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籃球運動員協會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們先談一下司馬懿

司馬懿

司馬懿的成長過程蠻有意思的,司馬懿的父親曾是漢獻帝手下的重臣,但是因為曹操的強勢,司馬家少了那幾分血性,但是司馬懿卻以為曹操出身“贅閹遺醜”,所以司馬懿總有點看不起曹操,所以司馬懿前期總有點對曹操愛搭不理,但是待曹操任丞相後,逼著給司馬懿官做,久而久之,司馬懿對曹操改觀,開始支持曹操稱帝,但是曹操可算聰明,只是稱王,但是卻積極的籌備讓兒子稱帝,後在來世子爭奪戰當中,和曹丕配合有加,幹掉了曹植,順利讓曹丕立為了儲君,後曹丕也是順利的當上了皇帝,是為魏文帝,但是曹丕命薄,在死前立司馬懿、曹真等為輔政大臣,曹睿又是個短命鬼,曹睿死前,又讓司馬懿和曹爽為幼帝曹芳為託孤大臣。

我們再看諸葛亮

諸葛亮

自從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從山裡請出來之後,便一直追隨著劉備,劉備對諸葛亮不薄,而諸葛亮又經常對天下大勢做以分析,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戰略高手,我們從關羽荊襄之戰當中就能看出來,不過這場戰爭輸掉了,否則的話,估計歷史就改變了,其次是諸葛亮對蠻族孟獲的七擒七縱,要知道蠻族是吃軟不吃硬的,為了收買人心,諸葛亮做到了,我們返回頭來再看諸葛亮的六出祁山,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你以為真的是想光復中原嗎?其實這是諸葛亮的一個幌子,以當時東吳和蜀國的實力還真不是曹魏的對手,尤其是蜀漢,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諸葛亮這樣做,是因為他早已看到了未來,蜀國必亡在蜀漢的手中,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將曹魏消耗疲憊,順便佔領幾個戰略要地,在自己死後為蜀漢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峙當中,司馬懿卻一直任你罵,任你調戲我就守著城不戰的戰術,就能夠看出,司馬懿的戰術更高明一些,諸葛亮的戰略更高上一籌,只不過二人背後國家的實力不同,諸葛亮始終是凡人,挽救不了蜀漢。


北派說書人


你好,我是論史大能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差距,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一下:

1、軍事方面

首先我們知道諸葛亮在蜀漢是軍政一把抓的,既要搞內政、人事,又要帶兵打仗。而司馬懿呢,至少在對抗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是主管軍事的。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晉書》

其次,蜀國和魏國對抗,蜀國人少兵少資源少,魏國人多兵多資源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一下諸葛亮的幾次北伐:

第一次,因為馬謖失街亭,蜀軍退兵。

第二次,出兵陳倉,久攻不下,魏國援軍趕到,蜀軍退兵,途中擊殺魏將王雙。

第三次,進攻並佔據武都、陰平,並防守反擊來犯魏軍,迫使曹真撤軍。

第四次,因曹真病重,司馬懿出任統帥。司馬懿進軍滷城,但卻登山掘營,嚴防死守,不與漢軍對峙,不與交戰,後蜀軍糧盡退兵。

第五次,諸葛亮自斜谷出兵,紮營於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而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

期間魏、漢兩軍相峙了百多日,“西上五丈原諸軍無事”,司馬懿堅決不肯出擊。

後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經殞沒,率軍追擊,姜維擊鼓整軍,做出擊狀,司馬懿不敢進攻,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

由此可見,只有最後兩次北伐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直接對話,但並沒有的正面對抗的戰例,司馬懿在兩次佔據兵力、後勤的優勢下,都是依託天險、龜縮防守的策略。在這樣不對等條件下,這樣的戰績,能說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不分伯仲、旗鼓相當?如果蜀漢也有內臣專門治理內政,諸葛亮專門搞軍事行動,相信司馬懿必然會被打出原型。這方面說諸葛亮略勝應該沒毛病吧。

