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恆星系同時有兩顆宜居行星,它們的文明分別會是怎樣呢?

弄潮科學


迄今為止,我們在能夠探測到的宇宙範圍之內,還沒有發現有行星上存在生命體的確切證據,當然更沒有文明的產生。我們地球上存在人類這樣的高級生命體,似乎更像是宇宙對於我們的饋贈,如果地球的狀態稍微變化一點,那麼人類文明可能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甚至都有可能產生了智慧生命體了。

科學界對於一個恆星系的宜居帶的劃定是有一定的標準的,那就是在恆星周圍可以讓水保持液態的空間範圍,之所以這麼劃定,是因為在我們現有的認知體系中,生命體的形成,液態水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太陽系中,其宜居帶就中就包含著3顆行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金星和火星處在宜居帶的熱緣和冷緣,地球正居其中。據天文學家研究發現,在太陽系的形成初期,這3顆行星表面都存在過液態水組成的海洋,都具備生命形成的基本條件,不過後來由於自身引力小、內核運動逐漸停止等種種原因,金星和火星上的液態水慢慢地消失了,雖然處於宜居帶,最後也沒有形成生命體。

其實,處在宜居帶的行星並不一定能夠形成生命,形成生命的限制性條件太多,除了適宜的溫度外,還需要合適的大小產生適宜的引力、含有一定氧氣比例的大氣層、擁有強度適中的磁場、豐富的水資源等等。我們目前通過太空望遠鏡,雖然發現了一些類似地球的處於恆星系宜居帶內的行星,但是正是由於這麼多的限制性條件,所以對這些宜居行星上能否存在生命還不能準確地進行判斷。

那麼,假如一個恆星系內有兩顆處於宜居帶內的行星,而且上面都還存在智慧生命體,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作為行星,必須擁有清除其軌道上其它天體的能力,所以這兩顆行星處在宜居帶內的位置,不可能像地球一樣,都是正好處於宜居帶內最完美的區域,否則,在其它天體運行的影響之下,或者恆星系統運行存在外來因素的干擾,兩顆行星必將發生碰撞,它們的存在基礎就會受到嚴重威脅。

所以,這兩顆行星如果一直安好,那麼只能是一個處在宜居帶的熱緣、一個處在冷緣,兩種文明的存在方式也必將會有著天壤之別,為了對抗高溫乾旱和異常的寒冷,兩者可能都會重點發展地下文明,距離恆星較近的主要採取淺層地下的生活方式,既能躲避高溫,也有能夠利用的地下水資源。而距離恆星較遠的主要採取深層地下的生活方式,依靠行星內部的熱量,為文明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資源。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如果在一個恆星系統中同時有兩顆宜居行星的話,那麼這個星系就熱鬧了。

科學家認為在早期的太陽系就是一個這樣的局面。那時候的太陽系同時有三顆宜居行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大約在40億年前,金星和火星的環境也和地球類似都有遍佈全球的海洋。科學家認為那時候的金星和火星也具備了產生生命的條件。但令人遺憾的是,金星和火星上的海洋最終還是消失了。太陽系早期的三顆宜居星球只有地球產生生命並延續到今天。人類文明也成為太陽系中的唯一文明。

圖示:早期太陽系有三顆宜居星球

為什麼金星和火星上的海洋消失了,變得不適合生命生存了呢?原因有很多方面,我們只從恆星的宜居帶這一點上分析一下。宜居帶指的就是一顆恆星周圍一定距離範圍,在這個範圍內水可以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而目前處於太陽系宜居帶的行星只有地球一顆,金星距離太陽太近了,而火星則距離太陽太遠了。除此之外,再加上火星和金星自身的各種原因,它們兩個不再是太陽系中的宜居星球。

圖示:恆星周圍的宜居帶

如果一個恆星的周圍的宜居帶存在兩顆宜居行星的話,這兩顆行星勢必有一顆距離恆星近一些熱一些,一顆距離恆星遠一些寒冷一些。如果這兩顆行星都產生了文明的話會是怎樣呢?如果我們假設這兩顆行星的大小基本上一樣,那麼距離恆星較勁的這一顆文明先進一些。畢竟溫暖的星球環境更有利於生命的發展。這顆星球上的生命會更早的進入到文明社會。

