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爆发导致赵国一败涂地,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五万降卒,震惊天下,白起“杀神”的外号由此而来。

此战之后,赵国人心惶惶,其他五国不是惧怕秦国,就是作壁上观,此时的秦国本有能力一举灭赵,但是却错失了良机,导致了一年后“邯郸之战”的爆发!

这场“邯郸之战”可不是秦赵一对一了,而是赵国、魏国、楚国三家联盟抗秦,战国四公子卷进去了三位,魏军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军有春申君黄歇,赵军有平原君赵胜,更有廉颇、庞煖、乐乘等当世名将参与其中,可谓是声势浩大,战国历史中绝无仅有!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结束后 战国局势图

“邯郸之战”导火索

“长平之战”结束后,武安君白起提议趁赵国混乱之际一举攻灭,当时他已经发起了灭赵之战,开始分兵二路,一路由大将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率领,进攻太原。而他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向赵国都城邯郸发起进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十月,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

虽然白起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对于战场局势拿捏的也很准,但架不住背后有人使坏。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白起

长平之战血腥未散,秦军又要乘胜追击,赵国惊恐之下派使臣苏代前去向秦国宰相范雎吹枕头风,范雎本来就与白起不和,因为他是踩着白起老上司魏冉上位丞相的。

再加上苏代这么一忽悠,范雎开始恐惧白起立下泼天功劳,在地位上高过自己,于是便向秦昭王进言:“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昭王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于是答应了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的条件罢兵休战。

赵国暂时是活下来了,不仅范雎担心白起,秦昭王也对这个功高震主的家伙不放心,这两种因素导致了白起的兵锋止步,给了赵国喘息时间。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秦昭襄王

可赵国经受如此大的耻辱,怎么会甘心呢?于是赵国违约了,六座城池不给了,这次赵王的咬牙拒绝,成为了“邯郸之战”的导火索。

邯郸之战

赵孝成王敢拒绝秦国,是做好万全思虑的,当时的大臣虞卿谏言道:“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虞卿这一番分析非常有道理,秦国用全部力量去攻打赵国,结果疲惫而归,现在若是把封地送给秦国,岂不是给敌人增援,等明年秦国再打过来时,赵国可就完了。

赵孝成王思虑再三,同意了这一点,并且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将原本给秦国的六座城池割让给了齐国,与齐魏楚韩等国结成联盟准备合力抗秦。

秦昭王得知此消息后,自然是雷霆震怒,公元前259年轰轰烈烈的“邯郸之战”爆发了。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赵孝成王

从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到邯郸之战开始,赵国得到了几个月的休整时间,但想凭这几个月恢复元气,根本是不可能的,秦国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才发动了战争。

不过秦昭王忽略了一点,“长平之战”打得赵国几乎灭国,此时的赵国军民现在是上下一心,铁板一块,恨不得将秦国啃下块肉来,这是秦昭王始料未及的事情。

秦昭王原本想任用白起为大将,可白起生病,秦昭王只好任用王陵为大将,带兵二十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结果遭到了廉颇的拼命抵抗,这场仗一直打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8年都没有分出胜负,而且王陵还损失了五个军营。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载:(公元前259年)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秦昭王再请白起为将,结果又被拒,其实白起早就看出了此时攻打赵国已经错失了良机,他回复秦昭王:“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白起的意思很明确,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内空虚,现如今又跨越千里去攻打赵国,客场作战,本就处于劣势,而且赵军对秦国怨恨已久,再加上有诸侯国助战,秦国必败!

他的这一番话点透了“邯郸之战”的本质,在东方几个诸侯国如此团结的情况下,秦军不可能胜利。

但秦昭王不会去理睬白起的,他启用参加过长平之战的大将王龁代替王陵,再加上大将郑安平,一起向邯郸进攻。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窃符救赵

此时的邯郸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赵王开始向楚国以及魏国求援,平原君赵胜带二十人出使楚国,借来精兵十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领精兵八万来援赵国。

两国援兵,加上赵国上下死战!终于大败秦军,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汾城,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纵观这场战争,自赵国拒绝了秦国割地的那一刻,就注定赵国与秦国之间已经是不死不休,至于刚刚经历“长平之战”奄奄一息的赵国却没有被灭亡,通过以上可以得出三点。

“邯郸之战”中,大举来犯的秦国,为何没能灭掉奄奄一息的赵国?

一是赵国军民上下一心,慷慨赴死,自然成了难啃的硬骨头;二是秦国也经历长平之战,国内空虚,损耗严重,挥兵伐赵不是时机;三是楚国和魏国明白了唇亡齿寒的观点,派来的援兵让秦军无力抗衡。

这三点正是衰弱的赵国为何没有失败的原因,若是秦昭王当初听取白起的意见,在长平之战结束时便挥师伐赵,或者是养兵蓄锐,等一个恰当时机,再图伐赵,那么结果可能又会是另一番模样。

只可惜秦昭王没看清局势,在“邯郸之战”失败后,甚至迁怒于白起,将其赐死,这让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硬生生推迟到了始皇帝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