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33歲,博士畢業,一事無成,學術做的一般,怎麼辦?要不要讓他考公務員?

盛夏光年的我


33歲的博士畢業後一事無成,這種情況還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說我們上大學,讀研都一定要有人生的規劃,否則一旦畢業就會措手不及。



按道理說,博士生在專業領域應該有所特長,到高校,科研院所或者企業去就業的幾率都是很大的。

另外,博士生的就業有時候和學術做的好不好,還真的關係不大,除非你的專業領域非常特殊只能進入科研院所,那是需要一定的科研實力和水平的。進入其他行業,更重要的可能是你的實際工作與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同時還要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我認為你的朋友不能夠實現順利就業,估計也是這方面的原因導致。當務之急,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1、整理思路,給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做好一次規劃。看看自己的專業特長在哪裡,看看自己在哪些行業就業可以發揮專長和優勢,要儘量揚長避短,不要太拘泥於自己的專業領域,相關或者相近的領域也是可以的。

2、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其實這裡面的“合適”是需要值得推敲的,什麼樣的工作才是適合自己的?我認為雙方滿意的工作才是合適自己的。你想要的是100萬的崗位工作,而別人只能給你提供20萬崗位的工作,那肯定是不能達成一致的。適度調低預期,會增加就業可能性。


3、嘗試進入靠學歷致勝的行業。有一些行業只要學歷高就很容易能進入,比如現在的中小學,雖然本科畢業通過考編制進去比較難,但是如果說你有博士學歷進去還是比較容易的,甚至可以直接通過當地的綠色通道進入,不需要考試,而且在未來的職稱晉級和待遇方面都有優勢,而且教育行業也不需要有八面玲瓏的溝通技巧。

4、如果考試能力比較強的話,也可以去參加公務員考試,事實證明每年也都有大量的博士生進行公務員考試,尤其是文科類方向的,成功率也是比較高的。如果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也不能發揮,考上公務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進一步培養自己的工作和人際交往能力。很多博士生不好就業往往是因為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不願意打開心扉與人溝通,什麼事情都是按照自己想的去辦,過於偏執,這會讓博士生在就業過程當中的面試很難通過,所以需要刻意的去培養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多看一看這方面的書籍,多嘗試與外界進行溝通。


所以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博士生畢業用一事無成來描述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浪費了這麼多年國家和父母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自己這麼多年來辛苦的付出。人生不能沒有規劃,上大學後的第1件事就是要做好規劃,然後圍繞這個目標去不斷努力,將能力和知識放到同等的高度,這樣才能順利實現高質量就業。

你覺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支持我的,給我個贊和關注哦


美蛙英語


我高中同屆的四個北大,基本上都是學醫的,本博連讀,八年,目前畢業也十年了,也很難說前景多麼光明,而其他普通畢業的,該出頭的也很明朗了。按年齡算我們應該是同屆的,確實處在關鍵期,這個年齡上公務員也是枉然,考上了也還是小兵一個。我建議創業,做一些業務性的生意。


成說陳事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扎心。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都讀書讀到博士畢業了,怎麼能說是一事無成呢?是不是有點矯情了?其實還真未必是矯情。

我認識一個也是30多歲的學長,本科畢業於一所很普通的二本院校,碩博就讀於一所實力較弱的照顧性211大學,因為學的是農業類專業,博士畢業時,面臨比較尷尬的局面:

一方面,讀書耗時太長,加上博士有延期,畢業時年齡已經超過30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30多歲的人了,除了有個很普通的博士學位,一無所成”;

另一方面,因為專業的限制和本碩博背景都很普通,他既沒能接受良好的學術訓練,也沒有什麼太拿得出手的成果,較好的科研單位和大學進不去,很普通的科研所和大學倒是有機會進去,但可選擇面其實也很窄,加上因為本身對科研也沒太多的興趣和能力,進這樣的單位,用他自己的話說,“進去也是混吃等死”。這其實是比較尷尬的。

當前就業難,其實哪個學歷層次的都難。本科的,即便985的也難找到滿意的工作,所以讀研深造者多,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讀研讀博後,以為可以改善,其實也是很看畢業背景的。985名校的碩士博士,就業雖然也愁,但並沒有那麼尷尬,總有一兩條還不錯的路子可以走;那些普通院校的碩博,特別是專業還比較冷門的,畢業時,真的會比較尷尬。