當這兩顆行星上的文明都還沒與能力走出自己的母星的時候,它們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直到在科學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後,它們通過了望遠鏡發現了對方。它們會想原來在宇宙中有雙眼睛一直在盯著我們。

如果這兩個文明相互發現了對方之後,它們就會想辦法和對方聯繫上。就像現在的人類,雖然沒有發現外星人,但是我們還是發射了先驅者號和旅行者號這樣的探測器,帶著人類的信息駛向宇宙深處。等到它們都掌握了無線電通訊後就會給對方發個電報相互問候一下。等到它們有能力飛到對方的星球的時候也許就會互派星球大使建交了。

圖示:跟外星人建交

如果一個恆星周圍有兩顆行星存在文明的話,我想它們前期還是和平交流的佔主流的。發動星際戰爭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一方的文明毫無懸念的碾壓另一方。不然勞師動眾在宇宙中飛行幾千萬公里去攻打另一個星球實在是愚蠢的做法。人家在家門口以逸待勞,就教你有來無回!朋友們說是這樣吧?

圖示:星際戰爭

歡迎朋友們關注兔斯基聊科學,一起聊聊有趣的科學故事。雖然此時宅在家裡哪裡也去不了,但是我們的心可以飛得很遠。無聊的時候就和兔斯基一起遨遊星辰大海吧!


兔斯基聊科學


這麼說吧,

我去過一個星系,很幸運,星系裡有兩個很靠近的行星。

兩個行星都有液態水存在。

每400年兩個星球就會靠近一次,因為引力的關係,水會在兩個星球之間形成兩座水山,中間引力互相平衡,大點的動物能用力一躍進入另一個星球。

別問我為毛兩個星球的大氣沒被另一個星球拉走。別問我為毛軌道沒有互相影響,我不知道。

這裡沒有文明,水把地面的一切生物都給沖垮了。有的只有水生生物。

但是這裡有種星際生物。一種超大體積生物,藉由兩星球靠近時的引力平衡,躍上天際,但不進入另一個行星,在引力平衡點飄著。飄著的時候,用體內的噴水器官保持平衡。

當兩行星分開時,氣壓降低,水沸點降低,噴水器官就變成了超高效的蒸汽推進器,這個動物便開始了星際旅行。

額,

交配,下蛋,生長,換個星球長大,在上天,

懶得寫了。


從未想過放棄60409857


不需要如果,太陽系中就曾有三顆宜居行星,但現在只餘一顆。

地球幸運地誕生了生命,並擁有了文明,可即便如此,我們現在還無法確定地球文明究竟能持續多長時間!


太陽系有三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它們是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曾經都算得上是宜居行星,這三顆行星上都曾經擁有大量液態水和稠密的大氣,但現在唯有地球一枝獨秀。

圖示:太陽系三兄弟,從左到右為金星、地球和火星。


如今的金星是一顆溫室氣體失控的行星,其表面溫度高達數百攝氏度,足以融化金屬錫,火山噴發出的大量二氧化硫,讓金星上下著硫酸雨,但這雨還沒有落到地面就又被再次蒸發,如果太陽系中要選擇最像地獄的行星,那就非金星莫屬了。至於火星,則恰恰相反,現在的火星已經是一個冷寒乾燥且已經失去多數大氣的行星。


宜居行星擁有特定的宜居時間,即便地球也不可能永遠是宜居行星。終有一天,地球將被太陽烤乾甚至吞噬,而地球文明即便能延續到那時候,但要是找不到逃命的辦法,也終將被毀滅。

圖示:烤乾甚至能吞噬地球的紅巨星。


生命曾經在金星和火星上起源過嗎?

