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让十三阿哥辞掉铁帽子王,可保一世平安,但是胤祥做了铁帽子王,为何没有事?

八零后勇往直前


邬思道劝说十三阿哥辞掉铁帽子王,是因他通过与四阿哥胤禛多年来的相处,深知这位胸怀济世安民志向办差阿哥,同时又是一位猜忌成性、腹黑狠毒的政客。当初,高福误入歧途,邬思道知道内情后,将计就计让高福把太子写给任伯安的密信“偷”出,给到八阿哥胤祀手中,借八爷党之手促成太子的第二次被废。邬思道的打算,除了借刀杀人之外,另一层意思是让高福戴罪立功,然后自己再出面求求情、说说好话,让四阿哥胤禛饶了高福这一次。哪成想,还没等邬思道开口,胤禛就已经让高毋庸带着毒药,马不停蹄得赐死了高福。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辅佐雍正登上皇位,就要离开“搬隐”,十三阿哥前来送行,在凛冽的寒风中,邬思道动情给十三阿哥,十三爷天性率真,我很佩服你的为人,我有一句忠告,望你一定辞掉铁帽子王的封赏。当时,胤祥非常不解,四哥做了皇帝,给这个忠心而且有功劳的弟弟一些封赏有什么不对吗?邬思道见他犹豫,又给了一句忠告,只要十三爷收敛锋芒,皇上对您也不会有事的。在半信半疑中,邬思道的马车消失在胤祥的视线之中。果然如邬先生所料,第二天,雍王府里面专一为胤禛办事的人,已经看不到人了,惊的胤祥一身冷汗。

十三爷不愿意辞掉铁帽子王,主要是因为铁帽子王相较于其他的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有着众多特权,特别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是非常的难得,不仅对于自己是一份莫大的荣耀,这份福音也能惠及子孙后代。同时,作为雍正继位初期,皇帝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帮手和兄弟,面对荆棘密布的朝廷,十三爷也需要足够的地位与足够的官衔爵位才能压得住反对的声音,说白了还是为了雍正。所以十三爷还是当了这个铁帽子王,并且平安度过一生,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顺利世袭给了自己的儿子弘晓。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十三爷在任上兢兢业业,甚至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正史中的十三爷做出的贡献和功劳更是远远多于《雍正王朝》剧中的,为雍正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但从自己的贡献讲,也配得上这个铁帽子王的称号,特别是相对于他后面的和硕醇亲王奕譞以及和硕庆亲王奕劻,简直甩开了几条街。

还有就是因为在胤禛还没有登基的时候,胤祥与他就是同一阵营,两人曾经患难与共接下深厚的兄弟情义。为了不连累胤禛,胤祥默默地被囚禁十年。雍正能够顺利继位,胤祥功不可没。雍正继位之初,朝局不稳,身边没什么得力帮手,胤祥是最得力的助手。朝中正是用人之际,粮饷军需要人安排,新政要有人支持,何况朝堂上处处都是八爷党的人,鸟没打尽更不能藏弓。十三爷经过十年的铁窗生涯,已经变得成熟,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热血青年。胤祥虽未辞去铁帽子王,却学会了藏拙。他明白雍正已经成了帝王,再也不是当初的四哥。在雍正面前,胤祥及时地将兄弟关系调整为君臣关系,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变得低调谨慎,连下围棋也步步忍让。历史上许多功臣被清理,都是因为天下已定,还拿皇帝当兄弟。江湖同样如此,即使在同学公司上班,也要照顾同学的领导权威。胤祥是雍正最信任之人,是雍正的创业合伙人,也是雍正最得力的帮手。他能知进退、识大体,始终坚定与永恒雍正同一阵线。


大老二爷


《雍正王朝》剧情中,邬思道让十三爷胤祥拼死辞掉铁帽子王,可保一世平安,但是十三爷说道:“王不王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不过这个铁帽子却难得呀。”

十三爷不愿意辞掉铁帽子王,主要是因为铁帽子王相较于其他的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有着众多特权,特别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是非常的难得,不仅对于自己是一份莫大的荣耀,这份福音也能惠及子孙后代。

同时,作为雍正继位初期,皇帝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帮手和兄弟,面对荆棘密布的朝廷,十三爷也需要足够的地位与足够的官衔爵位才能压得住反对的声音,说白了还是为了雍正。

所以十三爷还是当了这个铁帽子王,并且平安度过一生,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顺利世袭给了自己的儿子弘晓。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十三爷在任上兢兢业业,甚至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正史中的十三爷做出的贡献和功劳更是远远多于《雍正王朝》剧中的,为雍正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但从自己的贡献讲,也配得上这个铁帽子王的称号,特别是相对于他后面的和硕醇亲王奕譞以及和硕庆亲王奕劻,简直甩开了几条街。

其二,十三爷经过康熙朝十年的圈禁生涯,正如康熙所说的,他自己已经懂得收敛锋芒,通晓人情世故,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更懂得如何与君相处,不论是对于自己皇帝哥哥的尊重,还是下棋输半子,都能体现这样一点,纵然自己是雍正夺嫡的支持者与功臣,却懂得居功不自傲,这一点又远胜于隆科多与年羹尧。

