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被抹黑2千年,征服四方的雄主,如何變成暴君代名詞?

流淚谷


不知道帝辛是誰?其實你對他很熟悉,就是商紂王。只不過你所知道的他是來自於那個周人對他的侮辱性稱呼:紂。還有許仲琳的小說《封神演義》


商王帝辛,是殷商的最後一代君主。他的母親生了三子,名受德的商王帝辛是少子。為何少子被立為君主?

宗法制從夏誕生,經歷了商的發展,到商末期已趨於成熟。雖然還不似周代的大完備,但這時已經在向立子立嫡的方向轉變。殷商原來的兄終弟及制趨於瓦解。

帝辛的母親先為妾,後為妻,在生長子微的時候尚為妾,所以微子算庶出。生少子受德時為正妻,帝辛也就成了嫡子。

帝辛在位時期大肆征戰東夷,為國家平外患。但因此大耗國力,樹敵眾多。西邊周人的部落也趁這個機會強大起來,難以抑制。

商亡,非亡於帝辛一人,是積年之過。內部貴族各懷心思,外面強敵虎伺,最終導致滅國。而帝辛作為亡國之君從此便被抹黑,所有的汙點都被加諸帝辛一人,這正是亡國之君的可悲處。

說到這兒又有記載,商末代君主帝辛(紂王)曾“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心、“焚灸忠良”、“為炮烙以傷民牲。”

其實這種殺祭方式不是帝辛創制的,也不是帝辛一人為之。時代之風使然。

凡事皆殺人,凡祭皆殺人,像什麼祭祖、建宗廟等都要殺人祭祀。伐祭、埋祭、剁祭。破腹陳屍,砍斷肢解,割下人頭,都非常殘忍,有成年奴隸,也有幼小未成年的奴隸。要是埋祭,也有葬式不同。跪式,俯身、側身、直肢、屈肢。

如帝辛者敢於平外夷(東夷),改制度(改兄終弟及)想必是心懷天下者。但只是手筆太大,行動太快,不懂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那麼迅猛,當然也確實是好大喜功。所以導致殷商改革太速,發展太快,最後難以控制,重重矛盾糾結終於不可調和,最終亡國。

只是帝辛要承受所有罪惡,成了洪水猛獸般的人物,實在讓人喈嘆。


沅汰


商紂王,帝乙少子,又名帝辛,沫邑(今河南淇縣)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賜其諡號為“紂”,這就是商紂王這個名字的來歷。

提起商紂王,估計很多人都會在腦海裡浮現出他沉迷於酒池肉林、縱情聲色、昏庸無道的暴君形象。眾多的史冊更為這種說法提供了殷實的歷史依據,據《史記》中記載,商紂王“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而《尚書.牧誓》中也有記載,商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那麼商紂王真的像史料中記載的一樣殘暴無道嗎?其實,商紂王很有可能被我們冤枉了三千多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憋屈的君主。

我們都知道,關於商紂王昏庸無道的最早記載源自於《尚書.牧誓》。但這是隻是一篇周武王討伐紂王時發佈的誓師詞,這其中的真實性我們難以考究,畢竟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武王伐紂

當時的商紂王貴為天下共主,而周武王只是一方諸侯。當時諸侯要討伐天子必須要名正言順,否則即為亂臣賊子,受天下人唾罵。而武王伐紂也是如此,當初武王在牧野向商紂王發起戰爭,便發表了這一篇“動員詞”。一方面為了鼓舞士氣,另一方面亦說明了他造反的合理性。

於是列舉出現任商王帝辛的種種“暴行”,集紂王罪過之大成。其中主要罪名有:惟婦言是用(聽信婦人的話)、昏棄厥肆祀弗答(減少祭祀活動)、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不中用他的同祖兄弟)。後兩種罪名在我們現在看來,根本算不上什麼嚴重的罪吧?

