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即将消失的村庄:港里


港里,地处鲁中,今重回济南。如果你知道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勺之战,如果你知道国民党官至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或去过莱芜战役纪念馆的话,长勺路以西,李仙洲被浮地点西北,或莱芜战役纪念馆的主体地点标志,就是我的老家莱芜口镇港里村。

然而,这座以孔子讲礼而演变得名几千年的村庄,今被重工征用而夷为平地。我们不得不回望生我养我的港里村。以此纪念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港里村。

前街与后街

港里村,东西长,南北短。东西方向有两条大街:前街和后街。东西长大约1500米左右。前后街在村东头回合。路过一个港里村的标志性建筑:高高耸立的石牌。当时记得是毛主席语录。石牌的东面有一个戏台。以前每年春节期间将在此上演本村自导自演的春节大戏。小孩子们放假没事,就到每天站位看莱芜梆子。具有浓烈莱芜地方味道的莱芜梆子就此埋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前街(东向)


无论是那一条街道,从村西(称家西)到村东,大约一公里半左右。距离虽不长,但总感觉走不完。粗略统计支路口不下十多个。如果只是单一走路,可能也感觉不到路远。但关键在于从村西到村东相逢不相识的人多。尤其是刘姓,所处辈份小、年龄小,自然称呼他人大叔、爷爷的人多。一直上学,不太见面,记错称呼是常有的事情。但乡里乡亲,叫错称呼算是不小的错误,回家大人肯定会数落一番。因此,路过大街,尤其是前街,总得做做功课。


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前街(西向)


文革后期,因为反对搞资本主义经济,所以供销合作社、电磨、大队部紧临后街靠东,由集体举办。大队部驻地前身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寺庙。打酱油、打醋等家什日常所用,都是小孩该做的事。自然小时候对后街也是在跑腿实践中认识的。

从家西去供销合作社有几条路线。一般都是抄近道走。几条不同道路的对比,可以在不同情况下的行走优选。南北大街也只能算家西那条了。记得这条路南尽靠近我家。十字路口成为我村西前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此处还设置初中、小学教育。因距离远,一般作为备选。其他的虽也能到达供销合作社,但胡同的特点是长、窄、阴、冷。因大都是老人居住的老宅子,不一段时间就会死一个人,往往让小孩子不敢前往。有时候办急事不得不走时,也是硬着头皮走。走着走着,老是想着前面胡同有个鬼精灵在那里等着你。


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作者1972年前住所


整个前街路面,用石板做成。很像章丘朱家裕的核心街道。如果追溯一下石板路的历史,说不定还可以修建一个新的古代村落。这些石板路由于常年失修,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每当夏天多雨季节,是小孩最艰难的时期。因为,下雨后的街道,泥泞处不说,但就冲在一起的鸡粪、狗粪、鸭子粪等,铺天盖地,让你头皮倒竖。那时候,一般家庭没什么雨鞋、雨伞,穿着凉鞋、披着雨布就很不错了。即使穿着凉鞋,有时候担心凉鞋被泥巴粘坏,时常光着脚丫子走泥路。你想想吧,当光着脚丫子,面对堆积的粪泥是走还是不走?

村东那路那桥

七八十年代之前,港里村最引以为傲的是村东那条章(丘)莱(芜)公路以及横跨龙马河的港里桥。


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港里桥(东面)


据载,章莱公路系章莱古道,又称齐鲁古道。西汉时期,齐长城以南区域置莱芜县;隋开皇十六年(596) ,齐长城以北区域又置章丘县。是两县的重要通商之路。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锦阳关(锦阳关,春秋战国齐长城重要关隘,位于山东省莱芜市雪野镇)北的南大寨村重修长泰桥碑文载:“章邑大寨庄者,道贯南北两京,路达远近十省,周围商贾接踵而至,车马蚁行而来…”以此可以看出这条古道曾经的车水马龙。古道北起章丘古城(今绣惠镇),途经枣园、埠村、月宫、三德范、黑峪口、大寨,穿越锦阳关进入莱芜地界;又经娘娘庙、上游、口镇,到达莱芜城。章莱古道被商贾们被称作“阳关大道”。这条古道因是战略要塞,古来为兵家争夺之处。如历史上“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韩复榘时代,以章莱古道为基础,历经一年,修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第一条章莱公路,为经济发展和战略防御提供了条件。莱芜战役在“示形于南、决战于北”的中央战略部署下,最后以章莱公路为战线,以港里村龙王庙为主要战略要点,展开了"城北围歼战"的伟大战役。


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港里桥(西面)


建国后,为发展经济,将章莱公路设定为省级公路(S242)。1959年在章莱公路途径龙马河水路的东侧,建立了龙王河港里大桥。该桥在龙王庙以南100米处。全长180米,20孔,跨径8米,桥面宽7米。桥的两头各竖立正面毛主席像碑2座。碑高4.5米,宽为2.2米。背面侧面皆模印上了突起的毛主语录。该画像画于20世纪60年代末。

村边河旁

鲁中山区丘陵地带占山东面积三分之一。而莱芜就在其中自然形成的盆形地貌内。莱芜之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西部开阔,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形成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港里村就蛰伏在莱城以北、口镇街道以南,莱芜盆形地貌东北方向的盆地之沿。有一条源自苗山镇的大冶水库,自山而下进入盆地,最后西流至牟汶河的那条小河,就是我们村东的龙马河,又称港里河。


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港里河南岸


七十年代末的龙马河,朦胧感觉到处处是自然的痕迹。枯木新枝,蜿蜒迂回,水流或急或缓,依稀看到至清、至纯、至冷、至冰的河流和细如白面但毫无粘末的沙滩。当我们光着屁股埋没到沙堆里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冬暖夏凉。

文革后期,仍时兴农业学大寨,誓将山河变良田。那时候我们小,什么不懂。但红旗招展、军歌嘹亮,天寒地冻、镐头撬动大块冰土、你追我赶、成片堆土的宏大场面历历在目。原来看起来破旧实则非常自然的河流,都改成了大寨式标准田。后来农民是否受益或大水冲刷而去不得而知。不过,在改造龙马河中有些趣味的故事仍难以忘怀。


最后村落记忆:港里

港里河滩


一是在刨土(沙)中能发现一些锈迹斑斑的手枪、水壶、士兵携带的纪念物等莱芜战役遗留下来的战利品。由于埋在沙土里的战利品众多,我们往往把有线广播喇叭淘汰下来的吸铁石,在河沙里穿行,会收获很多竖立的铁末。这些铁末放在纸上在其背面可以来回移动出现的一般物理现象,这些对后来学好物理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能吃到香透无比的大锅白菜炖粉皮肉。现在想起来还兴奋不已。我们虽然是学生,但与战山河队员一样,都要排队端着碗等候分菜。尤其是在等候排队的那一刹,从锅里飘来的一股香味到现在还激动不已、垂涎三尺。每人所用餐具虽不一样,但分的时候每人只有两勺。后来也是在琢磨,炖白菜为何这么香?关键在于三点:比家里的肉多、炖的锅大时间长,当然主要还是累了饿了吃么么香。因此,一种独特的体验来在于背景和环境,而不在于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