其三,雍正对于自己的兄弟并不是都像对八爷党的那几位似的那样警惕与刻薄,剧中三阿哥诚亲王胤祉享有御前免跪的特权,十六阿哥、十七阿哥、二十四阿哥等也都获得了加封,受到了重用,只是八爷党的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因为总与雍正对着干,被除掉也是咎由自取,支持皇帝,支持雍正的,也都获得很好的收场。

其四,雍正也需要自己有这样一位信得过的兄弟,位高权重并且德高望重,既能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又能树立起朝中重臣的榜样,平衡朝中势力,特别是平衡与八爷党的势力平衡,进而有利自己政策的执行。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一位近乎于“神”的人物,但是他的神在于能够通晓康熙内心的想法,做的是康熙一面镜子坦露康熙心中的想法,而雍正一直就是自己做自己,所以也就只有雍正才能了解自己吧。


雍亲王府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因为三点,第一,雍正并不是刻薄寡恩的人,所以对于十三阿哥不会做鸟尽弓藏之事。第二,雍正登基后,他身边亲近的人并不多,反倒是反对他的人很多,十三阿哥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如果除了十三阿哥,身边就没有保驾护航的人了,所以他不能动十三阿哥。第三,邬思道其实对雍正看得并不透,他从雍正的性格比较急躁,有点猜疑,以及自古“伴君如伴虎”这些方面判断认为,雍正登基后会作出“鸟尽弓藏”的事,实际上是误会了雍正。其他还有一些原因,我们在正文里再谈。


电视剧将小说改编的很多,我们很多人看的是电视剧,如果看小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其实并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并不是电视剧所演的那样,我们从很多事上就可以看出。

首先,我们来看小说中关于雍正处置高富儿的事。在小说中,高富儿救过雍正的命,雍正一直很信任他,所以高富儿是雍正府的大管家。但是后来高富儿背叛了雍正,被八爷胤禩用八千两银子和一个姘头收买,泄露雍正府的消息,直接导致了郑春华的死亡,而且差点害了十三爷,故此,雍正为了以儆效尤,用雪埋死了高富儿。这和电视上差别很大。

第二,雍正在登基前夜处置掉了一些专门为他做秘密差事的人。这些人是负责为雍正刺探别人的情报,传递秘密消息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处置这些人并不是雍正主观的意思,是听从了文觉和尚的建议而做的。

文觉和尚之所以建议他这样做,也是为他做了分析:作为一个帝王来说,他的行为必须是光明磊落的,不能有私事。而他为了夺位,在邬思道和文觉等人的安排下,建了一个外书房,专门做一些秘密的事,这些事在他登基之前不算什么,一旦他当了皇帝,这些人和这些事就会成为他的软肋,成为别人对付他的把柄,那么他的皇位就有可能丢掉,所以必须除掉这些人。这些人中就包括和李卫一起讨饭的坎儿,后来改名叫做周用诚,在电视剧中,改成了高富儿。实际上是把两个人合并成了一个人,让人看得很别扭。

看看文觉和尚的结局就可以看出雍正的为人了。文觉和尚并没有被雍正除掉,而是被封为“国师”,成为雍正的佛家替身。

第三,关于邬思道的结局,小说中写了很多,对比电视剧中,小说写得更精彩。

雍正登基前夜,与邬思道有一段对话。当时十三阿哥来给邬思道报喜,说雍正要为邬思道报仇,之后还要重用邬思道。因为邬思道没有名份,所以要开恩科,然后让邬思道通过科考名正言顺的拜相入阁。但是事实上,雍正其实也有除掉邬思道的想法,是因为怕邬思道泄密,说他的皇位来路不正。

但是邬思道为雍正做了一番分析,分析自己不可被重用的三个原因,雍正被打动了,而且想起了两人十几年的知己之交,所以雍正放了邬思道,让他去给李卫和田文镜做幕僚。

后来,通过宝亲王弘历的说情,再加上邬思道的表现,雍正终于放了邬思道,回到无锡家乡,隐居起来,悠游林下,安度晚年。

所以,从这些来看,雍正并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

此外,在《乾隆皇帝》一书中,借着张廷玉的角度,观察对比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人的性格,有一段分析很到位。

张廷玉观察到,在和重臣们议事的时候,康熙的表现是在上书房的青砖地上缓缓踱步,边听边思考,说话态度温和,不急不慢,而且康熙对官员们很宽仁,不轻易处置官员。

雍正在议事的时候,因为性格急躁,往往在青砖地上快速踱步,然后倏然停下,作出指示。而且雍正说话语言刻薄,经常会讽刺挖苦一些官员,不留情面,脾气很不好。但是在处置犯罪的官员的时候,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轻易杀人。对于要判处斩刑的官员,他在勾决的时候,经常犹豫很久,不轻易下笔。