商紂王在位期間確實是對鬼神的意識比較淡薄,他也是第一個對鬼神產生懷疑的君王。我們都知道,自中華文明起源以來,所有的部落首領及君王都是政教合一的綜合體。而商紂王敢於挑戰這一權威,對鬼神產生懷疑,在我們今天看來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武王指責商紂王“厥遺王父母弟不迪”這一理由更讓人不能理解,如果一個政權只懂得“任人唯親”,國家何來的進步?歷來只有“任人唯賢”的國家才得以長久發展。牧誓中提到,商紂王重用奴隸而忽略宗親,也就是說他的用人制度已經觸犯了傳統勢力的利益。由此看來,武王伐紂很有可能是傳統勢力向革新者的一種抵抗。

蘇妲己劇照

而商紂王“惟婦言是用”的說法並沒有事實作為依據,當時的妲己只是商紂王攻打東夷諸部落時,部落首領進獻的一個嬪妃,從未見過世面,如何懂得如此多的陰謀詭計?不要相信什麼九尾狐上身的說法,這種怪力亂神的東西從來都是人們虛構的。

據史料記載,帝辛(商紂王)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 ,深得父皇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後,重視擴張領土 ,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把中國疆域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商紂王開拓了中國的版圖,並將中原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當時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把這樣一個人物說成是“惟婦言是用”是完全不符合邏輯的。

至於商紂王牧野之戰為何失敗,他的種種暴行又是如何出現的?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時局開始講起。

當時商紂王剛剛征討完東夷諸部落,俘虜眾多,兵力空虛,一時間無法完全消化。而周國恰好遇上饑荒,百姓都願意為糧食而戰,周武王看準了這一時機,在牧野之戰將自己的君主一舉擊敗。(資料源自中國通史簡編)

牧野之戰

這場戰爭幾乎是趁火打劫的不義之舉,我們可以從兩個事例中得出這種結論。

第一,商紂王征服東夷諸國的大軍始終沒有投降周人,各地武裝更是叛亂不斷,從反抗的力度來看,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周人無可奈何,只能將他們分散遷移,削弱他們的力量,這場大遷移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史無前例。

第二,伯夷、叔齊拒食周粟。當年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伯夷、叔齊作為當時的賢者,卻冒死勸阻周武王伐紂,除了忠君愛國的傳統思想外,是否也有其他原因?

第三,商亡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商紂王,將他生前所為化作地名和故事,代代相傳。迄今3000餘年,朝歌大地以及淇河兩岸至今仍遺留著許多紂王的遺蹟,如紂王城、紂王墓、紂王殿、鹿臺、朝歌寨、紂王飲馬池等等。甚至在朝歌當地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歇後語,當人們形容一個東西很牢固時,他們會說:“殷紂王的江山——鐵桶一般。”

從這三件事例中可以看出,商紂王並非傳說中那麼殘暴無道,而周武王的伐紂大業也沒有歷史說的那麼光明正大。

而商紂王濫用炮烙極刑;挖比干的七巧玲瓏心;殺周文王之子伯邑考並做成肉餅等說法均出自周後,到了明代的《封神演義》才其具象化。

當時周朝出現這種說法,很有可能是出於三種原因。

第一種,章明伐紂的正義性。周武王推翻商朝後,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安撫民眾,如何章明自己伐紂的正義?自然是將紂王抹得越黑越好,最好可以引起天下人憤恨,這樣更方便自己的統治。

第二種,製造輿論,滿足政治需要。周朝末年群雄爭霸,許多諸侯國都窺覬周天子的王位。這時候就必須極力醜化商紂王,為其祖上反商建周尋找道德藉口,稱祖上反商建周是討伐紂王的暴戾,而周天子並無暴戾失德之處,以免諸侯們依湯武革命之例反周。

第三種,跟風黑。就像很多人黑明星一樣,並不是每個黑粉都真的那麼討厭他們,只是跟風而已。許多情境中,人們由於缺乏有關知識,又不願在判斷或行為上出現錯誤,就需要從其他途徑來獲得行為引導,根據社會比較理論,在情境不定的時候,其他人的行為想法最具有參照價值。

而明代的《封神演義》就更好理解了,明末政治昏暗,作者對紂王形象刻畫的目的在於要揭露當時社會統治者的昏暴醜陋,貫穿了“以善伐惡”、“以有道伐無道”的主要思想,以及抒發對美好政治的嚮往。但也讓紂王成為被無限扭曲和被謾罵的無辜標靶。