從讀書求學的角度來看,拿到了博士學位,怎麼也是社會精英。這當然沒錯,但僅僅是泛泛而論。其實博士同樣是分層級的,不同的求學背景,不同的科研成果,不同的專業,其實差異也會很大。一流986名校的博士,發表過有分量的論文,專業比較f熱門,固然可在規劃未來之路時躊躇滿志;相反,求學背景普通,成果很少,甚至專業還比較冷門的博士,數量並不少,畢業時的尷尬,是外人很難體會的。

當前,每年畢業的博士數量大約有5、6萬人,看起來數量也不是很多,其實在對應於博士的就業市場上,已經有些供過於求了。每年的大學教職,其實只能容納幾千人而已,其中一部分還被從國外一流名校博士畢業回來的海歸佔據。僧多粥少,就是當前博士畢業生在謀求大學教職時的現實。那些處於本土博士的上游水平的,自然機會較大,而類似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博士那樣的下游水平的,其實機會比較渺茫。

當前有相當數量的博士生們,處境並沒有很多不明內情的外人想象的那麼好。題主這位朋友的情況,似乎亦可作如是觀。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怎麼說,拿到了博士學位,總會比非博士多一些路可走。比如:

1、去不了公辦大學,可以去民辦大學,或者再“降格”一下,去職業大專院校總不會很難;

2、去公辦大學,不能一步到位當教師,也可以“曲線救國”,先去當輔導員或者做行政工作等;

3、進入體制內,當公務員;

4、去企業裡面,做普通的研究或者開發工作。

要旨就一點:把期望值適度降低。不要覺得自己拿了博士學位,就應該有、必須有較高的期望才能匹配這個學歷。

如果題主這位朋友確實對學術沒啥興趣,或者感覺自己進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機會不大,也不太合適的話,走公務員的路子,當然不失為一條出路。不過,通常來說,對於博士畢業生,並不需要去報考普通的公務員,而是可以走“快捷通道”,這主要包括兩條:

1、走選調生。雖然也需要考試,但競爭其實不大,博士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2、走人才引進流程。現在全國很多地級市都有人才引進的優惠措施和綠色通道。尤其是某些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方,對人才十分渴求,有類似於“碩士博士引進計劃”之類的人才引進工程,比如西部的四川、重慶、雲南、陝西等省的很多地方都有類似計劃。通過這種計劃被引進,不但待遇不錯,而且往往很受當地重視,是那些普通博士們較好的選擇。

總之,對於很多普通博士生而言,畢業時確實會面臨尷尬處境,但也不必氣餒。

認清現實而不悲觀,結合自身情況,合理調整預期,合理選擇就業路徑,終究會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不錯的路子的。

我是博雅燕園,敬請關注,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能有幫助。


博雅燕園


朋友33歲,博士畢業,一事無成,要不要讓他考公務員?

請原諒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沒憋住笑了……笑了一會,小七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七的觀點:

既然只是朋友,你有什麼權利管別人是做學術還是考公務員?


什麼叫做一事無成?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即什麼叫做一事無成?

如果一個人從小不學好,長大不努力工作,33歲還不能自立,不曾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這樣的人就叫一事無成。

33歲,博士畢業,在做學術,怎麼能叫一事無成呢?題主的意思是他還沒有轟動全國甚至世界的研究成果,或者還沒有拿到諾貝爾獎嗎?

做學術,不同於一般的工作。如果你去做生意,路子對、有頭腦,第一天就能有利潤。做學問,可能需要三五年或者三五十年才有成就。

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是無法理解做學術的樂趣的。


3、考公務員就比做學術成功嗎?

公務員工作穩定,社會地位較高,好處是看得見的。做學術呢,確實沒有那麼旱澇保收,甚至有一輩子做不出大名堂的風險。

但是,你要是說考公務員就比做學問成功,那我是絕對不認同的。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僅僅以掙錢多少和短期成績為標準。

一個人,只要他在努力做有價值的事情,並且能夠堅持不懈,他的努力就是有價值的。

33歲,博士畢業,在做學術研究,雖然短期沒有大成就,但是他肯定有收入,能夠自立,不至於不能養家餬口。題主的意思應該是他沒能掙到大錢。

這個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人價值觀不同,誰也沒有權利和資格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生活。

我是小七,樂於為您解疑答惑。都看到這裡了,就順手給我一個關注唄。

墨公子說教育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33歲,博士,學術水平一般。首先,年齡不算太大;其次,學歷比較高;最後,學術水平一般,但這個完全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彌補的。所以,不要太擔憂,選擇一條路堅定走下去就好。

1.這個年齡、這個學歷、這個水平,意味著什麼?