2、人品方面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託孤大臣,一般來說託孤大臣都是獨攬大權、架空皇帝,然後眾人依附、勢力膨脹、皇帝忌憚,最後不是清算皇帝就是被皇帝清算。

司馬懿在曹操時期裝孫子,曹丕時期繼續裝孫子,曹叡時期還是裝孫子,一直到曹家第4代曹芳時期才露出利爪與尖牙,欺負孤兒寡母,發動高平陵之變,獨攬大權,而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結局就是被滅三族。

而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看一下諸葛亮和李嚴,這二位也都是劉備的託孤重臣,之間也不是沒有矛盾。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而且說的一段話有理有據,李嚴也是“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詳情可以參見《三國志-李嚴傳》。

作為託孤大臣,諸葛亮的表現就是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人品方面,政治家諸葛亮可以說是完勝陰謀家司馬懿。

3、關於後代教育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雖然能力有限,兵敗身死於鄧艾之手,但勇氣與忠誠不容懷疑。諸葛亮之孫諸葛尚與其父血戰綿竹,共赴國難,同樣令後世敬仰。

而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呢,一個擅行廢立,另一個弒君奪權,再往後司馬衷更是專寵賈南風,引發的“八王之亂”直接給中原帶來了“五胡亂華”這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兩相比較之下,孰優孰劣,一目瞭然,諸葛亮和司馬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天壤之別。

因此,綜合各方面來講,無論軍政還是德行,司馬懿是遠不如諸葛亮的。

歷史,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財富,請關注論史大能貓,一同發掘歷史的寶庫。


論史大能貓


一天一地的差距,司馬懿是嚴重被吹高的一個人,充其量只是一個陰謀家,而諸葛亮雖然也有所神化,但他卻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司馬氏家族是中原重要的士族大家,是曹操統治中原必不可少的力量,我之所以說司馬懿被嚴重吹高,也並不是否定司馬懿確實有才華,不然他也不會奠定晉朝,留名史冊,但他這個才華,對比諸葛亮來說,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就是一個普通當官的,憑藉與曹丕之間的關係,在曹丕繼位後得到了曹丕的信任,但並無兵權,曹睿繼位後,司馬懿憑藉資歷和關係,獲得了輔政大臣的地位,開始進入曹魏中央權力核心,但就是如此,在曹魏眾臣中依然不算是出類拔萃,隨後讓大家覺得司馬懿大放異彩的就是抵禦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但在真實歷史當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前四次,是人家大都督曹真在雍涼禦敵,兩勝一平一敗,和司馬懿何干?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曹真病重返回洛陽,這才有了司馬懿抵禦諸葛亮的軍事行動,然而上來就幾經慘敗,車騎將軍張頜還陣亡了,第六次直接就採用龜縮戰術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勝利了?結果還搞了一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故事,就這軍事能力能和諸葛亮想比嗎?

在搞政治和文學上,司馬懿比諸葛亮低了不知道多少個檔次,司馬懿為政的功績並不突出,在文學創作上幾乎為零,而諸葛亮對蜀漢的發展貢獻了傑出的功勞,文學創作上又留下了很多經典文章。

要說司馬懿比諸葛亮強的地方,那就是比諸葛亮會陰,陰是了曹魏宗親和眾多文武大臣。


曹老師xixi


司馬懿只是一個人,而諸葛亮是神!

前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收割他人勝利果實,謀人、謀勢。後者以一己之力改變東漢末年版圖,三分天下。

雖然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罵過‘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從而氣死王朗,也未曾擺過“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就連赤壁之戰中的“借東風”與“草船借箭”也屬於羅貫中杜撰,但絲毫不影響諸葛亮三國謀士榜第一位的排名。

戰略家諸葛亮

縱觀三國智囊謀士多如牛毛,十之八九都是些足智多謀之輩,只是能夠稱為戰略家的大概僅有最早勸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毛玠、《榻上策》的魯肅以及《隆中對》的諸葛亮等寥寥數人。

