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通過什麼手段牢牢控制住少數民族地區,最終成為中國的領土?

布蘿紫


雖然正是在清朝時期,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清朝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能夠統治中國近300年,並始終牢牢的控制著當時漢人並不佔多數的新疆、外蒙及西藏地區,清廷絕非一無是處,當然是有其可取之處。

清朝疆域

清朝時期,先後將明末時不再屬於中央王朝的青藏高原、新疆和蒙古地區納入了統治範圍,並始終牢牢的控制在手中。這也為民國成立後,繼承清政府的大部分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那麼,清廷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牢牢地控制著這些有少數民族佔據多數的地區呢?

第一,當然是戰爭。雖然不一定是最好,但是,武力始終是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漠南蒙古也就是如今的內蒙古就是清朝在尚未入關之前通過武力征服的,也因此,漠南蒙古成為清政府統治的最牢固地區。

而如今的新疆地區,在清初之際,是屬於衛拉特蒙古遊牧之地。在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崛起之後,準噶爾汗國更成為清朝對於西域統治的最大障礙。也因此,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近70年的時間,清廷通過戰爭,最終覆滅了準噶爾汗國,並將新疆地區納入了統治範圍。

清朝與準噶爾汗國

第二,分而治之,分化拉攏。無數歷史都用事實向我們證明,單純的武力征服,是無法對於被征服地區的長久統治的,除非對當地原住民進行驅逐甚至獨單。因此,行之有效的政策,成為是否能長久統治該地區的關鍵。

而清廷在這一方面,顯然是十分成功的。一方面,清政府繼承了明朝對於少數民族地區,如西南地區,諸多土司的羈縻政策,同時,通過分化拉攏、分而治之的手段,使他們無法夠團結在一起對抗中央政府。而在時機成熟之後,則以武力為後盾,進行改土歸流,最終徹底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

康熙皇帝

當然,對於清廷統治威脅最大、也最難馴服的,一直是遊牧民族活動的區域,也就是內蒙、外蒙和新疆地區。遊牧民族由於由於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每一個牧民都是最優秀的騎兵,同時,他們還具有極強的侵略性。同樣以騎射起家的滿清八旗,更對此心知肚明。

因此,蒙古諸部一直是清朝最為警惕的對象。征服蒙古地區之後,清朝參考八旗制度,對蒙古地區實行了盟旗制度,將各個部落劃分區域,限制他們的遊牧範圍,從而減少了蒙古各部落之間的交流。

與此同時,清朝大力支持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從而極大的緩解了遊牧民族的戾氣,減小了他們的攻擊性。而且,由於大量年輕人出家,也極大減少了蒙古部落的人數。就是這樣一個釜底抽薪般的政策,從根本上減少了遊牧民族的數量和攻擊性,使得準噶爾汗國被平定之後,北方再無大的叛亂。

藏傳佛教

第三,行之有效的懷柔政策。從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間崛起之時,八旗對近在咫尺的蒙古就極為重視,在軍事打擊的同時,他們一直對於蒙古各部進行拉攏,這其中,聯姻成為他們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手段。

滿清皇室之中,有相當部分人有很高的蒙古族血統,因為從努爾哈赤開始,在不斷將女兒嫁到蒙古部落的同時,也不斷的從蒙古部落迎娶年輕的女性作為妻子。這樣聯姻的政策,極大的拉近了蒙古上層和清廷的關係。

也因此,滿清皇室有許多人,體內的蒙古血脈甚至比八旗更多。而出身蒙古部落的皇后乃至太后,更比比皆是。例如,一手扶持康熙上位的孝莊太后,就是出身科爾沁蒙古,皇太極大大部分後宮妃子,包括皇后,都是蒙古出身。

孝莊太后

對待其他少數民族,雖然滿清並沒有都使用聯姻的政策,但是,對於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的尊重,也成為當地土司、部落酋長們服從清朝統治的重要原因。

最後,也少不了漢人的湧入,對當地人口結構的改變。一塊土地如何才能徹底融入本土,永不再分離?當然是主體民族佔據多數的時候。從清初開始,走西口、闖關東就成為內地貧困漢人百姓的選擇。也因此,隨著走西口和闖關東規模的逐漸擴大,東北及蒙古地區漢人數量逐年增多。而這些漢人,恰恰成為清朝穩固當地統治最有力的根基。


鳶飛九天2018


有關這個問題,我確實也困擾了很久,直到後來我看了施展教授的《樞紐》,才把這個問題弄得稍微明白了一些。

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他們所面臨的民族問題絕不僅僅只有滿漢問題。清帝國是一個巨型帝國,它不僅囊括了漢地和關東滿洲故里,還包括蒙古草原、西域沙漠綠洲以及雪域高原。

在之前,無論是漢唐還是元,都沒有把這些地區納入帝國的實際控制之下,基本只能通過羈縻制度實行一種軟控制。然而在清朝,這些地區卻納入到中國的版圖之下,併成為了現在中國版圖的一部分。這一點和清朝統治者的手段是有很大關係的。

