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電影文化的具體差異是什麼?

影視剪輯一白


首先非常榮幸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其次就國內外電影文化的具體差異我分二個部分來詳細解答:

01、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我們知道,中國電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大,在電影的表現上多主張真善美,弘揚人間正義,主張英雄本色,體現和諧理念。無論故事情節怎樣曲折複雜,最終的結果終究是邪不壓正,正義和善良必將戰勝邪惡。同時也側重於善與惡之間的鮮明對比,好人好到近乎完美,壞人壞到罪大惡極。而且電影注重突顯善的思想,激發觀眾向善的一方學習。另外中國電影的結尾多以喜劇結尾,悲劇的電影少之又少。因為中國人向來都主張善始善終,所以中國電影以喜劇結尾也是合乎情理,符合中國人的“大團圓”心理。

而外國電影卻不偏重這樣的嗜好,電影的結尾多是按照故事發展規律來安排。同時外國電影帶有濃厚的資本主義色彩,多主張“民主,自由,平等”等資產階級的思想主張,更多的是突顯人性,引發人的思考,對人性更進一步的探索。

02、中外電影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

中外意識形態的不同也造就了電影表現形式的差異。比如《肖申克的救贖》,劇中男主角因被人誣陷犯殺妻罪而入獄,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男主角最終會被洗清冤屈,獲得自由,法律的地位得以昭顯和維護。然而這部電影卻讓中國人大吃一驚,法律不但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了某些有權勢的人貪汙受賄的工具。影片更強調的是人的力量,肖申克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挖出的地下通道,象徵著穿越黑暗邁向光明和自由之路,讚美的是人的執著和毅力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往往能使其戰勝一切困難,最終獲得新生。

另外,中外電影在意識形態的不同還表現在動作片上。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澱,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的“武術風”,中國武打片電影自然要吸取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並將其發揚光大,所以你所看到的國產動作片自然少不了“真功夫”。在中國動作片中無論是揮刀舞棒,還是赤手空拳,都表演的淋漓盡致,有模有樣,像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及甄子丹等功夫的演員都是傑出的代表,他們在劇中的精彩的武術表演受到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和喜愛。

外國電影(主要指歐美國家)則學不來這樣的“武術經”,一方面他們的歷史文化短,沒有濃厚的文化積澱;另一方面他們的興趣愛好與中國大大不同。西方國家更喜歡研發創造一些科研技術,像機械,槍彈,藥物等項目都是他們衷愛的對象,因此你看到的外國電影多是秀他們的高端科學技術,而真打實鬥則搬不上桌面,像票房過億的《阿凡達》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以上就是我個人角度對國內外電影文化的具體差異的一些看法和認知,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501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也是影視的希望支持

電影方面,我還真有點“崇洋媚外”,外國電影經常給我以感動,而感動又來自影片與我心中的共鳴,而導演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夠抓住大部分主流觀眾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再加上情節氛圍上的渲染、營造,使得影片能夠吸引住觀眾,得到觀眾的認可。我認為一部電影的好壞取決於導演是否能能夠真情實感地將一部影片拍好。意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則是一部詩意旅程電影,那貫穿始終的優美的鋼琴演奏把觀眾帶入了主人翁1900的心靈世界,沒有太多語言,而我們能體會到主人翁心靈的感受,這就是本片的出色之處。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無可救藥”孩子的希望。一位評論家為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而中國電影恰恰缺乏的就是情感的表達。前段時間很火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本片大量語言堆砌讓本片“顯得”很膚淺,本片中大量出現哭泣的場面讓人覺得導演是在無病呻吟,短短几秒鐘的唐山大地震被導演誇張的拍了20多秒,沒有寫實的風格,讓人覺得很虛假、做作。很受國人喜愛的《人在囧途》在我看來也是一部十足的爛片,片中嚴重脫離事實,表情極其誇張,讓我覺得導演除了這種手段製造笑料別無辦法。經過對比,西方電影偏重於故事的真實性(邏輯性),而中國則重視於誇張的表達,這使得中國電影很難在情感上下功夫(誇張的情感給人以虛假的感覺),這也是中國電影一大弊端。