以杨名时为例,杨名时出身书香门第,是士绅阶层,在做云贵总督的时候,反对雍正“士绅一体纳粮”和“清理亏空”“设养廉银”新法,又被人诬陷贪污,触犯了国法,被雍正批准革职下狱,关在昆明,准备杀了。原文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杨名时平素实在太清廉了,因为不收一分火耗,身居总督高位,有时穷得不能举炊,他连家眷都没带,只有一个本家侄儿里外照顾。这是云贵两省士绅百姓无人不知的事实。把家产抄了个底朝天,只寻得几件打了补丁的破内衣和两串青蚨。没法交差的两位钦差便把征来的盐规银算成贪赃。这一来激怒了两省人民。升堂刑讯那日,三万老百姓聚到总督衙门外,人情汹汹,连衙门里的戈什哈、衙役都一齐倒戈,大呼:“杨公受刑,还有什么天日?我们反了!”还是杨名时披枷带锁出来申斥,命百姓“不得有违王宪”才算解围。但这一来,朱、黄二人再也不敢动刑了。草草具本完结。雍正不知出于什么想头,定了杨名时绞刑,却连着三年没有勾决。”


乾隆二年,杨名时被赦,调回京任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在面见皇帝时,对于自己的遭遇很委屈,乾隆见他神伤,也不禁黯然,许久才道:“这是没法子的事。其实先帝也并不相信朱纲、黄炳的话。几次勾决人犯,一到你的名字就放笔,绕室徘徊,喃喃说:“此人怎么会有这种事?再看看,再等等……”

张廷玉还观察到,乾隆皇帝在大臣议事的时候,是端坐在炕上,纹丝不动,对臣子也是和颜悦色,但是杀起人来毫不手软,讷亲、张广泗,钱度,高恒,国泰,王亶望,都是高官,封疆大吏,乾隆说杀就杀了,毫不留情。从这里也可以对照出雍正的性格和态度。

很多人觉得雍正睚眦必报,刻薄寡恩,性格阴鸷,对兄弟很残忍。“九王夺嫡”中,他的弟弟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结成一党,与他争皇位,多次要置他于死地。所以,雍正上位后,处置了他的兄弟。

事实上,我们来分析一下“九王夺嫡”中的雍正的兄弟最后的下场看看,雍正到底做得怎么样。

“九王夺嫡”是那九王呢?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夺嫡的结果是什么?

大阿哥因为夺嫡过程中要魇镇太子,并想借机除死太子,被三阿哥举报,结果大阿哥被康熙圈禁于上驷院后疯了,之后死于囚禁。

二阿哥也就是太子,被康熙两立两废,最后圈禁至咸安宫至死。

这两个人都是康熙处置的,与雍正无关。

三阿哥因为举报大阿哥,虽然没有被圈禁,但是也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四阿哥也就是雍正,夺嫡成功,成为皇帝。

八阿哥、在雍正即位之初,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被雍正重用,但是之后夺嫡之心不死,与九阿哥、十阿哥联合搞“八王议政”,企图逼雍正下台,之后,又煽动雍正的长子弘时与弘历争储位,被雍正囚禁而死。

九阿哥,是“八爷党”的军师,雍正即位之初,为了分散“八王党”,将他发往西宁,但他一直迁延不去。后又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以及“八王议政”之事被囚禁折磨而死。

十阿哥,因为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到京师拜谒圣祖梓宫,不久病卒,雍正命十阿哥送他的灵龛回喀尔喀蒙古,但是十阿哥到张家口之后拖延不去,惹恼雍正,被拘禁。于乾隆元年被赦,乾隆六年去世。

十三阿哥,雍正的左右手,助力雍正登基为帝后,全力辅佐皇帝,积劳成疾,于雍正八年病逝。

十四阿哥,雍正即位后就将他发配去守皇陵,也是为了分散“八爷党”,后被囚禁,于乾隆元年被赦,死于乾隆二十年。

从以上九王的结局可以看出,真正被雍正处死的只有八阿哥和九阿哥,也就是说,雍正只是摧毁了“八爷党”,处置了“八爷党”的首脑人物,其他人只是分散囚禁而已,比起历朝历代皇帝动不动手足相残,大肆杀戮,雍正的处置不算过分。所以说雍正刻薄寡恩,睚眦必报,这种论调失于公允,对雍正是不公平的。

最后,我们看看胤祥对雍正的助力有多大。

1、雍正登基前夜,胤祥杀了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率兵勤王,助雍正登基。

2、雍正登基之初,反对者众多,“八爷党”根基深厚,人物众多,胤祥牢牢地掌握着兵权,成为雍正坚实的后盾。

3、康熙晚年,经济、军事、赋税、刑狱等均已出现危机,哪一件都极为棘手,并非得到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雍正初年到三年,胤祥开始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这一系列的政务,可以说,雍正朝初期的大部分重要政务都是由胤祥协助雍正处理的,其理事之才,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这也坚定了雍正继续重用他的决心。

4、雍正与胤祥从小关系就亲密,多少年来手足情深,是雍正心中最可倚重的亲兄弟。所以,他不会轻易失去这个弟弟和心腹大臣。


综上所述,雍正从心底里就没有除掉胤祥的打算,所以,胤祥做了“铁帽子王”,却没有任何事,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独家看法只是基于小说而言,至于历史上真实的雍正,近现代的史学家已经有公论,我在此不再赘述。


中医饶大夫



第209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为老十三已经勘通了人情世故,有了自保之道,从以前的豪气冲天变成了小心翼翼,所以老十三才没有事。

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在邬先生半隐离开北京,老十三送别他的时候,邬先生大为感动,曾对老十三说道要拼死辞掉铁帽子王,方可保一世平安。

然而后来老十三依旧成为铁帽子王,还没有事,这是邬先生失算了吗?

