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囧妈》这部电影,您认为和囧系列前几部比怎么样?

经典零距离


看过《囧妈》这部电影的绝大多数应该都会有一些失望!因为《囧》系列的电影,其实相当来说都是非常受到观众的期待的,特别是第一部《人在囧途》,为囧系列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那后面的《港囧》、《泰囧》有王宝强、黄渤等各路明星的加持。不管如何,之前囧系列的话,最少还是让大家起到一个确实非常搞笑的一个部分。但是《囧妈》这部系列的电影。其实想传达出的就是母子之间的亲情很不容易。还有爱情,夫妻之间的家庭关系相当的不易。

但是这部电影其实是蛮尬的,因为它爱情也想说。亲情部分也想传达出来。但是最后到处的结果却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是因为这部电影搞笑的部分其实都是强加的。没有特别搞笑的情节。

在我的心目中,煽情的部分倒是很多,但是较之以往以前的囧系列的电影,其实煽情的部分都淡化处理了。而淡化处理的话,有一个非常好的效果,就是网友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部电影想传达出来的意图是什么儿?《囧妈》这部电影太明显了,向观众传达出这部电影什么样的意图了?

但是现在的网友观众的话又不是傻子。大家关于电影的一些审美和评判的标准都比以前来说高了很多。所以剧中很多关于母子亲情,夫妻爱情之间的话题,还有桥段设计的其实。就很尴尬,因为他想把一切都说的那么好。但是要说的。太牵强了,包括剧中的囧这个词其实就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囧妈》其实想传达的是一种母爱,像我们这一代的人的话。和长辈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确实相处的并不是那么融洽,因为大家都不太愿意。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了一些隔阂。

但是有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家庭其实并没有到电影中的那种程度!大部分的家庭还是比较和睦融洽的,只是电影将那些不好的部分,全部都是特意的凸显、加强了出来。

所以这部电影当在头条上面看完之后,内心有一个小小的窃喜,就是还好没有去电影院里面去看这部电影。那么的话,可能失望程度比在家里免费观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来得更大一些了。


暖水瓶的幽默


感谢山争大哥请全国看电影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囧字招牌的日落西山!

一、徐峥永远的中年危机男的设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徐峥的电影永远是一个大龄面临婚姻危机的中年男人设定,可能自身的经历留下的烙印太深。可是这一贯的套路,不免让很多观众出现疲劳,注意还不是审美疲劳。从《人在囧途》、《泰囧》、《港囧》再到《囧妈》,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英囧》,甚至是《冰岛囧》,我认为都不会再有什么突破,给人感觉都一个样。

万年不变的中年危机,总有一个坑死人不偿命搭档、亲戚或者妈。其实看了这么多囧电影,不仅是观众迷迷糊糊走不出来,就是徐峥自己恐怕都分不清是在哪个囧里面了。

二、《囧妈》很难定位它是个什么影片

有部分网友说《囧妈》的内核是一部公路片,请你放尊重一点,公路片不背这个锅。不是把影片场景放在绿皮火车里就是公路片了,也有可能是春运纪录片。

喜剧片它缺少应有的笑料,除了贾冰几乎没有笑点。看它缓慢的节奏说他是文艺片,可能隔动物世界还差十个《逐梦演艺圈》。如果说它是亲情片,对不起我真的只有慢慢的尬点,没有体会到一点点亲情。

三、期望有多高失落就有多大

徐峥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代导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无论是做导演还是演员,都隐隐约约有一种才华横溢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只能是感觉。

从年前的提档到后来的网络首映,电影本身之外的跌宕起伏太多,后来山争大哥的逆境反杀却不是因为影片的质量,更多是在全国抗疫大形势下的一丝感动。希望徐峥能把更多的才华与精力放在电影本身,走出囧字电影的影子,突破自己可能又有另一番天地。


侠客


(1)

徐峥仿佛还未从《我不是药神》中程勇的人生落魄中走出来:

正处于人生的瓶颈期的程勇:年迈的父亲身患重病,急需一笔钱来做手术;前妻嫌弃他没前途,想把儿子带到国外;房东因为他长时间拖欠租金将房子收回……

又陷入到《囧妈》的徐伊万的中年危机中:

徐伊万人到中年,心地还算善良,却理不清自己的婚姻危机和商业纠纷;

与最亲近的人:妻子和母亲,三人都不懂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在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产生激烈冲突;

每个人都活在各自赋予意义的主观世界里,当主观上升到最强烈时,恨不得有掐死对方的心;

每个人其实都有内心的柔软,却偏偏表现出最固执,最无情的一面;

虽然近在咫尺,内心却相隔万丈海洋;

所有的一切,在这趟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被刻画的入木三分……

(2)

为什么囧态,总是发生在人到中年?

