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江东小吏


我是时小墨,喜欢文学作品,喜欢发呆,欢迎喜欢文学的文友一起交流文学哦!欢迎有不同观点的文友留言评论,一起探讨哦。

余华。60后的著名作家,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开始创作,主要有《活着》、《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一次在田间遇见叫福贵的老人,向他讲述了他坎坷的一生,小说中的死亡是如此的真实,浓厚的死亡气息让读者难以承受。

在改编的电影上,并没有向观众展示全部中的死亡事件。只拍到女儿难产而死,就终结了。电影的处理方式温情了许多,让人心生慰藉。

而在小说中,福贵的一生就是充满苦难的。从而呈现出余华作品的内涵主旨,苦难的主体所承受的苦难的生命哲学。

作者想告诉我们活着就是忍受,活着才有希望。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但福贵没有放弃,仍然选择的是一种为活着而活着的态度,和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直到生命的尽头。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说:

“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象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余华的《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强大的积极力量,也因为这种力量,支撑着福贵承受着苦难而还对活着保持希望。因此他被动的忍受苦难,接受苦难,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

我们不知道一个人活着需要经历多少苦难?即便有再多的苦难,人也不能选择逃避,而是要勇敢地活着,就像作者余华在《活着》中文版的序中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小说的结尾处,那位老人福贵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细细想来,不禁令人陷入沉思。


时小墨ZYT


余华的《活着》,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读过余华《活着》的人,没有不流泪的。这是一部极其伤感的小说。家里人一个个的凄惨死去……

这个悲剧故事实际上是中国许许多多普通的家庭悲剧的缩影。

小说比现实更冷酷?不,不,现实远比小说更冷酷,更荒诞。

1、纨绔子弟富贵。富贵的成长经历其实也是很多出生在有钱人家纨绔子弟真实的人生体会。

家里有的是用不完的钱,整天游手好闲,旧时代家里都有佣人,未成人之前上个厕所都有人帮着擦屁股。

沉湎赌博酒色。醉生梦死。夜夜一掷千金,宿宿留恋花街柳巷。不学无术。谁的好话也听不进。

羞辱妻子,侮辱老丈人,天杀的有天报。和龙二一场决定生死的赌博让他一夜间变成了穷光蛋。——他醒了。有的人不经历彻底的失败,上帝的忠告听来也是一堆牛粪。

2、不离不弃的家珍。旧社会典型的原配媳妇,只认一个老公,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穷。被父亲逼回家后,生下孩子后又归来。与富贵生死相依。得了软骨病病后,心是软的,身体是软的,唯独精神是坚硬的,努力干活,拼命做家务,总害怕自己生病连累了家人。直到熬尽最后一滴血才瘫在富贵的胳膊上。

3、凤霞、有庆两个可爱善良又让人心“咯嘣——”疼的孩子。凤霞的耳朵聋了,可是她不声不响的活着,家里人把她送给人家,她又固执的回来了,一天到晚手脚不停的干活,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唯恐家人再次把她送人。

嫁了人后,给左邻右舍编织毛衣,眼活手巧,做任何事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生孩子大出血死了。

在那苦难的年代里,萧红说过:女人生孩子,会像小鸡小狗一样死去,命很贱呢!可是她像一道光,划过夜空,点亮了自己,照亮了周围。

有庆,更是让人疼。为了不穿坏鞋子,天天把鞋子提在手里跑去学校,到了学校再穿鞋子,因为经常跑,居然成了跑步冠军,为了学校赢得了很大的荣誉。爱小羊爱到让人心软。对于动物的怜悯之心让人感动得流泪。他给县长生产的媳妇输血过量丢了命。穷人的命生来就是贱的。

有庆的死让人抓狂。那么一个温柔充满爱心的孩子,因为帮助别人而搭上了自己的命。

人生从来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如果,没有假如。有庆的死像根温柔的鞭子敲击在春生“县长”心头,何尝不是鞭打在每一个道德沦丧之人的心头?

4、勤劳能干的二喜。活泼可爱的苦根,二喜的出现给苦难的凤霞人生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也给富贵家带来了一点喜庆。他们家运气实在太背了。人生苦到极致时,上帝会挽手拯救。

可是好景不长,可怜的二喜在凤霞死后不久也因为工伤——两块被水泥板活生生夹死了。不久他们的孩子——苦根,因为饿极了,吃了太多的爆豆撑死了。

世上只剩下孤独的富贵和他的一头牛。富贵的生命里来过那么多温暖温柔至极的亲人,他们一家子在一起相处、生活、友爱,然后他们又一个个离他而去。

二、《活着》,富贵一个人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始终为活着而活着,生命是最可贵的,哪怕所有的人都离我们而去,我们每个人依然要对生命心怀敬仰,活着时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活过自己的一辈子!