在宋安之看来,邬先生并没有失算。

为什么这样说呢,别着急且听宋安之一一道来。

首先邬先生为什么要急匆匆的半隐呢,是为了避免兔死狗烹。这个分析很早以前宋安之就具体分析过,今天再大概说说。

大家想想雍正在继位的当晚,不好好守灵,却急匆匆跑回王府面见邬先生,真的正常吗?

其实那时候已经起了杀心了,所以用安排邬先生等话来试探邬先生。而邬先生自高福死后,说出那句“杀高福者邬思道也”。就已经明白雍正这个人了,所以当雍正试探他以后,马上提出不要回报,并且要激流勇退,还以方便监视他的半隐方式来打消雍正的顾虑,才得以死里逃生。


次日邬先生离开,老十三远远追来,要送别邬先生。想必邬先生都有一些害怕,怕雍正反悔,所以当老十三拿出酒时,邬先生并没有第一时间喝,而是看着老十三喝完,老十三也豪爽,喝完碗底朝下让邬先生看了看,邬先生才放心的喝了。

邬先生放松警惕以后,但依旧有戒备,只是试探的问了一句听说皇上要封老十三为铁帽子王了,只见老十三说道:王不王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不过这个铁帽子却难得呀。

邬先生听罢,想说什么,却是欲言又止,还是对老十三有所戒备,转身就要上车离去。这时老十三真情流露有些愧疚的对邬先生说道:“邬先生,我们对不起您呐。”邬先生看到老十三如此表现,才放下心来,说道:“十三爷这话错了,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才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呢”。

对老十三放下心来的邬先生,看到老十三依旧是那个侠肝义胆的老十三,想起自己遭遇,终是不忍心,于是提醒起了老十三。说道:“十三爷,你我相识十五年了,你天真率性,行侠仗义,我很佩服你的为人呐。临别之时,有句肺腑之言啊,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你至今尚未勘通人情世故,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意思是你小心点,好自为之吧。

老十三回道:“邬先生,你放心,我不信四哥会做出鸟尽弓藏的事。”说明他很是很相信自己的四哥不是那种人的。


邬先生并没有多说,而是保持一贯的神秘作风,说道: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呐,府里专一替四哥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

老十三听后眨眨眼,应该有些动摇。两人一时无言,邬先生接着说道:“不过十三爷你不用担心,只要你收敛锋芒,皇上不会怎么样你的。”

老十三回道:“邬先生你也要多多保重啊。”虽然没有正面回答邬先生的话,但意思你也要多多保重,潜台词是我会好好保重自己的。邬先生笑着说道:“不用为我操心,我有自全之道。”

明日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老四府里的总管太监高勿庸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老十三也是一夜之间似乎变了个人一般,小心翼翼到让人不习惯。

大家可以看看老十三被放出来的当晚,前往丰台大营夺取兵权,圈禁十年依旧没有磨灭他的侠王本色,谈笑之间,就将丰台提督成文运杀死,成功的夺取了兵权。

而自邬先生说那句话以后,过了明日以后,这位侠王历经十年圈禁,都没有磨灭的豪爽性子,却是骤然之间,变成了小心翼翼的性子。

老十三不只是小心翼翼还变得中庸起来,像户部铸新钱有猫腻,上书房几位王公大臣都没有点破,愣头青孙嘉诚点破以后,老十三都没有说话,也就是张廷玉说了说。


雍正发现老十三如此这般以后,无奈之下只能通过下棋试探点醒老十三。

只见上书房会议散了以后,雍正单独留下老十三下棋,这里有一个细节大家注意一下,一般来说白棋为尊,所以老十三特意将自己手中的白棋递给雍正,雍正一看并没有高兴,而是十分不满意的看了看老十三。

下棋时雍正夸奖老十三的棋术在几位阿哥中是首屈一指,而自己只是一般般。不过两人下起棋来就不一样了,老十三一直是犹犹豫豫的下和棋,而雍正在那里是越来越生气。

老十三应该是内心纠结了一会,才说起铸新钱的事情,说道:臣一直在想张廷玉的话,朝廷一年多的赋税,从银钱兑换差价里,都叫那些黑心的官儿给掏走了,发觉得终究不是事儿呀。

但生气的雍正忍不了了,说道:不下了总是和棋,没意思。又对老十三说道:你是不是瞧不起朕?

老十三跪下说道:皇上臣焉敢,君臣分际下不僭上,皇上臣是以理而行。开始了客套化回答。

雍正这时候见真招了,说道:朕看你越来越不像以前的允祥了,敢说敢为敢笑敢怒,圣祖亲赐号拼命十三郎,现如今这这怎么了这是?


