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违背了道义与宗法

文|小河对岸

从中央集权与国家稳定的角度上来看,建文帝削藩固然没有错。但是,从封建宗法与传统道义的角度上来看,靖难之役乃是错在朝廷。如果要问燕王朱棣有没有谋反之心、想不想当皇帝?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谋反之心、想当皇帝并不能算是罪行。

古时候,就有副对联,上联是: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而下联是: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古今无完人。即便是贩夫走卒乃至是衣不蔽体的乞丐,也会臆想一下当皇帝的感受,更何况是与皇位本来就有一定继承名分的宗室亲王。只要燕王朱棣无谋反之实,就不能假定以谋反之罪。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违背了道义与宗法

尽管靖难之役也能算是燕王朱棣先动的手,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全遭到了朝廷的逼迫。在燕王朱棣举兵之前,建文朝廷已经废了周、齐、湘、代、岷等五位藩王,而废藩是违背明朝祖制的。

我们都知道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但从财产分配的角度上来看,分封制的实质并非是嫡长子继承全部财产,而是一直遵循兄弟析产制。按封建宗法,天子的嫡长子为天子,其他儿子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为诸侯,其他儿子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为大夫,其他儿子为士。诸侯的封地称为“国”,而大夫的封邑称为“家”,“家”实际上也是“国中之国”,“国家”一词即由此而来。天子只是拥有整个天下的名分,而对其他藩王的封地与财产实际上并没有处置的权利。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违背了道义与宗法

随意废黜藩王,实质上就是大宗欺压小宗。汉文帝时期,淮南王刘长因遭到流放而绝食身亡,淮南国被除。当时就有民间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文帝听闻之后,就感叹道:天下人以为我是为了贪淮南国的土地吗?也可以说为了堵天下人之口,汉文帝又将城阳王刘喜徙封到淮南故地。

即便这些藩王有不法、不德的行为,但按封建宗法来说,只要这些藩王不是举兵对抗朝廷,朝廷也不能随意废藩。如果藩王的确有不法、不德的行为,而将藩王废黜,而藩国也应该由其同宗子第继承。周夷王时期,齐哀公因遭到纪侯的谗言而被烹杀,而齐国则由其异母弟异母弟齐胡公继承国君之位。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违背了道义与宗法

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可以说并不超越王权。但如果周夷王趁机将齐国收为己有,那显然是违背道义的。

因而,历史上的吴起、商鞅、晁错等遭受贵族、藩王们痛恨并不是无理由的,这些人实则就是帮助大宗欺压小宗。放在今天,就相当于企业大股东利用职业经理人打压、排挤小股东。

无论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还是满清时期的三藩之乱,如果论事理之曲折,显然都是曲在朝廷。这也是为何当吴楚七国打出“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帜时,汉景帝立马将晁错腰斩弃市的原因。朝廷在道义上本来就有过错,而并非吴王刘濞天生反骨。吴王刘濞年轻的时候不反,儿子被汉景帝拿棋盘砸死的时候不反,非要到了晚年都快折腾不动了才反?在情理上都讲不通。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违背了道义与宗法

那么多诸侯、藩王都在反你,却把“叛乱“的罪责推给刘濞,那显然是不公道。满清时期的三藩之乱,也是一样,三藩虽然都是汉奸、而不值得同情,但满清撤藩却显然是背信弃义、过河拆桥。

靖难之役更是如此,那些藩王都是朱元璋分封的,建文帝是没有权利随便废藩的。实际上建文帝是有更缓和、稳妥的措施,这便是“徙藩”之策。

建文初年,卓敬秘密上疏,称“燕王才智超群,有雄才大略,跟太祖朱元璋很相像。其封地又地势险要,兵马精锐,是金朝与元朝建都的地方。不如把他改封到南昌地区,万一情况有变,也比较容易控制。”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违背了道义与宗法

但是,建文帝却没有采纳卓敬的“徙藩”之策,而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削藩”之策。而在朱棣夺得天下后,卓敬被拘捕,朱棣就责备卓敬为何建议建文帝改封自己,而离间皇家骨肉亲情。卓敬厉声答道:可惜了建文帝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朱棣很生气,还是怜惜卓敬的才能,而不舍得杀死。结果,姚广孝与卓敬有仇,进言道:倘若卓敬的建议被建文帝采纳,您又怎么能当得了皇上?于是,朱棣才杀掉卓敬,并诛杀了卓敬的三族。

从中也可以看出,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如果是”徙藩”,燕王朱棣还是会被迫接受的。徙藩比削藩政策要柔和得多,也便于各藩王接受,还可以瓦解各藩的联合,同时又不违背朱元璋“建藩”的祖制,建文帝也一样能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违背了道义与宗法

颇具讽刺的是卓敬的徙藩政策起先是针对燕王朱棣而起的,而建文帝没有采用,结果却被朱棣采用了。燕王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不久,就先将被封在边塞的有实力的藩王一个一个地改封到内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地解除各藩王的兵权,这才渐渐地消除了明初各藩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