陌上书香


余华在活着的前言里就曾写道:作者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而高尚并不是指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过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回到《活着》本身,这本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及其家人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所遭受的苦难。

全文一开始福贵是地主家的儿子,社会的上等人,对待妻子和世人都是一副不屑的姿态。看上去很美好,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余华做到了。

从福贵以家里的地产为赌资输掉开始,福贵一生的悲剧也正式开始上演……

先是家产被福贵输完,一家人被迫搬走,随后福贵的父亲在解手时掉进蹲坑池去世,福贵的母亲开始犯病。福贵在去城里找医生的时候被迫接受了从军的请求。从军不知道多少年后,战友死的差不多了,福贵也侥幸逃回来了。

然而回来后一切早就物是人非,福贵的母亲去世了,家珍也渐渐变老,凤霞说不出话了,最小的有庆像一条杆子一样。

再后来,凤霞嫁给了歪脖子,有庆献血死了,家珍开始瘫痪在床。

再后来,家珍死了,凤霞死了,歪脖子死了,凤霞和歪脖子二喜的孩子有根也死了……

直到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和福贵两个人……

这篇极具社会特色的现实主义悲剧作品,让人感受到在悲惨的现实面前人的无能为力,但福贵虽无能为力,却也真真切切的活了下来。正如余华前言中所说的那样。他要以福贵的目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福贵在经历了苦难的一生后开始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而这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洒脱。

这篇小说,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作者明白的事也是要让读者明白的事情。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KS学习笔记


《活着》是余华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使他享誉中外。故事以福贵为男主人公,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在我国最为动荡的50年间生活,面对和承受各种苦难,最后亲人一个个先后离他而去,但他依然坚强乐观生活的故事。

作品里面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华丽的语言,这就是福贵用一个老农的口吻回忆并讲述自己人生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01世事无常,人在时代变革中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适应。

02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不离不弃,日子再苦也是甜的。

03幸与不幸不是绝对的,幸可以制造不幸,不幸也可以转化为幸。

04人活着就要不断承受苦难,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05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过程。


书影生香


活着,为什么命名就是活着,一个从地主演变为平民,大革命让地主粉身碎骨,富贵是庆幸的,多亏给了别人,要不然连累的是自己,富贵被抓去当兵,庆幸自己还能活着回来,还能看到家珍和凤霞,再以后的日子里陆续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可富贵都能挺过来,人生多变,世事无常,可我们的内心到底有多坚强,有多少能让我们扛得住,估计很少,再富贵晚年的时候,只有一头老牛陪伴在他的左右,没有任何亲人,更没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富贵能活着,是他的内心,活着就是活着,只能活着


美好的生活从微笑开始


看你这个标题我就觉得你是个被语文教育洗脑的人,看个什么东西都要去揣测作者的心思,你怎么不把文章背下来呢,人家就是有点感慨,对于过往,写些文章来缅怀过去,读者看着舒服,作者愿意写,这就行了嘛。非要跟傻子一样还研究作者的心理,那你这样猜测不如直接去问余华本人,老大叔还健在!没死!就跟以前上学语文课一样,某某某的文章什么什么心理,有什么用?你是穿越去问的别人吗?别人翘辫子几千年了你还来分析别人心理,我真的很无语。谁能告诉我这样做有什么用,从小培养厚黑学吗?


用户1634601919934


为什么非得安排周围的亲人全部死去,留下个老头,这多绝望,就算真的社会现实,毕竟人也没死尽,还是在延续呀,家珍的软骨病可以是必然,受那么多苦,营养也不好,这个角色是可敬的,儿子抽血而死,这已经悲惨之极了,也足以表达作者心中积郁满,到此为止效果会更好,凤霞受过创伤,跟着个普通男人过点普通日子,日子不会很好,但也不必死去吧,女婿的意外更象是作者故意安排的,故事发展没有到这步的必然,且前有儿子死亡悲剧已达巅峰,后面这两人这结局会令人麻木反感,把他们安排仍旧受生活的苦更好,而最大的败笔是小孙子也死了,一点点希望也没有了,这只能证明作者心理非常非常阴郁。对现实再不满,也要有一点对未来不确定的希望,即使苦根,也能发点芽出来,为什么非得这么绝呢,


南派三嫂


关于余华作品《活着》中所阐述“活着”的意义的解释。

活着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之源头。我们在追寻活着意义的时候就默认的选择了活着,而非在活着和死亡之间徘徊。我们首先选择了活着,然后我们为了证明或者掩饰我们之所以活着的原因,于是我们积极地去寻找活着之外的的意义与肯定。遂而与其说我们是为了某种另类独立于活着本身的意义而活着,莫不如说我们原本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当然,至此你有可能仍存在困惑,可能你的意识正在生死间徘徊。你有可能选择活着或结束活着,但这一切不外于因为活着而活着,或者因为活着而结束活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主观上的唯心,这是完全纯粹的自己本身对活着的本质解剖和理性论断。//@月之沉53341493:我那天给女儿大略讲了一下这本书,我女儿十二岁,哭的稀里哗啦,她觉得福贵的人生太惨了,别说孩子,我也不知道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活着?


证金学社


写的太狠了一次又一次的把满怀希望蒸蒸日上的生活撕的支离破碎,却又那么的真实。反应了个体在时代大背景下的渺小


08奥运单杠金牌获得者


想要告诉大家:要好好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