在電影選材方面,中國受到了中國悠久文化的束縛,多以古裝、武俠為主,而導演又不尊重歷史,隨意編造篡改,讓人很難接受,例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而導演樂此不疲,目光短淺,缺乏創意。最近趙本山、小瀋陽之流也進軍電影界,著實讓我很吃驚,不登大雅之堂的表演也上熒屏,這使得我對中國民眾之審美情趣“刮目相看”。而西方是很少拍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的,即使以歷史為題材,也是追求的寫實風格,例如:《珍珠港》《特洛伊》《天國王朝》。由於西方電影大膽的想象使得電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阿凡達》《魔戒》《哈利波特》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電影結構方面,中國慣用順序結構,這種結構雖然增加了電影的可閱性,但減少了電影的深度,很難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子就不舉了,中國電影98%是順序結構。而外國電影例如《致命魔術》、《記憶碎片》之類則結構新穎,引發人的思考,給人以樂趣。

一部好電影讓我們懂得很多,一部好電影讓我們回味一生。在此我列舉出了很多中國電影的弊端,並不是刻意地批評中國電影,而是真心地希望中國電影能正視自己的弊端,邁向世界。






說電影品百味人生


這不是差異,這是國內電影文化朝著錯誤方向發展。

中外電影在19世紀90年代的時候還是沒有多少差異的,都是穩紮穩打的類型,用故事和人物感動觀眾。

國產電影《霸王別姬》、《活著》是當時國內電影的典範,當時拍攝電影的特點是注重演員的演技,電影演員在當時是一種藝術的存在。

而現在更是把電影當做一種吸金的方式,演員們則是電影中當做撈錢的工具,這個工具越漂亮越好看就更加吸引眼球,內在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更不要說再拍出90年代那一批優秀的影片了,國產電影的發展方向已經偏離正軌,再看國外電影。

國外電影在90年代也出現了非常多的優秀影片比如《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那時是電影史上瘋狂的1994,各種優秀的影片扎堆出現。再看現在,國外電影還是以精神電影為主,特效電影很少碰到各種獎項。

公眾還是認可演員的演技和硬實力,從最近新出的《小丑》靠他一個人就可以帶動整部影片的質量就可以看得出國內外電影的差異。

國內電影行業以小鮮肉、顏值、商業化控制著電影行業的命脈,想要在短期內扭轉過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也是觀眾的喜好影響的。一味的討好觀眾,純商業片佔據著國內電影院。不像以前的電影用精神征服觀眾,每一部電影都有他所表達的精神,這就是差異。


流心影視


首先,電影是國家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反映與延伸。 就拿美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來做典型對比吧:美國是資本主義老國,開放、多元的民族文化,發達的科技極大地推動其電影產業的發展,你可以看到美國電影的取材範圍很廣,電影的題材也很多,加上高科技的運用,觀眾挑剔的胃口等等。這一切因素加起來,使美國能成為一個電影大國。 而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那麼首先在電影的取材來源和文化背景上略遜於美國,不過並不表示思想境界就差,電影的拍攝是針對特定的市場和人群的,中國導演當然就拍出適合我們的電影。不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的電影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國外的優秀的經驗與技術我們都拿來進行適合自己的運用。你看近幾年國產電影出了很多不錯的大片,這可以說明我國電影業是在發展的。 看一部電影,不單單是從影片開始第一秒看到最後一秒,要結合此部電影中故事的產生背景,結合演員精湛到位的表演,以及跟隨故事主旋律的發展,最後到問題的解決,事件的結束,並試圖揣摩出編劇與導演試圖通過此部電影傳達給觀眾一個怎樣的信息。這樣,一部電影才能體現出他的價值,而非僅僅是打發時間

中國第一部高水準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如今已攀升至中國電影歷史票房第二名,兩個月的延長放映讓破50億似乎也變得指日可待。

先說為什麼《流浪地球》的出現如此令人驚喜?因為這不僅是一方的勝利,而是各方面的突破。從電影從業者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克服了眾多人、財、物、景等各方面所謂業內認為不可能完成的難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教授曾如此評價劉慈欣——“有個人單槍匹馬地將中國的科幻文學提高到了世界水平。”而這句評價放在《流浪地球》上同樣合適,郭帆導演帶領的團隊某種程度上也單槍匹馬地將中國科幻電影的質量、電影工業提升到了好萊塢水平。

▲《流浪地球》

從中國表達的層面,它完成了眾多導演想要表達卻找不到恰當方式的中國式影像表達。《流浪地球》從題目上就反映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體現了根植於中國人精神深處的“家文化”、“故土留戀”等情結。這種特殊的情懷並沒有從一般化的鄉土路徑去表達,反而基於科幻文本巧妙地傳達了這一獨有情感。

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流浪地球》成為中國首次走出國門的原創科幻作品,被Netflix簽約並翻譯成28門語言全球播放。不僅如此,它使我國電影人能夠自豪的用作品與國外頂級導演交流,站在同一個創作高度去思考未來科幻電影的走向,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

