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燕国如此弱小,连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的赵国都打不过?

战国时期,如果一定要评选出一个能够在军事实力上和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那么一定是赵国。战国四大名将,秦国有两位,白起和王翦,赵国也有两位,廉颇和李牧。其中李牧最为了得,他是唯一一个在战国后期能够和秦国打得有来有回的名将,更别说此前的赵国还遭受了长平之战的惨败。

而长平之战,也是我国的经典战役。可以这么说,此战过后,战国的局势就基本上已经清晰,秦国统一天下再无阻碍,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为何燕国如此弱小,连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的赵国都打不过?

按理说,赵国在长平之战被白起坑杀四十万士兵以后,应该一蹶不振才对。但是事实上,战国后期,赵国依旧是除了秦国以外最为出彩的。

邯郸一战,秦国惨败,直接影响了其统一天下的时间。也许有人会说,邯郸之战,赵国是借助了魏国和楚国的力量,才击败秦国的。那么随后的燕赵鄗代之战,则是赵国自己的实力了。

那么以赵国残破的国力,是如何击败同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的呢?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赵国损失惨重

长平之战,赵国接收了本来是秦国囊中之物的上党,使得秦昭襄王大怒,长平之战由此爆发。按照赵国的国力,是打不过秦国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哪怕是赵国廉颇出马,也只能以守为主,正面打是打不过秦国的。好在,秦国的战线比赵国长,如果一直拖下去,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秦国又干起了老本行,反间计。不得不说,秦国的这招真的是屡试不爽,秦国敢做,赵国敢听。就这样,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换下了廉颇,上了赵括。赵括经验不足,中了白起之计,以至于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全部坑杀。

为何燕国如此弱小,连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的赵国都打不过?

幸好此时,秦国内部也出现了矛盾,赵国侥幸躲过了一劫。

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后,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赵,想要借此消灭赵国。赵国举全国之力,并且拉了两个盟友,才抵御住了秦国的进攻。可就算是这样,赵国依旧死伤无数。

可以这么说,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以后,国内的青壮年基本上都消耗殆尽了。赵国想要再次崛起,起码得等到下一代成长起来。

投机的燕国,盯上了赵国这块肥羊

相比于赵国,燕国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先前,燕昭王启用乐毅,五国伐齐,连破齐国七十余城,何其风光。哪怕最后燕惠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使得齐国收复了国土,那燕国也将齐国的大量粮食财报运回了自己的国内。随后的燕国,更是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与秦国交好,无人敢惹。

可以这么说,此时的燕国国力虽比不上燕昭王在位之时,那也比以前强大的多。而燕国和赵国相邻,自古就有摩擦。自然而然的,燕国便对赵国产生了想法。

为何燕国如此弱小,连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的赵国都打不过?

燕武成王十三年,也就是长平之战赵国刚刚惨败后,燕武成王果断地对赵国动了手,那就是挖人,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不过此时的赵国刚刚遭受重创,士气旺盛,燕国倒也不敢和赵国明着干,只敢干这么些无耻小事。

不过令燕王欣喜的是,秦国和赵国随后再一次爆发了邯郸之战,此战和长平之战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唯一的不同的可能就是赵国这边有两家盟友,可以减少一点损失。可饶是如此,赵国元气大伤那是肯定的。因此,燕王的心思再一次活络了起来。

于是,在燕王喜四年,燕王派出了丞相栗腹出使赵国,表面上是与赵国签订友好盟约,实际上就是查探赵国的敌情。

果不其然,栗腹回来后的一件事情就是报告给燕王赵国国内的实际情况,用史书上的话来讲就是“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燕王一听,哪里还忍得住,马上就决定发兵赵国。至于那友好盟约,对不起,没有的事。

燕国无耻行径,终究不是正途,赵国将燕国打败

可以确定的是,此时的燕国国力肯定是比赵国高的。毕竟,此时距离长平之战,也就是九年,九年还不足以令幼小的一代成长起来。我所谓的成长起来并不是那种新兵蛋子,而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然而战场之上,局势瞬息万变,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的事情,这时候,一位名将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在本文已开始就说过,赵国的名将辈出,是可以和秦国相比较的。反观燕国,唯一一个出彩的乐毅还被赶跑了。

虽说在战国时期,私学已经十分流行,普通士人也有机会读书识字,研习兵法。然而将军和谋士毕竟是不一样的。谋士只要你潜心专研,能够说动一国之君就行了。比如苏秦,游说了几个国家都没人理他,但是他照样得到了燕王的赏识,最后照样能名扬天下。也就是说,苏秦这样的谋士容错率极高。

但是将军就不一样了。战场上只有你死我活,输了很可能就是死亡,所以你没有很多机会去印证自己策略的对与错。赵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何燕国如此弱小,连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的赵国都打不过?

这时候,一个名将世家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因为有一个名将在身边,其儿子经过亲身实践以后就能提高自己的领军能力。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名将手下学习,容错率高。这也是为何战国时期的名将机会都是代代相传的。比如王翦一脉,蒙恬一脉,亦或是乐毅一脉。

那么有人会说,乐毅的儿子不就在燕国吗?

确实,乐毅的儿子乐间在燕国,他也确实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就是“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但是奈何燕王他没听啊。

结果显而易见,赵国在廉颇的带领下,打败了燕国。不知道燕王在知道这个结局以后有没有后悔不听乐间之言呢?

结束语

燕国之所以打不过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的赵国,有两个原因:一是燕国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名将,而赵国有;二是燕国亲附秦国,失去了进取之心,而赵国在经历困境以后,则每天都发奋图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