如孔子的得意門徒子貢所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這裡的意思是,商紂王的不善,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重,只是君子們非常憎惡居於下流,所以將天下的罪行都強加在紂王的身上而已。

商紂王的歷史功過,我們已經無從考究。寫這一篇文章並非為商紂王洗白,逝者已矣,現在再來辯白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希望我們在發表一些歷史觀點的時候要尊重史實,不人云亦云,這樣才能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紹隆堂


商紂王做為亡國之君,歷史上常被用來做鏡子,做為一個反面人物的典型被大家指責了三千多年。可是其統治時的文功武治並不次於秦皇漢武,那麼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後一個國君,正因為是最後的國君,所以都被認為是亡國之君。此話也不假,商朝在紂王手中終結,周武王推翻了他的統治,建立於中國第三個王朝周朝。


亡國之君歷史上都沒有好的評價,歷史向來是勝利者書寫的,周朝的典籍中把紂王寫的十分不堪,後世的文人又添油加醋,加之電視劇《封神榜》的渲染,紂王簡直是個惡魔附身。真是這樣的嗎?我認為對紂王的評價遠遠誇大其詞。

紂王挖出其親叔比干的心,我認為這是為了妖魔化紂王設計的橋段!紂王在位時間很長,紂王時的統治範圍是整個商朝中最大的,哪個亡國之君做到了?


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之時,商朝的軍隊主力正在淮海一帶與東夷部落廝殺(很納悶商出自東夷,為何又與東夷打仗?),周武王領兵殺來,紂王幾無可用之兵,只有湊集奴隸迎戰,被周武王策動,陣前倒戈,紂王被逼自焚於鹿臺。


周朝建立,為了宣揚它的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義性,拼命地在史書中妖魔化紂王。如果說紂王是個昏君,為什麼他的另一個叔父箕子不降武王而遠遁朝鮮,建立了箕子朝鮮?又為什麼東征東夷的將領侯喜帶二十多萬軍隊不降周朝,而遠赴海外?歷史之迷,只有等待後人去解開!


行雲流水1437995


這沒什麼好說的,自古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商紂王能力再好,是征服四方的雄主,但最終還是敗在了周武王姬發手中,這是無法狡辯的。題主的意思是說,商紂王為何成為暴君的代名詞,這就和一本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有關了。


《封神演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用囉嗦了。在這本書裡面,商紂王明顯就被代之為昏君、暴君之名,周武王姬發替天行道,興兵討紂,最終創立享國近八百年的大周王朝。而我們大部分了解商紂王,都是從小說和影視劇中得到的,正經的史書典籍,你會去看嗎?小說和史書是不一樣的,即使史書上對紂王描寫不是過於醜化,但如果小說對紂王描寫成暴君,那就不一樣了。

《封神演義》受眾廣、影響大,而裡面暴君形象的紂王也就久而久之被人所熟知,這樣一代傳一代,紂王的暴君形象也就固定下來了。如果你非要向世人證明紂王非暴君,那就寫一本影響力大的關於紂王的小說,徹底轉變紂王的形象,這是最重要的。非要到處說紂王不是暴君,是被醜化的,是沒有任何作用的。老百姓只關心小說好不好看,人物吸不吸引。



青史回聲


首先要說的是,紂王可以算是雄主。偉人說過“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至於紂王的罪名,其實是有典型的層累過程,顧頡剛先生在《紂七十惡的發生次第》中考證很詳細,大約是說,最早反映紂王的罪狀《尚書》中,紂王最大的罪名不過是酗酒,其他的罪名則是後代不斷累積的。

至於紂王從雄主變成暴君的代名詞,個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紂王是前朝亡國之君,所以被周朝詆譭是很正常的事。這首先是出於政治需要。其實在周初尚不明顯,因為西周前期更多是對商朝文化遺產的繼承,而到西周中期以後,周朝文化的面貌才為之一變,這樣一來紂王才成了萬惡之源。這其實和漢承秦制、武帝改革有些類似。到了春秋就非常明顯了,所以孔子的徒弟子貢會感慨:“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紂王其實也沒有這麼壞,只不過天下的壞都加到他身上了。

