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被擁戴,曹操遭唾罵?

一剪梅73014109


劉備

劉備被擁護曹操被唾罵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羅貫中先生寫了一本書叫做三國演義,在這部書當中,羅貫中先生尊劉貶曹,以劉備的出生經歷和人生過程為整個書發展的主線,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對整個後世人看待三國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讓人們先入為主認為劉備是三國時期的主角,劉備帶有主角光環,所以他自然就會擁有更加正確的決策,會擁有更加正確的社會輿論。曹操被人夠唾罵也是因為羅貫中先生在這個三國演義當中將曹操塑造成了一個奸臣的形象,但是如果我們客觀的去看待歷史,曹操並不是一個奸臣,他只是一個真正擁有雄才大略,並且能夠良好的治國理政的一位英雄。

因此看待歷史,我們更要以正史為依據,而不是以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演繹的方式去了解歷史,所以我推薦大家去看一看易中天先生所講的三國,這對我們重新認識曹操和劉備會有一個更加好的方式。


小涵有言


看官老爺們大家好,我是史海窺秘。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談談我自己的經歷。在我還是學生時,一直非常喜歡劉備這個歷史人物,與之相對應比較反感曹操。劉備在我眼中是正義的化身,代表著善良和仁愛,曹操便是邪惡與兇殘。之後的觀念慢慢發生了變化。

回到正題。

談談劉備被擁戴,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劉備是漢室宗親,漢皇后裔,古代權力的交接受宗法制與世襲制影響。尤其是在國家神器的傳承方面更為明顯,血脈血統為世人所看重。劉備雖說不是漢室嫡系,頂著漢皇后裔的光環,光復漢室,匡扶社稷,在法理上是合情合理合法且合乎道義。不僅法律上找到支持,也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第二:劉備以仁義立身(且不談是否假仁假義),待人處事的確做到了仁義。在禮樂崩壞的東漢末年,雖說是個弱肉強食的世道,爾虞我詐的大環境,但是阻礙不了世人對正義仁義和善良的嚮往,自然對劉備敬佩有加,禮敬有加。追隨擁戴者自然很多!

第三:劉備的志向是匡扶漢室,廓清環宇。這對心懷漢室的漢室老臣和大漢子民來說,無異於黑暗世界的一盞明燈。這些人都把最後的希望都寄託在劉備身上,這股人凝聚出的力量擁戴也是極為強大的。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又名吉利。

曹操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應該就是那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實屬是最違背公序良俗的一句話,也是最讓人唾棄的一句話,這也是曹操為人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從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瞭解曹操的歷史形象。

而真正讓曹操被人唾棄,是因為三句話,三件事。

第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大大的傷害了天下追隨者的心,極大的打擊天下文人士子的投效之心,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忠心追隨的領導會隨時幹掉自己!實際上這是羅貫中演義小說抑曹揚劉的寫作手法,故意誇大了曹操的言行。這是曹操類似言行的曲解,曹操曾說過“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意思是,寧願我辜負別人,也不想別人辜負我!

第二句話,也是羅貫中演義中“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將曹操直接定性!這句話也是根據當時名士許劭對曹操的評價“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藝術加工得來的!許劭,東漢末年著名的社會評論家,這個許劭不僅看人十分精準,而且點評含金量極高!舉個例子,他的一句好評可使人毫不費力而躋身官場,甚至平步青雲!因此曹操在年少時也曾備重禮去拜訪,以期獲得好評,許劭三次拒絕,奈何不住曹操的反覆堅持,遂給出那句評價。羅貫中加以改寫用於演義中。此時小說的影響力顯然大大超過了正史記載!以至於人們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耳熟能詳,而“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卻不為人所知。這也是曹操形象被奸化的原因之一。

第三句話:是出自清人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時說的一句話,“曹操是古今來奸雄第一奇人”由此曹操正式被臉譜化為奸人,被稱“奸絕”

再聊聊曹操一生中飽受爭議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三國演義》描述,曹操刺董失敗後,逃亡途中,錯殺呂伯奢一家。將曹操釘在恥辱柱上,曹操由此被稱為忘恩負義的小人。

這裡不得不說曹操比竇娥還冤,根據陳壽編寫的《三國志》,裡面並沒有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的記載,而其他史書也未曾記載。可以這樣說,除了《三國演義》,至少其他正史野史不曾有過這樣的記載。這是羅貫中一種抑曹揚劉的寫作手法!

