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悼天王冉闵:民族英雄还是暴虐屠夫?

说起汉族的民族英雄,你会想到谁,是擒单于,捣龙庭的西汉冠军侯霍去病,还是饮奴血,食胡肉的南宋大将军岳武穆,亦或是无意封侯,只望民安的明朝抗倭大将戚继光?


然而历史风尘掩盖了一个来自魏晋南北朝的名字,他生为汉人,祖上世为汉将,为汉家江山马革裹尸,矢志不渝,父亲却为胡人收养,刀刃向内,杀己同胞,自己成为胡人养孙,为那个视汉人为“两脚羊”的后赵皇帝征战四方,开疆拓土。


武悼天王冉闵:民族英雄还是暴虐屠夫?


这个名字叫做冉闵,人们一般喜欢称呼他为他的谥号——武悼天王,就是他抵长于胡人之手,为羯族政权后赵厮杀战场,然而也是他反胡自立,一纸“杀胡令”屠尽胡虏,杀得胡人胆寒,让汉家血脉不至于在那个战火与杀戮纷飞的朝代被屠戮一空。
后赵皇帝石虎最宠爱的养孙

冉闵祖上曾为汉黎阳骑都督,后累世为汉将,守汉疆土,其父冉良也一如祖上所期,11岁便率领族人在乞活军陈午麾下抗击胡人军队,然而冉良12岁时,后赵明帝石勒击败陈午所部,冉良英勇杀敌仍难挽回颓势,最终被俘。石勒赞叹:“此儿勇健可嘉”,怜惜他少年英杰,勇猛善战,命自己儿子石虎收养冉良为养子,改名石瞻。

石虎其人暴虐非常,对汉族百姓视为猪狗,“两脚羊”,曾抓汉人女子为其军队发泄兽欲,随后更烹煮为军粮。


武悼天王冉闵:民族英雄还是暴虐屠夫?


冉良之子冉闵年少时便展露出自己的名将风采,无论个人勇武,还是排兵布阵,都极为出彩,十分得后赵皇帝石虎的喜爱。

而后来的经历,更让石虎确信,此子必成大器——咸康四年(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只有冉闵带领的一支军队未遭创伤,冉闵威名也由此大显。随后其领军在沔南大败东晋蔡怀,声名鹊起,胡,汉两族将领闻之皆惧。
反胡自立,一纸杀胡灭胡虏

石虎死后太子石世继位,只做33天的皇帝便被自己的弟弟石遵篡位。石遵为了拉拢当时手握重兵的冉闵,许诺立其为太子。后来的石遵并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立了自己儿子作为太子,冉闵一方面功高震主,另一方面又饱受猜忌,只能起兵,杀死石遵,立其子石鉴为帝。

镇压了几次谋反围攻之后,冉闵最终自立为王,建立冉魏政权。新生的冉魏政权在政策延续之前冉闵在镇压叛乱之时发布的《杀胡令》——斩杀胡人取其首级送与官府,无论文官武将皆可加官进爵。

不满于此的冉闵更是亲自率军屠杀胡人,无论胡人贵贱男女少长,一应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体横陈于城郭之外,被城外的走兽豺狼啃食消解。


武悼天王冉闵:民族英雄还是暴虐屠夫?


杀胡令之前,中原胡人不下500万,杀胡之后,不足200万,被屠最多的羯族直接灭绝。

永和八年,冉闵率军与后燕慕容氏作战,兵败被后被后燕君主慕容儁送到龙城,于遏陉山将其斩杀,冉闵人头落地时,遏陉山方圆七里内草木全枯,蝗灾兴起伴随着大旱降临,直至十二月,这片土地滴雨未落。慕容儁无奈之下听从方士之言派使者前往遏陉山祭祀冉闵,追谥其为武悼天王,旨令刚到遏陉山天便开始下雪,干涸的大地终于得到了一丝滋润。冉闵虽然身死,此时的胡族却是再也不敢对汉人随意举起屠刀,畏惧于杀胡余威和汉家血性,只能采取更加温和的怀柔举措对汉族进行分化拉拢。

百年的时间,仅占北方汉人人口百分之十不到的胡族被汉人子孙凭借着强大的文化力和生存力同化,成为华夏同族。这一次的民族融合,也为后来杨坚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在那样一个年代,东晋偏安一隅,苟且求存,衣冠南渡之后汉家风骨不存于世,北方大片的汉家土地与人民落于胡人之手。残暴的游牧文明信俸着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丛林法则,无情地举起屠刀向汉家儿女砍去,一箭一斧,削我汉家手足,一釜一锅,烹我汉家血肉,没有人性的关怀和基本道义,礼崩乐坏,尸横漂橹,只留下哀嚎与痛苦荼毒中原大地。


无论冉闵是秉着怎样的意图下旨这一纸《杀胡令》,其最后的结果确是实实地让少数民族政权不再将汉族视为随意鱼肉的“食物”,不敢再肆意屠戮,也确确实实地为北地汉人谋取了一线生机,使得他们在那个乱世中有所依仗,得以存活。
司马光说冉闵是因为知晓胡人不可能为自己所用而清除异己,冉闵自己则在兵败被俘时对慕容儁说自己起兵自立,造反杀胡,只是因为看不惯你等夷狄称帝,自己一世英雄不甘人后。纵观他的一生,前半生为后赵大将为胡人征战,后半生才算真正找回自己汉家儿郎的归宿。

武悼天王冉闵:民族英雄还是暴虐屠夫?

对于慕容儁致祭赠谥予冉闵一事,史学各家有自己的看法,但笔者更认同范文澜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通史》中的说法,冉闵的杀胡令昭示汉族人民对异族残暴统治的反抗,这种反抗以完全不同于以往汉族文明以柔克刚的另外一种极端方式——屠杀体现,这不仅是危急存亡关头的救赎,也代表着传承千年的中原文化亦有以暴制暴的一面。不想使用暴力,不代表放弃使用暴力。

冉闵一面屠胡,一面护汉,一面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屠夫,一面是传承汉族血脉的英雄,如何评价,皆由历史的看客们自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