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特朗普協議,伊朗為什麼說:歐洲士兵要小心了?

爸爸媽媽幸福生活


明擺著歐洲是美國的附屬,美國的總統就是他們的老子,老子發話誰敢不從,不從就要懲罰,捱揍.


左宗棠後人


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單方面宣佈退出《伊核協議》,稱其該協議“沒有帶來平靜,沒有帶來和平,而且永遠不會”。這引發了全世界範圍內的軒然大波,而除了共和黨和一些現任的政府官員,和美國在中東的盟友以色列之外,其他國家一致反對特朗普罪惡行徑。


特朗普宣佈單方面退出這一協議之後,伊朗方面表現得十分克制,十分識大體。在美國退出的情況下,伊朗方面仍然同意了其他國家的挽留。但對容易受到美國影響而動搖的歐盟國家,伊朗還是提出了幾項追加協議,希望他們能繼續保持與伊朗銀行的業務關係。歐盟也確實快速做出了反應,判定美國恢復制裁為非法,歐洲公司可以不必遵守。

然而美國人的一次軍事行動卻讓這一切努力都化為了泡影。在蘇萊曼尼將軍死後,伊朗也宣佈不再遵守協議的有關條例。隨著局勢不斷惡化,英法德三國就伊朗核協議發表了聯合聲明,聲稱由於此前伊朗屢次中止《伊核協議》,所以歐洲三國決定觸發協議中的爭端解決機制。而伊朗方面則認為英法德這是迫於美國的壓力在聯手向伊朗施壓。


實際上英法德三國的這個伊核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的目的,看其是為了讓各方繼續履行伊核協議的承諾,讓各方的訴求能夠達到一個平衡,保證協議完整性。其實是英法德目前這個啟動,是要拉聯合國下水,然後把伊朗逼到談判桌上來。

魯哈尼在週三的講話中說了一句:今天美國的士兵處於危險之中,明天歐洲的士兵也會處於危險之中。而且他還說了一句,希望歐洲的軍隊能夠離開中東地區。目前歐洲部隊部署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阿聯酋有法國駐軍,英國在巴林也有駐軍。魯哈尼直接威脅的是這些部隊,他的導


彈可以夠得到的軍隊。

伊朗其實也就是嘴上放幾句狠話罷了,畢竟他自己也不會蠢到要把五常裡面三個國家一個接一個解決了,這三個和伊朗掐的死去活來,還帶上了德國,其他兩個在一邊靜靜地看著,到時候自己去對付北約,這個後果當然是相當嚴重的。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給其它簽署協議的國家施壓,英、法、德雖然堅持繼續維持和伊朗的伊核協議,但從目前的執行力度來看,只停留在嘴上,並沒有實際行動。伊朗對於英法德三國無疑是失望的,伊朗採取的分步驟退出伊核協議所限制的濃縮鈾丰度舉措,增加離心機數量,提高鈾存量等等,其實就是給歐洲這三個國家施壓,要求它們繼續履行伊核協議。


在伊朗堅持繼續維持已經有的伊核協議的態度下,在其它國家都堅持繼續履行已經簽署的伊核協議的態度下,特朗普想重新簽署一個新的伊核協議無疑是不現實的,也是不能被接受的。《伊核協議》的條款是各方共同的觀點,是一個國際法則,而美國總統說退出就退出,本身就是一種霸權做法,而且要搞一個符合美國胃口的新“伊核協議”讓大家來簽字。新的伊核協議無疑是美國打壓伊朗的工具,因此,除了美國其它國家都反對。而這種情況下英國首相約翰遜卻替美國說話,說伊核協議過時了,應該簽署一個新的協議,並且把這個協議稱為“特朗普協議”,這無疑是在唱反調,也等於英國把自己簽字的《伊核協議》放棄了,和美國站在了一起。



目前,美國深陷中東地區,前景堪憂,伊拉克政府要求美軍撤離,伊朗又誓言報仇,美國雖然實力上佔優勢,但美國的戰略重心並不是和中東地區的伊朗等國博弈,因此,美國在中東有點以大博小,消耗體力的尷尬狀態,但中東美國又不能放棄,於是,美國總統提出了建立北約—中東的構想,把北約國家拉入中東地區,替美國分憂解難,出錢出力。正是正種情況下,伊朗的目的是隻有美國從中東撤離,中東地區才能和平。