因此,這部破冰之作完成度之高,想象力之豐富的確足以令人無比雀躍。然而這種情緒的背後暗示的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是,中國近幾十年來沒有出現達到好萊塢工業水平的科幻電影。有學者曾經統計過1995年到2008年中美科幻作品數量對比,結果是慘敗的。①

情況到了近十年也並沒有好轉,筆者再次統計了2009年到2018年科幻電影製作的數量,中國科幻電影總數僅有4部,而美國依舊保持在200+的數量水準。從數量的對比可以發現,建國後我國在科幻電影領域的作品確為空白。

所以對於中國電影產業來說,科幻電影為什麼如此難以突破?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先了解什麼是科幻。拆分來看,科幻=“科學”+“幻想”,也就意味著科學技術和想象力這二者缺一不可。對於目前大多數觀眾而言,科幻片其實是約等於“硬科幻”,指的是有具備強大科技實力以及邏輯自洽的科學推理的影片。比如劉慈欣的《三體》中提到的降維打擊、《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都符合此類設定。硬科幻的劇情內容是依靠科技實力以及合理的科學想象去推動的,同時輔之以逼真、高速、超脫現實的特效場景,這便是大多數人認可的科幻大片。

但其實科幻作品不僅僅只有“硬科幻”,繼《三體》後獲得雨果獎的《北京摺疊》便屬於科幻作品另一支——“軟科幻”。“軟科幻”更加註重人物和對社會的思辨性,而不是著重在科技工程。②這和大多數觀眾常理解的“科幻”略有不同,此類作品更傾向於探討未來社會中人與科技的關係、人的未來形態等哲學層面的抽象問題,類似《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她》等影片便屬於這範疇。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目前全球科幻電影無論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美國依舊坐穩第一把交椅,因為一百年來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幻想電影,絕大部分出自美國。例如《彩圖科幻百科》一書中介紹1897-1994年間17個國家共計443部科幻電影,其中美國獨佔229部,也就是說2/3的此類電影出自美國。③劉慈欣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2001:太空漫遊》這部上世紀60年代的科幻片對自己的重大影響,他謙虛的認為:“我所有的作品只不過是對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原著作者)的拙劣模仿。“這部偉大電影探討的關於人與技術、人類命運等問題啟發了未來眾多導演對科幻片這種類型片的嘗試,使用的元素也成為其他科幻電影的主題,比如斯皮爾布格的《人工智能》、《ET》等影片。所以由此繼續介紹下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歷程以及經典作品。

▲《2001:太空漫遊

以美國為代表的科幻電影發展歷程

華誼兄弟研究院曾梳理過好萊塢電影流派在20世紀30年代關於類型電影的發展,當時隨著好萊塢工業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實力崛起的美國奮起直追拍攝了大量科幻電影超越了歐洲,被認為是“科幻電影的黃金時代”。在20世紀50年代,太空旅行、科學技術等話題成為熱門,甚至一些科學家自稱證明確實存在外星人,也掀起了拍攝外星人題材的熱潮,但是由於數量過於氾濫,科幻電影曾一度成為“票房毒藥”。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後,受到美蘇冷戰、越南戰爭、刺殺肯尼迪等影響,戰後新一代青年成長起來,他們喜愛的科幻電影類型有了新的轉向,宣告了好萊塢科幻電影第三次浪潮的來臨,《2001:太空漫遊》正是這段時間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此時開始出現了關於人工智能等題材的科幻影片。

《2001:太空漫遊》

20世紀90年代,電腦特效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科幻電影的發展。美國好萊塢轉向大製作、大場面、大營銷、大市場的運作模式,好萊塢科幻電影開始大量依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到極致,大量影片如《侏羅紀公園》《獨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等湧現影壇,成為席捲全球的高概念、大製作電影。好萊塢科幻電影從此坐上世界電影霸主之位。

▲《獨立日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科幻電影的主題更多樣化,超級英雄電影和科幻小說改編成為主流。更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是,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真正開啟了電影的3D時代。而到了近十年,嚴肅的科幻文學史詩級電影作品開始出現,比如《銀翼殺手》、《降臨》、《火星救援》等,除了原創影片之外,反烏托邦小說改編電影也更加常見,比如《飢餓遊戲》系列、《移動迷宮》系列,都是好萊塢票房賣座的類型電影。