第二,戰國人喜歡講寓言,這進一步加劇了紂王的惡。戰國人講寓言更多是為了表達政治主張,而對於其準確性倒不是很看重。於是有一些人物,就被作為寓言的典型案例。說到好人,都是堯舜;說到壞人,都是桀紂。這就是胡適所謂的“箭垛式人物”。而紂王作為前朝亡國之君,明顯罪惡又容易比桀多。所以荀子會說“古者桀紂……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到晉朝的《帝王世紀》,可以說是紂王罪狀的大集成。

第三,後世文學的傳播作用,這是紂王惡的第三次加劇,當然和大眾喜好有關。平話、戲劇裡的角色往往黑白分明,而到小說《封神演義》中,紂王居然還調戲了女媧,而妲己居然是狐狸變的。電視劇《封神榜》則進一步把這種文學形象立體化,新媒體的傳播能力是非常強大的,所以直到今天,紂王在大眾心中的暴君形象也一直有增無減。


林屋公子


商紂王是一個典型的暴君,而且後世的暴君也基本上和他差不多。

紂王的無道並不是在於傳說中的肉林酒池。因為所謂肉林在甲骨文中被寫為“奏”,是一種祭祀儀式,而酒池則是殷人素來的習慣而已。周朝初年有禁酒之令,但特許殷商遺民們飲酒。所以說紂王罪狀中的肉林酒池都是出於後世誤解。

肉林酒池,一種充滿感官刺激的畫面。

紂王真正罪惡在《尚書•泰誓》中說的很清楚,那就是:

“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

也就是紂王破壞了自古以來傳統,重用政治上的投機分子,排斥自己的親人和重臣,而走到這一步的紂王已經完全破壞《尚書·洪範》中所描述那種天子、卿士、庶民共治天下傳統。《史記•殷本紀》記載 紂王是一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文武全才,而且“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也就是說紂王聰明,淵博,武藝超群,不僅能徒手格鬥猛獸,而且還能夠伶牙俐齒的反駁一切進諫者,可以說是確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男子。但是,這樣的人往往容易自我陶醉,以至於根本不知道命運在賜予其禮物的同時,便在暗中標註好了價格。一般來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都喜歡標新立異,彰顯自己的偉大,所以這類人也就最喜歡改變傳統、習俗、制度,最終淪為有破壞無建設的昏君,當他們發現自己已經鑄成大錯時往往出於自尊,在第一時間就會使出種種暴力手段來打壓異議,同時墮落為暴君。而後世三千年來的“雄主”、“偉人”大多如此。


《封神榜•仙界傳》紂王與妲己夫婦

所以歷史上能夠給百姓帶來福祉的君王,往往是些貌不驚人的鄰家男孩,因為君王的聖德絕不是去折騰。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端己以正南面而已矣”。就是說舜之所以偉大,因為他無為而治,一個真正偉大的天子只需要恭敬地作為天下道德的表率。老子更是在《道德經•十七章》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也就是說偉大的君王是那些“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對其統治下的民眾實行無為而治,在行動上無所為,在語言上無所教,不干涉民眾的一言一行,所以,人們感覺不到這類君王的存在,以至於這類君王治理天下,實現天下大治,民眾安居樂業,人民都還以為是自己成就自己,這種幸福的生活理所當然。 故古人看來身為君王,權力當然要行使,但卻要在全社會約定俗成的框架內運作,絕不是那種破壞“祖宗之法”來展現自我偉大的荒唐暴政。


陳大舍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聽過子貢說的一句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紂王並沒有大家說得那麼糟,君子之所以不願意居於下流,是因為一旦揹負了惡人的名號,就哪哪都不是人了。

我們回過頭來看紂王。紂王是暴君嗎?無疑是的。他寵信奸臣、耽於美色、好大喜功、掠奪奴隸……但作為天子來說,只要能治理好國家,這些都不是大惡。相比之下,紂王開拓疆土,用征服的奴隸發展農業,文治武功都頗有成績。真要比,紂王有些像隋煬帝,只是名聲更不好一些。

