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序言:

英国学者爱德华·霍烈特·卡尔曾说:历史事实既然不会也不可能会以一种纯粹的形式存在着,因为当它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

而备受后世推崇的禅让制也是如此。

说到这,你或许会说,禅让制有什么不单纯的,根据《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舜的地位并不是尧让来的,而是从尧的手里抢到的。

在尧舜禹的时代,最高首领必须集智慧和力量于一身才能服众,所以在帝位更迭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着“不和谐”。

所以,单一的禅让或者篡夺并不能概括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即尧舜禹时期的禅让或许并非全部出于自愿,应该是客观形式和现实需要所逼,是争斗之后的妥协和调和的结果。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至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中尤其是儒家是极其吹捧禅让制度的,而在现实政治中,一些诸侯国也试图用这一理论,探索自身发展的模式,但真正付出实践的只有燕国的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了大臣子之。

既然这一理论被一些士人吹捧,当禅让事件在实际中发生的时候,为何有人认为这次禅让是一场闹剧呢?

当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穿越两千余年的岁月,看向燕王哙时,似乎听见了燕王哙在进行极力的自我辩解:我也是上了子之的当。

本篇笔者就从燕王哙禅让说起,聊聊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古代君主之间的禅让

燕王哙禅让王位于大臣子之。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长期游离于华夏文明圈的边缘,这就导致了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不过它相比较其他诸侯,却是根正苗红的,正如上述《史记》记载,燕国姓姬氏,与周王室同姓,在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封召公于燕地,燕国就此建立。

燕国国祚有八百多年,但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君主似乎只有三位,其中正面君主有一位,即燕昭王,他高筑黄金台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强大了燕国,负面君主有两位,即燕王喜和燕王哙,前者是亡国之君,而后者因为禅让几近导致了燕国亡国。

《战国策·燕策》记载: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意思是在燕王哙三年,燕国同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合纵进攻秦国,结果却失败而还,当时子之是燕国的相国,权力很大,专断国事。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古代的战争

而后鹿毛寿趁机怂恿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并且以禅让大道来劝说燕王哙,当然鹿毛寿还说出了一个让燕王哙心动的理由,即“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也就是说,燕王即使把王位让给子之,子之也不敢接受,相反还会得到尧一样的名声。

燕王哙信以为真,于是“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当然燕王哙并不是真心实意想要把王位给子之,于是他就以“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的方式来为自己获取好名声,可是又有人劝说,燕王哙这样是无法如愿的。

于是燕王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也就是说燕王哙把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员的任免权从太子手里收了回来,全部交给了子之。

当燕王哙做完了这些等着子之推辞的时候,结果子之却直接接受了,在燕王哙看来,这根本是没有按照设定好的剧本演好吗,不过事已至此,燕王哙已无可奈何,最终导致了“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的结局。

燕王哙禅让几近灭亡了燕国。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战国策·燕策》

燕王哙在子之的阴谋和纵横之士的怂恿下,完成了禅让,但这并没有让燕国走向富强之路,正如上述《战国策》中的记载,燕国在子之的执政下,走向了大乱,百姓苦不堪言,而将军市被和燕太子平进行谋划,趁机攻打子之。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和臣子(浮雕)

在燕太子平的号召下“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攻王宫,但是却攻打不利,而将军市被临阵倒戈,并且率军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

在燕国的这场内乱中,燕国元气大伤,正如《战国策·燕策》记载: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继而导致了“燕人恫怨,百姓离意”的结局。

在诸侯国林立的战国时代,一个诸侯国内部发生了动乱,影响很大,因为会给其它诸侯可乘之机,而燕国的内乱,就让齐国这个邻居坐不住了,于是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这场齐伐燕的战争,最终以“燕王哙死、子之亡”画上了句号,而齐国也在其它诸侯国的干预下退出了燕国,之后,燕人又拥立燕太子平继位,是为燕昭王,那么被士子吹捧的禅让制,为何却导致了这种结局呢?

  • 表面原因是子之实非贤人。

禅让制根本是让贤,但是子之似乎和“贤”字还有差距,也就是燕王哙的禅让和士子们高呼的禅让制度,其实并不一样,也就是说这场禅让其实就是一场“阴谋”,燕国的旧贵族打心里是不认可子之的,一旦有机会,他们一定会奋起反抗,而最终的事实也是如此发展的。

  • 直接原因是燕国发生了内乱。

燕王哙进行了禅让,如果燕国不爆发内乱,或许这场禅让并不会短时间内爆发出弊端,可是历史就这样发生了,说到这,不少人就推测子之执政之后实施暴政,内乱的爆发也是情理之中,对于此点,我们先暂按不表,因为下文我们会进行详细叙说。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出土的燕国文物

  • 根本原因是禅让制已不合时宜。

在礼崩乐坏的年代,禅让制其实只是士子心中构想的“乌托邦”,但是并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在战乱年代,君主最大限度的加强中央集权,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综合国力应对挑战,而其它强大起来的诸侯国进行的变法活动正是以此为核心的。

既然说到这,笔者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不同学者对于燕王哙以及禅让事件的看法,进一步聊聊燕王哙是否为“愚主”,这对我们下文要叙述的燕王哙禅让所带来的影响很有帮助。

燕王哙是否昏庸?