先說蒙古吧,滿洲統治者一直是採取兩手製度來控制他們。武的方面,皇太極時期,愛新覺羅家族就成為了蒙古草原的大汗;而文的一手就更到位——滿蒙之間通婚不斷,比如最著名的清朝皇太后之一——孝莊,就是蒙古人。蒙古貴族成為了清朝的統治集團的一部分。

而滿洲人不僅要文武兼用,還要用精神手段。在清朝皇帝的支持下,蒙古草原興建了一座座喇嘛廟,規定每一個蒙古人都必須有一座從屬的寺廟,這樣就將遊牧不斷的蒙古人控制在了喇嘛廟之中,從而限制了他們的遊動性。

所謂喇嘛廟,就是藏傳佛教的寺廟,這就是滿洲人控制青藏高原的手段。滿洲人將藏傳佛教定為國教,而西藏的班禪和達賴也承認清朝的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這種宗教上的政權贖買,使得滿洲人把青藏高原也納入彀中。

相對來說,最不穩固的就是西域地區。因為這裡一直和內地交流不多,並且受到蒙古草原上的強者如準噶爾的影響。清朝對此也一直是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對準噶爾部落堅決予以打擊,哪怕將整個部落屠滅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又扮演著當地回教徒保護者的角色,以換取當地人對自己的支持。

正如施教授的書名那樣,清朝統治者在漢滿蒙回藏五族之中,確實扮演的就是一個樞紐的角色。



青言論史


從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回答:

首先、經濟上:1、清朝放棄明朝的守長城的策略,並且採用滿蒙聯姻,節省了大量的軍費。2、雍正時期採取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攤丁入畝、清理虧空等政策極大的保證了清朝的國庫,為清朝能夠長期軍事行動做了有力保障。

其次,對外族政策上

對蒙古採取:1、採取滿蒙聯姻、滿蒙結盟的策略,拉攏蒙古上層。2、對下層採取盟旗制度、會盟和年班制度,也就把各個蒙古部族位置確定下來,並且劃分好邊界,使用蒙古人安定下來,無法遊牧間接增加了天災下人員死亡。3、蒙漢隔離的政策,減少漢蒙一起反抗,同時禁止蒙古各部互相貿易通婚;禁止蒙古人學漢族文化與漢族通婚;限制漢人到蒙古地區貿易耕種,能貿易的情況也是設置種種苛刻條件。.5、在用宗教愚民政策,清政府對喇嘛教,採取保護和獎勵政策.為了鼓勵蒙古族人民出家當喇嘛,免除喇嘛的兵役、賦稅和差役。因此,蒙古地區幾乎每家阿拉特牧民都有一個以上的男性成員去寺廟當喇嘛。喇嘛人數最多時,幾乎達蒙古人口三分之一。喇嘛教干預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向愛好自由、英勇尚武的蒙古族人民灌輸“逆來順受”和“解脫超度’等一套忠順馴服的信念,起著麻醉人民思想的精神鴉片作用。造成了人口銳減、疾病激增、生產停滯,民族意識消沉等嚴重後果。《馮玉祥自傳》寫到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到民國時期已經銳減至只有五十萬人。

對西藏採取:1、設置喇叭教為國教。分三階段時期

第一階段:在順治、康熙時期冊封喇叭達賴和班禪,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建立了金瓶掣籤制度。後來西藏的宗教領袖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第二階段:雍正時期設置駐藏大臣,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西藏的大政要由中央決定,頒佈了《欽定內藏章程》,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第三階段:乾隆時期,設置金瓶掣籤制度,主要內容為清政府規定達賴班禪去世後 再選的轉世靈童要在駐藏大臣的監督下,從朝廷頒發的金瓶中抽籤決定,就是金瓶掣籤制度(乾隆皇帝賜金瓶,通過金瓶掣籤來決定達賴、班禪兩大活佛的人選。)

2、在西藏駐軍,保證駐藏大臣的權力。

對西藏採取:1、設置喇叭教為國教。分三階段時期

第一階段:在順治、康熙時期冊封喇叭達賴和班禪,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建立了金瓶掣籤制度。後來西藏的宗教領袖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第二階段:雍正時期設置駐藏大臣,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西藏的大政要由中央決定,頒佈了《欽定內藏章程》,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第三階段:乾隆時期,設置金瓶掣籤制度,主要內容為清政府規定達賴班禪去世後 再選的轉世靈童要在駐藏大臣的監督下,從朝廷頒發的金瓶中抽籤決定,就是金瓶掣籤制度(乾隆皇帝賜金瓶,通過金瓶掣籤來決定達賴、班禪兩大活佛的人選。)

2、在西藏駐軍,保證駐藏大臣的權力。

對西南少數民族:

主要是沿用明朝策略,改土歸流。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製為流官制。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對回族的政策,分三階段將

