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隊:重症加強病房裡“超常”工作

2月5日早上6點多,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成員、北京醫院醫生周為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加強病房的(簡稱“聯合ICU”)第一個班,結束了。在這之前的2月4日,經過緊張忙碌的48小時改造,由北京協和醫院牽頭,聯合北京醫院、武漢同濟醫院、江蘇省醫療隊共同建設的 “聯合ICU”正式啟用,成為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區分院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戰場”,並於當夜收治了18名危重患者。

第一位患者就很棘手

“這裡的病人特別、特別重,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重很多,一半以上已經是病危狀態了。”周為說,收治患者中最年輕的50多歲,60~80歲之間的比較多。這些人多半都有基礎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衰、心律失常等。

2月4日下午5時,第一位患者轉入聯合ICU。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北京協和醫院副隊長、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周翔介紹,該患者極度呼吸困難,氧飽和度僅50%。面對此,從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前來指導工作的協和內科ICU主任杜斌決定立即進行緊急氣管插管。儘管此時病房還未配齊氣管插管所必備的三級防護設備,但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主任毅然冒著暴露的危險,成功為患者實施了氣管插管,患者的生命體徵終於得到維持。呼吸困難緩解後,患者的血壓開始下降,隊員們立即建立中心靜脈通路,進行積極循環復甦。一道道有序且有效的操作之後,患者的情況逐漸平穩。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杜斌主任為患者進行插管時,所面臨的困難和風險究竟有多大。周為說,給傳染病人插管時,國際上最好的做法是戴一個頭罩,整個頭和肩膀能罩起來,同時提供一個正壓,密閉比較好,還能提供一些空氣。但是,目前資源比較緊張,相關裝備並沒有到位。“除了口罩和防護服,杜斌主任只戴了面屏,就開始操作了。這就意味著,插管時暴露感染風險呈指數增加。”周為說。

即便條件如此簡陋,截至2月5日早7時,聯合ICU已經先後為7名患者實施了有創機械通氣,為3人行氣管插管,為8人提供了無創通氣或高流量吸氧等高強度呼吸支持。

從醫護人員人數上,也可以看出這個病房的重要程度。“每天上班很熱鬧,一批進去光護士就有十幾人,場面很壯觀,跟出徵上戰場一樣。”周為說,現在這個病區總共有30名醫生,100多名護士。

“有些事情跟以前不一樣了”

“以前,標準說這麼幹就這麼幹,現在就要考慮病人的特殊性和感染防控程度,很多事情不能像以前那麼幹,要換一種思路。”無數未知讓周為和同事們不斷調整著工作方式。

試、觸、扣、聽,這是醫生問診時最基本的操作,然而現在穿著防護服,帽子包住了頭,耳朵不能戴聽診器,原本查體就可以完成的操作現在根本不可能;以前想要了解病情,患者做個CT,抽幾管血化驗就行,但是現在整個流程都很麻煩;以前治療時,不會藥品不夠的情況極少,現在藥品不齊全是常態,需要想別的辦法……

“所以,你要儘量精打細算,血能不抽的就不抽,CT能不做的就不做。如果做CT,需要搬運病人,很容易汙染整個環境。”周為說,什麼樣的病人必須做,什麼樣的可以不做,得判斷。但是,聽診器不能用,CT不能做,做判斷好難。不過,這有正是考驗醫生的時刻,需要我們靠經驗和知識,靈活通過其他指標輔助判斷。

“對感染這件事,哪怕有一個人沒做好,就等於滿盤皆輸。”周為說,現在,我們的工作跟以前不一樣了,平常上班還有放鬆的時候。現在每時每刻都得繃著,除了擔心病人不斷變化的病情,還想著自己別不不小心碰哪兒了,不要被汙染了。“這一點挺難受的。”

周為說,這些危重患者都上了呼吸機,氣道是開放的,很多含有病毒的氣體會噴出來,所以這種病房工作的醫生護士感染的可能性,要比普通病房大得多。而且,在這裡,醫護人員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更多。“對這種狀態下的病人,不是我們站在床頭說兩句就行的,有很多操作需要做,很多時候真的很難避免危險。即便在這種情形下,大家還是很積極的去幹,很有敬業精神。”周為被同事們的精神和毅力包圍著。

目前,防護感染的問題確實很突出。周為說,中法新區分院並不是傳染病醫院,病房設置不是按照傳染病病房去設置的,改造後會有一些不盡合理的地方。而且,此前也不是重症監護病房,重症監護的相應條件不充分,照理說最好是負壓病房,但實際上是達不到的。“不過,現在是應急狀態嘛,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周為笑著說。

儘管工作很辛苦、環境有風險,但是讓周為感動的事情有很多。周為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發前,醫院都準備得很好,牙刷、拖鞋等都準備的很齊全。在防護物資緊張的情況下,本院的醫護人員優先讓我們用,而且醫院還對我們家裡人很照顧。所以,我們也很放心地在這裡工作。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