我們不知道金星和火星上是否曾經有生命誕生過,但它們上面並不存在任何文明的跡象則是毫無疑問的。初期的天文學家曾經認為火星上擁有文明,因為他們發現了火星表面存在一些類似地球上水利工程的痕跡,但現在我們知道那只是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的河流遺蹟以及自然侵蝕現象所形成的粗糙圖像的腦補解釋。

圖示: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在19世紀,認為自己看到了火星上的超大規模的人造運河系統,但後來被發現大多屬於視錯覺和自我催眠。


但在大眾輿論場上,關於火星運河的說法,讓火星人的概念風靡一時,而且這是一個處於絕望中的文明,因為天文學家已經確認火星已經是一個近乎乾涸的星球,而這個運河系統也被羅威爾解釋為火星人的某種自救工程,它們正試圖通過從極地引水,來進行農業耕作。


在這樣的背景設置下,那麼火星人侵略地球,妄圖搶奪我們美麗的家園也就順理成章了。威爾遜因寫了火星人大戰地球人的《世界大戰》這本科幻小說,從而聲名大振,而這本科幻小說在改編為廣播劇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於1938年10月30號進行播放時,由於過於逼真,讓眾多因錯過開場介紹而不明真相的民眾中引發恐慌情緒,以為火星人真的來入侵地球了,於是紛紛開車出門逃命,引發大規模交通擁堵。

圖示:早期科幻小說作家,威爾遜寫的《世界大戰》,火星人入侵地球,地球人毫無招架之力,但最終流感病毒立功了,入侵的火星人都因患上流感而死,地球文明因此暫時脫離危機。


唯有地球幸運地誕生了生命和文明

無論金星和火星上是否曾經誕生過生命,但它們都不可能誕生過文明。因為時間太短,從生命到文明再到高技術文明,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金星的溫室效應發展得很快,它大概只擁有過10億年左右的液態水世界,至於火星,也早在10億年前,就已經變得寒冷而乾燥,火星雖然至今也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範圍內,但火星質量太小,導致它無法留住自己的大氣層,且火星內核冷卻得太快,也讓星球表面溫度降低,導致地表異常寒冷,在地表找不到液態水,不過,有一些證據顯示,火星地層深處很可能依然存在液態水,依靠地熱維持,而其中或許還倖存著火星微生物,假如生命在火星上起源過。

圖示:當前太陽系的宜居帶。


總之,在太陽系的三大宜居行星中,唯有地球,直到今天依然是一顆在地表擁有大量液態水的宜居行星。而地球不僅發展出了生命,也發展出了文明,並持續至今。


另外,有必要強調,有宜居行星,未必就一定會擁有生命,因為宜居行星只強調液態水。不錯,我們已知的生命是在液態水中起源的,但是除此之外,還需要其他種種合適的分子條件,才有機會形成有機分子乃至複雜有機分子,沒有如糖、脂肪、蛋白質、核酸這樣複雜的有機分子的誕生條件,生命也將無法起源。並非每一個有液態水的地方,都一定擁有生命起源的其它條件的。



而擁有生命,和擁有文明也不是同一概念。從生命到文明,地球生命史用了大約35億年的時間!其間還經歷六次天地大災變,這些大災變沒有徹底毀滅地球複雜生命系統,但它們毫無疑問改變了地球生命進化的根基,我們無法知道,如果沒有這些大災變,地球生命體系是否依然能進化出能創造文明的動物,但現在我們只能說,如果沒有這些毀天滅地的大災變,就不可能有人類的誕生,而地球當前的文明是由人類所創造,而在人類之前並無可靠的證據證明存在過史前文明,比如恐龍建立的文明。

人類文明會分裂嗎?