王哙,七国之愚主也,惑苏代之浅说,贪尧之名,恶禹之实,自令身死国破,盖无足算。——宋鲍彪注《战国策·燕策》(出自《战国策集注汇考》)

燕王哙是愚主,是大部分人的一种认识,正如上述引用,则是直接批判燕王哙的禅让是“愚蠢行为”,不过笔者认为这种似乎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论断忽略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发展特点和燕国的社会背景。

事实上燕王哙禅让一事,并不单纯是燕王哙和子之两人之间的个人行为,亦或者单纯是鹿毛寿等纵横之士游说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燕国古长城遗址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燕王哙禅让是在山东诸侯合纵攻秦“不胜而返”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这次禅让很可能是燕王哙在内部为了寻找强国之法进行的一次“尝试”,以我们现在眼光来看,禅让固然不能强大燕国,只有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改革变法才能强大国家。

但在当时这种思想并不明确,而游离于华夏文明圈边缘的燕国,也可能并未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各个国家为了强国,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纵横之士在子之的授权下正好抓住了燕王哙的心理,以富国强兵诱导燕王哙接受了这一建议,也在情理之中。

正如侯任之、金涛所著的《北京史话》一书中写道:“燕王哙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这是“以图振兴燕国”,而刘宝才在《〈 唐虞之道〉的历史与观念——兼论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一文中,亦指出:要分析燕王哙禅让事件的性质,似乎应该看到更多方面,燕王哙实施禅让是为了强国,子之也是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影视中的燕国国君

那么燕王哙的禅让究竟是否属于战国时期的变法呢,这点有很大争议,不过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曾指出:子之大概是近于申不害一派的法家,禅让事件具有政治改革的目的,但燕王哙和子之想要通过禅让的办法来进行政治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燕王哙究竟是不是庸主,在此笔者不做盖棺定论,全凭看官自断,我们接下来就具体说说燕王哙禅让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燕王哙禅让带来的影响。

燕王哙的禅让,在当时影响很大,所以它并不是一件独立的历史事件,那么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笔者认为有两点,其一,是对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影响,其二,是对当时政局产生的影响。

  • 先说其一。

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孟子·公孙丑下》

燕王哙禅让一时,孟子是见证者,因为他当时正在齐国“参政”,而后来齐国伐燕,也是有孟子的因素在其中,那么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如何看待这次禅让的呢?

正如上述《孟子》中的言论,我们可以得知,孟子认为燕王子哙不应该把燕国轻率地交给别人,相国子之也不应该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也就是对于这一“禅让”孟子是持批判态度的,并且在齐国能否伐燕一事上,孟子力主伐燕,如《战国策·燕策》记载: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孟子》

说到这,或许有人就要说了,孟子一面继承了儒家思想而宣扬禅让,又力主齐国伐燕这不是和自己倡导的“仁政”自相矛盾吗,其实这种自相矛盾只是表面上的,背后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发展的轨迹。

在燕王哙的禅让事件中,孟子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和现实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他在坚持儒家仁义思想的前提下,又在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在这次禅让事件中,法家与儒家虽然认识不同,不过也是持批判态度,对于此,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曾在《韩非子·说疑》有所论述: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意思是说,燕王哙甘受劳苦为民操心,即使古代所说的圣王明君,也不会在燕王哙之上,但他最后却身死国亡,君位被子之篡夺,自身也沦为了天下人眼中的笑柄,这是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任用臣子的缘故。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韩非子》

韩非的这种论断说明了两点,第一是韩非认为燕王哙其实也有可取之处,所以我们也不能一概以“愚主”称之,要立体看待燕王哙,第二是韩非以燕王哙禅让一事,警示君主需要任人唯贤。

也就是说燕王哙禅让这一事件,不仅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法家思想也有影响,当然或许其他学派思想也产生了影响,对此,笔者暂不深究。

  • 再说其二。

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史记·燕召公世家》

从燕国国内来看,燕王哙的禅让对燕国的政局和社会秩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上文我们也已经提到,禅让事件导致了燕国内乱,也因此差点导致燕国灭亡,但是仔细深思,这件事情又不是那么简单。

《战国策·燕策》和《史记·燕召公世家》都提到了燕国内乱不假,但是前面是有一个时间的,即“子之三年”,也就是说是子之接受了燕王哙的禅让之后的第三年,燕国才发生了大乱,这三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史料缺失,但不排除是子之渐施暴政,导致“百姓离志”。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战国策》

此外,这两本著作中还提到了另外一句话,即“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的反叛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他不敌子之的军队而临阵倒戈,那么百姓为何会反攻太子平呢,如果子之施行暴政,即使将军市被反叛,百姓也会毫不犹豫站在太子平这边吧。

不如我们换个思考方式,即在子之执政的第三年,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反叛子之,导致了燕国陷入内乱,进而导致了齐国的趁机进攻,那么百姓反攻太子平一事是不是就能理解通了呢,以此推论,燕王禅让其实并不是燕国大乱的唯一原因。

从外部影响来看,燕王哙的禅让的行为和之后发生的大乱,导致了周边诸侯国的觊觎和征伐,这也进一步导致了燕国几乎被灭国的结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看似只是一个笑话,是由不合时宜的举措而诱发的一场闹剧,其实背后是多种因素催发的共同结果,这也难怪燕王哙会愤愤不平为自己开脱,说他是上了子之的当。

战国时期燕王哙的禅让是一场闹剧?燕王哙:我是上了子之的“当”

燕昭王招贤纳士

不过燕王哙的禅让也并非全是负面影响,至少他让继任的燕昭王有了复兴燕国的志向,《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即位后)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在燕昭王的励精图治下,燕国最终实现了复兴,并且向齐国报了世仇,洗刷了燕国的“奇耻大辱”。

正如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所言:这一禅让事件为燕昭王奋发图强,进行封建的政治改革扫清了道路。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在《战国策》、《史记》和《韩非子》等传世文献的记载中对于燕王哙禅让一事,虽然有些地方略有差异,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笔者暂不深究其中细微差别和不同。】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韩非子》、《战国史》、《孟子》、《战国策集注汇考》、《竹书纪年》、《北京史话》、《〈 唐虞之道〉的历史与观念——兼论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