▲《移動迷宮》

好萊塢科幻片的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基於美國工業科技實力不斷髮展和成熟,電影創作者們得到豐厚的創作素材和特技支持,和西部片、黑幫片、歌舞片等其他類型片一樣,形成了自身的成功模式,在短時期內推出了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經典。

美國熱門科幻電影主要特徵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將好萊塢科幻電影總結為七大題材,分別是星際文明、時空旅行、機器人、生物工程、專制社會(反烏托邦)、生存環境(災難片)、超自然能力。④其中,劉曉原教授還提到,雖然幻想電影主題各有不同,但是來自各國不同文化的編劇和導演們卻在結尾處有共同的選擇——“從來不向觀眾許諾一個光明的未來”。這無疑表達了創作者們內心深處對科技的憂慮、對人類未來審慎的思考,這點悲天憫人的情懷讓科幻電影充滿了哲思的意味。

好萊塢科幻電影不僅在拍攝題材上推陳出新,同時也引領了數字美學的熱潮。在電影製作上,CG特效被淋漓盡致的使用,它力求靠技術實現“照片級的真實”打造“虛擬現實主義”,比如近期上映的《阿麗塔:戰鬥天使》更是影史上第一部把CG特效與真人結合相結合的科幻影片。在電影播放上,提高了人們對IMAX熒幕、寬熒幕和環幕等特殊銀幕以及杜比音效等播放條件的追求。總之,高預算、重特效、追求極致的技術美學深深地影響了21世紀的科幻電影。

▲《阿麗塔:戰鬥天使》

要想追究美國科幻電影為何能夠領先世界,拋開科技實力這一基本的硬性條件不談,還有什麼特質是其他國家缺失的?

首先是想象力,美國向來重視好奇心、尊重想象力,這種尊重從保護孩童時期的異想天開就可看出,大多科學幻想的萌芽啟發自少年時期不切實際的幻想。其次是探索精神,想象力的飛馳也就助長了探索精神的養成。想象力延伸了思想漫遊的邊界,世界便具有豐富的可探索性。正如外太空對於如今的人類而言一樣,科幻作品的直接動力都源於對神秘和未知的探求,這一點對於美國科幻創作者來說,領先世界的航天航空技術也是滋養創作的源動力。

吳巖教授曾說:“培養和加深人們對宇宙宏達深遠的感覺,對人在宇宙的位置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人類的終極目標有一種好奇和追求,這才是好的科幻小說能達到的目標。”⑤科幻小說如此,科幻電影產業亦如此。於是也可簡單窺知,科幻電影能否在中國生根發芽蓬勃發展,除了依靠科技實力的提高,還取決於教育水平、審美水平、哲學水平等多維度的提升,所以僅靠《流浪地球》的破冰可能也不足以支撐未來科幻類型片的發展。

中國科幻電影現狀及展望

不管怎樣,《流浪地球》的出現起碼證明了中國科幻電影具有破土而出的蓬勃生命力,票房的巨大誘惑力也更吸引資本向科幻方向流動,人才也更願意投身中國的科幻電影產業中去。據一起看電影統計,2019年即將要投拍的科幻電影有15部,其中預計今年上映的電影有6部,同時科幻題材的網絡電影也定檔上線,科幻元年似乎看起來名副其實。

所以,更高的期待也會隨之而來,中國何時能達到美國科幻電影的數量和質量?提出這個要求可能不僅對於科幻電影來說有點過高,對於其他類型電影也是短期內難以達到的。儘管如此,通過《流浪地球》傳達出來的信號是,中國科幻電影是未來可期的。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與其一味想要通過模仿超越領先者,倒不如轉換目標,去培養新青年一代的科學意識、尊重想象力和探索精神,鼓勵未來一代創作出有具有中國獨特思考的科幻作品。

(一)觀念不同

東方文化崇尚整齊劃一,人們講求中庸之道,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喜歡先立意、後潑墨,去個性化現象明顯;西方文化則重視邏輯,人們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對未知世界力求真理,創作中更偏向客觀地再現。

(二)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形象思維發達,強調知覺,喜歡綜合思維,但不夠嚴密,常常輕視分析方式和實際觀察,注重統一,主客觀劃分界限模糊。英美人邏輯思維發達,喜歡從具體實施出發,大量收集事實和數據,重實用主義,以線性思維方式為主。

(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

追根溯源,引起中外紀錄片的跨文化差異的原因應該是政治、經濟、歷史和社會文化環境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影響。