在有了這些基礎天文地理生物常識後,所有人都能合乎邏輯地推斷出,在下一次大型地質災難或天災降臨之前,人類如果發展不出足以逃離母星或控制這些災難的技術,那麼地球文明也將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文明。比如毀滅恐龍稱霸的類似天災再來一次,以當前人類技術,未必能真的力挽狂瀾。而從投資學的角度看,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也並非明智之舉。因此,人類的太空移民是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比如馬斯克就極力主張,讓部分人先移民到火星上去。因為火星依然呆在太陽系宜居帶中,在火星上殖民比在太陽系上別的地方殖民要簡單一些,當然在此之前,或許先要建造月球基地。

如果這事情成真了,人類真的建設起火星移民基地。那麼火星上的人類與地球上的人類,會創造出同樣的文明嗎?還是代表著地球文明的終極分裂,而且可能彼此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地球文明以母星文明自居,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以恩人自居,要求殖民地上的人們源源不斷地繳納稅賦到貪得無厭的程度,最終導致火星人類宣佈脫離地球文明?


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題主的問題,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可能將擁有一個所有人都無法想象的未來和答案呢。


歡迎關注三思逍遙,給您提供深度和廣度思考所需的基礎知識,畢竟悟空問答上的多數問題都屬於開放性問題,並沒有真正的標準答案,關鍵還在於自己的思考。


裸猿的故事


有幾種可能。第一種,兩顆星球都沒有誕生生命,相安無事;第二種,有一顆星球誕生了生命,但是直到滅絕都沒有走出自己的星球,相安無事;第三種,有一顆星球誕生了生命,走出自己的星球,殖民了另一顆星球;第四種,兩顆星球都誕生了生命,但是都沒有能力走出自己的星球,相安無事;第五種,都誕生了生命,一顆星球先走出星球並殖民另一顆星球;第六種,都誕生了生命,同時走出星球,爆發星球大戰直至一方被滅絕。


科普知識大使


同一顆恆星同時擁有兩顆宜居行星,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此前所接觸的基本都是一顆恆星一個,甚至是沒有的那種情況,現在一顆恆星出現了兩顆,那麼這兩顆恆星必定是同處在一個叫做宜居帶上的軌道範圍內的。同一軌道內的行星,這個必定會存在的一種結果就是互通交流。

我們知道,即使是在地球,每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可以變相地理解為文明高低的程度)是不一樣的,而且有些國家之間相差的還很大。地球之上,有技術以及人員流動的交流尚且是這樣,那麼在兩顆星球之間呢?文明相差的程度肯定是更加大的,因為兩個星球文明同步發展起來的幾率幾乎為零。

兩個星球文明相差度大,如果兩個文明之間沒有任何交集,那麼一個星球處在像我們當前這樣的地球文明水平,而另外一個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甚至是恐龍時代都是很有可能的。兩個文明之間因相差度大而致使文明之間的交戰的可能性降低,畢竟那樣的話就只有侵略。

所以,兩個文明之間,當一個文明提前擁有了星球移民的科技能力之後,那麼另外一個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的文明將會因為得到另一個文明的科技殖民輔助而被同化,最終兩個星球文明發展水平將日趨日近。

兩個文明的發展水平差不多了之後,它們的關係就如同於兩個距離遙遠的國家一樣,在科技上會長期處在打壓與扶持的狀態中。有人也許會認為兩個文明會開戰,這個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不能排除開戰,但是開戰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兩個文明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存在星球文明物種不同的問題。開戰就如現在的國家一樣,誰開誰要付出代價,況且在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不到生死關頭,為了一個相對較好的星球環境,或者是資源就發動一些屠殺生靈,泯滅良心戰爭。擁有這樣的獸性的文明,註定是無法往更高級的層次去發展的。


小民科


恆星能夠向外輻射光和熱,在距離恆星合適的範圍內,如果水能夠以液態的形式存在,這部分區域就是這顆恆星的宜居帶。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宜居帶並非是指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帶。像在太陽系中,地球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內,除地球外火星也是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內,而火星上至今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上面存在生命或曾經存在過生命,更不要提什麼文明。

一般而言,行星恰好落在宿主恆星的宜居帶內的可能性非常小。美國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就是以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為目的,2016年時有數據顯示開普勒發現了1284顆太陽系外行星,只有9顆處在宿主恆星的宜居帶內。

