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代名詞"漢魏故事",與其相關的九錫制度

公元220年,曹丕以魏代漢,使得"漢魏故事"成為封建社會中王朝更替時禪讓的代名詞。幾十年後,司馬炎以晉代魏是"漢魏故事"的第一次克隆,隨後在南北朝、隋唐乃至五代時期,各代帝王紛紛效仿。這主要為了改朝換代能符合當時的法理觀念,因此效仿上古時期的堯舜禹禪讓故事。一個權臣要想更進一步成為皇帝就需要先晉爵建國,封公或封王,賜九錫,然後登上九五之位,這儼然成了禪代的慣例。

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代名詞

漢魏故事


因此,九錫制度可以說是權臣奪取政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制度。

九錫制從周代濫觴,漢代形成,歷史上第一個被授予九錫的是西漢的王莽,王莽通過受九錫而登上皇位,建立新朝。但是當時新朝短暫,並不被後人所承認,因此無法與禪讓想聯繫。而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加九錫,封公建國,曹丕因之而終於完成禪代。因此,九錫制度與禪讓結合真正形成於曹氏父子手中。

在這裡先說一下什麼是"九錫"。在先秦典籍中記載,有三個版本:

《公羊傳》:禮有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則,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弓矢,八曰盺鉞,九曰纒鬯 。

《禮記正義》:九錫之次與《含文嘉》不同,一曰加服,二曰朱戶,三曰納陛,四曰輿馬,五曰樂則,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纒鬯。

《韓詩外傳》: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纒鬯,謂之九錫也。


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代名詞

從上述引用來看,"九錫"必然包括車馬、服飾、樂器、朱戶(紅色的大門)、虎賁衛士、納陛(指登殿時特鑿的陛級)、弓矢、斧鉞和纒鬯(chán chàng,指一種放了香料的酒)。很顯然,"九錫"中的所有賞賜都可以顯示出被賞賜者的地位和功勳。

而且為何改朝換代的權臣都要通過加九錫呢?因為古代社會國家機器的主要職能是祭祀與征伐,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獲九錫者既可代表天子征討叛逆、不臣,亦可以以天子名義祭祀上帝。

但是"九錫"絕不是皇帝對人臣的恩寵與賞賜,而是舊朝國祚氣數將盡,君主大位難保的徵兆。人臣之所以能獲九錫,乃是其掌握國家權力特別是以兵權作後盾,逼帝加之也。

漢魏故事

曹操加九錫

曹操能夠加九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建安十七年,漢獻帝下詔允許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雖然如此,但是漢獻帝對權力的渴望也是到了極致,而曹操作為漢臣為了儘可以避免與漢帝的衝突,選擇將鄴城作為大本營,遙控許昌。因此,為了可以有正當的名義坐鎮鄴城,稱公晉爵是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

同年,董昭首倡晉爵賜九錫,並與曹操進行一次談話。

《三國志·董昭傳》: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今明公恥有慚德而未盡善,樂保名節而無大責,德美過於伊、周,此至德之所極也······明公雖邁威德,明法術,而不定其基,為萬世計猶未至也。

經過此次談話,曹操確立了建國的決心。此事雖然遭到對曹操集團有大功的元勳荀彧的強烈反對,但是並沒有什麼用處。曹操加九錫,晉爵立國的進程勢不可擋。

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代名詞


建安十八年五月,"九錫文"也就是朝廷的策命的正式頒佈,雖然一切都按照自己所想的進行,但是必須的辭讓姿態需要做足。因此,曹操也寫了《辭九錫令》和《讓九錫表》,來表達自己的功勞不足以受九錫之禮。

在麾下眾臣的的勸進下,曹操來正式接受了策命,上表感激朝廷的恩賜等等,並改漢官為魏官。

這就是曹操加九錫的過程了。

曹丕改朝換代

加完九錫的曹操再晉為為魏王,然而終其一生也沒有篡漢稱帝。曹操去世後,繼任者曹丕才完成這項"革命"。

《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初始,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祖意。

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可以看出,改朝換代最關鍵的就是開始。因此對於曹魏來說,如何受命禪代,順天承運就十分關鍵。

為了順利地以魏代漢,曹丕嗣位之初與其麾下大臣們做了大量的輿論工作。先是在地方上不斷有"祥瑞"出現;繼而侍中辛毗、劉曄等大臣聯名附和,太史令許芝詮釋讖緯和符瑞顯現之意,博士蘇林等也上表懇請曹丕代漢。當然,曹丕必然需要辭讓一番。

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代名詞


就這樣,大臣們反覆懇求,曹丕亦多次表示不受。面對曹魏群臣的雙簧表演下,輿論是造的有聲有色,漢獻帝也同樣明白大漢的滅亡不可避免,與其等死,不如主動讓位。

獻帝禪位詔書下達後,魏國文官武將群起呼應,曹丕則仿照曹操讓國成例、推辭再三。延康元年十月,曹丕便築壇繁陽,就此以魏代漢。

結語

"漢魏故事"實際上只不過是封建社會皇權更迭的一種較為緩和的方式,因為在禪讓之前,國家的最高權力早已轉移到即將成為新的統治者的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