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多種植大豆?

609108429


大豆在中國普遍種植,在東北、華北、陝、川及長江下游地區均有出產,以長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較多,以東北大豆質量最優。在安徽皖北也有幾十萬畝大豆。

現在種植大豆產量不高,不如種植玉米等其他作物收入高。

皖北區域連續三年大豆產量低於預期,產量一二百斤,大豆產量低於300斤就無錢可掙,甚至虧損。

大豆產量不穩是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現在種植大豆的地區減少很多。





草田


中國為什麼不多種植大豆?

近日回老家,發現一些大爺大媽們,都在水泥地上拍打老熟而燥乾的大豆,是乘著天氣睛燥。我上前問正在打豆老哥,現在黃豆多少錢一斤,他嘆了一口氣說,還多少錢呢!沒人要了,現在黃豆打下都是煮一下做肥料的了。隨後倆人坐在石墩上聊了起來,黃豆本來沒專門的農田種植,都是一些旱地和田邊地角,用來食用新鮮毛豆,吃剩之後老豆留種及自做鹵化豆腐,也有部份遠地種上畝把。近幾年黃豆幾乎沒了市場,除了無人收購,連豆腐店的用豆,也不要本地產的,它出漿率不高!還是批價便宜。所以還是作肥料值錢。大家算了一筆帳,在葡萄,獼猴桃上施進口複合肥,3元一斤,而燥黃豆賣給豆腐店只給丨.5元錢一斤,同樣一斤比一斤,還是黃豆肥分足。又是有機肥。增值。

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家之間的商務活動,進出口是正常的往來,進口了大豆,可以騰出一部分土地種植其他所需的作物,人家的大豆品質優於國內自產的,而且價格便宜,一噸起批3750元,只有一元八角多一斤,也不到二元。所以就不用多種大豆了。



天天行3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對於大豆的需求量當然也是在世界的最前列,我國每年所消耗的大豆總量在1.2~1.5億噸左右。而我國自主種植的大豆產量僅僅不足2000萬噸,所以每年從國外進口的大豆至少佔據全年所需總量的80%~90%左右,今年我國從國外進口的大豆總量接近1億噸。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國每年需要的大豆類製品以及大豆油數量是相當驚人的,但是卻過度依賴進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為什麼中國不多種植一些大豆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歸根結底是因為種植大豆不賺錢。我國的國土面積雖然廣泛,但是人口眾多,平均到每個人手上的土地是相當有限的。由於土地過於分散,加上個人所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有限,所以很難靠種植來維持生計,更不可能賺大錢。農民擁有土地大多數是用來種植糧食,當然是什麼賺錢種什麼。雖然說我國的糧食價格非常低廉,包括玉米和小麥以及水稻,每畝地所賺的錢可能也就400~500元左右,好一點的七到八百塊錢左右。


但是如果種植大豆的話,可能經濟效益會更低,因為大豆的產量非常的低,每畝的大豆產量只有兩到三百斤左右,一斤大豆按收購價格兩元來計算的話,那麼每畝所產的經濟收入是600元左右最高,如果除去生產成本的話,可能到手的利潤也就200~300元之間。一畝地如果所產生的經濟收入只有兩到三百元的話那是相當差的。所以說並不是農民對大豆有歧視,而是因為種植大豆確實利潤有限,還不如種糧食還好一點。


最近這幾年由於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我國開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鼓勵農民進行大豆種植,而且對於大豆種植的補貼是所有農作物種植的補貼最高的。這種補貼力度在我國明顯起到了作用,目前我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將近1000萬畝。大豆的產量也增加了不少,不過目前大豆依然還是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國外進口的大豆很多都是轉基因大豆,而且他們的產量比較高,種植成本低,實現機械化比較高,因此價格非常的低,很多的企業以及一些大豆製品公司,都願意從國外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購買大豆。


所以我國的大豆種植其實壓力還是比較大,因為生產成本相對較高,沒有辦法與國外的大豆種植相媲美,而且產量也遠遠沒有,國外的高生產成本又比國外大很多,所以競爭沒有任何優勢種植出來的大豆,可能也因為價格太高,沒有人願意上門收購,因此農民很多都不願意種植大豆。


