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以後,為何沒有朝代定都於關中,如長安這些地方?

忠肝義膽嶽老三


最大的問題,我認為來自於經濟。

漢朝時,關中平原的經濟很發達,與之相對的是中國的很多地方還沒有得到開發。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動亂,北方的經濟不如南方了,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從隋朝開始,雖然定都長安,但關中平原養不活一個巨大的首都。所以為什麼開始設置東都洛陽,因為洛陽更靠近中原,能獲得更大量的資源支持。

從軍事角度來說,長安很好,易守難攻;但從經濟角度來說,僅僅靠關中平原是養不活長安的。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切斷了洛陽走潼關進長安的物資通路,大唐就吃緊了,證明了長安開始不再是首都的最佳選擇。所以從宋朝開始定都開封開始,首都東移


蒼龍吼320


一個朝代首都的位置,其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有政治、經濟、人口、地理位置等等更方面的原因。

這些都是客觀原因,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也是選擇首都,99%都會參考的因素。

剩下的1%,就是人為因素,說白了就是皇帝的喜好,這方面的人比較少,比如朱元璋,當初就是執意要在自己的老家鳳陽建都。

到最後發現,鳳陽這個地方,真心沒辦法建設都城。

宋朝以前,為啥要在關中,如長安這些地方建都?

當然是因為關中的地方好唄!

以長安為例,西周、秦、西漢、新、東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武周等十三個朝代都先後在此建都,因此,長安號稱“十三朝古都”。

就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基本上還是一個“農耕社會”,關中土地肥沃,所以在秦末的時候,就有“得關中者得天下”。

這裡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人口眾多,這些都是一個大國強國的資本,沒有人口和糧食,你就算佔領再多的地方,也是無濟於事的。

在戰國時期張儀就歌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

為啥從宋朝開始,帝王就不再選擇關中建都?

一句話,因為關中的地方不好了唄,也就是咱們所說的,關中沒落了。

大家請看下面這張圖片,從唐朝開始,人口逐漸增多,關中的土地“養活”不了這麼多的人口,所以人口開始向南和東外遷。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帝王或者大軍閥的思想“比較陳舊”,因為關中是個好地方,“得關中者得天下”,所以在這個地方打的“你死我活”。

從“安史之亂”開始,大約756年到903年,短短不到150年,長安城就被攻破七次,算下來,平均每20年就被攻破一次,這還是“都城”該有的樣子嗎?

第一次是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禍及長安,唐玄宗棄城逃跑,長安被叛軍佔領;
第二次是公元763年吐蕃趁唐軍跟叛軍打的不可開交時攻佔了長安;
第三次是公元783年朱泚利用士兵譁變攻佔長安;
第四次是公元881年黃巢起義攻佔長安;
第五次是公元895年王行瑜聯合李茂貞把皇帝廢了佔領長安;
第六次是公元901年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鳳陽,叛軍佔領長安;
第七次是公元903年朱溫逼唐昭宗遷都洛陽,自己佔了長安。

所以說,常年的戰亂,也是這裡人口大量外遷的原因,而且經過這麼多次的戰爭,長安城,已經被打的“稀巴爛了”,早就沒有了盛唐時代的風華。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先看看盛唐時代的詩人筆下,長安是何等的風光。

唐初文學家駱賓王《帝京篇》中寫道:“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複道斜通鳷鵲觀,交衢直指鳳凰臺!”

可見,長安城四通八達,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國際大都市”,交通“比拼”肯定是槓槓滴!