戰略家需要擁有超強的宏觀意識與長遠的戰略目光,著眼整個戰局,制定長遠的戰略方針政策,從而獲得整體利益。

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隆中對》,沒有《隆中對》就沒有三國!在戰略制定這一項上,司馬懿望塵莫及。

說客諸葛亮

赤壁之戰時,為了堅定孫權抗魏的決心,諸葛亮面見孫權,直接了當告訴孫權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聯劉抗曹要麼俯首稱臣。

並斷言曹軍遠來疲弊,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而且北方人不善水戰,曹操必敗。

發明家諸葛亮

孔明燈、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均出自諸葛亮之手。

無法傳遞信息,諸葛亮發明了孔明燈;運輸無法保障,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士兵人數劣勢,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一發十箭)

這些劃時代的發明僅次於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諸葛亮的智慧如果能潛心於發明創造,我相信我國可以提前數百年進入現代化社會。

交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再來看看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手。

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的諸葛亮與司馬懿相遇,此戰蜀軍斬首3000級、繳獲玄鎧5000領、角弩3000張,斬魏將張郃。

之後,再遇諸葛亮,即使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以示羞辱,司馬懿仍選擇堅守不出。

以致司馬懿被人嘲諷:“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馬懿心想:我那是畏蜀嗎?我明明只是畏懼諸葛亮……

人品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羸弱的蜀國抗在肩膀上一步步前行。

同為託孤大臣的司馬懿用改旗易幟來報答曹操。(當然,這一點曹操其實也不冤)

形勢

有人說諸葛亮五次北伐,窮兵黷武,加速了蜀國的敗亡。

實際上,諸葛亮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要的不是偏安一隅,而是復興漢朝,或許老去的諸葛亮預見到這一天永遠不可能到來,於是諸葛亮逆天而為,拼死一搏,報劉備知遇之恩,安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我願意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那就不是我的智慧能夠預見的了。

大丈生於亂世,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豈能蠅營狗苟,苟活於世!

結論

先天不足的蜀國正是有了諸葛亮才有和魏國一戰的能力,換成其他人蜀國早亡了。

至於司馬懿能笑到最後,無非是熬死了其他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罷了。

如果曹操活著,司馬懿根本翻不了天。

如果僅謀略論,魏國頂級謀士之中郭嘉、賈詡、荀彧、荀攸哪一個不比司馬懿強?

假如關羽未失荊州,假如諸葛亮能多活個30年,假如豬隊友孫吳能有個孫堅、孫策、周瑜一樣的主事人,或許三國會更精彩。

我是三國拾趣,感謝題主讓我一吐為快。


三國拾趣


從水平上來說,兩個人都沒有辦法滅掉對方的話,那麼在水平能力方面是不相伯仲的。

的的確確,司馬懿是看穿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嗯,為了保留司馬家的實力啊,故意放了他一馬的。

而在上方谷,諸葛亮,是真正起了殺心,但老天爺又放了司馬懿一馬。

但是,人是不可能僅僅只看專業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道德。

其實水鏡先生沒有推薦司馬懿給劉備,沒有把自己的這個親戚推薦給劉氏集團。也是考慮到這個因素的。

可以說,諸葛亮是為事業為主公而活,而司馬懿喂自己為家族而活,最終的結果,諸葛先生最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家也篡了位,而恰恰由於司馬家不注重德行,再後來引起了五胡亂華的惡劣後果,其實所帶來的不僅僅只是他一個家族的悲劇,而是整個漢民族的悲劇。

