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看到新闻,一些企业动不动投资几百亿,是真投几百亿还是贷款?

世界一点魂


有真的,也有噱头,要看具体公司和实际情况。

公司经营情况好,账面不缺资金,交易公开可信,那投资几百亿就是真的。

比如,前不久融创投资152.69亿,从云南城投手中收购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各51%的股权。

这是2019年目前为止,融创最大一笔收购,也是地产界最大一笔收购,媒体很感兴趣,在发布会当面问孙宏斌,152.69亿的并购资金哪儿来的?

孙宏斌解释是卖出来的,融创每个月销售回款五六百亿,买一个东西花100亿没有什么困难。他还特别提出,当年438亿收购万达文旅资产,3年里卖了1600亿。

孙宏斌认为,融创买的东西挺少,8年加起来(并购)花了2000亿,但卖了2万亿的货值。

根据2019年中报,融创手中的不受限现金和等价物达到992亿元,融创账面并不缺钱,而且收购别人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不真金白银掏钱,谁卖?

不得不说孙宏斌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可信度很高。

有些公司本身经营并不好,或者是整合资源想要拿政策红利,这种情况下几百亿投资就是个噱头。

比如,有些地方性招商引资,投资条件就是当地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当地银行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支持,那么几百亿投资,很可能有一多半是当地银行的贷款,再经过包装后去外地获得债券融资,投资的公司自己真正掏的钱并不多。

但是整体说投资几百亿也没错,毕竟贷款、债券的债务还是要真金白银的由投资的公司承担风险,其中贷款还需要抵押物,不能说不是真投,只能说噱头大于投资。

当然,也不排除有作假的,但现在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了。

总结:

判断几百亿投资是否真投,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财富商学


以地产某某文旅城项目为例,总投资300亿,集团公司实际投入20亿,这土地拍下来不都要70亿么,你想多了,70亿是联合投标,出大头的是政府平台,实质是给开发商垫款的,等房子预售回款一定时间后拿固定回报退出。

然后就是滚动开发,施工方建材商先自己垫资或者通过开发商控制的第三方的平台借钱。拿到预售许可后卖房,支付这些之前的进度款,如果销售好进一步滚动开发。

当然如果销售不好,特别是融资渠道断了,就只能卖掉项目,可能20亿平价转让给接盘方了。

项目如果几年完成,赚20到30亿是比较容易,再往上很难。说起来这个销售额可能350到450亿的项目,真实投入不好,最终落到手的利润也不高。


证券五分钟


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差别,那就是实际到账投资和协议投资。前者是真金白银确实投入的资金后者是初步协定准备的投资。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打个比方,你准备借钱,然后找了个朋友请他吃饭。在酒桌上你跟他说要借100万,他满口答应。第2天,等你再联系他,他却避而不见。那100万就是协议投资,实际投资额是0。很多地方为了搞政绩,协议投资额都标得非常大。但实际到账资金非常小,两者之间的差异一般在四五倍,有些地方会更夸张一些。这种情况其实不少见。政府获得政绩,企业则因为承诺投资,获得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回报。

至于投资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股权资本就是投资人自己的钱,债权资本就是问别人借的钱,一般是向银行融资,也有发行债券的。大部分情况下,这两种融资方式都会采用。对于制造类的投资项目,债权资本的比重不会特别高,大部分在30%~40%左右。这是因为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如果主要依赖债权融资,后期的财务风险会非常大。从债权人一般是银行角度来看的话,如果投资人自己不出钱,就意味着把风险全部转交给了银行,银行是不会通过这种贷款的审查的。

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很多协议当中的投资额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刻意的把项目做大了,整个投资期可能非常长,达到十几年,但实际上能够把一期工程完成都不错了。举个例子,某地引进一个100亿的投资,包括三条生产线。一期投资35亿元。项目工期两年。第4年达产。但是后面65亿的投资是要在这第1期项目稳定盈利之后才进行的。如果这一期项目投资失败,自然也就没有后续了。很多时候,也就一期为止了。有部分更夸张的,甚至于有5期6期工程,整个投资项目完成大约需要50年。虽然总投资额很高,但是一期的比重并不大,吹的那么多,主要是以此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先行圈占土地,这样就算一期不挣钱,也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获取利益。


用户4325101516


说一个著名的某港股退市又准备A股上市的企业的操作吧。

每一个项目都号称投资几十亿几百亿,却几乎没怎么自己掏过钱,实际是怎么弄呢?