即使今天處在了宿主恆星的宜居帶內,也不會一直處在宜居帶內。因為恆星會演化,會消耗掉自己的質量,包括宜居帶的範圍以及行星到宿主恆星的距離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曾經被媒體熱炒的和地球相似度達98%的開普勒-452b系外行星,其宿主恆星已處於老年期,再過5億年開普勒-452b就不再位於宜居帶內。

而且,星球上進化出生命的概率非常低,創生出文明的可能性更低。地球在30多億年前出現了最早的生命,而文明出現在地球上也僅僅是幾千年而已。在最近的30多億年內地球之所以能夠一直處在太陽的宜居帶內是因為太陽的質量比較合適,能夠在幾十億年內向外穩定的輻射。換做其他恆星,誕生出生命以及文明的可能性又會大大降低。

很多人設想過兩個星球上的文明為爭奪資源交戰的場景。如果是擁有兩個不同宿主恆星的文明,他們間若是能跨系交戰就不至於從對方那裡掠奪資源了。若是同一個宿主恆星的兩個星球上的智慧生物互相開戰,這種可能性也幾乎為零。即使同一宿主恆星的兩顆星球真的都存在文明,並且發展步調一致到了能夠開戰的地步,他們也定會清楚生命以及文明誕生的不易。就像今天的地球人在尋找地外生命,假如有一天我們發現了地外生命,我們會去侵略他們嗎?


刁博


“如果一個恆星系同時有兩顆宜居行星,它們的文明分別會是怎樣呢?”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依然無法回答生命到底是如何出現的,因此即使我們可以在其他恆星系中發現宜居行星的存在,該行星上也未必有生命,當然,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假設某個恆星宜居帶有兩顆類地行星,在這兩個行星上也出現了生命,直至從這些生命中誕生了文明社會。

宜居帶的行星

何為宜居帶?簡單來說就是當一顆行星與恆星的距離在合適範圍時,該行星上的水可以保持液態存在,我們就可以認為該行星處於這個恆星系統的宜居帶。當然,對於水來說其三相的變化不僅與溫度有關,還和壓強有關,對於一些小質量天體來說,其自身引力較小,由此造成該天體表面氣壓較低,水更容易以蒸汽的形式存在,因此理論上處於宜居帶的天體可能並非宜居,還與行星自身的因素有關,除了行星自身質量外,還有大氣成分、有無磁場、自轉週期等等。比如在太陽系中,金星、地球、火星都處於宜居帶,但是隻有地球生機盎然。

理論上來說,在一個恆星系統的最合適宜居帶中只有一個行星,這是因為同一個穩定的行星軌道只存在一顆行星,這是為什麼呢?從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對行星的定義可知,一顆天體要想成為行星,其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也有人認為,或許另一個行星在這顆行星與恆星連線的另一端,理論上來說這種情況由可能存在,但是現實中的天體不能當做質點處理,任何一點變化都可能導致這個系統失衡,比如恆星爆發一次超級耀斑,就可能會使脆弱的系統崩潰,最終導致兩個行星相撞,或者其中一顆行星被驅逐。

兩顆行星,兩個文明

從上文可知,如果一個恆星系統中存在兩個宜居行星,這兩個行星上的環境必然也是有差異的,我們僅從溫度這個角度來討論下。參考人類文明,生活在熱帶地球人類,其體毛疏鬆,膚色黝黑,而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類,體毛較密,鼻樑高聳,這些其實就體現出了生命對環境的適應性。

假設在某個恆星系統的宜居帶中出現了兩個宜居類地行星,其中一個行星距離恆星較近,而另一個較遠,預估兩個行星其他條件類似,那麼在環境上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溫度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距離較近的行星表面可能就是一片沙漠,液體水依靠地下河流進行全球循環,在這種情況下,該行星上的生命就可能多以穴居生命為主,它們視力不佳,聽覺卻很靈敏,甚至可以利用“回聲”進行成像,又或者它們的眼睛可以感受紅外波段電磁波並以此成像,而這顆行星上的文明,可能更多的轉向地下發展,建設龐大的地下城。

