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題有畏難情緒怎麼辦?有什麼好的方法?

用戶7984276687123


孩子做題有畏難情緒,怎麼辦?我分享三個方法:

1.接納孩子有畏難情緒

一般人碰到難題,心裡有點緊張害怕,這很正常,接納孩子做題時有畏難情緒。

2.分析孩子畏難的原因

一種情況是孩子不會做。孩子對這個知識點,掌握不夠,不夠熟練。家長可以把難題拿出來,在孩子被卡住的地方,給孩子講講。然後出幾道類似的題,讓孩子去練習,熟能生巧。

第2種情況是孩子不願做。這類孩子有點小小的懶,不太願意動腦筋,更想依賴家長。這個需要家長和孩子好好談談。

第3種情況是孩子不敢做。孩子不相信自己,稍微有點難度的題目,覺得自己做不出來。這類孩子需要多鼓勵,放大他身上的優點。比如10道題,孩子做對了一兩題,就使勁兒誇他。總之多誇優點,少挑缺點。

3.鼓勵孩子迎難而上

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會遇到很多困難,鼓勵孩子要迎難而上。遇到困難時,先自己認真思考,尋找解決方案,不行再請教他人。總之,要找方法解決問題,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


陽光一微笑


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會經歷做難題的時刻,特別在考試中遇到難題,覺得很害怕,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所以為了避免在考試中遇到很多難題,平常就應該多鑽研一些難題。或者是在平常的小測中遇到不會的題,對自己本人而言就是難題,要把這些問題好好的鑽研透徹。這樣逐個擊破,能夠舉一反三,以後在考試中遇到難題就會少很多了。這是本人的經驗,本人在中學時代參加過全國數學物理的奧賽,都獲得了國家級一二等獎,經驗正是如此。我想這也是大多數成績比較好的同學的經驗。平時不要怕做難題,因為難,才好玩!


利用geogebra領悟數學


我會分析原因,可能孩子缺乏自信。開始我會幫她一起完成某一件事,多鼓勵她。像我家寶小時不敢跟人說話交朋友,我就一句句教她怎樣去做,慢慢的她不用我提醒自已就會結交好多朋友,現在她朋友特別多,在班裡人緣也特別好。


我愛兩寶12


孩子有畏難情緒就說明孩子不想做題,那麼首先要弄清楚原因,是孩子想玩,不想做題,還是說題目孩子做不起。那麼分兩種情況來說:

第一種孩子想玩。此時如果強制孩子做題,孩子肯定極不情願,甚至哭鬧發脾氣,做題的質量也不高,書寫潦草,全是錯誤。那麼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讓他玩10分鐘,時間到了就來完成作業,我相信孩子是願意的。

第二種孩子做不起題。做不起有可能是孩子沒聽講,也可能是題目太難,這種情況家長再打罵效果也不好,甚至起反作用,讓他產生厭學情緒。家長可以一邊引導一邊講解,最後做完題,家長應該給與適當鼓勵,表揚孩子在共同努力下,動腦完成了作業,再相機告訴孩子上課要集中注意力,以後遇到不懂的題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也是可以的。溫馨提示:家長要控制自己的脾氣,畢竟輔導作業上一秒是親媽,下一秒是後媽。[靈光一閃]


yoyo隨想


第一,給孩子獨自探索的機會和成功體驗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縮、想要放棄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普遍存在一個共性,即沒有自信。

何為自信?通俗說,就是我覺得我能行。如何培養自信?兩個步驟。第一,事情成功了。第二個,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你說你很愛孩子,孩子就一定會有的。要讓孩子跟成功的事件進行綁定。孩子從中獲得“我可以”的體驗越多,自信心就越強。

所以,那些愛孩子的家長,請停下你的過多包辦和替代。你對孩子的過度干預,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要麼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要麼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兩種自我認知導致的結果都是自卑。

第二,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評和指責,激發孩子改變自我的認知。

若發現孩子經常出現“我不行”的感覺,我們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時對孩子要求過於嚴苛,挑剔過多,導致孩子形成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變孩子的認知,僅僅對孩子說“你真棒!”“你能行!”等類似的話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用心觀察孩子取得的每一個小進步,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並真誠地告訴孩子,讓孩子逐漸恢復自信,改變原來錯誤的自我認知。

比如,當孩子彈一首曲子彈了許多遍也彈不好時,如果我們只是說:“加油,你一定可以彈好的!”孩子可能會氣急敗壞地喊:“我就是彈不好!”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對孩子說:“看得出來,這首曲子要彈好確實不容易,你努力練習了這麼多遍,已經有了一定的起色。還有一些能改進的地方,讓我們一起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我們這樣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我們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繼續努力,不輕易放棄。


智趣微課堂


首先呢,作為多年來的一個學生,下面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首先,畏難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一種情緒。那麼作為家長呢?我建議家長應該以鼓勵為先。讓學生能夠有一個自信的學習態度。然後是從學習方法上面進行引導。在做題之前呢,鼓勵他們鞏固知識點,然後再去做題目,這個時候做題目就會有一種胸有成竹、運籌帷幄的感覺。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做題時的把握與自信,祝願孩子們都能在學習中找到興趣,快樂成長!


