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樣才算學習,有人討厭別人看手機?難道看手機就不是學習?

素人李貳蛋


所謂人盡皆知的人到老學到老,學校教育的學生肯定是不能佔有手機,以免耽誤學業……手機的內容學習很廣泛,豐富了人的精神食糧,娛樂了人的思想情緒,打發了人空餘時間,貼心了人的心情:凡事有利有弊,……還願成年世界的人群,掌握尺度看手機


雄翠


看手機是一種最差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遠比大家想象中差得多。

上網最大的功能是兩個:信息傳播與交流,信息儲存與查閱。

看手機學習,主要利用了信息傳播高效快速的功能。

交流而言,手機其實不適合交流相對複雜的內容。

①冷冰冰沒情感

②難以通過長期交流建立信任度

③難以實時對話就不懂之局部深論

④作者與讀者關心問題不統一之時,讀者無法延展到自己想討論的問題

⑤由於短時間和超量同時具備,造成讀者往往難以消化吸收

這些特點阻礙了通過手機學習的效果,基本無法達到學習目的。

查資料的確方便快捷信息量超大,難點在於分辨對錯困難。同樣一個問題的判斷,當正反意見同時具備時,會有茫然感。

比如這種回答問題。一個問題提出,答案少則三五個,多則幾千個,如此多的回答量且各種意見千奇百怪,讀者最終只能選擇自己認同的意見。

你認同的,其實就是你舊有的知識體系已經做出的判斷,等於是複習自己的知識結構,並非學習新知識。

當然“溫故而知新”也是有可能的,只不過即使有新知也不會很多,而且絕大多數人還做不到這點。

學習一般分為兩種,①新信息,②新思想,而新信息必須符合自己舊有的知識體系才具有效力,新思想卻要打破舊有知識結構,重新組合出完全不同的新判斷結果。顯然,新思想更具有學習效果。

正因為學習新思想更有效,所以學習難度也更大,遠遠超過新信息的學習難度。所以也就更不適合通過手機電腦網絡來學習。

巨量的新信息撲面而來良莠不齊,學習者基本無法判斷對錯,誰都會下意識選擇自己能接受的,稍微讀一下,沒看懂或不認可,一般而言你立刻就會放棄了。

所謂新思想,是與舊有體系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這種東西,是和讀者從前十幾年幾十年建立的結構體系相抗衡,所以被接受的難度一定特別大,同時,一旦是真有價值的,對讀者的幫助也是特別大的。

這種學習,希望通過手機學習完成,基本上不可能。


何處是家鄉



你好,我是高倫,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看手機得看你看的什麼?看的東西有沒有價值?天天看手機自己有沒有實質性的長進?業務能力和賺錢的能力有沒有提升?如果都沒有,那你就是在浪費時間。


我也天天看手機,但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或者創作,因為不學習就沒有內容可以創作,只能邊學邊創作。這是我創造價值的一種方式,也可以是你的方式!今日頭條自媒體是個不錯的選擇,也是一個趨勢。


討厭你看手機的人,肯定是知道你看的是什麼!不然也不會討厭,你如果能通過玩手機賺到錢,可以直接發個紅包給他,然後告訴他這是玩手機賺來的,他還討厭麼?肯定要屁顛屁顛的向你討教了吧?


玩手機不要緊,關鍵是不能影響自己的專注力,自媒體人天天玩手機,他們就是靠專注力來創作有價值或者有吸引力的內容,吸引粉絲的關注,如果粉絲奔著價值來的,那就是在學習,如果是奔著好玩來,那就是在娛樂。


覺得有道理就關注下,有意見請在下方評論。


高倫


手機就是一種交流工具。起先我忌諱手機。只是為了照顧老父親利於跟小妹聯繫才購買了200多元的三星小手機。確實感覺到了方便。之後更換了幾個手機,現在我使用華為手機。利用手機瞭解國內外大事,與親朋好友互通信息問候,在頭條上採擷真善美的知識,參與評論。現在已經離不開手機了。現在手機就像一個好朋友,伴隨身邊,為我所用。與時俱進也靠手機的有限功能。當然要克服看手機上癮。適當的看手機,滿足知識需要後,不影響自己其它的家務活動。在手機上學習和讀紙字書結合起來,會更利於進步。


舒心姥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過去,訂報紙,訂雜誌,瞭解囯內外大事,學習專業知識。

現在,手機信息量大,可學習,可交流,方便,快捷。

利用手機學習,應注意幾點:

1.保護眼晴

保持眼晴與手機的距離;