第一階段寬容緩和階段,這階段為康熙和雍正時期,採用從俗從宜,務安其俗等政策

第二階段威懾控制階段和第三階段高壓屠殺階段主要在乾隆時期,“以漢制回,護漢制回”過度到"以回制回",最終的回民起義。

對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政策:

鑑於當地複雜的政治、宗教與民族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狀況,清朝為了加強對新疆地區的控制。

首先,實行“軍府制”的統治制度,由伊犁將軍統轄整個新疆地區的所有駐防官兵,兼管全局。下設參贊大臣,其下再設辦事大臣、協辦大臣和領隊大臣,負責統率各地駐防清軍,監督管理各級政權。

其次在行政民事管理方面則對天山南北的蒙古族、哈薩克族,以及哈密、吐魯番等地的維吾爾族實行“扎薩克”(蒙語首領之意)制,冊封各族首領為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臺吉,使他們按照舊俗對本地區、本民族的人們進行統治和管理。而對於塔里木盆地周圍和伊犁地區的維吾爾族則實行“伯克”(突厥語首領之意)制,主管各個城鎮的大小阿奇木伯克與分管各項事務的伯克均由清王朝任命,他們仍然都按照舊制進行管理。

在細節上:在政治制度方面,明確規定了伯克行使任何事務的權限與職責都要聽從清朝駐紮大臣衙門的支配,阿訇(阿渾)不得干預政務,這就從根本上斷絕了伊斯蘭教與新疆地方政府之間發生關係的中介,革除了新疆社會中不利於國家統一的消極因素

            在司法方面,各城的伯克衙門作為清王朝的地方政權具有兼管宗教司法的職能,而清王朝後來對此加以改造,使其在貫徹回教教法的同時,將《大清律》的法律與法規也融入其中,從而構成了其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統治特徵。

通過年班制度、賞賚制度、度量衡制度、貨幣制度、賦役制度、貿易制度、駐軍管理制度等制度對新疆的管理。

最後是軍事:

主要軍事和制度架構分析重點是明清封疆大吏就很清楚。人事任免上:限制清代總督權限的事實,就是官員人事任命大權。比起唐朝節度使們可以隨時撤換任命治下官員的輕鬆模樣,比如安祿山撤換任命兩千五百多軍官的“快速辦公”場面,清朝總督們若想這麼“輕鬆”,基本就是嫌命長:總督麾下的各級將領官員,基本都是中央任命,總督自己任命的官員,也必須報兵部備案。如果說唐代的節度使與部將,是百分百的“老闆員工”關係,那麼清代總督與部下,卻是實實在在的“上下級同僚”。

從調兵權、指揮權的分離

僅從兵權上講,清朝把兵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交給地方督撫掌管,讓他們可以應對一些突發事件,比如某地叛亂,防範不時之需。另一部分收回朝廷中樞,交由兵部負責。

具體而言,在地方上,如果是低層軍官,則主要負責訓練軍隊,維護軍紀。如果是總督、巡撫這樣的官員,更多是節制綠營軍中的武將。對底層士兵的指揮,反而非常有限。雖然清朝授予總督、巡撫一支綠營軍,可以讓他們直接指揮,無需經過兵部調動。但是,這部分軍隊的數量是非常有限的。

一般來說,總督可以調動的軍隊,大概在2到5個營的綠營軍。每個營人數在數十人到上千人不固定。也就是說,總督可以調動的軍隊,最多在5千綠營軍左右。

這個跟全國60萬綠營軍的數量相比,實在相差太多。不過,這也是有意為之。主要是為了保證督撫可以應對一些緊急事務。又不至於因為掌握的兵權太多,對朝廷產生威脅。

而且,在地方駐紮的八旗軍,並不歸總督、巡撫關係愛。八旗軍在地方歸都統、將軍管轄。他們住在專門修建的城市裡。而八旗都統、八旗將軍,都是皇帝親信,接受皇帝直接調動管轄。

而兵部掌握的,則是調發兵役,頒佈軍律,以及武將官職的升降考核,整備牛馬武器等事務。也就是說,清朝的兵權分為兵部和地方。他們之間,互相配合,也互相牽制。

兩者的界限,大概就是,既要保證地方督撫有足夠權限,可以掌握軍政大權,處理好地方事務,又要保證,他們在朝廷的掌握之下,不至於擁有過多軍權。也就是說,地方督撫如果要大規模調動軍隊,必須得到兵部調令。否則,視同違法。

總之,清朝在軍隊上管理已經趨於化境,這樣間接促成清朝管理範圍的廣大。








未知的年代


文治武功,多方並舉。

1、都有相近的文化傳統。如都叫“汗國”、“汗王”等。甚至中亞地區也是如此。

2、宗教信仰相近,都是以藏傳佛教為“國窖”。

3、武力征服、改土歸流。

4、羈縻、宣蔚及和親政策。

5、一以貫之。


中囯觀察家


漢人自己闖關東,走西口鞏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