第二件事:殺邊讓。這裡引用史書記載。曹操因為軍糧耗盡退回兗州後不久,又發生了名士邊讓被殺事件,更是造成了兗州士大夫的恐慌,局勢急轉而下。邊讓被殺的原因,《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均有記載:“譏議”曹操。邊讓在當時很有名氣,深得兗州官吏和士族階層的敬重,雖然史書未載邊讓之死的原因,但從時間上推理,極有可能是邊讓對曹操血洗徐州不滿,加上曹操閹黨之後的這種出身一直為世人所詬病,言語之間處處譏諷,終於讓曹操忍無可忍,《資治通鑑》中說“操聞而殺之,並其妻子”的描述有兩種意思:第一,邊讓的“譏議”並非當面對著曹操說的,因此當是在與兗州官吏和士族階層私下談論中提及的,由於邊讓的名氣大,他的“譏議”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對曹操在兗州的統治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曹操不得不殺邊讓;第二,“並其妻子”可見曹操對邊讓恨之入骨,反過來也可以說明邊讓“譏議”之惡毒、毒害之深遠、影響之廣泛。

其實我們都知道文人的筆,殺人不見血,曹操殺害了邊讓,無論是當世的文人士子,還是後世的文人士子,想要用筆為邊讓鳴冤,給曹操寫點什麼,都是很簡單的

第三件事:封公爵,做丞相,稱魏王!這是最不能容忍的,曹操隨著勢力的擴大,實力的增強,無論是自己願不願意都不可避免的走上稱帝之路。還政於天子無異於自取滅亡,就算曹操自己願意放棄權力,他的追隨者們都不可能讓他放棄權力。畢竟一條船上的人,要死大家一起死了!而謀奪漢室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跟的!這也是曹操為人唾棄的重要原因。

以上。

歡迎有不同見解的帥哥美女,在下方評論區一起討論。您的評論和關注是對歷史愛好者最大的支持!!!







史海窺秘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大浪淘沙,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各佔一份天下,奠基立國,其中的曹操和劉備作為兩名性格鮮明的君主,被世人所熟知,但是劉備卻被世人所擁戴,曹操卻被世人所唾罵,這其中緣由有《三國演義》對人物正邪的描寫,也有歷史故事的記載,筆者現在就分析如下。

一,劉備乃漢室宗親,根正苗紅,曹操乃宦官之後,出身不好。

劉備乃漢室宗親,根正苗紅

劉備的祖上是中山王劉勝,劉勝是西漢景帝的第八個兒子,也是漢武帝劉徹的親兄弟,他在公元前154年,被封為中山王的。

劉勝這個中山王生活的非常滋潤,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並且還好女色,以致於劉勝這這個人兒子特別多,生了120個兒子,但是被封侯的只有20個,其中有一個叫做劉貞的,這個劉貞後來就搬到了涿鹿地區,而這個劉貞就是劉備的祖先,劉備後來就是在涿鹿地區起兵的。

劉備屬於皇族遠親,根正苗紅,屬於正統血脈,所以受世人所待見。

曹操乃宦官之後,出身不好

曹操出身於大官僚地主家庭,本姓夏侯,曹操的父親的曹嵩後來做了宦官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才改為曹姓,由於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集團因霍亂朝綱而臭名遠播,所以做為宦官後裔的曹操,也被世人所唾棄。

《三國志》: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其中有一個故事就能充分證明曹操因為身世,被人所鄙棄。曹操後續加入了外戚大將軍何進的陣營,來對抗宦官勢力,在對於宦官採取什麼措施的時候,曹操和何進產生了分歧衝突,何進對曹操的宦官後裔身份還進行了嘲諷,使的曹操很難堪,所以說曹操的這個宦官後裔身份終究是不受世人所待見的,這也是曹操一生的痛處。

