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前言

唐朝时期位于朝鲜半岛的国家主要有新罗、百济和高丽,它们都与唐王朝有着密切的来往。但是三大割据势力彼此之间也是矛盾纷争不断,当初唐太宗远征高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只是见好而收场。到了唐高宗时期,继续对高丽用兵,终于将其征服,并设置了安东都护府来统辖东北亚地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当朝鲜半岛的三国相互和平共处之时,中原王朝对其用兵始终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隋炀帝三征高丽终引起隋末农民大起义。唐太宗也不例外,调用四川大量的人力、财力,也不断激化了该地区的社会矛盾,造成了多起农民起义。到了唐高宗时期,能够攻下高丽,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朝鲜半岛的三大势力互相不和,战争迭起,使得唐朝能够各个击破。

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隋炀帝三征高丽

在朝鲜半岛的三大势力中,与唐王朝最为交好的当属新罗,在唐朝肇建之初,新罗王便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者,贡表方物。唐朝方面也因为处于建立东北亚统治秩序和满足天朝上国虚荣心的需要,不断同新罗来往。在唐朝前期,双方关系还是非常和谐的。

《旧唐书》载:"七年春正月己酉,封高麗王高武爲遼東郡王,百濟王扶餘璋爲帶方郡王,新羅王金真平爲樂浪郡王。高麗、新羅及荒服蠻酋,相次遣使朝貢"。

七世纪六十年代,唐罗联军先后灭掉了百济、高句丽,但在对其故地的统治问题上,唐朝与新罗的矛盾开始显现。唐朝欲实行羁縻统治政策,而新罗希望由其来接管实行直接统治。随着二者对朝鲜半岛利益追求目标矛盾的不可调解,战争的爆发就再所难免了。其结果唐朝由于受西北局势的影响而对朝鲜半岛采取退守政策,新罗则在朝鲜半岛地区不断扩张,并逐渐实现统一,由此东北亚政局进入了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新罗

唐罗战争的爆发、过程及其结果

670年3月,新罗派精兵1万渡过鸭绿江进至屋骨城,由此拉开了唐罗战争的序幕。这主要是因为面对唐王朝的外交要求,新罗扩张需要无法满足宗主国的言辞,直接导致了双方外交的失败。669年,新罗王遣钦纯和良图入唐谢罪,次年,唐高宗直接将新罗使者良图扣押,其死于唐朝监狱之中。

《三国史记》载:"许钦纯还国,留囚良图,终死于圆狱。以王擅取百济土地遗民,皇帝责怒,再留使者,百济旧地,总令割还,二月,劉仁軌及新羅戰于七重城,敗之"。

从史料看来唐朝的企图不仅仅是扣押新罗使者那么简单,其最终目的是想要新罗归还原来百济的地盘,不能坐视新罗的势力愈发壮大。外交手段是唐朝方面给予新罗做宽容的途径,但是新罗不听劝告,那么唐王朝也只能诉诸武力。唐朝之所以急于要求新罗退换百济的地盘,是因为当时西北地区形势危急,吐蕃与唐朝不断发生冲突,并且西北地区防御有限,必须调驻扎在朝鲜的军队前往西北,一旦东北地区的唐军一撤,新罗势力就不可阻挡了,终会导致东北地区局势骤变。

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鸭绿江

唐朝以薛仁贵领兵5万出击吐蕃,驻防于朝鲜半岛的唐军实力受到很大影响,这就给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新罗向唐军势力范围的扩张提供了机会。新罗联合高句丽残余力量进军屋骨城,其军事战略地位甚为重要,是唐朝东北地区通向朝鲜半岛平壤的军事要道,新罗一旦攻陷这里,退可以围歼朝鲜半岛的唐军,进可以阻断辽东地区唐军的支援。

670 年,新罗为增加自身实力,出于招抚高丽旧地民众来助自己的目的,便随便立了一个高丽的旧臣为高丽王,实为傀儡。671年,新罗突然向当时实力较弱的百济用兵,并与百济的唐军进行了交锋,唐朝将有作战经验的薛仁贵重新调往该地。673年,唐兵联合棘鞫、契丹兵攻打新罗北边,但新罗均获胜,基本上控制了高句丽故地的南部。676年11 月,新罗与唐将薛仁贵大小22战,新罗军最终获胜,斩首4000余级。此后不见唐军用兵朝鲜半岛,罗唐战争 也宣告结束。

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薛仁贵

西北地区局势的牵引使得唐朝对新罗的攻势步步退守

《资治通鉴》载:"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又以司农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亦遣归安辑百济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

安东都护府和熊津都督府的纷纷内迁,表明唐朝放弃了对百济故地和高句丽南部的统治,转而致力于巩固对辽东地区的羁縻统治。这样,高句丽的南部和整个百济已完全置于新罗统治之下,基本完成了其对平壤以南百济故地的领土追求目标。新罗又为何能独霸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这是因为吐蕃作为新生力量不断与西北地区骚扰唐朝边军,唐朝无法东西兼顾。