當然,寫初唐長安城比較好的是,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他是初唐四傑之一(剩下的三個是王勃、楊炯、駱賓王)。

《長安古意》(盧照鄰)節選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百丈遊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複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梁家畫閣天中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上面詩句的意思,大家可以自己查詢一下,因為太長,就不一一翻譯了,反正就是人間仙境,大家都看過不少仙俠的電視劇吧,朝電視劇中的畫面想象,就可以了。

但是到了晚唐的時候,“仙境”就被打爛了,有詩為證。

晚唐詩人韋莊寫當時的長安:“滿目牆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車輪馬跡今何在,十二玉樓無處尋。”

當然還有很多詩都可以為證,就不一一列舉了。

只要大家知道,長安城被打的不像樣了就可以了,以後的帝王當然不會在這裡建都,因為這裡到處都是廢墟,比其他地方差遠了。

關中已經失去了它的“戰略意義”!

總結:

上面的基本上是主要原因,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

長安四周沒有屏障,很容易就被攻破(歷史上被攻破七次)

當年,宋太祖張匡胤其實想在長安或者洛陽建都的,但是發現,現在的關中,已經養活不起大宋的“人口”,尤其是首都的人口。

因為當時漕運比較發達,是首都重要的補給線路,這也是其他人反對建都洛陽或者長安的原因。

可見,地理位置,或者說“交通”,是後代帝王,沒有再把都城建在關中的關鍵原因。

畢竟關中相對於後面王朝的首都來說,地理位置是有點偏僻的!


太行山下小小強


為何宋代以後沒有朝代定都長安,從以下幾方面去分析:


從唐代末年開始的政治動盪和破壞,是為關鍵因素一

從公元883年到904年,這20多年間,長安城先後遭受到了四次打擊:

①黃巢起義(公元878年-884年),其中起義軍在881-883年佔據長安城的三年間,雖然在城內到處燒殺搶奪,但長安城的主要建築並沒有被破壞。

②公元885年,掌握禁軍的宦官田令孜挾持唐僖宗退出長安時,下令在長安城放火。以致長安城是“宮闕蕭條、鞠為茂草”。

③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軍閥李茂貞從岐州攻入長安,並在城內到處殺人放火。至此長安城“宮室廛閭,鞠為灰燼,自中和以來葺構之功,掃地盡矣”。

④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軍閥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這座古都被朱溫下令徹底拆毀。

《舊唐書-昭宗紀》: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

晚唐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也寫道: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採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

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關中平原過度開發導致生態惡化,是為關鍵因素二

在做過多朝都城之後,從唐朝開始,長安在巔峰時期就已經開始風雨飄搖,危機四伏,一系列的生態危機都在撼動著這座古城的根基。

①森林資源的消退。

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原本是背靠秦嶺、沃野千里、森林密佈的生態環境優美之地,但從秦漢開始,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從都城營造到居民日常生活,再到大規模的農業開墾,使得關中平原周邊原始森林遭受到毀滅性破壞。至唐玄宗時期,長安周圍已經無巨木可伐,需要到山西、內蒙古等地取得營建宮室的巨木。

②水資源的日益枯竭。

先秦時,關中地區河流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長安周圍更是有“渭、涇、灃、滈、澇、滻、灞、潏”八水環繞。水資源豐沛下,灌溉便利。但是從戰國到秦漢時期開始大規模砍伐森林,導致失去森林涵養的關中地區,水資源急劇減少。到唐代末年,涇河渭河灞河水量減少,龍首渠、清明渠等人工渠相繼乾涸,到北宋時,潏水水量已經到了可以趟水過河的程度。

③自然災害頻發。

森林的過度砍伐導致水土流失,引發自然災害頻發:有雨成澇,無雨成旱。

陝西省氣象局根據史料記載進行了統計,唐帝國289年曆史中,共有240個年頭髮生過澇、旱、蝗等災害。盛唐時每當關中遇到災害年,就會上演了一出官民“逃荒逐食”到東都洛陽的大戲。隋唐時多位皇帝都有“逐糧天子”的稱號。

《舊唐書·列傳·卷三十六》記載:咸亨二年,駕幸東都,留太子於京師監國。時屬大旱,關中飢乏,令取廓下兵 士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乃令家令等各給米使足。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潘明娟教授在《唐代關中旱災及其影響初探》中也提到:

唐代290年的時間內,共發生旱災112年次,可以按照旱災發生的頻率將唐代劃分為五個階段。關中旱災的連續性特徵非常明顯,連續三年以上的乾旱鏈現象突出。旱災在月份和季節中的分佈極不均勻,季節性連續乾旱偏多。唐代關中旱災災情較為嚴重。頻繁的旱災給唐代關中地區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當“安史之亂”後,唐帝國勢力江河日下,這種頻發的災害,就成了摧毀帝國的致命因素。

④地下水的汙染。

漢唐時除了宮殿群排水是用下水道以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明渠排水外加滲井。所謂滲井,就是把汙水集中起來待其自然滲入地下,這種排汙方法對淺層地下水的汙染可以說非常嚴重。導致的後果就是“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西北大學學報2007年4月期刊登的《古代西安地下水汙染及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中提到:

《唐高僧傳》記載唐中宗時“迥宅坊中井皆鹹鹵”至宋大宗祥符七年“井泉大半鹹苦,居民不堪食”直至1970年西安地下水汙染調查報告,硝態氮嚴重汙染區域正是隋唐長安城所在地。

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和漕運的阻斷,帝國覆滅的關鍵因素三。

①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

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東都洛陽便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天下之中地理優勢,成為帝國的經濟中心。四方貢賦彙集於此。武則天時,於洛陽引漕渠開新潭,使船舶進入市內。全國各地的商品通過運河彙集到洛陽。史載洛陽“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洛河。

唐高宗李治《建東都詔》:二京之盛,其來自昔。此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

然而和長安遭遇相同的是,“安史之亂”後洛陽經濟地位不斷下降,與此同時,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以揚州、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卻在不斷崛起。揚州成為了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洛陽,“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所以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稱"揚一益二

"。

②漕運的阻斷。

唐代時,隨著關中及長安人口的不斷膨脹,以及可耕作的土地不斷減少。本身經濟實力已經大幅削弱、長期缺糧的長安城及關中地區,只能依靠江淮地區的糧食和財賦來維持帝國的運作。

“安史之亂”後這種仰仗江淮為生的日子越來越艱難。當時江淮地區糧食要從洛陽糧倉進入長安城,需經黃河進入渭河,但黃河三門峽段非常兇險,“

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之七八

(漕運,唐帝國的生命線)

除了天然險阻之外,關中地區濫砍濫伐水土流失,導致的渭水的泥沙淤積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行船非常艱難,從渭河到長安的一些漕運水渠,甚至不得不一邊挖沙,一邊行船。至後來,水資源日益枯竭,到唐末經漕運進入長安的記載也越來越少,幾乎消失。

總結

綜上所述,長安城的衰落是歷史上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的必然結果。至此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分別以洛陽和開封為都。北宋以開封為都,南宋以臨安(杭州)為都。,元明清三代奠定了北京作為此後8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基礎。中國的首都和重心也完成了從西到東(長安-洛陽-開封),從南到北(杭州-南京-北京)的十字。長安城的榮光也一去不復返。



大家都知道宋朝定都開封和杭州,元明清三朝則定都於北京。那麼為什麼自宋代以後,沒有朝代定都於長安等關中地區呢?其實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起始於魏晉時期,直到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才算完成。

南方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受戰爭影響較少,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在南方發展十分迅速。經濟重心南移後,作為國家最重要的城市——首都,必然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南遷。

所以造成了宋朝以後,位於西北的關中地區喪失了首都地位。

敵對國家方位變化

兩宋之前,中原王朝的主要敵人來自西北地區。像秦漢的匈奴、西域三十六國、唐朝的突厥等。此時將首都定在關中,有利於佔據重要位置,抵禦外敵,加強防守。一旦產生什麼變化,中原王朝能夠迅速的作出反應。