在儒家思想奉行的漢朝時期,劉備出身於正統家庭,而曹操則出身於官宦之家,一對比,曹操的身份就相形見絀。

二,劉備壯年時期,仗義助人,深得人心,曹操壯年多疑心,殺朋友全家,失去人心。

劉備壯年時期,仗義助人,深得人心

劉備壯年時期,有待人之義,始終高舉道義的旗幟,尤以兩件事可以彰顯出劉備這個光鮮的人物特點,一件是解圍孔融漲名氣,另一件事是幫陶謙徐州解圍。

  1. ——解圍孔融漲名氣:當時,北海郡被黃巾軍所圍,形勢萬分危急,北海相孔融忙差人向劉備求救,劉備一看孔融來求救,絲毫沒有半點遲疑,點起本部軍馬,與關羽,張飛一併率軍去救孔融,就這樣,劉備幫孔融解了北海之圍,這次解圍行動讓劉備的人氣指數迅速飆升,一提到劉備,人們都是交口稱讚。


一方面,劉備與孔融二人素不相識,孔融能夠在諸多諸侯中找尋劉備來幫忙,說明劉備此時已經聲名在外,有很高的聲譽。另一面,也是對劉備為人的信任。

2.——幫陶謙徐州解圍:曹操因為父親死於徐州牧陶謙的“手上”,大怒率軍來攻徐州,陶謙因勢單力薄,便對劉備發出了邀請,請劉備協助他守衛徐州,一起對抗曹操的大軍。就這樣,劉備幫助陶謙抵禦住了曹操的軍隊,解了徐州之圍,後,陶謙死,陶謙臨死將徐州託付於劉備。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

劉備的仗義,高舉仁義大旗,打動了陶謙,這也是陶謙敢於放心將一州之牧託付於劉備的原因。

曹操壯年多疑心,殺朋友全家,失去人心

曹操在性格,品德上有很多欠缺之處,他的性格中充滿了詭計多疑,殘忍自私,尤以“呂伯奢一家滅門案”最能彰顯出曹操的人物性格。

據史籍記載,當時曹操投奔呂伯奢之後,呂伯奢的兒子十分熱情地招待了曹操,在準備食物的時食器相互觸碰發出聲響,曹操卻誤以為是兵器相碰的聲音,認為他們要謀害自己,於是就先下手為強,殺死了呂伯奢的兒子,當曹操發現是誤殺之後,淒涼的說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更多是的曹操對自我的安慰,以及無奈。

從上面敘述中不難看出,劉備的為人讓與之交往的人放心,而曹操恰恰相反,多疑,自私,為求自保連自己的好朋友的兒子都能殺掉。這樣的人,世人能不痛恨嗎。

三,劉備寬以待人,幕僚得以盡其才,而曹操心胸狹隘,幕僚皆不得善終。

劉備寬以待人,幕僚得以盡其才

劉備事業上的突飛猛進與他禮賢下士是分不開的,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諸葛亮和法正二人,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後,幫著劉備治理大後方,治理長沙三郡,組織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給劉備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後勤保障。由於劉備的寬以待人,才會讓諸葛亮覺得自己遇到了明主,才會用盡全力幫助劉備。

而法正原先在劉璋處不受待見,能力得不到發揮,但是自從和劉備處事以後,就發現劉備對自己特別尊重,對自己總是噓寒問暖,使法正的那顆冰冷的心得到了溫暖,其次劉備不僅僅是對其尊重認可,還重用法正,使的法正能夠盡其才,幫助劉備取得了益州。

劉備能夠佔荊州,取益州,和這些優秀的幕僚是分不開的,但更多的是自己能夠寬以待人,幕僚才能盡其才。

曹操心胸狹隘,幕僚皆不得善終

曹操心胸狹隘,殘忍自私,自己身邊的幕僚少有能夠善終的,譬如就說楊修。

楊修本是曹操手下的一名主薄,隨曹操大軍在漢中與蜀漢大軍對峙,但是因為軍糧將盡,曹操在進與退中猶豫不決,一天晚上,值班軍士來問曹操,使用什麼口號作為值班口令,曹操隨口就說到:“雞肋”。

各將領軍士對這個口令感到十分莫名,主薄楊修聽後,卻立即開始整理行裝,眾將領驚奇的很,都問楊修:“丞相還沒下令撤兵,楊主薄你怎麼開始收拾行裝了?”

