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分享今年秋拍玉器專場中的數件玉器,這些器物不僅器形典型,時代特徵明顯,且都具有古樸的沁色。透過這些時間賦予的色澤與斑紋,感受玉石肌理的變化,品味收藏家在古玉收藏中對於器與色的追求。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玉蠶蛹

西周風格。白玉質,圓雕蠶蛹,滿紅沁,中間有孔洞。玉蠶蛹呈圓柱狀,身形圓潤,凸起雙圓眼,蠶蛹身體施以陰刻線,分成多節,處理成褶皺狀,契合動物的自然形態,愈到尾部,體積越小。

玉蠶是古代玉器中一個歷史悠久的藝術造型,可以追溯到史前紅山文化時期。在傳統文化中,玉蠶象徵著財富。此玉蠶寫實性強,形象逼真,具有西周玉蠶雕刻特色。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玉雕動物多寶串

戰漢風格。上方為圓雕瑞獸,呈蹲伏狀,造型簡潔明瞭,刻工僅以數刀即準確刻畫出動物形體。中間為玉獸面,周身灰沁,呈倒梯形,獸面刻畫細緻,雙眼圓睜,闊鼻上翹,具備早期玉獸面的威嚴之感。下方為玉虎,長條狀,造型簡潔寫意,身體不琢細紋。此多寶串風格高古,沁色古雅,器形、紋飾、雕工均體現出早期玉雕古拙質樸的特色。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玉雕紅沁三叉形器

良渚文化風格。三叉形玉器,滿身紅沁及黑沁,沁色入骨,包漿濃厚,盤玩久遠,俗稱“老盤頭”。底部為圓弧形,上部鋸切出三豎叉,整體齊平,三豎叉上均有打孔。底部有類似圓管狀凸起,中間有穿孔。周身不琢紋飾,簡潔大氣。

三叉形玉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造型最為獨特的器物,其基本形制為下端圓弧,上端為對稱的方柱體三叉,有的還雕刻著神秘、繁縟的紋飾。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谷紋玉璧

戰國風格。玉璧質地緻密溫潤,白玉局部有紅沁灰皮,滿飾谷紋,顆粒飽滿。內外邊緣壓線起稜。形制、紋飾及雕工具有戰國時期玉璧製作風格。《周禮·春官》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谷紋是玉璧上的主要紋飾,形如倒寫的e字母,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到戰國時期發展為逗號字樣,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稱蝌蚪紋。漢代以後又簡化出了乳釘紋。此玉璧形制小巧,沁色優美,上配蜻蜓眼裝飾。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玉勒子

良渚文化風格。玉勒子呈三角多面形,中間有對穿打孔,邊緣可見明顯的切割痕跡,呈現出原始琢玉特徵。玉勒周身受沁,紅沁灰斑,呈色深沉而富有變化,古雅內斂,整體制式及工藝特徵具有良渚文化期玉勒風格。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玉玦兩件

兩件玉玦大小相仿,應為一對,為文化期典型的玉玦形制,周身灰皮紅沁。早期玉器多見各種沁色,沁色是玉器鑑賞的一個重要方面。此玉玦沁色褐白相見,如絲霧般包裹著整個玉玦,美輪美奐。

玉玦,環形而有缺口之玉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古代配玦,有很多含義,如表示有能力決斷事情、表示決心等。早期玉玦一般無紋飾,形體較小。玉玦不僅有裝飾作用,而且具有強大的禮儀功能,古人認為可以通過玦來聽從上天或神的指示。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青黃玉素勒子一對

文化期風格素勒子,具有高古玉的製作特徵,均為對穿打孔,孔洞不居中。玉勒子滿身灰皮,內帶紅沁,經長期盤玩,色澤變幻得深沉古雅,透著文化期玉勒特有的素雅古拙之美。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玉勒子一串

玉飾串,由多粒珠管穿飾,美徹至極。珠管質地,或白玉、或淡黃,或帶美沁,積聚成飾,予人一種和諧雅緻之感。質地溫潤動人,大大小小組合,十分巧妙。整體形象活潑生動,運轉自如;細緻動感,神氣溢蘊。玉飾串內有不同文化期之物,大多為紅山及良渚文化之玉飾。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白玉灑金弦紋管

玉色唯美,瑩和光潔。圓形,中心有孔,紋飾凸起數圈環繞,有一部分微縮,整體觀之略似喇叭之形。其質感細膩,古意滄桑,圓滿華美,大氣敦厚,簡單而不失美感;其簡練素潔,予人溫厚美感,古樸味道盡顯,是一珍貴古物。管洞內壁兩端沿口各有一缺痕,應為當時貴族長期佩戴繩線所磨出之痕。

此物當為石家河文化玉器。石家河玉器,多體積小、重量輕,且紋飾簡潔,做工精細,是青銅時代文化玉器製作的高峰,並代表了江漢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古玉,為之痴迷的那一抹沁色

青玉玦形龍

青玉質,雕玦形玉龍,扁平狀。龍體捲曲,頭尾銜接,尾尖外卷。張口露齒,“目”字形眼,兩角向後。身、尾飾雲紋,背飾菱形紋兼三角形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