兩宋之後,敵對國家的方位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集中在北方。如宋朝的遼金、明朝的韃靼等。此時若將都城放在關中,則太過偏遠。很多方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關中地區破壞嚴重

關中地區雖然政治歷史悠久,農耕發展完善。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人口迅速膨脹,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自然災害頻發。

五代十國時期,關中地區更是戰爭的焦點,歷經了大大小小的戰役無數。如唐末黃巢之亂、五代朱溫之亂等。無情的戰火使得關中地區歷史的積澱蕩然無存,宮殿房屋等基礎設施夷為廢墟。

所以兩宋以後,在關中地區定都顯然是不合適的。

漕運和海運的興起

兩宋以前,歷代王朝的漕運和海運是很少的。兩宋時期,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指南針的發明和船隻的改良使得航海技術提高了不少,這也促進了漕運和海運的興起。元明時期,海運達到了空前繁榮。鄭和七下西洋,瓷器、蠶絲、茶葉等中國特產,通過海運遠銷各國。

正是為了漕運和海運的便利,兩宋之後的都城都會趨水而建,以便保證都城的交通和經濟交流,以及軍事上的控制。



若木語

不同歷史時期,會產生不同的歷史現象。古代都城的確定和建立與很多因素息息相關。仔細分析背後的原因,我們才能夠發現其存在的合理性,找出自己想要的結果。



若木小記


宋代以後是元代,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蒙古定都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是考慮到距離自己的根據地蒙古草原比較近。元之後明朝建立,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來朱棣和建文帝爭位,朱棣取得勝利後把皇都遷到了北京,一是因為朱棣原來是燕王,屬地就在北京,可以說是自己的大本營,因為朱棣取得的皇位有爭議,南京周邊百姓不一定擁護。所以遷都北京自己的大本營。二來當時明朝的威脅主要還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元朝的殘餘勢力仍有威脅,為鞏固邊疆,便於對殘元作戰,遷都北京,也就是常說的“天子守國門”。清朝入關,打敗李自成,攻佔北京,也是因為滿族同樣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所以也選擇定都北京。





慧觀堂


以宋朝為例子吧,後面朝代的定都都有各個朝代的考量和政治需要。就不一一贅述了。

一 從制度的角度講

宋朝重內輕外,因此禁軍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京畿地區,順帶造成禁軍家屬亦集聚於此。因此,糧食供給成為一個大問題。唐朝時長安雖地處關中平原,但是始終沒有解決缺糧的問題,所以後來才有東都洛陽,用來儲備國庫的糧倉。然而宋朝還不斷的增加禁軍的數量,到後來中央政府所需的漕糧,每年增至六七百萬石,而京畿的民食猶不在內。在此等情況下,開封的肥沃的土地和

漕運發達的能力,考慮到當時的統治需要,

政治重心非和現成的經濟重心合一不可。

二 從經濟的角度講

自從唐末一來,一方面因為政治勢力由西向東遷移,一方面因為關中疊經大亂,長安城被毀,水利交通的失理,關中已經不適合定都。漢唐盛時關中地區經濟繁榮和人口密度此時移於華北平原,汴梁正是這大平原的交通樞紐,,經過唐五代以來的經營,此地連渠四達,又有大運河以通長江。宋朝統一後交通上的人為限制掃除,它便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了。

三 從軍事的角度講

宋朝的主要外敵在東北,它的邊防重地是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太原三鎮,而在重內輕外的原則下,平時兵力只能集中在京畿,而不能集中在其他任何地點;因此都城非建築在接近邊防重鎮且便於策應邊防重鎮的地點不可,而汴梁正合適。