楊修一聽笑道:“所謂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這漢中對於丞相來說,就好比是雞肋一樣,,為一塊雞肋,沒必要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丞相很快就會撤兵了。”

聽完這些話,眾將士也紛紛開始收拾行囊準備撤退,曹操知道這件事情後,大怒,將楊修下獄,以擾亂軍心之罪就地正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備因險拒守”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其實,這件事說大不大,楊修畢竟是有才之人,為曹操也做出過大貢獻,但因為曹操心胸狹隘的,不容人的性格,使他不會放過楊修。

曹操身邊的幕僚如許攸,荀彧等人都因為曹操的性格問題,而被曹操找各種藉口給弄死了,

所以在這點上,曹操和劉備真沒法比,劉備身邊的幕僚最起碼都是善始善終的。

四,劉備建立蜀漢,以光復漢室為己任,曹操封王拜相,實為亂臣賊子。

劉備漢中稱王,以光復漢室為己任

劉備效仿漢高祖在漢中稱王,是想借助這件事增加自己漢室宗親的權威性和合法性,也向天下人“陳述”一個信息,我是高祖的後人,我是正統的劉家人,我是國家的法定繼承者。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

而劉備的口號是光復漢室,這就無形把把壓力還給了曹操,說明曹操所在的漢庭是不合法的,不是正統的。

曹操封王拜相,實為亂臣賊子

曹操依靠強力的政治手段,逼迫漢獻帝對自己封王拜相,封到最後,就差把皇帝之位給了曹操,但是曹操是個聰明之人,只要皇帝之權,不要皇帝之名。

乍一看,曹操功勞甚大,封王拜相合情合理,但是這些仔細一看,全是曹操自己私自操作的結果,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一點實權也沒有,被曹操架空了。

所以說儒家思想奉行的時代,曹操的亂臣賊子行為必定會觸及眾怒,受天下讀書人唾棄,而劉備作為漢室後裔,匡扶正統,是讀書人所樂於看到的。

五,《三國演義》對曹操進行大幅度的抨擊,對劉備進行歌頌。

《三國演義》作為羅貫中先生的大作,但這本書只是小說,不是正史,因為寫歷史的人,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分析歷史人物,不偏不倚,而我們的羅貫中先生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在人物中分出正邪兩方,沒有根據真正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這也是寫作的一個大忌。

所以我們現今的人更多的人是通過對《三國演義》的個人理解,而對劉備和曹操這兩個人進行褒貶的。這也是我們現今時代為什麼對劉備和曹操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

所以作為後來者的我們,要客觀的看待劉備和曹操,不能對一個人一味的抨擊,也不能對一個人一味的褒揚,我們要學習劉備的優點,也要改正曹操的缺點。揚長避短。


向日葵愛歷史


劉備被擁戴有這麼些原因,一是劉備岀身低微,加之岀道遲,年齡也大了,顛沛流離,東拼西拼辛苦的積累了點家業,真是求盡了人才,絞盡了腦汁,因此辛勞得來的果實令人敬佩,白手起家的人沒話柄,也就是大眾對他有同情心。

第二點,劉備有仁慈心,做為一個男人,再苦再累有淚也不輕撣,而劉的哭是三國中最有名的哭,以至於現在孩子嚎啕大哭時,大人無奈時就會說"你劉皇爺哭荊州啊"可見多傷心,可見愛哭的人就心軟心慈,富有同情心,再說劉備的心慈也體現在軍面方面的也多,如在曹操進攻新野中帶百姓逃走,張翼德怒鞭督郵中跪泣劉青天不要走,收劉封為義子等都體現了劉備的仁慈心。

還有一方面就是正統,你起事就得有個說法,劉備編造的漢室宗親、靖王之後久用之後人們也漸漸認可了。而人家岀師有名是打著除賊扶漢室的幌子謀天下的,這在當時的人認為是正義之師。

還有就是史書及演義的作者過份渲染,他們本意都貫穿了"尊劉貶曹"的思想,這種思想寄與了劉備很多同情,被刻畫為"好人"的形象,而好人所做的陰謀也認為是對的,這樣劉備的名聲怎麼不會好呢,名聲好了就會受擁戴,以至於一時人才雲集,在得時,得人、得地的情況下,擠身三國群雄,成為鼎足一國的霸主。

而曹操雖然在軍事、文學丶各方面優於劉備,但是他有很多缺點,導致人們一致認為他是"奷雄"。

首先曹操其貌不揚,個小眼細面大白,因此戲臺上岀來的曹操就是個白眼的"奸臣"相貌,這種人在人心目中怎麼會好呢?

