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用户6094959740101


朱熹的《春日》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第三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识”字与首句中的“寻”字乘上启下,“等闲识得”意思是春天的特征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是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春光点染组成的,从万紫千红的景象中认识了春天,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景色写出春天的景色特征,这首诗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游春的观后感,诗中“寻芳”的地点指的是泗水之滨,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春秋时孔子在此讲学,教授弟子。

诗中的“寻芳”指的是寻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比喻的是孔子教学内容的丰富,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万物生机的春风,这是一首寓景于情的哲理诗,描写春天的景色,诗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去郊外踏青,看到满眼春色,然后发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赞叹。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诗是对春天景色的赞美,诗人将春天景色写的生机勃勃,春天万物复苏,百花斗艳,万紫千红等景色都是春风吹来的,诗人在春天来到泗水之滨,即以前孔子讲学的地方,将孔子的学风比作春风,寓情于景,内涵丰富,形象鲜明。


文化指路人


《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朱熹。全诗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直译,可作如下理解:
在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闲游在泗水之滨。望着无边无际焕然一新的风景,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春回大地,万物焕然一新,处处百花开放,一片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
作者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的集大成者,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并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享儒教祭祀。

他是中国宋代最大的哲学派系的代表人物,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影响力非常大。他是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人。

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他所作的诗必然蕴含哲理,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字面看,这首诗是写春游,作者对新生的春光发出的感慨。其中提到了一个地点“泗水”(今山东境内)。他寻春的圣地是在“泗水之滨”。孔子山东曲阜人,纪念他的“孔庙”就在他的家乡。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讲学传道,教授弟子。朱熹也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孔子尊敬崇拜。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靖康之乱后,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宋高宗建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半年不到,抵不住金兵的攻打,被迫南渡。朱熹是南宋人,生于1130年。在他的生活时代,“泗水之滨”早就沦为金国之地。他是不可能北上去春游的,不难联想到,他所指的寻春之地便是孔门之道。
这样一分析,寓意也就出来了。儒学博大精深,孔子四处游学,传道解惑,弟子遍及天下,犹如春的气息,百花盛开,让这个世界变得万紫千红般绚烂多姿。
朱熹实在是太高明,这样的寓意诗都能想出来。

读书悟道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南宋著名思想家和理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在1163年之后所写的四言绝句《春日》,全诗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东风”借指春天,是因为在春季常常吹起温暖的东南风。全句意思为:在百花争妍的春天,任何人都能轻易目睹到春天的本来面目,万紫千红的景象处处流露出浓浓的春意。

从字面意思来看,此诗好像在描写踏春后的感受,实则不然,是作者借助春天这个意象来抒发个人心中的理想情怀。

历史上,宋诗以哲理性见长,往往会在朴实平凡的文字中体现文人士大夫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情怀,不论是北宋的苏轼、王安石、黄庭坚,还是南宋的陆游,杨万里,还是此诗的作者朱熹,都遵循着宋诗以理胜人的优良传统。

创作《春日》时,南宋的泗水(今山东境内)一带已经被金人在1141年通过不平等条约《绍兴和议》所占领,南宋百姓若想去泗水游春,只能站在河对岸观望,看到昔日的河山如今落入敌人之手,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熹依靠想象创作了这首诗。

在东周末期,大圣人孔子曾经在泗水之滨讲学授课,让这里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历史。另外,朱熹又是“程朱学派”的旗帜,程朱学派又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分支,因此,朱熹作此诗颇有深意,从他使用的词汇的映射含义就能看出来。


“寻芳”代表他愿意追随孔圣人的足迹,“无边光景”和“万紫千红”借指儒家学派的浩瀚博大和丰富多彩。

因此,全诗蕴含的哲理也呼之欲出,朱熹将孔圣人的儒家精神比喻为能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于宋金对峙的乱世中,但对追求先辈那样的圣人精神的美好愿望绝不能动摇,暗指他要做一位出泥而不染,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文人。


鸿鹄迎罡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历来也被传为名句。这句诗是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七言绝句《春日》。大概意思是,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万紫千红的景象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作品原文: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指:春回大地,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这百花争艳的景象,生机勃勃的春光,尽数映入诗人眼帘,给他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



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是写游春观感,而且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是这样的。但是,如果结合着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实则是一首蕴含丰富的哲理诗:诗人踏青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的地方。而此地已经被金人侵占。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以此表达了他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是以游春诗的形式,来抒发内心所想、所望的东西。而不是以枯燥乏味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教化式语言写出来。这样,对于不深入了解诗歌的人来讲,看到的是和煦的东风催得天地间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美好景色。而深入读诗的人呢,却能从诗人这不留痕迹的说理中,明白其中的真正内涵。