老十三慢条斯理的说道:此一时彼一时,情势不同了。

雍正一看老十三还是这般客套的回话,气的将桌上的棋子打了下去。顿了顿,雍正再度说道:朕要你做朕的十三太保。

老十三回道:皇上您知道,咱们宗室骨肉,为的就是这把龙椅,为了拔去我这根眼中钉,有人几次摆圈套害我,你都应该知道的,我这十几年如展薄冰步步小心,还是着了人家的道儿啊,在宗入府被皇阿玛圈禁了整整十年啊。皇上整整十年呐,我是从荆棘丛里爬出来,油锅里滚出来,地狱里逃出来的人呐。

您看看我这头发,一多半都白了,您想过没有,我今年才三十七岁呀,怎么能指望那个死了的拼命十三郎,再去还阳呢?

老十三的回答很有意思,见雍正雍正追问。所以说了说这些年夺嫡的心酸,自己那么小心还是被别人陷害,为此付出被圈禁十年的代价,现在才三十七岁就已经老成这样子了,早就没有当年的豪气了,意思是自己已经被磨平了棱角,没有斗志了,只会随波逐流了。

其实邬先生那番提醒的话才是真正使老十三如此小心翼翼的原因,但老十三总不能说我害怕四哥你吧,所以只能这样说了。


雍正一看老十三这样说,连忙扶起老十三并且说道:十三弟是四哥错怪你了,朕这阵子心事太多,没有顾及你的心境,朕是想让你振作起来啊!意思是弟弟你的苦哥哥都明白,只是这段时间太忙了,所以有些没有考虑你的想法。

老十三连忙说道:臣弟明白臣弟明白。

雍正说道:你不全明白,你要是明白的话,就应该打起精神来你要知道,朕现在是在火炉上烤,你也还在荆刺丛里啊。意思是你还是不明白,我现在不好受,你跟我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不好受,你也不好受啊。

老十三接着说道:请皇上明训。

雍正继续说道:皇阿玛在世的时候,你和我就专干这个差事,催讨各省的亏空,结果呢我被撤了差,你被幽禁。这时候打起感情牌和说起曾经的追缴往事。

老十三疑惑的问道:那皇上,为什么还要责罚孙嘉诚呢。其实老十三是看到雍正惩罚孙嘉诚,所以认为雍正也变了,所以吓得不敢说话,现在正好借此机会问问。

雍正开始解释道:因为他上的条陈太早,朕不能一登基就授人以柄,给心怀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孙嘉诚是个御史的材料儿朕不久会给他旨意。


得到自己满意的回答,老十三开始常规化拍马屁:皇上圣明烛照深谋远虑,臣心领神受。

雍正叫老十三坐下以后,继续说道:如今天下积弊如山,朕何尝不晓得呀,现在吏治败坏无官不贪,官员结党成风朋比为奸。皇阿玛在世的时候,就对此就痛心疾首啊,但是他老人家晚年龙体欠安倦于政事,你说这些事朕要不做,我大清何以为国呀。再次表达自己的治理国家的意思,表示自己惩罚孙嘉诚只是权宜之计,其实心里清楚的很。

老十三见状马上表态:臣一身一命惟皇上是从,臣即前经请命愿往青海与罗布增丹增兵车相会,一场大捷下来百邪全避。那时辰,皇上就能腾出手来清理更治了。意思是让我继续做我喜欢的领兵作战吧,或者说给我兵权,让我有安全感,还可以荡平叛军,为皇上你的新政铺路。

雍正一看有效果,说道:不必拘礼,朕要的就是你这份心雄万夫的壮志,但是青海你不能去,朕身边没有护驾的不成啊,朕已令入传诏命年羹尧进京实补大将军缺,有你和衡臣他们,朕跟前的事儿就好办多了啊。意思是我不能放你走,不是我不给你兵权,主要我现在需要你在我身边保护我啊!

两兄弟互相试探完以后,老十三觉得雍正还是当年的四哥,对于国事是了然于心,而且对自己也可以。雍正是明白老十三是害怕再被人下套,所以让他宽心下来,好帮助自己。


于是雍正让张廷玉当场拟旨封老十三为亲王赏三眼花翎。

这里再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雍正还让张廷玉拟旨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只见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十三和张廷玉都是不约而同的有些错愕的抬头看向雍正,但老十三并没有劝阻雍正。

这说明什么?