少三番


曾經我國是大豆淨出口國,高峰時年出口量達到百萬噸,而從1995年開始由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2000年以後大豆的進口量可以說大幅度增長,原來年進口量只有幾十萬噸,而到了2000年就突破了1300萬噸。加入WTO後,大豆的進口量更是上升了一個臺階,2017年大豆的進口量達到9554萬噸,創下了歷史紀錄,2018年大豆進口量有所減少,但其進口量也達到了8803萬噸;2019年前10個月,大豆累計進口量為7069萬噸,月均進口量超過700萬噸,與2018年相比減少了8.1%,累計進口金額超過1930億元,同比降幅為10.8%,這主要得益於振興國產大豆的實施,使得國產大豆產量有所提升,目前大豆的進口比例超過85%。為何國內不多種植大豆?微塵微視界對此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國產大豆生產成本偏高

大豆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比較悠久,基本上從南到北都有種植,但基本上面臨著一個共性問題,那就是國產大豆的種植成本明顯偏高。原來很多地方種植大豆的地塊相對較小,機械化程度偏低,對人工過於依賴,導致綜合成本比較高。如果大豆的收購價只有1元/斤,那麼種植大豆就沒有錢賺,弄不好還會虧本,近些年種植大豆的機械化程度有所提升,但農藥、化肥等費用增長明顯,漲幅超過30%,與進口大豆相比,在價格上不具備優勢。國產大豆種植成本偏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明顯降低,這也使得很多人轉向其他農作物種植。

二、國產大豆單產量偏低,種植效益不明顯

大豆跟玉米一直以來放在一起比較,特別是在東北地區,很多農民種植的農作物不是大豆就是玉米,但這些年很多農民寧願選擇種植玉米,而不願選擇種植大豆,這主要是因為大豆的種植效益不明顯。當前國產大豆的單產量偏低,畝產量能夠大豆400斤就很不錯了,很多時候因天氣因素導致大豆結莢率偏低,有時甚至不結莢,畝產量低於200斤也是比較常見的。在種植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國產大豆的產量偏低,而且市場行情也不是很明朗,很多時候低於2元/斤,即使產量按400斤/畝,那麼畝產值僅為800元,除去各項開支,產生的利潤可以說太少了,久而久之願意種植大豆的農戶就少了。



三、耕地資源無法滿足大豆市場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原來大豆消費沒有挖掘出來時,國產大豆的產量可以自給自足,但隨著國內消費量的提升,國產大豆的產銷缺口就非常明顯了,國產大豆的總產量不足2000萬噸,近幾年基本上在1500萬噸附近徘徊,而國內大豆的消費量居高不下,近幾年維持在1億噸以上,這也是大豆進口量明顯增長的主要因素。如果把進口的8000多萬噸大豆全部轉為國產大豆,實際上國內的耕地資源是無法滿足的,哪怕把玉米的耕地面積全部來種植大豆,也無法產出這麼大的量。2018年開始,在我國東北地區,開始執行國產大豆振興計劃,僅黑龍江一個省份,玉米轉種大豆的面積就超過1000萬噸,但大豆的總產量並沒有大幅度提升,2019年大豆進口量大概率要超過8000萬噸。

四、扶持力度偏弱,進口大豆價格優勢明顯,對國產大豆帶來較大沖擊

目前種植大豆,只有在東北地區才有大豆生產者補貼,在國產大豆振興計劃未實施之前,相關的扶持不是那麼明顯的,哪怕加上相關的補貼,綜合收益也不是很高,這主要是因為相關的扶持力度偏低。進口大豆之所以優勢較為明顯,一方面是單產量偏高,另一方面是各種扶持較多,比如耕地、農機等,各種扶持資金加起來的數額都超過大豆本身產生的價值,這也使得進口大豆在價格上優勢明顯。現階段進口大豆佔比較大,我國雖然是大豆消費大國,但大豆的定價權不在自己手裡,低價進口大豆衝擊市場較為明顯,對國產大豆形成較大壓力,難有多大的上漲空間。