但是。紂王是被周武王趕下臺的。周武王伐紂,是揹著以下犯上的罪名的,所以才要寫《泰誓》以正名,而《泰誓》中也無非點出了紂王數典忘祖、耽於美色這種道德汙點。周武王為什麼不敢提別的?其實本質上來說,周反商是有利益關係在裡面的——紂想爭取周的土地與奴隸。但這件事周武王不說,因為怕佔領不到道德高地。而之後,孔子又一心復周禮,周朝如果是正道,那商紂就只能是邪道了,所以子貢才會說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這樣的公道話。


隱語


其實商朝的歷史資料我們獲取的比較少,我們現在能夠聽到了很多有關殷商的故事和商紂王的故事都是後代的人家以編撰的。

在這些故事裡,我們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夏朝的末代君主和商朝的末代君主,以及西周的周幽王等等,都有很相似的經歷。

這些暴君的特徵都是聽信美人之言。然後任意採用酷刑。最後都是被他國入侵而亡。

這一點可以從一個側面來看出,這些故事都是經過精心的修飾的。

修飾這些故事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一些政治上的目的。

把這些故事傳得久了,人人都真的信以為真。於是就出現了一部人為編制的歷史。

那真實的商紂王是怎麼樣的呢?還有如何失國而亡的呢?我們沒有足夠的史料來敘述這一點。

現在最流行的一個推論就是,當時西周是趁著商紂王向東夷用兵的時候,趁虛而入,滅掉了商紂。

還有一個推論就是商紂王他具有雄才大略,很像後世的秦始皇一樣,想實際的統一他能夠接觸到得各個邦國。而行中卻很聰明,採用分封制。將土地分給各個諸侯。

其實這兩種方法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合不合時宜。商紂王雖然有雄才大略,但是他當時的實力和條件不足以駕馭一個龐大的直接統治的國家。所以被西周,趁虛而入。

但是歷史總是要豎起一個靶子。樹起一個反面教材,這樣,很多政治家才能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理想,於是商紂王就變成了這樣一個理想的政治靶子。

謊言說的多了,大家也都信以為真了。

就像商紂王被黑的久了,大家都認為這個黑也是理所當然的。

於是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情形,商紂王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暴君。


歷史麻辣鍋


商紂王的“臭名昭著”是拜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所賜,在後來人們便一直把商紂王定性成為兇殘暴君。



史書上記載的紂王的罪行主要有兩個:第一宗罪是沉灞酒色,奢靡腐化。有事例為證,據說,紂王喜歡飲酒,便命人鑿地為池,池中注酒,然後同姬妾親眾在酒池上邊划船,一邊飲酒;他又在宮內豎起像樹林一樣的木樁,上面掛滿熟肉,叫一些陪伴他的人光著身子在這。肉林"裡瘋打瘋鬧,餓了就吃,吃了就玩;他還大興土木,造了一座鹿臺,地基三里見方,高逾百丈,並把搜刮來的金銀珠寶和美女們聚集在臺上,宴飲狂歡,長達七日七夜,以致君臣姬妾都忘了日月時辰。



第二宗罪是殘忍暴虐,荼毒四海。有事例為證。據說,他行炮烙之刑,用炭火把中空的銅柱燒紅,然後叫被殘殺之人在上面爬行,烙得皮焦肉煳而死;他為了觀察正在成長的胎兒,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麼不怕凍,竟叫人砍掉他的雙腳,砸骨驗髓。此外,還有例如寵幸奸臣、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種種罪行,罄竹難書,人神共憤。後來,紂王眾叛親離,終於被周武王打敗。他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他的寵姬妲己也被武王送上了斷頭臺。


儘管如此,但後人還是對此提出了質疑。據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質疑過,他認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惡都加在紂王的頭上。近代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在考察了商紂王的70多條罪惡發生的次序之後,發現他的罪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也就是說是後人編造的,真實性和可信大打折扣。

甚至有學者指出,絕大多數史籍都刻意抹殺了商紂王的歷史功績。據考證,紂王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對民族發展做了許多好事,對古代中國的統一有不小的功勞。他曾經平定東夷,開拓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宋、楚、徐等小國家承繼著同一文化在南方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可以說,中國的統一是紂王開其端,而秦始皇收成果。