说明老十三还是对雍正抱有戒备,不敢畅所欲言。更是说明老十三已经勘通了邬先生所说的人情世故,做到真正的小心翼翼,收敛锋芒了。

老十三能明白邬先生的话,并且做到邬先生所说的勘通人情世故和收敛锋芒,所以即使接受了铁帽子王,也是没有事的。

所以说邬先生并没有失算。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邬先生的意思是让老十三不要接受铁帽子王,远离政治事非,以保全自己,过上安稳生活。

但是没想到老十三还是接受了铁帽子王爵位,于是老十三在46岁的时候,就活活累死英年早逝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09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他给老十三算过命的,白天黑夜加起来92岁。就是说,并非雍正看老十三官大要杀他,而是老十三干了铁帽子王没白没黑的干,白天黑夜不睡觉,46就死了。就是说要是只白天干事,晚上睡觉,能活92,白天黑夜干,46就死。


浩浩和汤汤


只能说邬思道这个人也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邬思道之所以会对雍正表现的很防备主要是从坎儿那里得到的结论,当时他本来是给坎儿设计了一条自认为是活路的路,但是坎儿最终还是让胤禛给灭了口。这使得邬思道以为胤禛也如其他皇帝一样冷酷无情,所以邬思道才会想着奉劝十三爷辞掉铁帽子王,但是显然胤禛并没有那么狠。

从个性上看,胤禛这个人确实是有帝王之像。他属于当断立断的类型,在对待坎儿的问题上确实狠了一点,但是回过来想则合情合理,因为杀坎儿的时候胤禛自己也自身难保,相当危险,为了以防万一,他不得不杀了坎儿。而反过来在对待十三爷的问题上时候,这时候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的雍正没有危险迫切感,他犯不着去杀了十三爷或者治十三爷的罪。

其次,时机未到。不管是十三爷或者胤禛都属于过劳死,累死的。当时雍正定下了一套完整的发展国策:刷新吏治,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天下良田。而执行到前四步的时候两人都死了,最后一步还得乾隆去实施执行。也就是说还不到兔死狗烹的时候。


优己


怎么就没事?怎么就一世平安?十三爷活到46岁就挂了。


邬先生劝诫十三爷的场景,是在《雍正王朝》全剧第21集,在20集中,雍正顺利继位,21集,邬先生卷铺盖卷跑路,寻求“半隐”,之所以能成功跑路,一方面是因为他和雍正的对话颇为感人,打动了雍正,另一方面是雍正立足未稳,很多事依然需要他。


所以邬先生在全剧中,唯一一次出场,是戴上了官帽的——



这是一个水晶顶戴的朝冠。

清朝的朝冠,依次为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那么邬先生这个朝冠,是五品水晶。略低于他要去效力的李卫,田文静的蓝宝石、青金石。

邬先生未曾科举,这样的朝冠他是永远没有资格戴的。导演在这时候给了他这个帽子,其实是道具为剧情服务,暗示,邬先生将要发挥的正好是一个帮助四品大员做事的作用,在后来的剧情中,这个五品不在朝的邬先生,帮雍正做了大事——给李卫出谋划策,查翻诺敏,帮助田文镜赈灾,为年羹尧送粮,并且敦促年羹尧出兵平叛。

作为一个读书人,邬先生最大的愿望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他没有机会。最后以这种方式在暗中实现自己的夙愿,是雍正最大的恩赐,同时也是自己的梦想实现。这是他和雍正两个人的默契。

帝王用能人,功臣最畏惧的就是功高盖主,而功臣那么辛苦努力,功劳无以复加以后,就是和领导翻脸,自立为王的时候,古往今来,稍微处理不好,韩信、蓝玉、等等,都是悲剧结局。但是也有姚广孝,李鸿章这样的大智慧。

邬先生选择不入朝就是不要任何功劳名誉,这样就打消了雍正的顾忌,但是又选择半隐起来干活,又能帮到雍正。

当官不发财?天下谁这么傻呢?恰恰邬先生要的是自我实现。雍正懂了这一点,就放心了。

邬先生能够撤退,但是十三爷却不行,十三爷是雍正的政治盟友,雍正搞改革,盟友本来就少,如果十三爷撤了,雍正孤掌难鸣,但是如果不撤,难免功高盖主,擦枪走火。


所以邬先生,是在提点十三爷,给他说了一个最好的境界,那就是像自己一样,能够做到全身而退,那就是什么都不当,但是事情还要做。


邬先生首先是告诉十三爷——



原因是——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你和雍正在一起,只能同患难,只能做事,吃苦,要想享福邀功,是不可能的。



但是十三爷理解错了,他说,我相信四哥是不会做出鸟尽弓藏的事情的。


邬先生在说这个话之前,其实就知道十三爷理解不到,所以就说了——



其实意思就是,有些事情,你还不懂,我说的话的含义,你还不能理解。


对于十三爷说四哥不会过河拆桥,邬先生先就举了一个例子反驳他——





但是,邬先生并不是想说四爷是不是会处理十三爷,因为这个层面太低级了。

邬先生马上又说——





其实,该说的话已经点到为止了,如果就此十三爷学弘昼,当个逍遥糊涂王爷,真的能保一世平安,但是十三爷没得选,他在新皇登基,新政推广最需要人手的时候,选择了毅然决然站出来。一方面,他要忍气吞声,收敛锋芒,唯唯诺诺,不争权力,一方面,工作上的事要兢兢业业地操心,最后的结局是悲剧的。