其实年轻时的囧态不会比中年更少,但是年轻时,人是处于一种动态成长,不断强大成熟的过程,有些囧态也是人生常态,不足为奇;

而人到中年的囧态,更多了些无奈和力不从心。

前面是父母,后面是孩子,中间的妻子,丈夫;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人都觉得不公平,自己最委屈;

都说有家有口的中年人真幸福,可谁知有家有口的中年人有多辛苦?

每天睁眼都是依赖自己的人,可自己该依赖谁?

做人难,做中年人最难,做个善良有责任感的中年人,难上加难。

所以,人到中年的落魄和不走运,大概就是寻常百姓的人生常态吧。

(3)

为什么囧途,总是和火车联系在一起?

可能火车中的旅途感受,更能引发对人生旅途的深思。

飞机,高铁,动车速度太快,旅途时间太短,不足以触动人生几十年风雨的共鸣;

只有火车,急匆匆赶时间上车,翘首盼望准点下车;

错过了车要重新买票,坐过了站要补票返回;

拖家带口,拉着行李物品;

一不小心,丢了物品,找不到孩子;

这悲喜交加的囧途,不就是人生写照吗?

我大概十岁时,父母也才正当壮年;

那年冬天,妈妈是一家鞋厂的销售员,要出差到北京要账;可巧,爸爸当时的单位也需要因公出差到北京;

两人可以结伴同行,公差私行混搭,不是上天美意吗?

从北京坐火车回来的途中,当时是晚上;

妈妈是一张硬座票,而爸爸的单位福利好,买的是卧铺,为了互相陪伴,爸爸就没去卧铺车厢,也坐在硬座座位上;

中途车到石家庄,有几分钟停车时间。


影子剪辑Bob


个人认为,整篇电影一直很平稳,生硬。不如前几部,如果用原班人马估计效果也不一样。

我认为的笑点,就是一个个小西红柿,塞到嘴里,后来说话都把西红柿汁喷到手机上,母亲给他擦完嘴,又塞了一个鸡蛋讲真得,就这段把我笑喷了,也可能是我自己日常中的家常吧。

再比如,逗逼的列车员,挺逗,感觉在剧情发展上会发挥点作用,也可能因为他是喜剧演员的事实,有一种内心的强迫感吧,因为不演电影,贾冰本来也很搞笑。



影视小咖房


搞笑元素少了很多,更多的是体现的中国家庭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比较紧张,然后通过一起做火车遇到了很多奇迹事件之后再次的强化亲情的重要性,影片采用了两条线同时进行的状态,一条线是婚姻不幸不甘心让自已的表弟去跟踪自已的老婆,随时向他通风报信,从这点上可以看到他的气量和不甘心。

第二条主线就是被迫的和自已的妈妈一起做火车去莫斯科,为什么是被迫,是因为他想坐飞机,而不愿意坐火车,两个人在生活和价值观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和代沟。

影片刚开始在的时候是想要拿到护照就能坐飞机去阻止自已妻子的计划了,但是护照最后在自已的母亲手上 才被迫的上到了火车上,从这点也说明了被迫的改变,到最后意识上的改变的一个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家庭上存在很多现实的母子生活方式差异和价值观差距的问题。


老李食生活


原定于贺岁档播出的《囧妈》讲述了小老板伊万缠身于商业纠纷,却意外同母亲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在旅途中,他和母亲发生激烈冲突,同时还要和竞争对手斗智斗勇。为了最终抵达莫斯科,他不得不和母亲共同克服难关,并面对家庭生活中一直所逃避的问题。



因为疫情严重而被迫撤档。徐峥随即把放映权卖给了字节跳动,这部贺岁片也通过网络的方式重新免费“上映”。对于观众而言,可以在新年里宅在家免费看《囧妈》,这无疑是不幸之中的万幸。然而,该片播出之后,很快在豆瓣平台统计出的观众打分是6.1,刚刚压过了及格线。


不知不觉,这已经是“囧”系列的第四部了。 2010年,小成本电影《人在囧途》横空出世,一鸣惊人。 当时这部投资仅800万的小成本电影,拿下3753万票房,而且口碑发酵,成了经典。受此刺激,主演徐峥接连推出《泰囧》、《港囧》和《囧妈》,除了还没上映的《囧妈》,票房都大获成功。 在口碑上,《人在囧途》完爆后来所有的“囧”系列。