總之,大豆依賴進口的現狀短期無法改變,至少三五年都不會有明顯變化,80%以上的大豆依然需要進口,當然隨著振興國產大豆的不斷實施,相關方面的扶持逐一落實,國產大豆的市場佔有率有望逐步回暖。這需要多個角色共同努力,比如說科研人員要加快研究成果的落實,想辦法提高大豆的產量與品質,特別是出油率方面;在扶持措施方面,要提高扶持獎勵,把資金下發給實際種植的農戶,讓農民能夠得到實惠;同時要控制好農機、農藥、化肥等價格,讓其在合理範圍波動。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才能有所提升。

以上為微塵微視界對為何我國不多種植大豆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多多指導交流。

微塵微視界


早期,那是在六,七十年代,還是大集體的時候,農村還比較愛種大豆的,也是挺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村裡多多少少有幾戶種大豆的,進入九十年代,農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因為種植大豆產量少,價格低,收入也低,還是很費力的,還不如種植玉米省時省力,方便快捷一條龍,還可以利用農閒的季節,去打工賺點零花錢,買豆油也挺合適的,到現在村裡根本沒有一家種植大豆的,誰家都是無利不起早的,沒有利益誰會種它啊,為什麼農民種植的糧食不值錢呢?反而一到市場上價格都貴了,說句實話,農民種地有點寒心啊,如果是小家小戶的種地,只能維持一個有飯,不會餓著,如何談到叫生活,根本談不上,就是叫生存罷了,現在的社會,農村種地投入大,收入低,看看這幾樣貴的,比如,種子貴,化肥貴,農藥貴,人工貴,這些去掉了,還能剩下多少呢???所以在農村種植大豆根本就老不到了,








把微笑送給你61329856


中國為什麼不多種植大豆?

農作物-大豆、玉米的種植是根據收益、種植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也是與實際的需求關係有密切的聯繫。大豆在我們國家種植面積也比較廣泛,東北、華北、西北、華中地區均有種植。


有人會問:我們的本地大豆的年總需求量接近一億噸,而實際的本地國產大豆年總產量才1500萬噸左右,自給率才10--15%,這意味著下游市場所消費的大豆主要靠進口國外的大豆來解決需求問題(進口國外的大豆比例接近85%),在這種局面下為什麼我們不增加大豆的種植(輪種)面積來解決問題呢?

實際單純的考慮增加種植面積比較單一,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種植成本是否考慮過?其它農作物(比如玉米、小麥、水稻等)是否考慮過?


我們的大豆種植面積雖然存在,但機械化種植程度低,導致我們所種植收穫的大豆成本偏高。同時大豆的產量比較低,每畝才四、五百斤左右,根據當前出售的市場價1.85元/斤計算,一畝地的收益才七八百元。由於機械化作業率低,而實際的一茬大豆種植成本(耕種、種子費、施肥管理澆水費、收割費、保管以及流通費等)接近1000元,從種植的經濟帳考慮,基層的農民朋友不願意主動種植大豆。

另外,東北地區是大豆的主要產區之一,為了鼓勵當地的居民輪種大豆,東北地區推出了大豆輪種補貼,通過提高大豆的輪種補貼辦法來提高大豆的產量,可以說近兩年效果不錯,大豆的產量相比較大幅度提高。由於大豆多年的價位在2.0元/斤以內,且大豆的產量並不太高,一些基層的農民朋友大面積種植大豆是為了獲得大豆的輪種補貼,並非從自身方面主動的去增產大豆。


第三,大豆的下游需求主要來自於大豆的深加工企業,現如今大豆的深加工企業以外資居多,這類的企業熱衷於用國外的大豆,對本地的大豆的競爭力降低。實例:進口國外的大豆到港口價約3000元/噸,本地的大豆價位普遍高低國外大豆。

以此上述三個方面綜合考慮,反應了我們的大豆本地產量與總需求相比還處於較低的份額。有自身種植收益不高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上述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文字原創,圖片來之網絡!!謝謝


小希時間


中國為什麼不多種植大豆?