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熊津都督府

唐朝与新罗交锋时,必须要考虑到西北地区边防的重要性,熟悉朝鲜半岛局势和军事并且作战英勇的统帅契苾何力、薛仁贵等都被调离去负责吐蕃战事,说明当时唐高宗朝对吐蕃扰边的重视程度。670年7月,唐军于大非川一战失利后,作为唐朝西北地区重要缓冲防御地带的吐谷浑为吐蕃吞并,西北局势告急。但此后唐朝并没有放弃恢复西域统治的努力,接连派出了姜恪、萧嗣业继续征讨吐蕃,取得了一定战果。

唐朝进行的大规模募兵反映了西北局势的危急,也反映了唐朝在与吐蕃的战争中的力不从心。唐朝制定理想作战计划是兼顾东西战场,但这样做的结果使唐朝陷入了兵力分散、顾此失彼的困境。唐朝的处境又使其不能对新罗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而新罗则抓住唐朝难以在朝鲜半岛扩大战果的弱点。这场战争既与唐朝为西北局势所困无法集中打击新罗有关,也与新罗致力夺取高句丽、百济故地而与唐朝进行斗争有关。

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契苾何力

唐罗战争的影响以及七世纪末东北亚政治格局的新趋势

战争结束后,唐罗关系的演变很快,因为处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双方先有短暂时间的断交,然后步入了破冰期,最终实现正常化。面对西北吐蕃的牵制,唐朝已经没有精力去处理新罗问题,新罗也由于战争使得国家危机频频,毕竟是小国,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战争,因此也放弃了扩张。

《资治通鉴》载:"上將發兵討新羅,侍中張文瓘臥疾在家,自輿入見,諫曰:今吐蕃爲寇,方發兵西討;新羅雖云不順,未嘗犯邊,若又東征,臣恐公私不勝其弊。上乃止"。

两国关系并未因此断绝,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封以质子身份留在长安的新罗王子为镇军大将军,可见双方还存在着国家性的交往。此外,以往人唐的求法僧、留学生留在唐朝并不断学习唐朝的经济、文化、天文和历法知识,通过不断改造后传回本国,促进了新罗的进步和发展。

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唐高宗

双方关系发生改善,是因为两国均没有绝对的实力去消灭对方并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双方在朝鲜半岛的态势均采取了守势。在唐朝的宗藩体系的引导下,新罗毕竟是属于唐朝的藩属国,坚守这一地位能够获得不少利益,又何必去与唐朝硬碰硬呢?从新罗国的角度来讲,战争之后,国内百废待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战情绪很高,因此出于对自己国家利益和统治者集团利益的出发就必须同唐朝和平交往。

此外,新罗也不断加强与日本方面的沟通和来往,日本也做出积极回应,毕竟在唐罗战争中,双方关系断绝了那么久,对于自身的利益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双方不断互通使者和信物,增进了感情。日本与新罗关系的中断,也就使日本与唐朝的来往遭受了阻碍,既然新罗与日本的关系恢复如初,日本与唐朝的交往便也就恢复了,其中新罗就是中间的粘合剂,东北亚崭新的外交政局出现了。

从七世纪中后期唐罗关系入手,探析唐朝时东北亚政局的变化原因

三国来往图

评价

唐朝从朝鲜半岛退守的根本原因是吐蕃崛起而导致的西北局势危急,而其直接原因则是与新罗战争所导致的其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失控。由此,唐朝放弃了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为灭高旬丽而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新罗则依靠唐朝的力量先后灭夙敌 百济、高句丽,基本实现了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不仅以崭新的统一国家形象出现在东北亚历史舞台上,而且也改变了东北亚政治力量的分布格局。

唐罗战争之后,使得原来关系断绝的唐朝、日本、新罗三国的关系重新密切起来,这其中的粘合剂就是新罗。新罗赴往唐朝的留学生、使团等等不断增加,从唐朝学到了各种经济、文化上的东西,尤其是法律、文字等等,带回到新罗后,又传入日本,如此的三角似的文化传播不断扩散,影响不断增大。

唐罗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朝鲜半岛战争的终结,同时新罗作为崭新的统一的民族国家矗立在东北亚国际舞台上,给之后朝鲜半岛地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朝鲜半岛地区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家秩序角度看,七世纪中后期东北亚政治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唐、新罗、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罗主动同日本恢复外交,由此使得东北亚地区国家外交僵局得以打破,两国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友好局面。在同唐王朝结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后,新罗处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未放弃唐朝的宗主国地位,主动向唐朝奉表,进献方物,积极吸收唐朝文化,双方关系最终得到改善并实现了和平交往,为之后东北亚地区政局两百余年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