對於距離恆星較遠的行星,這顆行星的表面或許是一片冰封的海洋,而冰層之下的世界卻生機盎然,由海底火山帶來的礦物質與熱量供養著全球生命,雖然這顆星球上的生物身處寒冷陰暗的水下,但是沒準它們的世界也多彩繽紛,理由很簡單,能發光的物種更適應環境。從這種環境中誕生生命或許比較簡單,但是出現文明可能就很困難了,因為在水中是很難點火的,或許有一天,一顆隕石將冰層砸開,燃燒的隕鐵開啟了“魚人”的智慧。

總結

生命的演化總是沿著最適應環境的方向,因此在討論宜居帶中兩個行星上的文明時,我認為應該從行星環境到生命特點再到文明特點來討論。

感謝瀏覽,我是漫步的小豆子,謝謝。


漫步的小豆子


如果一個恆星系同時擁有兩顆宜居行星,它們的文明會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基於想象,因為畢竟我們沒有發現過任何一個地外文明。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它生物文明不存在,因為宇宙太大了,恆星的數量也非常多,那麼意味著行星更多,有可能在銀河系的某個角落裡有一顆行星也誕生了生命,只是按照按目前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無法發現而已。


銀河系的直徑大約是20萬光年,而人類的科技水平甚至不能徹底的探測一光年之外,因此說發現其它文明真的很難。有的人對於這種說法可能存在誤解,因為經常會聽說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文圖動輒幾億光年,甚至更遠。還知道可觀測的宇宙直徑930億光年,但如果想要探測一顆天體上是否存在其它生物是非常困難的。

拿太陽系來說,把奧爾特雲當成是太陽系的邊界,太陽系的直徑大約是2光年左右。但目前我們只能猜測奧爾特雲這種特殊的結構,那裡存在大量的長週期彗星,但是如果想要探測一下遙望是不可能的,只能派去探測器,並且只能是無人探測器,因為太過於遙遠了。目前人類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但是飛行了43年,目前只飛行了220億公里,按照現在的速度要想飛出太陽系大約還需要1.7萬年。



那麼對於太陽系內哪?目前我們只能確定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以及它們的衛星,沒有生物文明的存在,但並不能確定沒有生物的存在。問題假設是同一個恆星系內兩顆宜居行星有生命,那麼會發生什麼哪?

實際上也就經歷那麼幾個階段,在初期的時候大家只能仰望星空看見彼此的星球,例如我們每天夜晚仰望星空看見的星星中就有五顆是太陽系內的行星(金木水火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擁有了望遠鏡,知道把望遠鏡指向天空。對於人類文明來說大約400多年前伽利略首先望向了天空,並且還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被稱為伽利略衛星,這一點也直接否定了地心論。實際上人類對於火星還一直存在著幻想,因為火星距離地球非常近,最近的時候差不多不到6000萬公里。因為以簡單望遠鏡來看,火星上就像有運河一樣,因此關於火星生命的存在很多人一直很狂熱。

接下來就是發射探測器去對方的母星上探測了,如果真的相互確定了有生命的存在,那麼最開始就是偷偷的探測,例如地球上發現了的不明飛行物,是否可能就是其它文明的探測器哪?當然這只是假設!

接下來再發展就可能有兩個方向了,一是相互之間合作交流,制定各種各樣的協議,屆時可能就處在一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提防的階段。第二種就是直接開戰了,當然前提是相互都有開戰的能力,至少目前人類做不到。而發生星際戰爭的結局也有兩個,那就是一方被消滅之後母星被搶佔。二是誰也打不贏誰,之後繼續走第一條路相互合作。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屆時人類就可以進行星際旅行了。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歡迎持續關注我們!


科學黑洞


也就三種可能了,只誕生了一種文明,最終兩個星球都被這一個文明佔領!或者誕生了兩個文明,一個先進一個落後,差距明顯,最終先進文明消滅或統治落後文明,最後一種兩個文明差距不明顯,相互競爭或者和平相處,友好往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