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前言

唐朝時期位於朝鮮半島的國家主要有新羅、百濟和高麗,它們都與唐王朝有著密切的來往。但是三大割據勢力彼此之間也是矛盾紛爭不斷,當初唐太宗遠征高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只是見好而收場。到了唐高宗時期,繼續對高麗用兵,終於將其征服,並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來統轄東北亞地區。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現象,當朝鮮半島的三國相互和平共處之時,中原王朝對其用兵始終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隋煬帝三徵高麗終引起隋末農民大起義。唐太宗也不例外,調用四川大量的人力、財力,也不斷激化了該地區的社會矛盾,造成了多起農民起義。到了唐高宗時期,能夠攻下高麗,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朝鮮半島的三大勢力互相不和,戰爭迭起,使得唐朝能夠各個擊破。

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隋煬帝三徵高麗

在朝鮮半島的三大勢力中,與唐王朝最為交好的當屬新羅,在唐朝肇建之初,新羅王便不斷向唐朝派遣使者,貢表方物。唐朝方面也因為處於建立東北亞統治秩序和滿足天朝上國虛榮心的需要,不斷同新羅來往。在唐朝前期,雙方關係還是非常和諧的。

《舊唐書》載:"七年春正月己酉,封高麗王高武為遼東郡王,百濟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高麗、新羅及荒服蠻酋,相次遣使朝貢"。

七世紀六十年代,唐羅聯軍先後滅掉了百濟、高句麗,但在對其故地的統治問題上,唐朝與新羅的矛盾開始顯現。唐朝欲實行羈縻統治政策,而新羅希望由其來接管實行直接統治。隨著二者對朝鮮半島利益追求目標矛盾的不可調解,戰爭的爆發就再所難免了。其結果唐朝由於受西北局勢的影響而對朝鮮半島採取退守政策,新羅則在朝鮮半島地區不斷擴張,並逐漸實現統一,由此東北亞政局進入了和平穩定發展的新時期。

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新羅

唐羅戰爭的爆發、過程及其結果

670年3月,新羅派精兵1萬渡過鴨綠江進至屋骨城,由此拉開了唐羅戰爭的序幕。這主要是因為面對唐王朝的外交要求,新羅擴張需要無法滿足宗主國的言辭,直接導致了雙方外交的失敗。669年,新羅王遣欽純和良圖入唐謝罪,次年,唐高宗直接將新羅使者良圖扣押,其死於唐朝監獄之中。

《三國史記》載:"許欽純還國,留囚良圖,終死於圓獄。以王擅取百濟土地遺民,皇帝責怒,再留使者,百濟舊地,總令割還,二月,劉仁軌及新羅戰於七重城,敗之"。

從史料看來唐朝的企圖不僅僅是扣押新羅使者那麼簡單,其最終目的是想要新羅歸還原來百濟的地盤,不能坐視新羅的勢力愈發壯大。外交手段是唐朝方面給予新羅做寬容的途徑,但是新羅不聽勸告,那麼唐王朝也只能訴諸武力。唐朝之所以急於要求新羅退換百濟的地盤,是因為當時西北地區形勢危急,吐蕃與唐朝不斷髮生衝突,並且西北地區防禦有限,必須調駐紮在朝鮮的軍隊前往西北,一旦東北地區的唐軍一撤,新羅勢力就不可阻擋了,終會導致東北地區局勢驟變。

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鴨綠江

唐朝以薛仁貴領兵5萬出擊吐蕃,駐防於朝鮮半島的唐軍實力受到很大影響,這就給正處於上升階段的新羅向唐軍勢力範圍的擴張提供了機會。新羅聯合高句麗殘餘力量進軍屋骨城,其軍事戰略地位甚為重要,是唐朝東北地區通向朝鮮半島平壤的軍事要道,新羅一旦攻陷這裡,退可以圍殲朝鮮半島的唐軍,進可以阻斷遼東地區唐軍的支援。

670 年,新羅為增加自身實力,出於招撫高麗舊地民眾來助自己的目的,便隨便立了一個高麗的舊臣為高麗王,實為傀儡。671年,新羅突然向當時實力較弱的百濟用兵,並與百濟的唐軍進行了交鋒,唐朝將有作戰經驗的薛仁貴重新調往該地。673年,唐兵聯合棘鞫、契丹兵攻打新羅北邊,但新羅均獲勝,基本上控制了高句麗故地的南部。676年11 月,新羅與唐將薛仁貴大小22戰,新羅軍最終獲勝,斬首4000餘級。此後不見唐軍用兵朝鮮半島,羅唐戰爭 也宣告結束。

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薛仁貴

西北地區局勢的牽引使得唐朝對新羅的攻勢步步退守

《資治通鑑》載:"徙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徙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又以司農卿扶余隆為熊津都督,封帶方王,亦遣歸安輯百濟餘眾,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以統之"。

安東都護府和熊津都督府的紛紛內遷,表明唐朝放棄了對百濟故地和高句麗南部的統治,轉而致力於鞏固對遼東地區的羈縻統治。這樣,高句麗的南部和整個百濟已完全置於新羅統治之下,基本完成了其對平壤以南百濟故地的領土追求目標。新羅又為何能獨霸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這是因為吐蕃作為新生力量不斷與西北地區騷擾唐朝邊軍,唐朝無法東西兼顧。