墨生學長


如何從強制性學習到自主性學習?

現在有很多學生厭學,主要是教育不當,尤其是家庭教育不當造成的,從小強制孩子學習,小的時候,孩子能屈從,但慢慢的孩子長大,一方面有了自己的主見,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任何的快樂體驗,嚐到的都是失敗的情緒體驗,出現厭學幾乎成了必然。

讓孩子從小有好的學習習慣,樂於學習,喜歡學習,需要從很多方面注意,如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通過做家務,參與家庭事務,讓孩子從小感受到父母不容易,鍛鍊動手能力,同時也會知道感恩。從小注意培養孩子讀書,慢慢的在培養寫作能力,在學習時本著跳一跳,夠得著的原則,不斷地體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並不斷鼓勵認可,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不斷提升。

孩子在學習時有了感覺,遇到困難也不怕失敗,就會形成自主高效的學習狀態。


霍體清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逃避,這讓很多家長極其苦惱,因為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學習,甚至還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作為家長,當孩子遇到困難而產生畏難情緒時,就要及時的介入和糾正,才不會以後後悔。

★在遇到困難時,選擇退縮或依賴他人,我們將這樣的心理稱為“畏難”。對於孩子而言,產生畏難情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父母應從自身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

要先改變自己的看法,克服孩子難教的畏難情緒,這是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的前提。

家長自己的“想當然”,總認為“孩子是我的,就得聽我的。”要麼對孩子的要求過高,使孩子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從而失去自信心;要麼給孩子的任務太難,使孩子常常形成挫敗感,導致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要麼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做一些不感興趣的事情,由於缺乏主動性,故遇難而退;還有些家長常常指責、訓斥孩子“太笨了、懶……”,孩子年齡小,自我評價能力欠缺,往往會因為成人的“這幾句話”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連本來擅長的事情也不如原來了,更不會主動嘗試解決未知的難題。

☆☆二是家長的“過度溺愛”☆☆

現在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孩子有父母的寵愛,還有爺爺奶奶的心疼,所以眾多的長輩們經常會覺得“孩子還小,能做什麼?”平時從生活上包辦代替,事無鉅細,使孩子缺乏鍛鍊的機會;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當,不讓孩子“為難”,從而養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感。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懶惰,缺乏主動性,事事都習慣於依賴家長替他解決,喪失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了原因,那麼就要找方法來解決孩子已經養成的畏難心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父母要有耐心,這個難題可能不是一年半載很快能扭轉的,所以要善於做細緻的教育工作。在方法上要變強制孩子學習為啟發孩子學習,促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最終把父母的積極性轉化為孩子主動學習和做事情的積極性。注意從調動孩子的思維積極性出發,加強對孩子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培養,還要加強對孩子的興趣培養,要讓孩子對所做的事情有感情,願意去做,然後再研究讓孩子怎樣做得好。

★要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家長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在勵志故事中,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

  家長的“目的性”不要太明顯,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反而影響效果。要儘量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舒適的氛圍,比如看一些比較感人的電影,勵志的綜藝節目,現實的新聞故事等等,讓孩子在溫暖的懷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貼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時家長還可以和孩子邊讀故事邊討論,例如:

  問題1:

“如果你也遇到了和他一樣的困難,你會怎麼做?” 提及孩子自身能讓孩子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表達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自我學習和明確自我意識的過程。

  問題2:“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做的?你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喜歡他嗎?”看完故事後,儘量讓孩子自己總結出故事蘊含的道理和做法,這樣他才會感觸深刻,家長只需進行適當的補充和輔助。以後當孩子再遇到困難時,以此進行自我激勵“我一定能行……”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積極行動自然不在話下。

  ☆二、在完成任務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成功練就自信,自信贏得一切。實踐證明:過度溺愛使孩子缺乏責任心,過度保護使孩子膽小懦弱,過度幫助使孩子平庸無能,而過度壓制使孩子喪失自信。因此家長要學會給孩子做事的機會,讓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學著做個有心人,一改往常“你幹活,孩子置身事外”的行為,讓孩子也參與到家庭任務中來。例如:一起打掃家庭衛生,分配任務,協作完成;一起去超市大采購,讓孩子也拿幾個重點的袋子一起回家;有什麼適當東西需要搬放的,也叫孩子幫忙。