所以人和人的對比,不僅僅只是要比技術,也要比操守。


胡和之


不是司馬懿差諸葛亮多少,而是諸葛亮差司馬懿太多,不要被三國演義的小說裡面的描寫所迷惑。


  • 1,司馬懿是權臣,諸葛亮難道不是嗎,但司馬懿壞就壞的明顯徹底,壞在明裡,名人不做暗事兒,人所共見。我就是個真奸臣,真小人,誰能把我怎樣。
  • 而諸葛亮壞的隱蔽,表面看光鮮亮麗,是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際是把握朝權,排除異己,扶持自己勢力。是偽君子真小人。在那個三國大亂權力紛爭的年代。誰不是在為手中的權力而奮鬥。
  • 政治上,諸葛亮以能治理天下,儼然一個蜀國賢君,百姓知丞相賢,而不知蜀主恩,把皇帝劉禪又置於何地。蜀主劉禪曾無奈表白:政事鹹決於亮,孤止祭祀爾。
  • 明知蜀國國力不濟低於曹魏,卻窮兵黷武,不自量力,勞民傷財,不斷用兵曹魏,螳臂擋車,徒耗國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為不智也。
  • 打壓異己勢力,用老將李嚴押運糧草,因運送不到位,罷了李嚴的官,貶為庶民,成功排除了與己對立的李嚴。成了一手遮天,權傾朝野的相父。
  • 臨終時用計殺了於己對立的蜀中第一大將魏延,使蜀國缺少了一位正面抗曹的大將。無異於幫了曹魏大忙,此更為不智也。
  • 2,司馬懿善忍,古之成大事者,必能屈能伸,堅韌不撥,曹操掌權時,數次要司馬懿進仕,司馬懿堅辭不授。曹操在,沒機會,不敢妄動,所以不舉仕。
  • 及至後來成為曹丕的輔政大臣,也競競業業,因為那時司馬懿沒軍權,不敢造次,所以就潛牙伏爪,伺候曹丕。時候未到,不宜妄動,此乃老謀深算,獵人般的氣質,獵物不出現,伏在那裡靜靜的一動不動。
  • 及至熬死曹家四代,時機已到,才一朝發難,249年,發動,奪取權力,誅殺曹爽。登上了權臣之位。一朝發動,必要成功,獵人看到了獵物,進入了圈套,再下手一擊而中,既能忍又能擇機而動,此為謀略高手也。
  • 北伐之戰中,只因諸葛亮糧草運送困難,司馬懿堅守不出,使用消耗戰。諸葛亮派人送來了婦女的穿戴,來刺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終竟忍氣吞聲。此為非常人也。最後諸葛亮因,糧草不濟,自己重疾,被司馬懿拖死累死,北伐失敗。這一點上是不是應該佩服司馬懿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性格呢。
  • 司馬懿的後代司馬氏統一了三國,開創了晉朝,成就了帝王霸業,司馬懿成了晉朝的開國皇帝,

總結:

而諸葛亮一輩子什麼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前知500年後知500年,到最後卻落得個身死五丈原,只弄的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虛名而已。

子孫也寂寂無名,一個連兒女教育都未成功的人,怎能稱為賢才,諸葛亮的賢名只不過後世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政權,而誇大其忠君為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報君思想。諸葛亮的光輝形象是為統治階級的服務而誇大的。

司馬懿表面上是篡黨奪權的奸臣,被後人不齒。但終其一生也曾風光,做過實實在在的權臣,說一不二,令群臣仰止,活的瀟瀟灑灑。死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一個皇帝與一個丞相怎能放在一起對比。

不在一個級別,高低立判,諸葛亮輸的老慘了!


火煮水壺84501


前言: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東漢末年出現的佼佼者,其智謀可謂棋逢對手,在多次交手後,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之後的司馬懿似乎是失去對手的落寞,對外的行動也開始慢慢沉寂下去,專心輔政。在高平陵之變後,就鮮有活躍朝廷的記錄,那麼熬死了眾多對手的司馬懿,相比較與諸葛亮,他們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知名度

在劉備問計於水鏡先生之時,對方給他推薦的人選其實是四個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臥龍便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有了草廬暢談天下事,定計三分天下!而遠在河南溫縣的司馬懿,似乎在當時的知名度方面遠遠弱於諸葛亮,這個是靠猜嗎?沒有水鏡先生的舉薦就是一文不名?那就先看看這水鏡先生是何許人也?他叫司馬徽,他是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司馬懿是哪人啊?也是河南人!如果真有大才,他會不知道?只有一種解釋,就是司馬懿在此之前未有大的才學,水鏡先生也就無從知曉了。所以知名度這一塊,諸葛亮要優於司馬懿。