《雍正王朝》第41集,八王议政逼宫,十三爷带兵平叛之后,体力不支要去世了。这一集是雍正权力真正稳固,所有发杂音的反对派都被干掉了。

这时候有一段对话——



雍正说——






这里专门引用邬先生的话,说明他早就看透了。

而这个时候,十三爷也真正明白了——








十三爷和雍正君臣一场,兄弟一场,可以选择隐退,但是他最终选择了鞠躬尽瘁,视死如归。耗尽自己生命,帮助了自己的四哥。他本可以像邬先生一样逍遥,但是最终没有。这是这个剧虽然不符合史实,但是最为震撼的一点。雍正的改革是利国利民之大道,无数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天下苍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和辅佐雍正。


《雍正王朝》每一句台词都有深意,每一幕都遥相呼应。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HannibalLecter


雍正登基前的十三爷号称“侠王”,助人为乐,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相比于其他的皇子,他更是难得的有情有义。这是康熙皇帝常常对他称道的地方,甚至在太子胤礽即将被废的时候,也毫不避嫌,拉太子一把。

可是雍正登基之后呢,我们少见了十三爷允祥的豪情仗义,更多的是唯唯诺诺,谦恭卑微的形象,害得雍正皇帝大为光火,说:那个拼命十三郎到哪里去了?雍正要的拼命十三郎,不是豪侠义气,而是努力为雍正办差,共度雍正朝的难关。

可是,正如邬思道所说:与平民交,共患难难,共享乐易;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因为天子一人是皇帝,其他任何人都臣民,古有三纲五常,国有王法规矩,不可越雷池半步。雍正皇帝当王爷的时候,和十三爷是兄弟,地位平等,故没有那么多束缚,反而显得自在。

邬思道是看透了这一点,鉴于前若干年允祥为人的表现,于是临行之际,让允祥辞掉铁帽子王,究其原因,还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看法。邬思道以雍王府秘密办差之人一夜消失为例,警醒十三爷。

但是,邬思道很快又说:只要十三爷隐藏锋芒,低调行事,皇上是不会把你怎么样的(大意)。这句话才是问题的重点。邬思道的意思很明白,要是你像以前一样行事,那么最好辞去铁帽子王,雍正鉴于兄弟之情,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如果你行事低调,谨慎处之,那么就算是接受铁帽子王,也不用担心。关键的关键,还是要收敛锋芒,谨慎行事。

除此之外,邬思道实际上还有另外的意思没有表明。

一是雍正皇帝没有可信之人,十三爷是他唯一的依靠。从胤禛登基的过程来看,十三爷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是为最大的保障,要是没有十三爷,很可能就会产生一场血战,因为老八胤禩已经布置妥当,就等京城大乱。老十三向来和胤禛关系最为要好,胤禛虽然兄弟多,但都是虎狼之辈,在雍正登基后,还有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禵虎视眈眈,雍正不可能自断手臂,他还需要十三爷为他“清理路障”。

二是雍正需要十三爷作为表率。要是雍正真正对兄弟一网打尽,那么从皇室到民间,雍正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本来在登基的问题上就含糊不清,再来一个全戮兄弟,那岂不是无道暴君在世,很可能就演化成乱子,为老八胤禩所用。所以,雍正需要树立一个兄弟模范君臣的榜样,让那些说雍正不顾兄弟之情的人闭嘴。

三是雍正需要心腹。雍正登基之后,老八胤禩是最大的政敌,隆科多是先帝康熙手里提拔的重臣,马齐是贵族势力的代表,张廷玉是汉臣。在各有心思的内阁,雍正不敢掉以轻心,如果他不依靠允祥如何实现内阁的制衡?内阁中五个重臣中,雍正起码也要占两票才能摆平,这两票当属允祥和张廷玉。所以,没有允祥,雍正也很难。

在上述情况下,邬思道算是看透了雍正,故他才说只要十三爷谨慎行事,接受铁帽子王也未尝不可。只是,后来的允祥身上,在也没有“侠王”的风范了,除了为刘墨林与苏舜卿出过两次头之后,就只剩下一个唯唯诺诺的十三爷了。

自然,这个唯唯诺诺的十三爷接受了铁帽子王,也没什么事。


青灯问史


在《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胤祥是个极度让人容易看着流泪的人。


之所以流泪倒不是因为他的结局悲情,而是因为十三阿哥的离世突然让人觉得遗憾,大众骨子里面好人长命百岁的念头,给与了十三阿哥全新的灵魂寄托。


邬思道对十三爷说的“辞掉铁帽子王”一事,是在雍正皇帝御极帝位的时候说的,这个时候的邬思道正好准备离开雍正皇帝,临行之前邬思道语重心长的对胤祥说了这番话,这番话是好意,也颇有深意。


邬思道这么做明显就是不想让这位王爷陷入“朝堂斗争”,作为侠客的十三阿哥很容易受到朝堂斗争的波及。雍正皇帝的上台,必然要实行新的政策,在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同时也需要一些心腹的帮手,十三阿哥一旦接受了铁帽子王,雍正皇帝的恩泽有加必然会使十三阿哥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做事。


于已经成为帝王的雍正而言,他的这位十三弟是手中最好的利剑。自己给与了十三阿哥如此大的恩惠,十三阿哥就是不想帮自己办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邬思道的提醒的关键正是如此,接过铁帽子王就是一辈子的差事。