星斗照旧


我觉得《囧妈》这部电影如果仅仅局限于与前几部来比较喜剧效果的话并不准确。《人在囧途》与《泰囧》在喜剧效果爆棚的同时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集与现实体现的很到位。《港囧》实在不敢恭维。但是这一部《囧妈》除了搞笑,就是亲情的体现。孩子长大了,两代人的代沟,相互不理解,变成了生活的常态。老人想接近,孩子却更愿独立。排斥与压抑在火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毕竟母子连心。当熊来了的时候,相互保护,都愿意为对方失去自己的生命。这一部分又把血浓于水的情亲完美诠释。最后的结局是欢喜圆满的,相互理解了对方。我觉得这部戏最适合已经有孩子的人群观看,我们不也像徐峥一般,曾经多少次伤害过老人那只是单纯直接的爱吗?看完这部电影全程笑过也全程泪过。感慨啊!有空还是多陪陪父母。哪怕我们在现实中被伤的多么沉重,但到他们身边,就能感受到简单直接的《囧》爱。


业淤dēDJ


有不少人说《囧妈》里的人设过于夸张,我觉得毕竟是电影要设计冲突和矛盾,所以才会出现“囧妈”这种一方面明显是有知识有文化(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懂俄语,会演唱),另一方面又多少有些敏感、神经质且小市民心态的形象出现。想了一下,这样的人设可能更接近南方的家庭妇女(比如我们上海)的典型形象,而和北方大妈的爽利有所不同;

如果你简单把《囧妈》归入“公路类型片”似乎不完全符合:事实上,火车旅行的这一背景设定并没有对影片故事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在火车上遇到的人和事情换一个交通工具似乎也能说得通。而且影片后半部分从火车上下来后,又是轮船又是气球的,原本似乎挺接地气的公路片戴上了某种“魔幻”色彩——你能说“雪国列车”是公路片么?当然不能,《囧妈》也同样如此;

严格来说,相比徐峥前几部“囧”字影片,本片水准确实不算高,剧情和人物都很苍白:徐峥和囧妈之间,和袁泉之间都陷入了“对方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困局,结果前者是相互妥协相互改变,后者则是相互理解相互放手——虽不够圆满,但也算是在尽可能真实的前提下给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局。不过,在这部影片里母子情表达的较为完整和动人,而夫妻之间的感情线相对苍白缺少铺垫和说服力。当然,本片原本重点就是说母子亲情,爱情这事咱就算过了;



笑笑笑次奥小次奥


《囧妈》这部电影本身。《囧妈》开篇,徐峥饰演的主人公徐伊万老生常谈地遭遇了婚姻危机,这是与《泰囧》和《港囧》两部前作相近的开场。面对婚姻危机,徐伊万本来是要飞往纽约,通过阻止妻子的交易来挽回旧爱,但没想到自己的护照在妈妈手上,而此时妈妈正瞒着她准备前往莫斯科红星大剧院进行演出。阴差阳错之下徐伊万“被迫”踏上与母亲前往俄罗斯的K3列车。

影片采用双线并行的模式来推进剧情,一条是郭京飞饰演的表弟跟踪到纽约再长途电话给徐伊万通风报信;另一条是徐伊万开始了和妈妈6天6夜的囧途。重头当然在后者母子二人的对手戏上,但整体看下来仍然跟预期相差甚远。

影片在宣传伊始就表明这是一部探讨中国式亲情的合家欢影片。在中国式亲情这个话题上,主创也的确做了一些功课,用一些喜剧向的动作和段子式的台词表达母子二人的代际沟通难、价值观差异和生活方式不同,譬如“老人的微信聊天60秒语音方阵”、“各大公号养生文”、“催生”等现实热点话题。妈妈的“投喂式”宠爱和对子女极具掌控式的干涉,是另一种方式的伤害。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受到这种亲情关系的困扰,这与某些家长“丧偶式育儿”的教育方式一样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电影在这方面有做一定的尝试,但令人遗憾的是,探讨并不深入,场景和对话更像是小品,几乎看不到精彩的场面调度。


影依影二


徐峥导演为了延续与之前几部“囧”系列的传统,将这一部取名“囧妈”,但是四部电影都看过的人一定会知道,他们都在探讨一个很深刻的主题:中年男人危机。无论是家庭事业的抉择,内心情感的空虚还是来自亲人的无形的压力,都是许多中年人的桎梏。几部电影都有属于自己的中年危机。

《囧妈》一点也不囧,它是许多家庭的生动写照,不同年纪对“妈妈”的理解截然不同,这也是许多人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的原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