徒弟能耐

諸葛亮比較欣賞的弟子馬謖,一位紙上談兵的蜀國將軍,在守街亭之事上有重大失誤,導致諸葛亮北伐計劃付諸東流,不得已的情況下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還有一位就是姜維,在多次北伐的戰鬥中姜維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司馬懿的徒弟呢?一個是鍾會,一個是鄧艾。鄧艾與鍾會共同伐蜀,鄧艾先攻破蜀國,而鍾會卻是最大收益者,不過司馬懿的這兩位徒弟卻不是省油的主,在攻克西蜀後又自立為王的打算,最後鄧艾全家被殺,而鍾會則比鄧艾幸運的多,在曹奐五年借郭太后遺命之際,想借矯詔除掉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卻被自己部下所殺,也是能耐大沒地方發揮了,連自己老師的兒子都想謀害,其野心可見一斑。

忠誠度

諸葛亮在受劉備白帝城託孤後,一直以北伐興漢室為己任,殫精竭慮,事必躬親。在與司馬懿對陣五丈原後,不幸離世,真正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他的兒子也在踐行著諸葛亮的遺志,可惜的少了諸葛亮的謀略,忠心有餘,才能不足。最後落得兵敗生死的結果,也算是精忠報國了;而司馬懿呢,在曹丕死後,其野心一直在壓制著,只到高平陵之變,其野心才得以完整展現出來,其後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都陸續進入曹魏政權的核心部門,之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逼迫曹魏的當家人曹奐禪位,已晉代魏,可以說司馬懿及其子孫都是竊取曹魏政權的“賊”,這點而言,毫無忠誠度可言。

總結: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拔尖的人物,其實要對比的方面很多,就最為顯眼的幾點做個比較而言,司馬懿要弱於諸葛亮。當然了,如果要比誰的壽命長,誰的子孫多,那麼諸葛亮也只能甘拜下風了。


農夫說歷史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政治手腕上

我認為兩人可以比肩,水平差不多。

《隆中對》就已經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政治遠見。後來先主去世,諸葛亮一個人撐起了蜀國的天下,治理國家大事小事凡事親力親為,所有事情都被整理得緊緊有條,這一點讓君王和臣子都心服口服。

司馬懿就比較難了,但是他面對皇帝的猜疑和權貴的打壓,仍然能做到遊刃有餘,在五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保持自己的立場不動搖,使得任何人都沒辦法動他。直到後來奪權之後,也是以雷厲風行的手段奪取了曹魏的江山,充分體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因而在政治上,兩人水平相當。

在軍事才能上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其實都不是以軍事才能上見長的,但是歷史還是把他們推到了戰場上。

事實證明二人在軍事上的表現也非常卓越。雖說司馬懿最後熬死了諸葛亮,但是在軍事能力上是不如諸葛亮的。畢竟“火燒上方谷”、“空城計”、“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故事也不是子虛烏有的。

因而在軍事水平上,諸葛亮的能力比司馬懿優秀。

個人品德上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為人所折服,雖然權傾朝野,但卻絲毫沒有圖謀權利的野心。杜甫的詩中都是如此說的: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丞相的做人品格,非常令人敬佩,無論是敵人、古人還是現在的我們!

評判司馬懿,不能從他單單奪取了曹魏政權就去惡意批判他。但是他奪取了政權之後,誅殺了曹家三千多人,這就是自私了吧。同樣是權臣的身份,司馬懿雖然有無奈的地方,但是確實做得非常不地道,比不了諸葛丞相。

在後世人心裡,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司馬懿卻一直揹負著“叛臣”的惡名。這就是歷史的審判吧!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政治上差不多,在軍事才能上諸葛亮略高於司馬懿,但是在個人品德上諸葛亮比司馬懿高很多!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採納!