不要在光線太暗的地方看手機。

2.不要成癮

注意時間,注意場所。

勞逸結合,適當健身。

3.精神專注

選擇正能量的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知識,認真學習。不被虛假、不健康內容迷惑。



蒿蓬人


看手機雖然也可以學習,但長久看手機不僅會引發近視,也會導致頸椎疾病,更會讓與自己長久相處的人覺得被忽視,因為別人不能確定你什麼時候是玩手機,什麼時間又在學習,所以如果真心想學習,為了自己的眼睛和頸椎,也為了不造誤會,用傳統一些的看書寫字的方式學習會更好。


家是教育的根據地


學習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也就是說,學習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學習的地點也有很多。如果討論學習,即使長篇大論也未必能說的完。

從問題中我感覺到,這裡所謂的學習,應該指的是讀書,或者說信息的收集方面的學習。同樣,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在傳統文化而言,信息的收集主要靠讀書,因此,在長久以來,讀書被認為是一種神聖的行為,很多人想要讀書而不得。因為無法普及到所有人,有比較神聖,因此,讀書被賦予了很多讀書以外的內容,比如黃金屋,顏如玉,比如當官。在這種額外內容的加持下,讀書的行為也變得更加雅緻,比如紅袖添香。

這些被賦予的額外內容,好的方面是可以讓人對於知識產生一種尊重和敬畏,而心存敬畏和尊重,才能靜下心來學習,同時,這種額外內容,能讓讀書人更加珍惜知識的學習。但同時,也會偏離了攝取信息的初衷。

這就衍生了一個話題,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提高自己、攝取信息、還是休閒娛樂。

瞭解這個重要的問題,或許就能找到一些學習的重點和方法。

在現代的社會中,信息量遠大於古代,因此,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量空前大。在這種條件下,皓首窮經並不是主流。人們需要通過手機等現代設施,進行碎片化學習和信息的積累。這種碎片化的學習和積累,可以最快的獲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來吸取一些知識,讓工作效率更高。

但手機收集信息也存在很大弊端。

弊端一,獲得的信息過於碎片化,不夠系統,因此,對於知識的吸收很難全面理性客觀。

弊端二,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齊,大量虛假和不理性的信息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判斷,而從這種大量信息中或者有價值的信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這樣的能力。

弊端三,額外信息太多,可能會在信息攝入的過程中,受到其他影響,以至於忘記了原先所想。

弊端四,絕大多數人看手機會產生依賴心理,往往並不是為了攝取信息而看,純屬消磨時光,這種信息攝取,時間會長,但收效甚微。比如刷小視頻。

弊端五,手機中的電子書,會讓人產生厭煩情緒,雖然手機可以存儲大量書籍,但手機看書產生的疲勞感會更強,厭倦感也會更強。

凡事有利有弊,學習的方式很多,需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確認選擇什麼樣的方式。


舊書齋


手機即是全方位的工具書,又是實事新聞新知的來源,大大的方便了人們獲取所需知識,現在我種豆種瓜我都要網上查一查,用藥也要查一查,字典就束之高閣了,學習豈能離開?

但是如果和人會面各看各的手機,豈不掃興,在家裡,我每遇到這種情況就會說孫子,放下手機聽爺爺講課,孫子就笑了。

如果玩遊戲,就是壞事,尤其是國際版本,老外會通過APP把他的想法變成你的想法,叫你沉浸在個人幻想之中荒費了學業,這就是我給孫子上的大學課程喲!(笑)罷!


冀東1952


學習,有很多方式,不一定非要看什麼東西,才叫學習,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懂得事情,向別人請教,就是學習,查閱資料,看書讀報紙,也是學習的過程,至於看手機,現在人玩手機,基本上都是聊天,拍視頻,看視頻,玩遊戲,真正用手機學習的還真沒幾個,再有就是,現在的人基本上離不開手機,可以不聊天,但是不能不看手機,大人這樣,小孩也是這樣,尤其是在家裡,兩口子,本來可以聊聊天,結果兩個人人手一部手機,各玩各的,現在的人與人之間有多冷漠,就從家裡玩手機開始的,所以,在家裡,在工作單位,有人討厭玩手機,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會影響你的工作,以及和家人的正常交流!


情殤73244411


學習的方式很多種,並不是座在課堂裡,聽老師講,看書才叫學習。那隻學習的一種方式。

看手機是學習,工作是學習,生活中也有學習。

什麼叫學習呢?

學就是我們不懂,不會,不明白,不知道的事,只有去學才能知道,明白。學後去做,去練習,才能熟練,才能掌握。

學習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從書本上,刊物雜誌上,手機上,電視上,廣播等,也就是理論。先學理論。

第二種是在實踐中學,在工作,生活中,邊幹邊學,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只有學習理論,學習實踐,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才是真正地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