美國盟友中,英國是最奴性的一個。伊朗方面堅持繼續維持伊核協議無疑是正確的,而歐洲其它國家也是這個意思,英國首相嘴上買好美國,其實它更是不想身陷中東泥潭。伊朗報復美國軍事基地時,伊拉克政府要求美軍撤離時,英國就明確表示,如果伊拉克開口讓英國軍隊離開,英國將會離開。所以,英國首相約翰遜的說詞無非是討好美國,當然,伊核協議的前景也並不光明。


經常用了


因為伊朗有這樣的勇氣,因為伊朗是大國,有很強的戰略縱深,人口龐大,軍隊數量也很多,背後有俄羅斯與龍國的支持,所以伊朗不懼怕美國特朗普總統的各種威脅。反倒是美國越制裁伊朗,反倒是讓伊朗更為強大。


退役人才網


最近英法德三國外長在14號與巴黎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伊朗遵守伊核協議中承諾的條款,同時宣佈三國按協議第36條訴諸爭端解決機制,駐伊拉克阿薩德空軍基地的美國回憶,8號伊朗發射導彈來襲的情形,當時美國無人機係數失聯,尚未撤入巖體的無人機操作員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也就是陣亡,伊拉克駐伊朗大使甘迪勒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伊拉克正與俄羅斯商談從俄方購買S-300防空導彈系統,是伊拉克武器進口市場多元化。

由此可見伊朗的導彈還是不容小覷的,伊朗現在有著比較先進的電子作戰系統,能夠讓美國的無人機失聯,現在特朗普提出了一個所謂的特朗普協議要取代伊核協議,英法德三國外長居然罕見的支持這個協議。

伊朗方面對於歐洲國家的這種背叛行為非常的惱火,伊朗方面認為歐洲國家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逃避美國對歐洲各國的關稅,用伊朗的利益和歐洲的關稅同美國做交易,所以在這次事件中歐洲三國扮演了落井下石的角色。在這一次嚴重的外交危機中,美國和以色列表現的相當強悍,美國方面並不是殺了蘇萊曼尼就完事,同時還發起了一系列的暗殺行動。而以色列最近更是空襲了聖城旅的總部,以色列連續多次出動f-35戰鬥機,直接把敘利亞境內聖城旅的總部召回了,現在這個組織幾乎面臨著瓦解,已經沒有多大能力了,這些組織的士兵紛紛潰逃,有的逃到了庫爾德人所居住的地區投奔庫爾德人。

伊朗方面雖然說歐洲士兵要小心,但是整個作戰局面卻對伊朗非常的不利,就算在伊拉克境內的人民動員武裝組織也面臨著瓦解的局面,主要就是比較強悍的領導人都被美國斬首,那些為了活命的領導人紛紛投奔伊拉克政府軍。眼看著伊朗在中東的勢力已經大勢已去,英法德三國也只好採取了這種落井下石的手段,現在伊朗所發出的威脅,僅僅是一些口頭上的警告,在西方先進的武器與科技的打擊下並不能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四十五度歷史


這得從《伊核協議》說起。

2015年5月20日,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加德國等六國共同和伊朗簽署了《伊核協議》,目的是為了禁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作為條件,聯合國宣佈取消對伊朗長達十年的制裁。這樣一來,伊朗算是摘掉了扣在自己頭上長達十年的“國際棄兒”這頂大帽子,國家發展步入正規。



六個簽約國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都是歐洲國家,前三個還是歐盟國家,這樣一算,歐盟國家在協議中的話語權佔多數,影響力可想而知。

《伊核協議》的簽署,對於伊朗來說是走入國際社會的關鍵性一步,伊朗也倍感珍惜。對於歐盟國家來說,從此可以和伊朗這個石油出口大國正常進行能源貿易。要知道,英國、法國、德國雖說是全球比較發達的工業國家,但是發展工業的原料——石油、天然氣十分匱乏,完全依賴進口。同時還有美國掣肘,他們做夢都想繞過美國與中東國家開展自由貿易。《伊核協議》的簽署等於是美國鬆動了控制力,對於歐洲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可是好景不長,短短三年不到,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以《伊核協議》“是非常糟糕的協議”為由於2018年5月宣佈單方面退出,並且恢復對伊朗的制裁。2019年5月,美國又宣佈對進口伊朗石油的國家進行制裁,妄圖使伊朗石油“零出口”。



美國出爾反爾的做法,等於是同時傷害了伊朗和歐洲國家的利益!