海賊說歷史


你好,“二弟聊歷史”個人觀點回答問題

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在歷史舞臺中起著據總輕重的作用。

司馬懿和諸葛亮他們倆誰更有才能?

如果從純功利的角度講, 司馬懿的才能是要遠遠大於諸葛亮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可以從當年二人在渭水前線打的一仗看出來。 我們都知道, 在戰場上沒有什麼公理法則, 不管用什麼辦法, 只要最終打敗了敵人, 就是勝利者, 而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

當年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馬懿的阻擊後, 一籌莫展, 無計可施, 說得難聽一點已經是黔驢技窮了。 而反觀司馬懿, 卻處之泰然,遊刃有餘。 諸葛亮被司馬懿拖一個半死, 實在沒有辦法, 竟然想到要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來刺激他, 這也太小兒科了, 古今中外哪有這麼用兵的? 而從戰爭的結局來看, 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顯了。 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 氣得不行, 於是秋風五丈原, 連翻盤的本錢都丟掉了。 而司馬懿呢, 回到魏朝後一門心思地開創了大晉王朝, 成了“晉史” 的主角。

政治方面兩人差距也很大

上面說的是軍事才能, 而政治才能諸葛亮就更差了。 且不說司馬懿老謀深算, 活活把一個曹魏王朝拿了下來, 就是司馬懿欲擒故縱活捉曹爽那一下子, 也是諸葛亮一輩子都學不會的。 而反觀諸葛亮, 他雖然也把持著蜀漢政權, 但卻玩得力不從心, 險些將自己累死。 最後,蜀漢還是因為人才缺乏而最先滅亡了。

倆軍交手過嗎? 誰贏了?

這個問題其實上面已經回答了 , 當然是司馬懿打敗了 諸葛亮, 諸葛亮還把一條姓命搭了進去。 後世的人們神化諸葛亮, 〈三國演義〉 寫得二人交戰經常是諸葛亮打得司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後人的杜撰, 當不得真。


綜上所述,“二弟”個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強。

各位有什麼看法歡迎討論~


二弟聊歷史


我們現在人提到司馬懿往往會提起同時代的另一個人,諸葛亮。這兩人是三國末期最一流的謀士。但是這兩個人想比起來,後人對司司馬懿的評價卻是大大低於諸葛武侯的。按理來說這二人,其實都是國家的中流砥柱,都屬於時代頂尖的人物,但是為何差距這麼大?

 

司馬懿

首先,很多人先入為主。因為司馬懿的人品就很不好。他和諸葛亮同樣經歷過託孤,都是先帝親任的顧命大臣。那他們都是怎麼做的呢?劉備是明確在臨死前說過,“若劉禪能輔佐,就輔佐。如果實在不能輔佐,君可自取。”孔明哭得那就一個悲痛欲絕啊。他此後對劉禪是相當的盡心盡力,哪怕這爛泥再扶不上牆,但依舊強行給蜀漢續了數十年的命,絲毫不敢有不臣之心。他當時的心情其實在《出師表》中表達得很清楚,就是想將先帝的知遇之恩報答給劉禪。為了實現劉皇叔的遺願,不惜夙夜憂嘆、捨己為大漢,最終秋風五丈原。但是諸葛亮的一生是高尚的,他將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了蜀漢。

 

諸葛亮

司馬懿呢?曹操早就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以很忌憚用他。之後,而等曹操和曹丕死後,基本就沒有誰壓得住他。最後,曹叡臨終前跟他說不要忘了曹芳抱你!這意思就是說司馬懿,曹芳還小,你一定要好好照顧他呀!這種慕孺之情,還是出自帝王之口,聽者落淚啊。結果呢,司馬懿反手就在主少國疑的時候,竊取了老曹家幾代人辛苦打下來的勝利果實。要是你竊取之後好好幹也行,怎麼說也是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嘛,但是你司馬家盡開歷史倒車,之後建立的晉朝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之恥辱。就在為人臣這一方面,司馬狼顧是百分之百的奸臣,毫無臣子的忠貞可言。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1、戰爭