其次曹操生性多疑,導致濫殺了許多無辜,如有名的典故楊修之死、夢中殺人、錯殺王垕,錯殺呂伯奢等,並且還說"寧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這與白色恐怖時的"寧可錯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何異。

其次就是好人妻,每次戰爭結束,他就及不迫待的去俘虜中尋找絕色女子據為己有,在宛城之戰中還為張繡的嬸孃鄒氏失去了兒曹昂和大將典韋,被人家一箭射中人中,差點要了命,而兩顆門牙去掉,忠信部學堂受損,這裡作者暗指此人不忠不信。

再說曹操雖沒稱帝,但挾天子以令諸候與董卓何異,因此曹操還是不得人心的,不得人心怎麼會被人擁戴呢,只能落個被人唾罵的結局,這還算輕的,佛教故事中曹操變豬輪迴說都有。


木火燊輝


《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的,因為人們愛喜歡讀《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著名的四大名著,民間流傳非常廣。劉備白手起家,與東漢皇帝同姓,身為漢臣,忠於漢室,善良為本,努力匡扶漢室。曹操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文才武略,智慧雙全。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大有可為888


正史對曹操的評價是非常的正能量的: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那麼為什麼民間老百姓大多貶低曹操褒揚劉備呢?主要的原因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作者羅慣中的的作品是偏向劉備的,不喜歡曹操的,所以作品中有明顯的貶曹褒劉的傾向性。




隱者康司馬


褒劉貶曹,好像確實是主流,特別是對於我們現代的人來說,一說到曹操那就是梟雄,一說到劉備那就是仁義。對於有這個主流意識的,我覺得最大的功勞可能就是《三國演義》了。

其實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本小說其實一直都是圍繞劉備,蜀漢來寫的。作為主角光環來說,怎麼可能去貶低劉備呢,是把。

而且這個也是時代需要,如果《三國演義》褒曹貶劉的話,那麼就要成為禁書了,就跟《水滸傳》一樣了,《水滸傳》在明清時期屬於禁書,因為他宣傳的就是造反。而如果《三國演義》褒曹的話,那就是鼓勵以下犯上,造反了。雖然說曹操沒有稱帝,但是他畢竟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皇帝。不說是奸臣,但也不是一個忠於皇帝的臣子,在古代以皇權為上的時代來說是均不允許曹操這樣的人存在的,所以不可能去褒曹了。

而劉備是漢室正統,他的出現就是上天之選,因為他代表的是漢室,代表的是正統,代表的是受命於天,整個封建社會最注重的就是這個。

我們現代的人其實大部分的人一說到三國的歷史,那就是拿《三國演義》來說的,雖然說《三國演義》裡面說的很多確實是真的,但是小說畢竟小說,裡面虛構的成分是很大的,比如說貂蟬,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人,還有赤兔馬,在歷史上關羽也根本沒有赤兔馬。

當然其實不管是劉備還是曹操,其實對於我們現代的人來說都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的,劉備籠絡人心,管理的學問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劉備從一個織蓆販履的人最後稱帝,成為一方霸主。

對於要褒一個人還是貶一個人其實自己還是要去了解一下的,不能人云亦云。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劉備被擁戴有這麼些原因,一是劉備岀身低微,加之岀道遲,年齡也大了,顛沛流離,東拼西拼辛苦的積累了點家業,真是求盡了人才,絞盡了腦汁,因此辛勞得來的果實令人敬佩,白手起家的人沒話柄,也就是大眾對他有同情心。