首先,肯定要成立项目公司。总公司把注册资金筹集好,在工商执照的指定时间内冻结以符合要求,牌照下来,资金直接就回去了,但标有巨大注册资金的执照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拿着项目介绍、高科技新能源定位、生产样品找到地方政府,表示我要在你们这里投资建厂,一投几十亿几百亿,那政府肯定高兴啊,赶紧拉记者召开发布会,签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拍照存证,双方领导握手。

第三步,跟政府说,项目要落地可以,但咱们要以三方投资的方式操作,企业出三分之一资金,政府出三分之一资金和工厂土地,其余的钱让地方城投、国资委下面的企业来解决,建设成本也由城投和中建几局垫资。

那企业不也是要拿这么多钱么?不你错了,企业会继续拿着项目方案,以股权投资和私募基金的方式拉社会资金,跑银行、投资机构、风投等等让他们出钱,如果忽悠成功,企业根本不需要自己出钱。如果资金不够,企业还有个操作,拿自己原有的机械设备当做资金代替企业出资。

这一通操作如果成功,企业就分文未出却名利皆收,连积压的机械设备都二次利用了。最后就变成政府和国企还有社会为企业掏钱,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这三者头上。如果再一上市,企业老板套现走人,至于工厂如何,就看天命了。

该企业在十年前将这个操作运用得融会贯通。他们盯准那些急于出政绩的三线城市政府,让政府出钱出地,城投国企垫资建设,该企业把设备运过来就当出资,账目上各种关联交易,真正的科研开发和产品呢?都是找供应商免费打样根本没足够的量化生产技术。

但他们就靠着这种PPT和概念进行资本运作,生生把自己港股上市了。后来港交所查账,发现各种数据造假,关联交易,直接股价暴跌,勒令停牌。

企业老大D董随后开始隐退,但这一套操作却被随后的下周回国贾跃亭、蔚来汽车等等学了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好几年。D董一定很难过,多撑几年,说不定就能撑到后来的互联网概念烧钱时代了。

现在D董回内地卷土重来,信息发达,政府似乎也不再是以前那么好忽悠的政府了,城投公司和中建也不再是狗大户,不乐意毫无保障地垫资建设。双方不断扯皮,设想中的国企投资资金也迟迟不到位,下一步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JUUL师太


一些企业动不动投资几百亿,是真投几百亿

例如搞个芯片生产,芯片都知道是沙子和其他材料烧制合成的硅晶体,硅晶体切割硅晶圆,硅晶切割成芯片。


首先买地皮,划分为沙子挑选熔炼厂到硅晶圆切割的无尘车间,


无尘车间什么概念,要求无尘,上班人员先消毒后穿无尘衣服,细节不多说了,说成本,建成无尘车间必须达到标准,不然产品报废。投入的钱打水漂不见踪影。有了无尘车间和无尘衣服还不够,你还有养着人才给你搞生产啊,水电税等等费用也不低啊,后期都有花钱的。

等产品出栏了,合格了,能上柜台了,你才停止烧钱,一看财务,几百亿了。

例如文化旅游城,拍下地皮70亿,你需要找规划师策划师等等高级人才给你设计这个地方的文化旅游,还要找设计师设计出图纸做出景点建筑,搞建筑,用人花钱,建筑材料花钱。还不够,你要拉旅游公司给你拉客户来文化旅游城旅游消费,等等,所费的时间用的人和物品几百亿了。


英雄少年66265076


在整个中国,能轻松拿出几百亿现金的企业不多,哪怕是那些资产上万亿的大公司,从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同样可以看出端倪,许多著名公司的负债率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净资产只占不到百分之二十,所以经常会听说某个规模不错的公司甚至还不起很小的一笔贷款,出现违约,

因此,一些企业所宣称的投资几百亿,规模是真的,但是,并不代表是自己真金白银的拿出几百亿,而是投资的企业去运作项目,并以项目为依托进行融资,

拿法拉第未来与第九城市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为例,合资公司找到呼和浩特沙尔沁工业区合作,沙尔沁工业区为项目预留5000亩土地,第九城市出资不低于5亿,政府出资不低于15亿,并协调贷款40亿,这样,第九城市就可以宣布这个汽车项目投资60亿,甚至更多,因为,如果后续发展良好,还会有新的资金进入,这个项目如果成功,是多方获利,合资公司获得利润,政府获得税收和就业增长,银行获得利息,

事实上,第九城市向ff公司的投资也是需要融资的,因为第九城市本身没有多少现金,不过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融资,

公司通过融资去进行投资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本身并无不妥,正是金融与实业的结合迸发出强大的商业力量,改变这个世界,因此金融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实业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往往又是金融中心,



万事皆空70


整天看到新闻,一些企业动不动投资几百亿,是真投几百亿还是贷款?

对这种现象,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真项目还是假项目;二是依靠什么来投资的。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项目是真是假。眼下,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确实是大项目不断,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但是,真正落地的有几个呢?可以这样说,按照一些地方发布的项目投资信息,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早就过热、需要通过政策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出台各种鼓励投资的政策呢?原因就在于,地方发布的信息,大多是不真实的,或者说是水分比较大的。所谓的大项目,特别是百亿投资的大项目,8成以上都是为了应对考核虚报出来的。有的是直接编造,有的则是夸大投资额,有的更是拼凑起来的。待核算实际投资时,也就傻眼了。但是,谁都知道,也谁都不去捅破这层纸。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百亿项目,也就是一个泡泡很多的政绩数据。