作為謀士,打仗當然是他的本職工作。諸葛亮自然不必說,自從出山戰赤壁、多荊州、進漢中、平南蠻……各種經典戰役數不勝數。反觀司馬懿的戰績也就是北平遼東、南抄孟達。但其實,這些真要細細算來,這些人本來實力就不咋地,而且司馬狼顧戰勝他們還都是靠出色的政治能力。司馬懿最光輝的戰績好像就是耗死了諸葛亮。沒錯,是耗死,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太勞心勞神,短命了。司馬懿怎麼可以貪天之功。

 

 

 

2、司馬懿狼顧之相

而且真要士司馬懿說阻擋了諸葛亮的北伐,那真的是司馬懿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時光。要論國力,魏國是坐擁整個北方,而諸葛亮僅僅依靠著西蜀巴掌大點的地方。所以綜合國力是碾壓蜀國的。而司馬懿又在內線作戰,有著兵力、兵源、兵種等大優勢。簡直就是集天時地利與人和以及一大堆的優勢。但是就是這麼巨大的優勢局面下,司馬懿僅僅是抵擋住了諸葛亮的入侵。而且還是很無賴的龜縮,因為司馬懿要是跟諸葛亮正兒八經排兵佈陣打得話是完全被吊打的。所以就憑著曹家底子就是比你厚,耗得起。跟諸葛亮很不要臉地玩起了烏龜戰術。哪怕諸葛亮那女人衣服羞辱他,狼顧也是施施然接受了。所以論軍事能力,司馬狼顧也是完敗諸葛公的。

 

3、北伐中原

但是既然司馬狼顧和諸葛亮一比,如此不堪。那魏皇怎麼不降罪於他。其實那也是無奈之舉。雖說當時蜀國人才凋零,但魏國也沒好到哪去。朝堂之上,舉目望去,除了司馬懿還真沒有誰能抵擋住諸葛亮。司馬懿雖說帶著魏國損兵又折將,但是好歹也沒讓諸葛亮佔多大便宜,所以魏國這邊也是能接受的。什麼,你說張郃死了。那是因為狼顧兄讓他死的,不然不好開展他之後的行動呀。而且之後他不也是打下了街亭嘛,讓諸葛亮的北伐再次流產。這不就功過相抵了嘛。 所以從這方面看來,司馬懿也是很聰明的,人家雖然犯錯但是會控制好,不讓這個錯誤成為別人的把柄。不愧是長期搞政治工作的,厚黑學功力果然深厚。魏皇找不到把柄就不好降罪。

 

4、司馬懿在魏國真的是屬於一流人了。而且人家資歷高,能壓得住手下人。統軍出征,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是要手下人去服你。否則將帥不和,往往會誤大事的。而司馬懿可是三朝元老了,門生故吏遍佈全軍。包括鍾會和鄧艾這兩位三國後期極其優秀的將領都是出自司馬懿的門下。由此可見,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是極高的。即使魏皇因為司馬懿在前線作戰不利想要降罪於他,但也要不得不考慮他在朝廷的朋黨門生。此時司馬懿的勢力足以和宗親勢力對抗。如果貿然降罪必然引起司馬氏的不滿,萬一處理不好,司馬氏集團反撲,魏國將會有巨大內耗。而這樣的局面恰巧是孫劉最願意看到的,給了孫劉極好的機會去反曹,此時魏國想要抵抗住孫劉的北伐難度將更大。所以,對司馬懿是不敢降罪的。

 

5、也因為司馬懿的厚黑功力深厚,而且身居高位,權勢滔天。導致等司馬懿耗死諸葛亮之後就面臨著無功可封的局面,那怎麼辦呢?只好為他的兒子封功。於是司馬氏開始長期把持朝政,埋下了司馬氏篡權的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