個水果。這樣反覆練習幾天。然後拋開物體,利用撲克牌,來訓練學生10以內的加減法,看看孩子的反應速度。即便是孩子的速度很慢,家長也不要著急,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算出來,這樣孩子才會逐漸獨立思考問題,思維能力才能逐漸提高。現在可能很慢,但現在的慢就意味著將來的快。家長切不可把自己的方法強加孩子,讓孩子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限制了孩子思維的發展。



結束語:孩子做口算題還在掰手指,家長不必擔心,這是孩子學習數學的必經階段。只要家長耐心的輔導,尊重孩子思維發展的規律,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數學,切不可拔苗助長。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靜待花開。我認為這和孩子能否學好數學沒有必然的聯繫,家長大可不必擔心。不知我的回答對你是否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