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間最美是共情”。這“共情”怎麼理解?

老孫遁世無悶


你好,應該是共情心吧,能體會別人的心情,能體諒別人的無奈,就是俗話說的,理解萬歲!



沉魚羅妍


共情就是那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懼的漫漫黑暗,找到我們生而為人的共通之處。——亞瑟·喬拉米卡利 《共情的力量》

  

“人間最美是共情”,我們先來看一個不會“共情”的例子——

1月30日,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對鍾南山院士的一段採訪視頻,因女主持人雅淇全程迷之微笑,而引發眾怒。

  

  庚子鼠年,武漢封城,學校推遲開學,企業延遲開工,疫情之下,全民“禁足”家中。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民眾的焦慮和恐慌被不斷推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連我家11歲的娃都感到憂心忡忡。當他看到這段視頻時感到非常不解:“她缺心眼吧?怎麼會嬉皮笑臉地詢問別人為什麼眼睛溼潤了?”

  “那如果是你,會怎麼跟這位可敬可愛的長者溝通呢?”我問。

  “莊重、謙卑、尊敬,是對長者應該有的態度;採訪這麼沉重的話題,應該嚴肅凝重。”他思考了片刻給出自己的答案。

  是啊,一個連孩子都懂的基本常識,這位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有著漂亮履歷的“複合型主持人”卻反而呈現給觀眾這樣一副不懂事的醜態。

  “缺乏共情力的人,就會像這位主持人一樣醜態百出,惹人生厭。”我對孩子說道。

  

01 共情能力

  共情(EMPATHY)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人本主義的創始人羅傑斯說過:共情是理解對方的經歷,就好像你像他那樣活過一樣,而且你還要讓對方知道你理解他。所以,共情不是簡單地對別人表示理解,而是要對他人的非言語行為和深層情感源頭做出積極反饋,通過視覺、聽覺、觸覺、表情、動作等多種方式來讓對方知道你和他的共鳴。共情基於人類共同的心理沉澱,共情讓我們懂得他人,而不是成為他人。

  無論是看到朋友的手被紙劃出血,還是讀到炎炎夏日下拾荒老人的新聞,觀察別人的痛苦都能喚起我們深深的痛苦和悲傷——就像相同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樣。這種感受就是共情,即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02 共情是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是骨子裡透漏出的善良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教授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他第一時間給出建議:“我總的看法,就是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但1月8日傍晚,84歲高齡的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

  從廣州到武漢再到北京……連日來,實地瞭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發佈會、連線媒體直播、解讀最新情況……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關鍵時刻再次站出來的鐘南山,又勾起人們對這位當年敢講真話、敢涉險灘、敢啃硬骨的抗擊“非典”英雄的集體回憶,更有滿滿的敬意。

  他被稱為“民族脊樑”,是英雄,是硬漢,是狠人。

  被眾怒罵上熱搜的女主持人曾在採訪中,“天真無邪”地笑問關於他眼眶溼潤的原因,鍾南山回答——

  “因為我覺得在武漢,我們的醫務人員做得非常辛苦的,確實人們受到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是非常壓抑的。

  當時我在跟我很多學生交談時,他們的心情也比較差

,所以當我的學生寫了一個信息來說,在外面的大街突然唱起國歌,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說明大家的士氣已經起來了。所以我很感動,為什麼呢?因為幹任何事,包括對待危重症的傳染病人,很重要的就是一個士氣、精神,還有團結協作的力量,這個是必須要有的一個前提。”

  眼眶溼潤的鐘院士和危險時刻保持莫名愉悅情緒的女主持人,一正一反,正如兩面鏡子照出了“共情力”的樣子。

  

03共情力是溝通的基礎

  溝通30%是內容,70%是情緒;情緒不對,內容就會被扭曲。

  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成為缺乏共情力的父母,而不自知。

  有一次,我帶孩子去中國科學技術館,偌大的展館人山人海,我陪著他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體驗,直到雙腿像灌了鉛。

  我對他說:“我去那邊休息一下,你戴好電話手錶,玩好這個項目就過來找我。”

  我也顧不得形象,席地而坐,身邊坐滿了像我這樣的家長。

  

  半小時過去了,不見他回來,我打他的電話發現竟然不在服務區。滿眼烏壓壓到處都是孩子,就是看不到他的身影,我慌了!

  所幸,孩子終於被找到了。

  請問,如果在這個場景下,你跟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會是什麼?