題主之所以會擔憂,就在於有些博士年紀輕輕就有所成,比如:

劉明偵24歲牛津大學博士畢業,25歲回國,受聘為電子科技大學教授,28歲成為該校材料學院副院長。

91年出生的28歲女博士李琳,日前受聘為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博導。

楊振寧35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確實,如果和這些人比較起來,就算是一事無成了,但有必要和他們比較嗎?

說實話,這些人物都是天才。但天才畢竟是少數,我們大部分人都還是普通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普通博士也有普通博士的生存之道。

首先,33歲並不老,正處於青年期,高產、高效率、高創造力的時期,所以這個年齡段還尚未取得啥牛逼的學術成就也很正常。以7歲上一年級算,上到博士畢業總共就得23年(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3年碩士+4年博士),也就是博士畢業也得30歲了。你朋友這個年齡也就是博士畢業3年而已,學術是需要沉澱的,現在學術水平一般不代表能力問題。可能就是時間太短,還沒到出成果的時候,所以不要著急,做學術最怕心急。

其次,博士學歷,屬於學歷層次的金字塔頂尖了(博士後嚴格來講不屬於學歷層次)。這個學歷的人數,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都很少,博士能正常畢業,就說明能力不一般,也算是比較厲害的存在了。

最後,學術水平一般,這個我剛才講了,一方面學術研究需要長時間鑽研一個領域,長期的積澱,現在剛畢業幾年,沒啥大的成就也可以理解。再者說了,不一定非要把自己當作天才啊,只是一個普通學術研究者,不一定要取得多麼輝煌的研究成果。國內大多數博士學歷的研究人員,終其一生,也不一定能取得什麼顛覆性、重大的研究成果的,所以擺正心態為好。

2.實事求是出發,結合自身條件,選擇一條路。

一方面,要綜合考慮自身的條件,你是什麼大學畢業的?本科、碩士、博士,分別是什麼大學?這個也比較重要,不管是走學術,還是去企業,都會看重出身,現在211以上的重點大學招聘老師,基本要3個211或985,就是本科、碩士、博士都要求是重點大學畢業。不要覺得這是歧視,那你在看看華為、阿里巴巴等名企,招聘的科研人員,大多都是名校的博士。因為能考上名校、且能順利畢業,本身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當然,如果你確實屬於天才,在某些方面特別突出,那麼可以特招。

另一方面,你博士學歷,建議可走的幾個職業方向:

(1)大學當老師

這個是最主流的就業方式,高校多,用人需求大,大學老師基本都是要求博士學歷,你這個剛好。所以,第一選擇可以考慮去大學,當然結合個人條件,看哪些大學能進的去。

(2)科研院所當研究員

各類科研機構去當研究人員也是不錯的出路,這個要求可能相對來說,比大學當老師要低一些(中央政研室中科院社科院等特別牛逼的研究機構除外)。

(3)去企業搞科研

這個一般建議理工科的去,可以去華為、bat、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等大公司,去做研究。

當然,經管類的,也可以去企業,但是選擇會少很多,畢竟務虛的專業,在企業用武之地不大。

(4)考公務員

博士考公務員,基本都是正科級的待遇,對應主任科員,但難度很大,逢進必考,考公務員確實很難。當然。如果是清華北大等名校,很多中西部地區引進人才,往往會給比較好的職位,比如掛職縣長助理、副縣長等等。

3.總之,做學術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博士第一選擇,或者更主流的選擇,是走學術路線,慢慢熬吧。


全棧品牌人


學歷水分太多!上次看《非你莫屬》,有一自稱是大學老師的女碩士,應聘培訓之類的崗位,窮戴的不倫不類(貌似很時尚但卻不倫不類,與其身份、場合更不相稱)、演講、應答自相矛盾更令人捧腹,在場的全部滅燈,任何一位企業家用同樣的薪水能請三位沒學歷的幹活,大概也不想請這樣一位連起碼的母親責任也不想盡更別說員工的義務了!專業水平、人文修養、責任擔當可能不如一送外賣的,名不符實啊!另一方面,很多單位招聘的起點是“研士”而實際有紮實的初中畢業的水平稍加培訓就可以了,高中很多知識都用不到,學歷嚴重浪費,假大空,也是教育、招聘的利益鏈吧!