首先,我們先看弄明白為什麼要進口那麼多的大豆。有人說是入世放開國內農產品市場的承諾,也有的說是國內需求逐漸增加,也有的說國外的進口大豆比較便宜、進口大豆壓榨出油率高,如此等等,都有道理。進口大豆在近20多年的發展演變下,充當了很多的屬性,比如剛需、金融工具、貿易談判工具等等,當然,要說最根本的,還是和需求有關,這也是最近幾年來,因為國內大豆消費量的不斷增加,年進口大豆的數量達到八九千萬噸量級的主要原因。而消費的途徑,除了油脂的需求之外,這兩年的非洲豬瘟也讓大家進一步明白了,飼料原料(豆粕)需求的龐大。

其次,為什麼我國不多種植大豆呢,像小麥、稻穀那樣,自給率很高?我國是人口大國,長期以來解決溫飽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之一,到現在,口糧也要保證絕對安全。所以,在很長時間以來,我國農業種植結構中,像小麥、稻穀、玉米等這些單產水平高、口糧屬性比較明顯的品種,受到的重視程度比較大,最近十幾年來在政策扶持上也是傾斜的,比如託市收購、臨儲收購等等。另外,我國耕地面積有限,統計局公佈的糧食播種面積每年差不多在17億畝左右,其中小麥、玉米、稻穀這三大谷物品種的面積就佔到了將近15億畝,這樣才能保證穀物基本自給,大豆的面積這兩年在大豆振興計劃的扶持下,才回升到了1億畝多點,再增加的空間有限。

綜上所述,考慮到國內大豆的需求特點,和國產大豆的非轉屬性,未來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通過大豆振興、拉大大豆和玉米的生產者補貼等方式,增加國產大豆的面積,是能夠取得一定成效的,但糧小咖認為通過國內生產來大幅度提高大豆的自給率,在目前的糧食消費結構模式下,很長時間內還是做不到的。


糧小咖


問:中國為什麼不多種植大豆?

大豆的用處有很多,除了豆製品和製作大豆油,還有很大一部分用於製作牲畜飼料,每年的大豆消耗量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按說這麼大大豆的消耗量,國內大豆種植產量也會很高,不過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國內大豆產量不足,絕大部分大豆還要依賴於國外進口。很多朋友不僅有了疑問,我們國土面積遼闊,農業技術也十分發達,為何大豆卻不能自產自足呢?阿坤認為中國不種植大豆原因有以下幾點。


我是阿坤,專注三農!點擊關注更精彩。

原因一:國內畝產量跟不上

像我們豫北平原地區,以前大豆是主要作物之一,不過由於土地貧瘠,技術落後以及品種等原因,產量卻只能達到二三百斤,以致於產量遠遠趕不上需求量,再者種植大豆收益較低,算上種植投入藥物,種子,肥料這些成本,種植大豆的收益就趕不上種植其他作物。

原因二:國內大豆不佔優勢

美國是我國大豆主要的出口國,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量,佔全國大豆消耗量的1/3左右。

中國大豆和美國大豆從產量方面相比,不佔有任何優勢,中國大豆基本是非轉基因大豆,而美國所種植的大豆90%以上為轉基因大豆,轉基因大豆產量更高,出油性更高,更加適合做大豆油的原料。除了品種沒有優勢以外,土地種植面積也不佔優勢,儘管美國土地面面積小於我國,但他們能夠產糧食的土地卻大於我國,除了滿足國內糧食的需求以外,有條件種植其他作物出口。


原因三:美國對大豆種植戶補貼大

相對於其他大豆種植國,美國大豆出口價格十分低廉,這和美國對大豆種植戶補貼巨大分開。美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基礎作物在國際上更有優勢,降低國內基本生活花費,每年會對糧食種植戶很多補助,讓他們以較低的價格售出,再給予一定的補貼,保證他們的利益。