按從正常維護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說,歐洲各國特別是歐盟國家應該同伊朗攜手共同應對,歐盟國家一開始也確實這麼做了。比如在2019年5月初美國對伊朗石油出口進行全面封殺後,英國、法國、德國就開始謀求與伊朗建立以歐元為核心的貿易體系,即INSTEX,並於6月份開始投入運營。

可新的體系還沒運營多久,英國發生劇變,前首相特蕾莎·梅下臺,新任首相約翰遜倒向美國,並且全力以赴進行脫歐工作,同時還勾結美國明裡暗裡的對伊朗施壓。德國、法國也在脫歐問題上與英國鬧得不可開交。



毫無疑問,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歐洲人自亂陣腳。

伊朗方面當然不能把擺脫美國製裁、重回《伊核協議》的希望寄託在“腰來腿不來”、一副半吊子樣的歐洲國家身上。不得已之下,伊朗也開始拿《伊核協議》做文章,從2019年6月份開始,伊朗便不斷宣佈退出協議規定的條款,一步步重啟核設施。



2020年新年前後,美國和伊朗的衝突進一步升級。美國於1月3日用最卑鄙的手段暗殺了伊朗名將蘇萊曼尼,引發伊朗和整個中東什葉派武裝的強烈反彈。憤怒的伊朗人於1月8日動用最精銳的革命衛隊向駐有北約聯軍的設在伊拉克的美軍阿薩德空軍基地發射了15枚彈道導彈和數十枚火箭彈,摧毀部分基地設施、殺傷多名美軍官兵。

伊朗的報復行動讓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驚,德國第一個從伊拉克撤走部分軍隊,英國則緊跟美國步伐加大對伊朗的施壓。法國同時也向波斯灣方向派去了自己唯一的一個航母戰鬥群,另有消息稱,法國總統馬克龍於17日提議將波斯灣改名為“阿拉伯—波斯灣”。

毫無疑問,在美伊對抗這件事上,歐洲國家毫無主見、見風使舵的本質暴露無遺!

對於歐洲國家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伊朗只有失望和憤怒!這才撂下了“歐洲士兵要小心了”的狠話。

從這些年的實際情況來看,伊朗人這句“歐洲士兵要小心”了的話並不是危言聳聽。

歐洲國家介入中東事務的方式無外乎兩個,一是自己同中東國家合作。這是一條正途,但是由於美國掣肘,歐洲人走的並不順暢,因為這是砸美國人的攤子。二是以入股的方式參與美國在中東的歷次行動。這條路算不上什麼正途,歐洲人走的同樣不順暢。因為大部分利益被美國攫取,歐洲人得到的更多是洶湧而來的難民潮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襲擊。





所以,伊朗不接受“特朗普協議”並且提醒歐洲國家“歐洲士兵要小心”也就有兩層意思:

一是提醒歐洲國家不要忘記過去。你們跟著美國人在中東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換來的是什麼?介入中東事務,還是要和中東國家合作。

二是告訴歐洲人,伊朗導彈和什葉派武裝能打美軍,同樣能打也敢打歐洲士兵。別忘了,在伊朗人眼裡,美軍是“恐怖組織”,特朗普是“穿西裝的恐怖分子”,將來跟隨美軍發動對伊朗戰爭的所有人都是“恐怖分子”。去年伊朗人扣過英國的“史丹納帝國號”油輪,海軍導彈快艇圍追堵截過英國的軍艦,防空部隊也擊落過美軍最牛逼的無人機。美國這樣在中東地區兵力最雄厚的國家伊朗都敢說敢做、說到做到,更不用說力量單薄的歐洲國家了!


大將軍威武K


鮑里斯甘當特朗普的馬前卒,背信棄義強迫伊朗接受特朗普的新伊核協議,小心自己也嚐嚐美軍基地被炸的滋味,哈美已經被打過臉,還不長點記性嗎?伊朗對歐洲正在失去耐心。





《伊核協議》的歐洲三個簽署國,至今仍未真正履行對協議的承諾,保護企業與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的,《特殊貿易結算機制》依然沒有被執行實施,卻在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被美國殺害後,歐洲倡導召開的伊核問題的談判中,啟用協議爭奪解決機制,單方面向伊朗施壓,放棄用提高濃縮鈾風度、產量存量,不要用這種方式迫使歐洲兌現承諾。而英國方面更直接要求伊朗接受特朗普版伊核協議,由此徹底激怒伊朗,才引出伊朗的那句:歐洲士兵要小心了的警告。





而那個所謂特朗普的新伊核協議,則是在正版《伊核協議》之外,附加了美國單方面要求的:伊朗徹底消除核與導彈能力;放棄對外輸出影響力等12項,徹底捆死伊朗自衛能力的條款。其實就等於讓伊朗直接向美國投降,接受徹底被美國控制任其宰割的命運,讓伊朗成為第二個伊拉克,被美奪取石油出口控制權,實現美國對世界能源供應市場的壟斷,為美國頁岩油出口需求越來越大的市場開疆拓土,為美國經濟續命。