第二點,劉備有仁慈心,做為一個男人,再苦再累有淚也不輕撣,而劉的哭是三國中最有名的哭,以至於現在孩子嚎啕大哭時,大人無奈時就會說"你劉皇爺哭荊州啊"可見多傷心。

可見愛哭的人就心軟心慈,富有同情心,再說劉備的心慈也體現在軍面方面的也多,如在曹操進攻新野中帶百姓逃走,張翼德怒鞭督郵中跪泣劉青天不要走,收劉封為義子等都體現了劉備的仁慈心。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小白史觀


解疑:劉備和曹操在三國時期都是獨霸一方的諸侯,對歷史都有重要貢獻,曹操的貢獻絕不輸劉備,而在後世評價中往往曹操被掛上“奸雄”和“亂臣”的標籤,而劉備被標榜“仁義之主”。查看歷史會發現,很多朝代裡對曹操的評價並不低,之所以曹操經常遭唾罵是主要原因在於:第一,不同時代的需要,所賦予的形象也不同;第二,加上《三國演義》小說中人物形象太深入人心。

一、被唾罵主要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正史上曹操的形象更多是正面的

很多人瞭解三國中的人物是從《三國演義》來的。然而《三國演義》中的內容並不是正史,它是根據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改編的一部長篇小說。書中內容七實三虛。很多都加以了作者個人的情感色彩和個人主義精神。但在正史上曹操形象是正面的,而且在很多朝代中受到到過讚揚。

(一) 《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負面影響

《三國演義》全篇都洋溢著一種忠君愛國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小說更注重趣味性所以將曹操和劉備塑造成了正反兩派的代表,在這一方面對劉備有利,對曹操不利,如:

1.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刺殺董卓未遂為了避風頭,暫住在呂伯奢家中,呂伯奢為接待曹操為其殺豬宰羊,結果因為曹操疑心太重以為呂伯奢要殺自己而先下手為強將呂伯奢全家上下殺了個乾淨,在逃難途中遇到呂伯奢將其殺之,並放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件事其實在《三國志》中是沒有記載的,但在《魏書》和《世說新語》中確實有相關記載

《魏書》中記載

太祖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說新語》中記載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但沒有說具體緣由,但在一本《雜記》的書中提到過曹操那句名言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三本書都記載了這件事,說明曹操殺呂伯奢確實存在,但並不一定是因為曹操的疑心就將呂伯奢全家殺害。而曹操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裡面的人在三國演義中被擴大成了天下人,程度一下就不一樣了,曹操直接成為了天下人的敵人。而史書中的數人在《三國演義》中也變成了十幾口。

2. 曹操經常在夢中殺人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中原文記載: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覆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

三國演義中這樣寫是為了刻畫曹操多疑、兇殘嗜殺的一種人物特點,在正史中並未有過任何相關記載。

3. 因詩被評不吉殺劉馥、“雞肋”殺楊修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中,赤壁之戰前夕,曹操賦詩“宴長江橫槊賦詩”,被揚州刺史劉馥說詩中有不吉之言,惹得酒醉的曹操一氣之下直接將劉馥刺死。

這件事在歷史上也並沒有任何記載,想必也是為了烘托人物性格而加以改編的。

在《三國演義》楊修之死中,楊修因為恃才放曠和聰明才智才被曹操因嫉妒,因“雞肋”事件將其殺害。

楊修真正的死因主要是因為參與了奪嫡之爭,自古以來這都是帝王直接最忌諱的。

裴注引《典略》:至(建安)二十四年秋,公以(楊)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為坐曹植也。

以上三點都是《三國演義》中為了烘托人物性格而改變的,降低了曹操的形象,而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一直以“仁義”著稱,更是正義的化身,是漢室正統,沒有任何品格上的負面描述。

(二)歷史上的正面形象

1. 歷代人物對曹操正面的評價

陳壽《三國志》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鮑信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王沈《魏書》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李瓚

“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而唐太宗李世民曾寫文章紀念曹操,並在《魏太祖祭文》中,公開讚揚曹操是東漢末年收拾亂局的英雄人物。

2. 曹操的貢獻

曹操在三國時期也做出過很多貢獻:

  • 在人才培養上,唯才是舉,不過於注重出身,而是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

  • 在軍事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

  • 在內政上,創立屯田制,減輕了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糧食嚴重缺乏的問題。

二、正史上曹操有許多暴行,特別是屠城,而劉備沒有

曹操是三國中的一代梟雄,在封建社會人們普遍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曹操也曾嘗試“治禮為首”,但他更重視法尚術,他認為以法治軍,賞罰嚴明,不畏權貴才能安天下。