  “你跑哪兒去了?”——責怪、質問

  “不是叫你玩好這個項目就過來找我嗎?為什麼亂跑?”——在講道理、責怪

  “拉上孩子掉頭就走,並用力推搡他”——在發洩憤怒

  真正有共情能力的父母,會站在小孩的角度,先體會他的情緒和狀態。上面這些做法,都沒有做到。

  我當時經歷了過度的緊張焦慮,幾乎是用盡全力飛奔過去的,我緊緊地將他一把抱住,眼淚奪眶而出(這是觸動了悲傷、緊張等情緒,也不正確)。

  當我迎上他詫異的目光,我意識到,他只是還沒玩夠,所以他覺得還沒到和我約定的時間,他本來正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卻被我生硬地打斷。

  我趕緊說:“對不起,我以為時間夠久了,找不到你,可把我急壞了!我沒嚇著你吧?”

  他馬上反饋給我一個緊緊地擁抱:“可能我玩得太入迷了,忘了時間,讓你擔心,對不起。”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他的感受被我看見了,他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納的。因而他的內在力量也能反過來感受我。

  當一個人被共情連接時,他的神經化學物質就會發生改變,平靜的神經化學物質會取代壓力激素,壓力隨之消散。

  

寫在最後

  良好的親子關係永遠都是共情孕育的產物。

  這世界多的是愛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

  共情是走進孩子內心的第一步。父母要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情緒或行為,然後才能更好地去疏導和幫助孩子建立正確良好的心理認知。

我是育兒領域作者@愫說育兒,感謝閱讀全文。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愫說育兒


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共情指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


落葉清秋


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

1.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假如無法觸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域對你來說還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須能把自己調整到可以發掘自己的感受,能體會這些感受。

2.表達出自己的感覺,重要的是選擇表達感受的方式。

3.傾聽他人的感覺。一旦你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再幹擾你傾聽別人後,你才能開始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可以幫助你找出別人感受的線索很多。

4.用體諒來回答他人的感覺。最後,你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發出某種反應,並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能體會他的感覺。因此,傾聽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與體會他人的感覺並與之起共鳴,是同理心發生的四個過程。


有福之州蜜蜜


共情,可以理解為共同享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指的是男女之間的共情,它是可以用生命作為依託的;蘇軾有詩云“千里共嬋娟”,這卻是他與弟弟的感情,很希望弟弟能保重、長久,即使遠隔千里,仍能共享那些美好的時光。這使我們體會到了,共情不但十分美好,而且並不僅限於男女之間。



王振普486


別說是人間最美的是共情了,就連神仙也同樣熱衷於人間共情的生活,不管是《西遊記》也好,《天仙配》也罷。不管是神話故事還是人間傳說。總之都熱衷於共情的生活,凡是天地之間富有生命力的,都渴望享受一生的共情生存。作為我們人類最高級動物來說,豈不是更需要陽結合嗎。這就跟自然規律是一樣的,有小陽大陽,有小陰大陰,才稱其為一年四季。就像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形成了晝夜不停,所以人類男女搭配形成了人類。


劉忠義214


"共情"應該是你喜歡對方的同時,對方也喜歡你,大家在同一時間實現了靈魂的碰撞,產生一種不可抗拒的偏愛!這份美好的感覺可以讓彼此時刻充滿期待…可能是人間最美的,但也是最難遇見的…



Queely0099


謝謝。

"人間最美是共情",這句話的"關鍵詞"或"組合拳"是"共情",我們怎麼去理解和解讀"共情"的範疇呢?我自己的淺析是:

一,全國一條心,世界共勉勵。這是"共情"的最大"格局"。比如因為空氣汙染,環境汙染,病毒傳染,黑惡霸權侵害等等。引起了人們的激怒,帶來了災難災害,造成了前所未有或需要群防群控,眾志成城的防範防控。國人的認識達成共識,國家的擔當感人肺腑,世界的"聲譽"不約而同。所以,這是"共情"的"情感共鳴"。

二,兩個人的交往相處,如同"魚水相融",如同"遊人如織\

喜建國


共情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意思,可以是兄弟情也可以是愛情或者是親情,但是有一個人在你最難的時候出現在你身邊陪你,榮辱與共,那才是人間最美的東西,有句話說的好“患難見真情”就是這個意思。就像《朋友》裡面唱的,如果你承受不幸,請你告訴我,這才是“人間最美是共情”


小阿志


有人說“人間最美是共情”。這“共情”怎麼理解?我是這麼理解的:戀人之間的心心相印,心有靈犀是一種“共情”,知已之間的高山流水,雪中送炭是一種“共情”,夫妻之間的夫唱婦隨,相濡之沫是一種“共情”,醫患之間的感同身受,救死扶傷是一種“共情”……你看這些“共情”是不是很美好?!我同意——人間最美是“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