面臨英國脫歐後巨大壓力的鮑里斯哈美,竟拿伊朗和世界能源安全送禮,這種做法與去年7月做美國馬前卒,扣押伊朗油輪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當時被伊朗反制除對等扣押英國油輪之外,皇家海軍前來波斯灣護航的艦艇,還遭伊朗打擊帶傷逃跑,而遭遇過6.20被伊朗擊落【人魚海神】的美國,卻要求英國保持克制,言外之意就是美國也無法替你英方“討公道”,不會再去招惹伊朗。




然而在這次美軍非法獵殺伊朗赴伊拉克,與沙特代表談判的蘇萊曼尼將軍後,英方再次跳出來強出頭做霸權主義的馬前卒,竟直接要求伊朗接受那個特朗普版的伊核協議,為了哈美而再次背信棄義破壞《伊核協議》,出賣伊朗和世界能源安全。英方的這種行為理所當然的激怒伊朗,用自己1月8日對美軍基地的打擊,向英方以及追隨美國,在伊拉克等中東地區駐軍國家警告,一味追隨霸權替美國當打手是要付出代價的,“歐洲的士兵要小心了”,美軍基地遭到的那種復仇打擊,說不定哪天就落地你們頭上。



這種立場表述,很明顯就是在警告英方,伊朗不是“洗衣粉”戰爭中的伊拉克!在非戰爭狀態下,以戰爭模式單方面對美軍發動導彈復仇攻擊,美方也只能自己單方面承受。如果你敢像17年前那樣幫助霸權為虎作倀助紂為虐,伊朗的反擊會讓你付出更大代價。


鐵嶺鋒


根據15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表稱,指責約翰遜用非法的“特朗普協議”來代替《伊核協議》,完全顛覆事實,並且特朗普不重視協議。

(哈梅內伊)

美國的無理取鬧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而且在原有制裁的基礎上,並加大力度對伊朗的制裁,伊朗為了作出抗議,進行分階段中止尊守協議其中的條款,5日宣佈不會以數量來限制離心機,此時,西方國家的英、法、德共同跳出來指認伊朗違反協議,14日啟用協議爭端解決機制。
(特朗普)


根據伊核協議糾紛機制,要是伊朗或是其他締約方中的一方,認為其中一方沒有尊遁協議承諾,可以向伊核協議委員會提出訴求,美國已經退出伊核協議範圍外,聯合委員會成員有重要的國家,委員會處理糾紛問題為15天限期。

美國2018年5月開始退出伊核協議,英、法、德較為積極促使美國和伊朗重回談判桌上,尋覓有效的解決方案。法國有關人士指責聲稱,美國強行退出伊核協議,不符合國際法,原因協議的內容得到聯合國商議和批准。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派出無人偵察機偷窺伊朗境內的情況,被伊朗革命衛隊活捉美軍無人機,此因此雙方打嘴戰。美國和沙特指責伊朗扶植胡塞武裝,去年9月14日,沙特境內的兩大石油加工基地60多個有價值的目標,被胡塞武裝放飛無人機和彈道導彈炸燬,當時,美國對此次襲擊的評估,認為胡塞武裝沒有能力去創造這麼大規模的襲擊,懷疑對象是伊朗。曾經,伊朗擊落美軍一架無人機,隨從還有一架載有美軍特種兵的直升機,伊朗選擇打掉無人機,並不想與美國開戰。美伊鬥爭中,最為接近大規模戰爭的是蘇萊曼尼被美國殺害,此事件震驚全球,甚至理事國聯合出手阻止戰爭。


(蘇萊曼尼)

美伊沒有歷怨恨,自伊斯蘭革命後,美伊進入對抗階段,直到今天,最典型是2016年伊朗抓獲美軍,讓美士兵抱頭下跪。

個人認為美國與伊朗的關係,很難調和,隨時可能會發生戰爭。


森林狼6


這個其實是英法德率先啟動了伊核協議的爭端機制,這個爭端機制啟動之後就等於指控伊朗在違反伊核協議的條款。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啟動以後,就意味著將會對伊朗進行下一步的制裁行動。

這個伊核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讓各方繼續履行伊核協議的承諾,讓各方的訴求能夠達到一個平衡,保證協議完整性。那麼,英法德目前這個啟動,是要拉聯合國下水,然後把伊朗逼到談判桌上來。