昨夜星辰昨夜风jk


此句脍炙人口的诗出自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春日》,谈到春人们自然会想到有关赞美春天的词语:春暖花开、春风和煦、春光明媚连珠一样涌出,然而朱熹不然,与诗仙李白的《春晓》,与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春》不同,荡开一笔,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我们共同来赏析方解其中味: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寻芳”交代了事件,“胜日”寻芳的时间,“泗水”寻芳的地点,言简意赅。重点在于“寻芳”一词的运用巧到极致。既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又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将诗由本句的叙述转为下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上。

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寻芳”的总体印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边”包罗之广,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一时新”从视觉到触觉,无处不是春的跳动。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而春的勃勃生机又跃然纸上。

第三、四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等闲识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笔之巧,点燃了人们对春的渴望,对春的向往之情。“东风面”这里是借代,指春天,泗水景物清新明丽,轻而易举的辨认出来。“识”

又回应了首句的“寻”前因后果,遥相呼应。“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万紫千红的景象皆因春光点染而成,这是对“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完美诠释,具体的写出了春光之美,春日之新。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以知道这首诗所写的不是实事儿,而是一种虚拟。朱熹本人从未到过泗水之地(史上有据可查)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表面上描绘了春日的景致,实则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与情怀。

再看朱熹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这两首诗可谓异曲同工。

观 书 有 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的意思是:如同半亩大的池塘,水清澈得像镜子,犹如天光在清澈的水面来回移动。要问池塘怎会如此明净清澈?原来它的源头不断有有活水流进来。

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诗人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这里更引起读者联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

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呢?

第四句:“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高兴的回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注入。

这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回看题目——《观书有感》不仅戛然而止,原来写的是观书有感,那半亩池塘只是虚托之物,顿时这美好的意境又升华而与读书融为一体,朱熹是在赞美读书时的有所领悟:心灵中的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有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注入。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历久弥新的。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净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弄懂问题,获得新知而豁然开朗颇为相似。

由此,我们便清楚了朱熹写诗的手法:即以理入诗,形象中寓深刻的哲理。

我们不仅收获了诗人的写诗手法,也从诗中领略了春的美。当韶光易逝时我们时常会叹惋,其实春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里!

2019年7月2日


刘老师9628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春日》。

      首先从字义解析吧,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春天的面貌与特征很容易辨认。东风面借指春天。这两句话可以解释为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因为有了春风,才有了这无限的美景。“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指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由春光点染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认识了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的这个道理。

        诗人对美好春光的不尽赞美,在这里把春天写得生机勃勃,青春热烈。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奇斗艳,这美好的景色是春风带来的,如果没有春风,就没有这美好的春天。赞美之中又含丰富的哲理,别具一格。

        一般古人写诗喜欢写两层意思,表面是些一年四季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色,但暗喻是诗人朱熹欲行圣人之道,求学问与儒学,学有所成之后,重新看待世界,所见与原来不同,是悟道后的喜悦,安心的心情和在春光中的感觉一样。

        大胆的推理一下,个人觉得朱老爷子赞美他的学生个个都很优秀,如百花齐放一般,并且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把孔孟之道发扬光大,使之又立新高,集学之大成者,建立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并且独成一派~程朱学派,我就是理学的大咖。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请高人们多多指教。






追梦乐享人生


炎炎夏日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你好,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创作者,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历来也被传为名句。这句诗是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七言绝句《春日》。这两句的意思是指春回大地,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

其次,这百花争艳的景象,生机勃勃的春光,尽数映入诗人眼帘,给他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

最后,此诗看似写景,其实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希翼国家像春天一样万物生发,百废俱兴。作者借写春游寻芳而表达他内心寻求孔孟之道,以及学习孔子儒家思想大有所得后的愉悦心情。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蜂蜜抽子


南宋朱熹《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光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年仅十九岁豆蒄年华的朱熹中进士及第,又娶娇妻,大登科后小登科,春风得意,双喜临门,表现了作者欣喜如狂的心情。十九岁的年华,正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龄,此诗一扫颓废沉闷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恢复旧物的决心。

“科场得胜之日,想到泗水之滨寻找一望无际的芳草行踪,原来春风的姣容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啊!”

这两句诗的哲理是,身在春天里,不知春风容貌的一种得意妄行的欣喜!


狼烟一九三一


你好,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创作者,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历来也被传为名句。这句诗是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七言绝句《春日》。这两句的意思是指春回大地,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

其次,这百花争艳的景象,生机勃勃的春光,尽数映入诗人眼帘,给他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

最后,此诗看似写景,其实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希翼国家像春天一样万物生发,百废俱兴。作者借写春游寻芳而表达他内心寻求孔孟之道,以及学习孔子儒家思想大有所得后的愉悦心情。

这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考拉的古水君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即春风。




2、【蕴含的哲理】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这两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从全诗来看,“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从这首诗的释义来讲,这其实是一首寓意、道理、情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