他們認為,所謂酗酒,無非殷人本好酒,而紂王酒量或許特別大些;所謂不用貴戚舊臣,是以紂王兄長微子啟為首的反對派因喪權失勢而強加於紂王頭上的;所謂起用小人,是提拔奴隸小臣為大夫卿相,這正是進步措施所謂聽信婦言,其實是周人少見多怪,商朝女性活躍,紂王妻妲己可能是與武丁時代的女帥婦好一樣的傑出人物;所謂不留心祭祀,乃彌天大謊,出土卜辭證明,帝乙、帝辛時期的祀典最為完備。

至於為什麼要醜化商紂王,有專家認為,是將夏桀的罪行強加到他身上去了,導致我們現代人被誤解千年。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其實商紂王(帝辛、子受)的亡國悲劇,並非是他個人有何罪不可赦的惡行或過失,而是作為華夏原生代殷商文明的悲劇,已經落後不適應於新的飛速發展的時代了。為了確定周王朝代替商王朝,周文明代替殷商文明的不可置疑合法性,就必須要將帝辛這個末代商帝、亡國之君醜化黑化到極限。——這僅僅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個人榮辱殊不足道。

商朝代表的殷商文明,盛行人殉和占卜,巫鬼當道,神權勢力強大,甚至有考證他們祭祀完鬼神和祖先後,勢必進行大規模食人行為,可說如印第安人文化那般的原始文明酋邦。

殷商天子:帝辛

在汲取了商文明先進的文字與青銅器,去除其糟粕後新生的周文明, 在其奠基者周公姬旦加以規範制度化後,才是真正意義上成型的華夏文明。早早將神權和原始宗教人員排除出統治中樞和政治生活,更彰顯了不同於世界各地其他古文明的先進性。

周公旦制禮作樂,建章立制,推行井田,力主“明德慎罰”,並以五等爵位分封宗親和功臣為諸侯、武裝拓土四方,以一股股周人為核心,將廣大中國地域內的其他各上古先民,融合同化。

周公:姬旦

所以人殉奴隸制殷商文明被封建邦國的周文明取代,原是歷史必然;因此周人便將夏朝末代天子夏桀的那些惡行,原樣不動照抄一遍,甚或進一步誇大其辭,加諸帝辛其身。

帝辛被後世大肆渲染的眾多罪行,很大程度上將他的列位先祖的責任一起背上了。便是與被後世稱頌為三代聖君的商湯、以及中興英主的武丁相比,真實歷史上帝辛本身的行為,也未見得會比兩位英雄先祖更惡劣。

哪怕在帝辛“罪惡”的流傳過程中,可說推波助瀾不遺餘力的早期儒家,其實亦對這些純系誇大其辭的說法心知肚明,在一些細節便露出他們的實際觀點,正在儒家四書《論語》和《孟子》之內。

孔子最得意弟子之一子貢就聲稱,帝辛所謂“不善”只是天下人將所有罪惡皆歸其人的產物;孟子同樣表示,帝辛為政,繼承了商湯、武丁一脈相承的“故家遺俗,流風善政”。

儒家五經《春秋左傳》中,也同樣記述了叔向、欒書等春秋名臣言辭,將帝辛的亡國原因,主要歸結於對東夷戰爭導致的國力和軍力大損,並承認帝辛曾是一位如後世項羽、拿破崙一般百戰百勝、一敗而亡的悲劇霸主。

子貢:【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第十九》
孟子:【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孟子·公孫丑下》
叔向:【桀克有緍以喪其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左傳·昭公十一年》
欒書:【紂之百克而卒無後。】——《左傳·宣公十二年》

被收錄儒家五經《詩經》的《商頌·玄鳥》一詩,「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一句,漢代經學大家鄭玄解作「殷高宗武丁之子孫,有武功有王德於天下者,無所不勝服」。

