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古玉、古玉、現代玉

關於玉的年代劃分,目前是眾說紛紜依據各有不同,比較普遍的劃分方法是:漢前包括漢代的玉器稱之為高古玉,這種劃分方法很有科學依據,因為從石器時期至漢 代,中國的文明進步比較迅速,漢代時期科學藝術達到了當時的頂峰,誕生了代表文明進步的鋼鐵,雖然沒有全社會普及,但是成功冶煉出了冷兵器。所以,這種劃 分方法是可以被認可的。但是,如果從玉器被皇權壟斷的時間段來劃分,也就是以宋代為界限,宋前玉器沒有進入社會一直被皇權所壟斷,宋代開始,進入社會普及 至民眾之中,這種劃分方式也是比較有道理的。

淺談:高古玉、古玉、現代玉


暫且不深究高古玉年代劃分的合理性,我把我的理論結合目前比較常見的年代劃分,得出的結論為:按照電力工具出現的時間來區分古玉與現代玉的時期,漢後至沒有電力雕刻工具前稱為古玉,之後的統稱為現代玉器。我將按照這種玉器的時期劃分逐一進行分析。

首先是:高古玉、古玉及現代玉的選材,目前我國所出土玉器,所選用的玉材繁雜,多為和田玉、南陽玉、岫玉以及未知的其他地方玉,很大一部分玉礦我 們根本分 辨不出它的產地及品種,尤其是高古玉,它入土時間較長,受時間及墓葬地的複雜情況影響較深,會被土壤和其他礦物影響其本身的分子結構,從而改變本身的質 地,玉器出土後,土蝕土沁及風化的現象特別明顯。我認為在高古玉時期,南陽玉應該是被廣泛使用的,其一,因為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南陽玉出產自河南南陽的獨 山,在遙遠的古代運輸能力差,工匠們多半會就地取材,採挖地理位置比較近的南陽玉,這樣相較於從遙遠的新疆取材玉料,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其 二、南陽玉的硬度在6~6.5之間,密度在3.29左右這些數值與和田玉相近,呈色有77個色彩類型,這與岫玉的多色性相近,根據這些特點,目前所 出土的硬度較高、呈色紛雜的大件玉器應該就是南陽玉所製作。現在大部分出土的高古玉,人們按照玉質、器型、出土地點等因素將之歸為和田玉、南陽玉或岫玉, 硬度高的就歸為和田玉、呈色繁雜的硬度相對較低的歸為南陽玉或岫玉,這種歸劃方式應該是不完全的,有資料證明古代的玉礦數量達到上百個,在高古玉時期,玉 礦的種類及數量應該超於我們目前所知,有很多玉礦的儲藏量很少,可能只有幾噸至幾百噸不等,玉料篩檢後成材的更是寥寥無幾。從出土的玉器中 會發現一些玉的硬度高、密度大,呈色多樣,分子結構不清,由於墓葬地的複雜環境,單從呈色和分子結構分辨不出玉材的具體種類和產地,就此我們可以認為,當 時先人們所採用的玉材是我們所未知的,現在已經枯竭或隨著地殼變動消失的玉礦。

淺談:高古玉、古玉、現代玉

當時已經被發現的和田玉礦、南陽玉礦以及岫玉礦,由於礦產儲備量大,直至今日仍然在開採,但是由於古代開採技術及工具十分落後,深度開採是不可能的,所 挖採的玉只是位於地表下較淺的位置,將較淺位置的玉開採一空後,玉礦就會被暫時擱置。這點我們從現在所出土的玉器中可以看出,所出土的玉器中有部分的和田 玉硬度密度不夠,土蝕土沁現象嚴重,被發現時就有開裂、斷裂或粉化現象,但是也有同時期或同地點出土的和田玉器,土蝕土沁現象輕微,基本沒有鈣化,有也是 極微薄的一層,仔細清理後鈣化層就會消失,沒有斷裂或粉化的現象。這是因為和田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勢地貌所致,和田位於中國新疆,南抵崑崙山與西藏交界, 北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由於位處亞歐大地的腹地,冷空氣及暖流不易進入,導致和田形成了溫暖帶極端乾旱的荒漠氣候,多為風沙天氣降水量少,光照充足、熱量 豐富晝夜溫差大,附在地表淺處的玉常年在這種環境下,玉質逐步變得乾澀、密度稀鬆、硬度下降,這種玉材在被分割後,靠近地表的部分經雕琢入土後經不起土蝕 土沁及風化,隨著時間推移玉器自身就會產生斷裂或粉化現象,相對比較下地表深處的玉材,玉質還沒有發生變化,雕刻成玉器入土後,土蝕土沁及鈣化現象比較輕 微,出土時是完整的,色澤豔麗質地溫潤的上等玉器,當然這種等級的出土玉器數量極少。

淺談:高古玉、古玉、現代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