 

  在此,家長要注意:讚揚是孩子做事的不竭動力,剛開始無論孩子做得怎麼樣,家長都要及時的給予認可和表揚,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感:“真沒想到你的家務做得這麼好!”“有你一起幹,這些活一會兒就完成了。”;在得到孩子幫助時,成人應真誠的表示感謝,讓孩子覺得自己就像個大人一樣,受到了尊重:“謝謝你給我幫了個大忙!”;並且任務的難度要循序漸進,讓孩子在體驗成功來之不易的同時也能獲得成功的快樂;選擇的任務注意安全性,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活可以幹,什麼活不能幹。

 

  ☆三、在學習反思中,提高家長的引導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裡的老師,應該也包括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導策略尤為重要。

 

  1、“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會孩子做事的方法。接到任務時,首先要讓孩子明確任務內容:“我們要幹什麼?”然後引導孩子開拓思路,尋求方法:“我們都有些什麼辦法?”同時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制定計劃的好習慣:“我們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在做事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難,告訴孩子成功其實很簡單,只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其它都會迎刃而解:“出現了什麼問題?”再次找策略,在孩子看書、上網、查資料的過程中,知識和能力便會得到提高。帶著方案解決問題:“我們來試一試!”在引導過程中,家長要多用“我們”這個詞,讓孩子從心裡感到自己不是孤軍作戰,家長只需做一個傻同伴,學會提問和認可。

 

  2、調整任務的難度。

 

這裡值得強調的是要改變孩子的畏難情緒父母不要急於求成,開始時的目標可以定得低一點,然後逐步地提高要求,讓孩子逐漸適應。這就像跳高,孩子最高能跳160公分,一下子升到這個高度,孩子可能跳不過去,如果分為120公分、140公分,最後再到160公分,安排3個臺階,跳過160公分就容易了。讓孩子完成目標也是這個道理。要幫助孩子實現學習目標,還要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的目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不是說做了父母就自然能勝任教師的。教育是有規律可循的,但用在每個鮮活的孩子身上時,教育的具體方法卻是不可複製的。因此,家長要多讀關於育兒方面的書籍,多聽一些專家講座,從中汲取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輔助於家庭教育。

 

培養孩子有計劃,有分階段的目標。孩子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畏難情緒變為必勝的信心。家長在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時,要注重教育的過程,不要過分強調結果,所以家庭教育更應該注重過程教育。過程教育與結果教育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好的過程就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最後,祝願你順利讓孩子有一個堅強的內心!


牛筋山有稻村朗聞先生


您提出的問題是孩子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家長可以嘗試多鼓勵鼓勵孩子,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讚美一下孩子,“畫的真漂亮,花朵好像真的一樣,生動又逼真!”不要吝惜自己的語言,誇孩子誇得具體一點,不要僅僅說一句“真好!”。

同時要增加和孩子的溝通,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要有耐心。先聽一聽孩子的想法,適當的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分析題目,儘量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這樣不僅僅教會了孩子,還讓孩子能學會如何分析題目,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家長還可以在其他方面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心,比如給孩子分配一些小任務。分一些家務給孩子,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完成,做完了給他們一些肯定和鼓勵,這樣既增加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增加自信的方法有很多,家長切勿急躁、過於嚴厲的批評孩子,這些都是對孩子成長不利的。家長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幫助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謝謝~~



老虎扭扭腰育兒課堂


一般情況下,孩子怕做難題,知難而退的現象常有,這時,家長往往不理解,指責埋怨經常發生,但這樣做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情緒。

正確的應該為:

  • 1、接納孩子的畏難情緒,存在即合理,有存在的理由與原因,關鍵不是指責埋怨,重點在如何解決;
  • 2、與孩子一起分析難題之所以難的原因,知識點把握不準,還是計算繁雜擔心出錯,還是思路上無法確定,針對原因,不同解決。
  • 3、平時有意識訓練孩子些所謂難題,一起陪伴,一起分析,一起成功,一起體驗,不指責,多指導,引導孩子慢慢走出這種困境。
  • 4、把功夫下在日常,比如課堂如何聽,作業如何做,難題如何捋,錯題如何改,問題如何解等等,日積月累,成功是必然的,然後在跟孩子分享成功喜悅的同時,問問TA,為什麼會成功,自己平時是怎麼做的,以增強自信,喚醒內心勇氣與力量,如此,才是可持續思路與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