這樣的話,其他國家大豆種植戶,沒有了價格優勢,只好選擇種植其他作物。


總之阿坤認為以上三點,是中國為什麼不種植大豆的根本原因,國內大豆種植戶無法獲得可觀的收益,只能種植其他作物,國外大豆不僅質量高,價格也相對較低,國內的大豆消費量,可以通過進口來滿足需求,就沒有種植大豆的必要性了。


阿坤鄉野說


關於農業生產具體種植什麼農作物,因目前土地承包方式主要為農戶家庭聯產承包制,使得農戶種地時選擇農作物具有自主性,而至於適宜農作物的具體考量因素,我感覺主要有幾方面來決定農戶種啥而不種啥,下面結合所瞭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便解答題主所提“為何不多種植大豆”的疑惑!



一、大豆畝產量太低,使得種植效益不理想!關於大豆畝產量,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全國大豆畝產量僅為186斤左右,雖然這些年略有增產,但到了2017年大豆畝產量僅提升到240斤左右。由於農戶家的承包地非常有限,我們這邊人均只有2畝左右,使得這點畝產量著實掙不到錢,也就難怪農民對於種植大豆不感興趣了!

二、大豆補貼高低也決定農戶種植積極性。關於大豆補貼,目前只聽說東北等地區有這類大豆振興政策實施,並且補貼標準略高於其他農作物,例如今年黑龍江地區大豆補貼要比玉米補貼高出200元以上,最高可以達到每畝270元,而吉林地區今年大豆補貼為265元/畝,玉米僅為86元/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該地區種植大豆麵積!然而在我們這邊卻從沒有聽說過有大豆和玉米補貼,目前僅有小麥補貼,為125元/畝,因此,農戶在種植積極性上自然主動選擇小麥和玉米,畢竟這兩類農作物產量高,糧食價格相對穩定一些,還能獲得一定補貼。



三、當前進口大豆衝擊國內市場嚴重!由於國內種植結構青睞於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為主,使得有限耕地上種植大豆規模比較有限,造成每年總產量仍處於低位水平。根據2018年前後數據統計,我們大豆年產量僅為1500萬噸左右,而當前國內大豆需求量卻高達一億噸,其中進口量就高達8800萬噸以上,使得國產大豆量仍微不足道,故而也說明目前進口大豆對於國內市場的衝擊力仍很嚴重,再加上進口大豆規模大,種植成本低,使得單價更低,以至於國內大豆價位很難提升,導致農戶種植大豆的經濟收益並不穩定或難以滿足家庭收入水平。

總得來說,農戶種地是要掙錢的,如果種植某類農作物的出發點難以保證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當前種植成本上升、農產品價格下滑和農村生活成本增加的大背景下,只能被農戶無情的放棄!不過,隨著這幾年玉米等糧食價格明顯下滑,農戶種植積極性嚴重受挫,以及部分地區陸續開展了大豆振興計劃,通過增加補貼等方式鼓勵農戶改種大豆,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東北、黃淮海和西南等地大豆種植面積,預計到2020年後國內大豆種植面積有望增加至1.4~1.5億畝左右,使得補貼鼓勵下或有助於國內大豆種植面積越來越多吧!(以上為個人見解)


龍百曉生


第一,農民種植大豆相對收益較低。隨著農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收入渠道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農民將農業產業作為口糧農業。不再是生活資料的唯一來源。大家都清楚,美國目前是大豆種植規模、產量最大的國家,其產量達到全世界的30%。單產也是最高的,達到每畝地500斤左右。然而我國種植大豆每畝地的產量比美國少將近三分之一。所以農民種植大豆的收入水平並不能比種植其他農作物收入高。

第二,農民大規模種植大豆將無法保證其他糧食作物的需求。眾所周知,我國消費者主要以小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用18億畝耕地保障15億人口的糧食生產,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又導致部分耕地非農轉化,耕地資源更是緊張。如果農民大規模種植大豆來滿足國內大都需求的話,可以稍微計算。2017年我國進口大豆9000萬噸左右,如果全國國內農民種植的話,需要佔用接近6億畝耕地資源,這樣一來,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將無法保障,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