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熊津都督府

唐朝與新羅交鋒時,必須要考慮到西北地區邊防的重要性,熟悉朝鮮半島局勢和軍事並且作戰英勇的統帥契苾何力、薛仁貴等都被調離去負責吐蕃戰事,說明當時唐高宗朝對吐蕃擾邊的重視程度。670年7月,唐軍於大非川一戰失利後,作為唐朝西北地區重要緩衝防禦地帶的吐谷渾為吐蕃吞併,西北局勢告急。但此後唐朝並沒有放棄恢復西域統治的努力,接連派出了姜恪、蕭嗣業繼續征討吐蕃,取得了一定戰果。

唐朝進行的大規模募兵反映了西北局勢的危急,也反映了唐朝在與吐蕃的戰爭中的力不從心。唐朝制定理想作戰計劃是兼顧東西戰場,但這樣做的結果使唐朝陷入了兵力分散、顧此失彼的困境。唐朝的處境又使其不能對新羅採取速戰速決的戰術,而新羅則抓住唐朝難以在朝鮮半島擴大戰果的弱點。這場戰爭既與唐朝為西北局勢所困無法集中打擊新羅有關,也與新羅致力奪取高句麗、百濟故地而與唐朝進行鬥爭有關。

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契苾何力

唐羅戰爭的影響以及七世紀末東北亞政治格局的新趨勢

戰爭結束後,唐羅關係的演變很快,因為處於國家利益的需要,雙方先有短暫時間的斷交,然後步入了破冰期,最終實現正常化。面對西北吐蕃的牽制,唐朝已經沒有精力去處理新羅問題,新羅也由於戰爭使得國家危機頻頻,畢竟是小國,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戰爭,因此也放棄了擴張。

《資治通鑑》載:"上將發兵討新羅,侍中張文瓘臥疾在家,自輿入見,諫曰:今吐蕃為寇,方發兵西討;新羅雖雲不順,未嘗犯邊,若又東徵,臣恐公私不勝其弊。上乃止"。

兩國關係並未因此斷絕,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封以質子身份留在長安的新羅王子為鎮軍大將軍,可見雙方還存在著國家性的交往。此外,以往人唐的求法僧、留學生留在唐朝並不斷學習唐朝的經濟、文化、天文和曆法知識,通過不斷改造後傳回本國,促進了新羅的進步和發展。

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唐高宗

雙方關係發生改善,是因為兩國均沒有絕對的實力去消滅對方並進行大規模的擴張,雙方在朝鮮半島的態勢均採取了守勢。在唐朝的宗藩體系的引導下,新羅畢竟是屬於唐朝的藩屬國,堅守這一地位能夠獲得不少利益,又何必去與唐朝硬碰硬呢?從新羅國的角度來講,戰爭之後,國內百廢待興,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人民反戰情緒很高,因此出於對自己國家利益和統治者集團利益的出發就必須同唐朝和平交往。

此外,新羅也不斷加強與日本方面的溝通和來往,日本也做出積極回應,畢竟在唐羅戰爭中,雙方關係斷絕了那麼久,對於自身的利益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因此雙方不斷互通使者和信物,增進了感情。日本與新羅關係的中斷,也就使日本與唐朝的來往遭受了阻礙,既然新羅與日本的關係恢復如初,日本與唐朝的交往便也就恢復了,其中新羅就是中間的粘合劑,東北亞嶄新的外交政局出現了。

從七世紀中後期唐羅關係入手,探析唐朝時東北亞政局的變化原因

三國來往圖

評價

唐朝從朝鮮半島退守的根本原因是吐蕃崛起而導致的西北局勢危急,而其直接原因則是與新羅戰爭所導致的其對朝鮮半島局勢的失控。由此,唐朝放棄了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為滅高旬麗而苦心經營多年的成果,新羅則依靠唐朝的力量先後滅夙敵 百濟、高句麗,基本實現了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不僅以嶄新的統一國家形象出現在東北亞歷史舞臺上,而且也改變了東北亞政治力量的分佈格局。

唐羅戰爭之後,使得原來關係斷絕的唐朝、日本、新羅三國的關係重新密切起來,這其中的粘合劑就是新羅。新羅赴往唐朝的留學生、使團等等不斷增加,從唐朝學到了各種經濟、文化上的東西,尤其是法律、文字等等,帶回到新羅後,又傳入日本,如此的三角似的文化傳播不斷擴散,影響不斷增大。

唐羅戰爭的結束也標誌著朝鮮半島戰爭的終結,同時新羅作為嶄新的統一的民族國家矗立在東北亞國際舞臺上,給之後朝鮮半島地區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朝鮮半島地區的歷史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從國家秩序角度看,七世紀中後期東北亞政治體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唐、新羅、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羅主動同日本恢復外交,由此使得東北亞地區國家外交僵局得以打破,兩國關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友好局面。在同唐王朝結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後,新羅處於國家利益的需要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並未放棄唐朝的宗主國地位,主動向唐朝奉表,進獻方物,積極吸收唐朝文化,雙方關係最終得到改善並實現了和平交往,為之後東北亞地區政局兩百餘年的和平穩定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三國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