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下,魯哈尼在週三的講話中說了一句:今天美國的士兵處於危險之中,明天歐洲的士兵也會處於危險之中。而且他還說了一句,希望歐洲的軍隊能夠離開中東地區。目前歐洲部隊部署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阿聯酋有法國駐軍,英國在巴林也有駐軍。魯哈尼直接威脅的是這些部隊,他的導彈可以夠得到的軍隊。

這個姑且可以理解為一種反擊,嘴上的反擊,放幾句狠話而已。讓他真動手,他自己也不敢。英法德啟動了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就意味著這三個國家站在了道德制高點,在譴責伊朗的行為。而伊朗如果真的用導彈攻擊了駐紮在中東的歐洲軍隊,就意味著外交無效,要通過戰爭解決問題。那麼,英法德直接被拉下水,再加上美國,伊朗就危險了。

伊朗其實也就是嘴上放幾句狠話罷了,畢竟他自己也不會蠢到要把五常裡面三個國家一個接一個解決了,這三個和伊朗掐的死去活來,還帶上了德國,其他兩個在一邊靜靜地看著,到時候自己去對付北約,這個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軍武文齋


兔哥回答:題目所指的是伊朗總統魯哈尼針對英國首相約翰遜所說的所謂“特朗普協議”(新伊核協議)的回應。《伊核協議》是有包括美、英、法、俄、中等五個國家與伊朗簽署的,目的是伊朗放棄擁有核武器換取美國解除對伊朗的長期制裁。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單方面退出了伊核協議,隨後就開始了打壓伊朗,導致美國和伊朗目前的緊張局勢的發生。


美國退出協議後也給其它簽署協議的國家施壓,英、法、德雖然堅持繼續維持和伊朗的伊核協議,但從目前的執行力度來看,只停留在嘴上,並沒有實際行動。伊朗對於英法德三國無疑是失望的,伊朗採取的分步驟退出伊核協議所限制的濃縮鈾丰度舉措,增加離心機數量,提高鈾存量等等,其實就是給歐洲這三個國家施壓,要求它們繼續履行伊核協議。

在伊朗堅持繼續維持已經有的伊核協議的態度下,在其它國家都堅持繼續履行已經簽署的伊核協議的態度下,特朗普想重新簽署一個新的伊核協議無疑是不現實的,也是不能被接受的。《伊核協議》的條款是各方共同的觀點,是一個國際法則,而美國總統說退出就退出,本身就是一種霸權做法,而且要搞一個符合美國胃口的新“伊核協議”讓大家來簽字。新的伊核協議無疑是美國打壓伊朗的工具,因此,除了美國其它國家都反對。而這種情況下英國首相約翰遜卻替美國說話,說伊核協議過時了,應該簽署一個新的協議,並且把這個協議稱為“特朗普協議”,這無疑是在唱反調,也等於英國把自己簽字的《伊核協議》放棄了,和美國站在了一起。



針對英國首相約翰遜的言詞,伊朗總統魯哈尼給於反擊,他表示:“約翰遜的觀點是錯誤的……”“今天,美國的士兵在中東地區並不安全;明天,歐洲的士兵也可能會陷入危險。”目前,美國深陷中東地區,前景堪憂,伊拉克政府要求美軍撤離,伊朗又誓言報仇,美國雖然實力上佔優勢,但美國的戰略重心並不是和中東地區的伊朗等國博弈,因此,美國在中東有點以大博小,消耗體力的尷尬狀態,但中東美國又不能放棄,於是,美國總統提出了建立北約—中東的構想,把北約國家拉入中東地區,替美國分憂解難,出錢出力。正是正種情況下,伊朗總統才說出此話,伊朗的目的是隻有美國從中東撤離,中東地區才能和平。



目前,歐盟,包括其它國家都希望維持原有的伊核協議,英國也是這個意思,英國首相約翰遜的說辭無疑是像美國表決心,不用奇怪,如果你分析一下英國曆史以來的對美態度就能發現,英國經常性的對美國表現忠心,美國盟友中,英國是最奴性的一個。伊朗方面堅持繼續維持伊核協議無疑是正確的,而歐洲其它國家也是這個意思,英國首相嘴上買好美國,其實它更是不想身陷中東泥潭。伊朗報復美國軍事基地時,伊拉克政府要求美軍撤離時,英國就明確表示,如果伊拉克開口讓英國軍隊離開,英國將會離開。所以,英國首相約翰遜的說詞無非是討好美國,當然,伊核協議的前景也並不光明。


以上是兔個人觀點,歡迎探討評論,歡迎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伊朗心有餘力不足,只所以發十五枚導彈連一個鬼子毛也沒炸著,心虛啊!拿輕惹重他不敢吶,體量懸殊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