【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詩經·商頌·玄鳥》

宋代儒家大師如朱熹,解釋成「武王,湯號,而其後世亦以自稱也。言武丁孫子,今襲湯號者,其武無所不勝」;都認為武丁的某個子孫,自襲先祖商湯的“武王”之號,戰無不勝。

而歷史上武丁之後諸子孫,武功平平,其實並沒有“無所不勝服”之人。一直到帝辛即位後,平定淮夷,開疆東海,才符合詩中「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之說。因此,此詩其實正是殷商遺民建立宋國後,懷念和歌頌帝辛曾經威震四方,疆域至海,諸邦來朝的武功而做。

周國崛起,與殷商對峙,牧野之戰時的疆域圖

後世大多數的儒家門徒絕不敢想象,此詩竟是歌頌他們心目中無惡不作的商紂王,因此強行把這句次序顛倒,曲解成“商武王成湯的子孫武丁”,將該詩的歌頌對象變成了武丁,也成了一貫通行說法。

可惜這些聲音,往往都被歷朝歷代皆以帝辛為亡國暴君和昏君代表的主流聲音所淹沒了。而到了後世愈傳愈廣,有的說辭已經罔顧人類基本智商了。比如著名的“酒池肉林”——那樣的酒還能喝?不會餿?那樣的肉還能吃?不會臭?


畢竟“商紂王”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後世君主以此警惕自身,後世臣子用以諫阻君主,至於歷史真實的帝辛究竟如何,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牧野之戰,東夷俘虜臨陣倒戈的根源,如前文所述,便是帝辛所繼承的殷商文明,對奴隸戰俘的殘酷殺戮所致,是殷商的體制問題、文明問題,實非帝辛個人之罪。

當然,帝辛殉國和周武革命,同樣也導致了另一個讓歷代統治者意想不到、卻讓華夏文明得益匪淺的結果。

如果說當年商湯將夏朝末代天子夏桀擒獲後,把他流放於南巢,讓其自然死亡,還算是勉強符合上古更立天子時的法則。畢竟晉代出土的戰國時文獻《竹書紀年·五帝紀》,便有「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堰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的記載。兼修儒法的大師荀子也同樣認為,堯舜禪讓說是虛言,淺陋之談。(【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那麼周武王姬發將帝辛這位前任天子逼死,更將他的屍體斬首以告四方的行為,則赤裸裸地徹底宣告了:所謂“天子”,上古相傳天帝在人間的代表,當其“失道”之時,也是可以被人臣所弒殺的。

後來產生的儒家學說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父子為三代聖賢,便不得不將周武代商革命以正義化,於是他們宣佈天子一旦失道,便成“獨夫”,殺之不為弒君。

在漢景帝時,儒家學說代表轅固還專門就這一問題,和道家黃老學說代表黃生在皇帝面前激烈爭執,因為此話題直接關係漢王朝的建立和合法性,以及是否同樣可以被新的王朝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所以漢景帝宣佈話題過於敏感,不予討論。

但此後隨著漢景帝之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王朝其實正是默認了儒家一派的觀點。漢武帝直接宣稱“代漢者當塗高”,對眾大臣表示【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因此可以說,當週武王姬發攻殺帝辛一事,被從真實歷史中商周兩國的天下之爭,洗白成得到天命的正義臣子推翻無道天子,並且取而代之後;也便徹底確定了華夏文明朝代更迭的嶄新法則:“一姓不可長王天下”成為萬姓之共識。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上古英雄夢同樣發端於此,陳勝吳廣振臂一呼,甚至連孔子的子孫也積極投身到這樣的農民義軍中,其後更誕生劉邦這樣的布衣天子,以及豐沛群豪這樣的布衣將相集團。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三百年王朝週期律的週而復始,吐故納新,也確定了華夏文明相對於歐洲中世紀貴族文明的先進性,更非崇尚“天子萬世一系”而洋洋自得的東瀛井蛙小國可比。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任英雄如虎,任紅顏如玉,亦只不過是歲月長河翻起的小小浪花罷了。帝辛如是,與他同生共死的愛妻蘇妲己亦如是,他們被後世醜化至惡之極致,說到底,也只是華夏文明的新生代價罷了。謹以屈子名句,以敬這位上古偉大英雄: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