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研究:沒有“歷史包袱”的中國電動汽車,如何走得更遠?

瑞銀研究:沒有“歷史包袱”的中國電動汽車,如何走得更遠?

這些年,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大潮令許多企業躍躍欲試,一部分傳統車企已經隨潮流而積極轉型,另一部分新創企業則“劍指”新能源,直接發力電動汽車領域。然而,在持續走低的經濟形勢下,電動汽車企業怎樣摸索自己的發展之路?

瑞银研究:没有“历史包袱”的中国电动汽车,如何走得更远?

目前,業界最關心的問題無外乎,新興電動汽車企業該如何完成創業工作?中國傳統燃油車在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尋找到未來的發展機會?日前,本刊記者採訪了瑞銀投資研究部汽車行業分析師鞏旻,聆聽他對於中國汽車市場及電動汽車產業的深入分析。與此同時,鞏旻也針對上述熱點問題給出了詳細解釋。

瑞银研究:没有“历史包袱”的中国电动汽车,如何走得更远?

電動汽車企業,發展機遇在哪裡?

時至如今,數十家乃至數百家電動汽車企業相繼湧現,這些企業面對經濟下行、市場蕭條等諸多問題,同時還揹負著研發、批量生產、銷售等重壓。那麼,電動汽車企業如何應對挑戰?其未來發展機遇又在哪裡?

鞏旻向本刊記者表示,無論是國外車企,還是中國本土企業,其實都面臨著傳統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的上下壓力。

從某種程度看,人們之所以創業,一是由於2015年的一波創業熱潮及資本的推動,這些原因促使人們對電動汽車創業工作昂揚自信。

二是全球範圍內已經產生了一些成功的樣本,例如某些海外電動汽車龍頭企業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們看到了成功的樣本,中國的創業者也寄希望於此,渴望成為中國本土電動汽車企業的領航者。

但是,企業從“一無所有”到崛起,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創業者必須思考很多問題,例如:電動汽車企業的創立是不是真的那麼簡單?留給創業企業的窗口前是否還存在?其實,新創電動汽車企業想要獲得發展,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面對許多不確定因素。

“以某一家電動汽車企業的發展之路為例,從2008年前開始發力,到幾年後推出一款車型,再到數年之前推出了中大款轎車,再到此前推出中大款SUV及中型轎車。我們可以發現,每一款車型的推出都需要幾年時間來打磨,企業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需要4~5年的時間來策劃、推行。這是非常不易的過程,很值得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借鑑與學習。” 鞏旻如是所言。

沒有歷史包袱,車企才能走得更遠

鞏旻坦言,很長一段時間裡,部分海外傳統車企在埋頭髮展,將燃油汽車視為重中之重,絲毫沒有覺察電動汽車產業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者僅僅在新能源領域輕輕“試水”。

直到如今,很多汽車業巨頭才真正地“醒悟”過來,並且開始思考:自己是否還有時間來進行新車型的迭代?是否還來得及跟上時代前行的步伐?

瑞银研究:没有“历史包袱”的中国电动汽车,如何走得更远?

相對而言,中國的車企沒有所謂的“歷史包袱”,而且對於市場的敏銳度很高。這些擁有創業精神的車企有著很快的反應速度,能夠看到電動汽車產業中蘊藏的巨大機遇。由此,中國的新創企業一踏入汽車行業,就直接針對新能源汽車進行鑽研,希望在電動汽車領域大展拳腳。

採訪臨近尾聲,鞏旻對未來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發展寄予厚望,他表示:“從高新人才的體量及研發成本的分攤情況來看,電動汽車領域的中國車企有著一定的優勢。從目前市場上已有的產品來看,自主品牌的車款在續駛里程、電池包能量密度、電耗效率等方面都不比國內的車款差,更何況未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以預見,中國電動汽車領域的新生代企業能夠在市場角逐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