西方人的價值觀,更多來源於近現代西方國家隨著資本主義的生長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而產生的工業文明和科學精神。有研究表明:美國兒童積極、進取,敢於挑戰問題;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兒童趨於被動、忠順,忍受環境壓力而不去改變它們。

希望充分找到自身的特點,融合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將其映射到電影之中,相信國內電影業前景一片光明


南城煙雨


國內外電影文化的具體差異有很多,但有兩點已經很明確了。

第一,價值觀。價值觀不同,電影文化自然不同,畢竟地域性無處不在,這個無可避免。

第二,態度。這裡的態度有兩種:電影人的態度和觀影人的態度。電影人的態度,直接影響了電影文化的脈絡。而觀影人的態度對電影文化的影響具有間接性,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國產電影在國外(尤其歐美)近乎顆粒無收,難道是國產電影太差?不,國產不乏好電影。其歸根結底還是態度,歐美人一看到國產電影,他們一律打心裡就不想看。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但在此就此打住。一旦以上兩個成型,其他都免談。


落花和我


1、主題思想的差異

1、美國電影熱衷於通過英雄主義宣揚民主和自由的主題。 蜘蛛俠、蝙蝠俠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超級英雄。超級英雄總是不停地與惡勢力作鬥爭,以至於人們在遇到生死困境時想到的不是警察、政府,而是他們。

而中國電影往往表現著的愛國氣息。同時集體、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在我國電影中表露無遺。

2、人物性格的差異

在美國電影中的人物往往體現了美國文化中的奔放而直接,頑強不屈,敢作 敢當。而中國電影人物則體現中國文化中的內斂、含蓄,對逆境的隱忍。

3、  時代背景的差異

美國 作為建國時間最短的國家之一, 其歷史素材相對匱乏。 這也就造成了兩國電影的 時代背景差異。 簡而言之,中國電影人偏愛於從歷史中的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中取 材。而美國人則更加著眼於現代和將來。



蝦說大電影


主要差異還是教育問題。國外的教育屬於散養,可以讓孩子的思維模式最大化放大霧化,從二天馬行空,腦洞大開,拍出各種前衛有內涵的片子,也敢拍,比如為奴十二載,教父,等等等。

而國內的教育屬於養殖場模式,從孩子24個月開始就讓孩子上幼兒園,之後9年義務教育,之後高中,大學,孩子的思維被定性,導致很多孩子的思維天性也沒有打開,從而註定了老祖宗的模式,謙卑,孝順,憨厚,有涵養,也註定很多的電影的思維方式不夠,但是國內也不乏很多好片,必須,黑社會,槍火,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霸王別姬等等等。








天意遊戲電影


額喜歡看外國大片,不喜歡看國產片,趕腳太牽強做作,缺乏幽默感~



liaojixian


中國人對待中國和美國影視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這樣的:

1、既要借鑑國外優秀影視文化的優點和值得學習的地方,也不應該忽略本民族的優秀影視文化,使中國的電影業發展得更好。同時,政府還要做好對影視作品質量的監管,嚴格打擊含有落後和腐朽文化的作品,使中國的影視作品的質量得到保證,這樣才能將電影業發展得更好。作品的品質提高了,自然會受到觀眾的喜愛,從而使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2、要守護好我們自己的市場,正確抵禦美國文化對我國本土文化的衝擊。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自己的厲害之處,讓別人無法衝擊,或者就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用新穎的形式展現我國電影的魅力。只有自己無可替代,才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

3、要防止國內電影市場以及觀眾的逐步西化,加強自我文化的關注,可以研究我國悠久的歷史,從過去的生活出發,製作不一樣風格的作品,同時也可以通過電影向外國人宣傳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注重題材的創新,努力挖掘更大的腦洞。

4、既要承認中美影視文化中所體現的一些觀念是有差異的,也要反思自己在電影創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優秀更加優秀。我們不僅要反思,還要付出行動,盡心修改不夠合理的地方。

5、在電影創作中,應該加入自身的文化特色,汲取自身優秀的核心價值文化。讓中國的優秀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來。儘管可能會有一定的不足,但也要做到不卑不亢。



鼎一石工


國內和國外這個對比也太寬泛了吧!國內與歐美?我只談一下國內與歐美的,其他國家的電影沒有太多瞭解。國內的電影針對名著和真實歷史事件的不多,除了“獻禮”片。而很多片子過於華麗(這跟現階段民眾的審美有關),而歐美很多歷史和名著的翻拍,比較尊重歷史,比如衣著,場景佈置,禮節等。電影的文化反應的當下大眾的審美價值取向,所以可以從各國現實的文化去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