長安歷經滄桑,長安城破落不堪,連年戰亂以及中原人口的南遷,漸漸遠離了建都的先天條件跟後天的政治需求了。





陽明山下青藤狗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宋代之前的歷代王朝,都是洛陽和長安為定都的最佳選擇,從古文化玄學角度來講,關中地區佈滿大大小小的龍脈,能夠庇佑國家國運昌盛,其次就是在關中,在歷代帝王的經營之下,早已成為極為適合做帝都的地方,而且關中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方面容易展開,但是到了宋朝的時候,關中地區歸屬遼金管轄,南宋將帝都設在了洛陽。從此漢人對關中逐漸陌生,再加上南宋經濟發展,河道及航海經濟的逐漸繁榮,走傳統模式的關中地區逐漸成了落後的地區,再加上遼金對關中地區不夠重視,所以關中地區逐漸淡出了漢人的視野。

元朝時期,元大都設立在了北京,北京開始繁榮起來,那時的關中地區早已落後不堪,直到明朝時期,朱元璋曾經也想過定都洛陽,但是劉伯溫等一眾朝臣將利弊分析了一下後,才將名帝都設在了南京,畢竟那時的南京早已比落後封閉的關中地區強上不少。

總之那時的關中地區,已經不在適合建造帝都,比起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南京差多了,哪怕是朱棣將帝都設置在北京,很大一部分原因曾經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做起什麼事情來得心應手。


北派說書人


為什麼宋代以後朝廷首都就沒有再放到關中了?

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國家敵人方位發生了改變。

城市經濟發展方面確實是影響國都選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是國家戰略防禦重心的改變也是非常影響國都定位的。

宋代以前,帝國的主要威脅來自西北方向。


像周朝的犬戎和北狄(陳浩明版哪吒不就是去打了犬戎巨人嗎),對當時的農牧民族威脅巨大。


  • 劉邦的大漢帝國主要的威脅自然來自西北方向的匈奴。(漢朝名將霍去病不就是追擊匈奴年少成名嗎)

  • 隋唐時期的敵人主要是北方的突厥和青藏高原的吐蕃。

可見宋代以前的帝國敵人基本上都是來自西北方向,而宋代以後就發生了一些變化。


  • 在趙宋王朝,對國家威脅最大的已經變成了東北方向的契丹人,而這個時候的國都建在汴梁已經距離東邊界線更為靠近了。因為當時東北方向,比如現在的北京附近並沒有什麼大都市,所以當時建都汴梁。

  • 而到了明朝,蒙古遊牧名族就成了很大的威脅,明成祖朱棣幾次御駕親征蒙古大草原就能看出一二了。

元朝和清朝因為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所以敵人也就不復存在,都是選在了北京建立都城,雖然二者選址北京建立國都原因不同。

這裡可能要問,為什麼要把國都放在靠近國家敵人的地方,不應該是越遠越好嗎?

放在古代真不是這樣。

因為古代作為農耕文明時代,交通特別不發達,而國家首都往往是全國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為了保證皇權和中央集權,最強大的軍隊和物質資源都會放在國都這裡。首都地區集中力量抵禦外敵是極其有效的。

古代信息傳遞和資源調動極其不發達,如果國都放在遠離敵人邊境的地方,而資源又都在國都,等敵人打到國都跟前了,資源還沒調動過去,那個時候整個國家基本上就完了。


關注中華城市發展


因為隨著上千年的過度開發,特別是由於對黃河及支流的過度利用,關中地區已不在是秦漢時期的千里糧倉,已開始受風沙影響,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再適合建都。而且自宋朝開始,隨著水稻的大面積種植,國家的經濟中心已從北方轉移到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而在古代,糧食的運輸主要靠的是水運,因此之後的王朝建都一般放在水運比較便利的地方,所以宋太祖才會有把首都從開封遷到洛陽的想法,只是由於宋太宗及群臣的極力排斥勸諫才未果。


山情水意最通靈


我認為。首先是交通,西域方向長期不受中原控制,路上絲綢之路逐漸走下坡路。而河運和海上交通興起,使得經濟區逐漸東移。其次是來自北方政權的軍事威脅和經濟破壞,政治重心開始南移。再就是,千百年來,關中地區的資源消耗問題,黃土高原的成因應該很大歸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