用戶8533110931554


別這麼說,我也35了,比不上人家博士,普通碩士。工作十二年,也諸多不順,每年的獎勵跟自己沒有半點關係。這個都不重要,但晉職上,也層層受阻,一直以為自己很優秀,其實真的只是“自以為”,在體制內,有很多比你“優秀”的人,無論是真優秀還是假優秀,這都改變不了,我也萌生了換行的念頭。我也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但我不想放棄自己,你的朋友也一樣,現在沒有成功,不代表以後一直落寞,總會有他崛起的時候。作為朋友,多鼓勵,能唸完博士,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每個人都有自己潛力沒有發揮的時候,天時地利人和,當一切具備了,成功離他就不遠了。建議不要打擊其自信心,每個人都有尊嚴的,尤其是學歷那麼高的人,自尊心也會比較強。多做正面的強化,會有效果的。


sky竹風


博士畢業還能叫一事無成嗎,至少人家是博士畢業!試問您是什麼學歷?又有多少人能夠取得博士學歷的!學術一般,試問您有何發現,在學術有何建樹,各種科學大獎雙獲得了幾項?

33歲,已經成人,博士畢業,學業有成!遊蕩在網上基本上都是鍵盤俠,試問有幾個人是博士,又有何能力和水平去幫助一位安排博士的命運和前程呢!

還記得《任正非傳》裡記述的一則故事嗎?一位北大的高才生到了華為不久,便洋洋灑灑給華為集團老總任正非上了萬言書,指出華為集團種種弊端,並提出改革措施。

任正非是怎麼回覆的?任正非說:“有病看病,沒病建議開除!”

任正非是閉目塞聽不能察納雅言之人嗎?當然不是!現代企業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不是你的事情不屬於你管,做好自己本職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能夠恪守本份,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到極致,那麼這個人用海爾集團的老總張瑞敏的話說,這就是英雄。

今天這樣的人太少了,大家都喜歡做諸葛亮,替別人出謀劃策,可惜我們空有幫人之心卻無幫人之才,出的主意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一個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即使是本科生或者碩士生去勸一個博士生,想一想,不覺得可笑嗎?

一位中國遊客去法國遊玩,看到思想者雕像,天色寒冷,於是解下自己外套批在周像的身上,簡直就是多此一舉!這很像我們這些人為博士出謀劃策!


青衫李探花


這個問題很有趣啊,我們來分析一下。

1、你這位朋友,博士畢業了,但是可能在碩博期間學術成績,比較普通,科研的基礎能力還是在的。

2、公務員這個職業,基本上屬於服務類和管理類。也有一些科研單位,有公務員的編制。這類還是比較適合你的朋友吧。如果單純是服務行業的公務員,比如說像是公檢法,其實這就不太適合他,更偏向於的社會活動,人際溝通等等。雖然說學術成績一般。但是他可能人生前面的33年主要的社會經歷,還是做學術研究和學習,如果一下子進入大量的社會交往活動當中,他可能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適應,能不能做出成績,其實也不好說。

而且公務員升遷就一條路。也就是職務升遷,從副科,科長,然後到處長等等向上升遷。這個不光是工作能力要強,也需要大量的人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不是說公務員想升遷要會逢迎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而是公務員要升遷是要有群眾投票的,要是一個公務員群眾關係很差,那也是不可能升遷的。看你的朋友是不是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吧,如果這方面的能力還不如一般的學術成績的話。

實在還是想考公務員的話,還是應該考科研部門的公務員。最起碼還可以把科研這一部分繼續做做,然後相輔相成,可能成績會提升的比較快。

公務員工作量高,而工資,現在也不高,如果博士畢業呢,進入一些企業工作,我個人覺得薪待遇也比較好,其實還是比考公務員要強的。

最關鍵的是一點,你的朋友,你就不要建議他。你覺得他學術成績一般,人家也許覺得自己做的已經可以了。人家也許不想考公務員,能完成博士學業,就不是混日子的一個人,也許有自己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