对于第二个问题来说,比起第一个来,显然要好许多。毕竟,项目是真的。但是,投资资金却未必像投资者所说,都是自有资金。多数项目,都是自有资金数量很少,主要是银行资金。就眼前的银行来说,只要看到他们认为的好项目,就会一哄而上,争相着给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原本有些投资者想用自有资金,也因为银行太热情,由自有资金投资改为了银行资金投资。如此一来,项目的风险也就由企业和投资者转向了银行。为什么一个投资项目失误,就会引出那么多的银行债务来,让银行纷纷收贷呢?原因就在于,银行在给企业支持时,不是按科学的信贷投入方法,而是一时的需要。有的项目,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资金,也会被银行的热情虚高投资,既害自己,也害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限制和规范好银行行为,企业投资才能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

所以,对项目投资的问题,一要看真投还是假投,二要看什么资金投。如果是真投,资金的主要来源肯定是银行,而非企业自身。


谭浩俊


投资几百上千亿,贷款是贷不来的,那都是玩资本运作,真让一个企业拿出那么多现金流,怎么可能。

其实,一个百亿项目只需要几十亿的启动资金就可以了,运用杠杆操作,几十亿完全可以撬动几百亿。

先成立项目公司,自己的几十亿(占总量30%左右)作为安全垫,通过资管项目募集优先级和劣后级资金。如果项目好或者项目企业名气大,再加上一些担保措施,很多金融机构会争相投资,所以募集资金根本不是太大的问题。

我说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募集资金的手法,实际项目的资本运作结构更加复杂,方法和种类更加多样。老实说我也只知道皮毛,那都是国际投行在玩的游戏。

总之,在资本的世界里,只要想得到,筹集上千亿的资金也并非不可能。

我是空谷财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空谷财谭


一般来说,企业都不会一次性拿出来几百亿去投资的。虽然新闻上说投资几百亿,实际上这个只是一个总额的概念,可能要分几期进行投资的,而且企业也会采取部分贷款的方法来降低自己的资金占用的。

几百亿是一个总额的概念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几百亿,只是一个总额的概念。一般投资几百个亿的项目,都是一些非常大的大型项目,一般都是会持续建设好长时间的,有的是分三年建成,有的是分五年建成,有的甚至时间会更长一些。

一般来说,几百个亿只是一个投资总量的概念,一般都是需要分成好几年去投资的。因此,虽然几百个亿看起来挺多的,但是实际在投资过程中,折算成每年的投资额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了。

几百亿投资额是可以贷款的

企业投资几百个亿的项目,只要是项目符合银行的要求,都是可以申请项目贷款的,一般项目贷款只需要自有资金40%左右,其他60%基本上都是可以贷款的。但是一般银行项目贷款都是审查的非常严格的,只有项目资本金到位银行贷款才会给你到位的。

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几百个亿,可能自有资金也就是百十个亿就能够启动项目了,其他资金都是可以申请银行贷款的。

具体的投资测算

如果企业投资500亿的话,项目分成5年建成,那么也就是一年投资100个亿。那么每年的投资额就是100个亿,这100个亿中大概有40个亿是自有资金,还有60个亿就可以到银行申请项目贷款了。

因此,每年企业投资额100个亿中自有资金也就是40个亿就够了,其他是可以申请银行贷款60个亿的。

这样来看的话,好多企业号称投资500亿,如果投资5年的话,那么实际上每年企业自有资金40个亿,然后贷款60个亿,就能够完成每年投资100个亿的投资额了。


睿思天下


所谓动不动投几百亿,是根据项目规划累计总投入的估算,但一般来说都达不到这样的 数值,甚至于项目夭折那就没有投资了。

这种投资没有一次性的,也不是公司的直接投入。也许会分为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因为这是一个大级别项目的投资预期总额。比如现在某公司计划在某城市五年内拿下1000亩地,要建5栋写字楼、2家酒店、3个小区、1座体育场2家综合体,一家生产基地,投资总额1300亿。但是宣布五年了,只建了一个酒店和一个小区,总共花了三十几亿。而且后续项目很久了没有任何推进的消息。后来建体育场项目也是跟另外两家合作,而且规模比预期缩水不少。

这不是虚构,而是一个真实案例,案例来自于某著名地产企业,当年宣布对某城市就是这样的大手笔,结构干打雷不下雨。虽说这个案例极端一些,但也足够影射超级投资的光环下是怎样的梦想与现实。

至于是不是贷款,这跟真投与否没关系。再大的企业也有庞大的负债,因为他们需要现金流,需要高杠杆去扩大企业,但这个度很难拿捏。一不小心就成了贾跃亭这样的,能在企业巅峰期被过度扩容给拖垮。所以企业会在能力范围内去投资标的,会通过边借边还的模式。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建小区,很多开放商都是空手套白狼发家。贷款拍下土地,土地抵押加融资筹款开工,这边地基刚开打,那边就预售,一边收钱一边给施工方分期付款。等房子卖完,不仅欠款都还清了,而且还有的赚。这跟动辄百亿的大手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试想全国市值几百亿的企业一共才多少,有几个能自己拿出几百亿现金做投资的,当然要靠贷款和风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