而曹操在戰爭的步伐中確實有過很多大屠殺:

  •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攻陶謙,徐州大屠城,“擊謙……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

  • 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張邈,屠雍城。

  •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徵呂布,屠彭城。

  • 官渡之戰中擊殺袁紹降兵七萬,雖不是賭城但效果也差不多。

  • 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鄴城

  •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徵烏丸,屠柳城

曹操的屠城事實上是一種鬥爭策略,但此舉確實有失仁義。

許劭評價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而劉備從來沒有過賭城記錄,相反他一直以“仁義”著稱,愛護百姓即便是在打了敗仗逃跑時也要帶著城中百姓。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意思就是,劉備在撤軍時,荊州百姓要跟隨,因此拖慢行軍速度,在此情況下劉備仍不願丟百姓而去。

在《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習鑿齒的評論中也記載: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意思就是劉備劉備雖顛沛流離但仍不失道義,緬懷劉表,感動三軍使之願意跟隨一起完成大業。

三、南宋以後,統治者為了給“偏安”正名,因此尊劉貶曹

曹操的形象是在南宋時期開始被醜化的,靖康之難之後,趙構建立了南宋政權。曹操建立魏國統治了北方,而金國就是在北方立足,他們卻喧賓奪主抓走了宋君。因此他們把自己對金的不滿轉移到了曹操身上。南宋百姓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於是在統治者的鼓舞下,南宋掀起了一場黑化曹操的風潮。

南朝非常注重“正統”,在三國《後出師表》中,諸葛亮也曾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意思就是“偏安不是正統”,不正統只能算地方政權割據,南宋偏安,為了宣傳偏安也是正統,所以美化劉備、貶曹操。

在宋朝文人是他們最大的工具,於是在這個朝代他們立劉備為正統,曹操成了奸賊。

據蘇東坡記載,當時社會上的說書,當說書人一講到劉備敗了,聽者就跟著流淚,但一講到曹操輸了,聽者就都大聲叫好。

大儒朱熹更是對曹操進行嚴厲批判:

《朱熹.朱子語類》:“曹操作詩必說周公,如雲:‘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苦寒行》雲:‘悲彼東山詩。’他也是做得個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

流行於明清的《三國演義》為了發洩對蒙元和滿清的不滿,把曹操當作蒙元和滿清統治者進行批叛,所以大肆黑化曹操。

總結:在國學興盛興盛時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宣揚劉備的忠義思想,鞭笞曹操的狡詐行為,而當國學被推翻時,統治者又需要用用曹操的才能和英勇來激勵自己,正如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為後世立下的不朽的功勳但也有殘暴不仁的一面,人無完人,但時代不同宣揚的思想不同,人物賦予我們的形象也會被片面化,作為現代人我們更應該全面的對看待一個人。


歷史湮滅的足跡


今天少林寺為什麼會名揚天下,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恐怕立下了汗馬功勞,想當年播放《少林寺》,那可是萬人空巷,造成的影響恐怕不是文字所能描述的。

在中國曹操的名聲可謂婦孺皆知,當然是惡名,農村老太太說一個人壞,都會這樣說“看你奸的,像曹操”,曹操之所以惡名遠揚,恐怕與中國的戲曲,影視劇,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有極大的關係。

《三國演義》中曹操誤殺呂伯奢之後說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一句話足以讓曹操名揚天下,以及後來曹操種種奸詐表現,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讓曹操臭名遠揚,中國向來來以忠孝治天下,曹操被視為奸臣那是理所當然,戲曲中曹操的臉譜是白的,那可是奸臣的形象。


而《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以中山靖王的後代自居,根正苗紅,被漢獻帝稱為皇叔,處處以仁義自居,以匡扶漢室為口號。為了趙雲,摔了阿斗,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加之動不動就掉幾滴眼淚,很能博得大家的好感,在當時曹操獨佔天時,孫權獨佔地利,劉備獨佔人和。可見劉備在這方面的確有獨到之處。

所以民間都讚揚劉備,唾罵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