自古君臣有别,曾经的兄弟在雍正登上帝位的那一刻已经不存在了。对于雍正而言,他是帝王,十三弟的臣子,顶着铁帽子王恩泽的同时,也是一定要为雍正皇帝鞍前马后的。


在看影视剧中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其实十三阿哥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是两个极端的性格。


前半生的他义薄云天;后半生的他战战兢兢。


他害怕被雍正皇帝的愤怒波及,也害怕被八爷一干人引导的党争波及。所以十三阿哥在被从宗人府放出来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一点斗志的,甚至有厌世的消极情绪。但是这一切雍正皇帝都看在了眼中,雍正皇帝激发了这位十三阿哥的侠士之风,让他重新成为了一把利剑。


可令人遗憾的是,十年的圈禁生涯已经让十三阿哥的剑气全无,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复出的十三阿哥变成了一把重锤。


一把在关键时刻奋起一击的千斤重锤。


虽然他仍然在位雍正服务,可是他早已经学会了收敛和服软,也学会了颇受婆心的劝人,尤其是对于雍正的态度上,雍正其实是想把十三爷推到前线干事的,但是十三爷并不想这么做,他心理想做的事情就是维护雍正的执政方针,关键的时候援救雍正就足以了。


这样一来,他在尽力在极为重要的关头帮助雍正,也在拼命的保护自己免于政治斗争的波及。


在《雍正王朝》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出来雍正对于十三阿哥有多倚重,十三阿哥俨然已经成为了雍正皇帝的救命稻草,可这也是十三爷最后替雍正皇帝所做的一件事情。


对于十三阿哥而言,自己替雍正皇帝做的事情越多,功劳也就越大,对于雍正皇帝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十三爷之所以没有听邬思道的话,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不接受这个铁帽子王,雍正不仅仅不会表扬他,还会对他颇有猜忌。相反,接受铁帽子王反而能够让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


纳兰仙花


邬思道劝说十三阿哥辞掉铁帽子王,是因他通过与四阿哥胤禛多年来的相处,深知这位胸怀济世安民志向办差阿哥,同时又是一位猜忌成性、腹黑狠毒的政客。

当初,高福误入歧途,邬思道知道内情后,将计就计让高福把太子写给任伯安的密信“偷”出,给到八阿哥胤祀手中,借八爷党之手促成太子的第二次被废。

邬思道的打算,除了借刀杀人之外,另一层意思是让高福戴罪立功,然后自己再出面求求情、说说好话,让四阿哥胤禛饶了高福这一次。

哪成想,还没等邬思道开口,胤禛就已经让高毋庸带着毒药,马不停蹄得赐死了高福。

经过这件事的教训,邬思道彻底看清了四阿哥胤禛冷血无情的政客本色。往后的日子,邬思道在雍亲王府内,愈发显得小心翼翼,处处为自己谋划着将来的退路。

等到邬思道离开京城,十三阿哥胤祥前来送行时,面对这位重情重义的“侠王”,邬思道不禁交代起了几句保身之道:

“十三爷,你我相识十五年了,你天真率性,行侠仗义,我很佩服你的为人呐。临别之时,有句肺腑之言啊!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命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你至今尚未勘通人情世故,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

得了邬先生金玉良言的胤祥,在与雍正相处时,愈发注重礼数周全、谨言慎行,轻易不明确表态。

比如在跟雍正下棋时,以往在兄弟中棋艺突出的胤祥,对雍正是处处想让,结局总是以和棋收场,从不敢赢一子半分,免得抢了皇帝的风头。

这样的胤祥,简直与当年的康熙钦封的“拼命十三郎”判若两人。

雍正对胤祥小心翼翼的样子,也是十分得生气,一番痛骂直接将兄弟两人的隔阂,给捅了个底朝天,算是让胤祥稍稍放下了一部分顾忌,开始大胆得承担起朝廷的重担来。

但与居功自傲、嚣张跋扈的年羹尧不同,十三阿哥胤祥始终清清楚楚得摆正自己为人臣、为人弟的本分,从不越雷池一步,更加没有得意忘形的言行举止。


再具体看胤祥与清流理论礼法的那场戏。

关于刘墨林到青楼连破苏舜清四关的事,清流的李绂和陆生楠认为这是道德败坏行径,简直给读书人丢脸,因而直接革除了刘墨林的功名。

雍正让胤祥与清流理论,我们看胤祥的表现。

他先是抬出太监秦顺,用一首山西男女唱和的小曲打开局面,继而将话题延伸至诗经里的语句,一番论证把清流们辩驳得理屈词穷。

整个论理的过程,胤祥是有理有节前后连贯,哪里还像当初到江南筹款赈灾时表现的那样,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王八王八得张口就骂!


可见,当年邬思道临别之前说的那番话,胤祥是听进去了的。

虽然他没有按照邬思道的谋划,去拼死辞掉这个铁帽子王的爵位,但他却在悉心办差与小心谨慎之间,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充分获得了雍正的信任和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